《雜病心法要訣》~
1. 卷四
2. 瘧疾總括
夏傷於暑舍營內,秋感寒風並衛居,比時或為外邪束,暑汗無出病瘧疾。
【注】經曰:痎瘧皆生於風。謂四時病瘧,未有不因風寒外束,暑邪內伏者也。又曰: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此言比時病瘧者也。又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謂夏傷於暑,其邪甚者即病暑,其邪微者則舍於營,復感秋氣寒風,與衛並居,則暑與風寒合邪,始成瘧病也。其不即病傷寒者,亦以有暑邪預伏於營中也。
蓋有風無暑,惟病風,有暑無風,惟病暑,必風暑合邪,始病瘧也。
白話文:
瘧疾總括
夏天受暑熱之邪侵犯,暑邪停留在營氣之中,秋天又感受寒風,寒邪與衛氣同居於體內。此時,或因外邪的阻滯,暑邪鬱積於內,汗液無法排出,便會導致瘧疾。
經書記載:瘧疾都是由風邪引起的。意思是說,一年四季發生的瘧疾,沒有不是因為風寒外邪阻滯,暑邪內伏造成的。又說:瘧疾,是風寒之氣不調和的表現。這指的是季節性瘧疾。還說:夏天受暑熱侵犯,秋天就會得瘧疾。又說:夏天受暑熱,汗液排不出,秋天就會得風寒瘧疾。意思是夏天受暑熱侵犯,暑邪很重就會得暑病,暑邪較輕則停留在營氣中,再次感受秋天的寒風,與衛氣同處,暑邪與風寒邪氣結合,就形成了瘧疾。之所以沒有直接患上傷寒,是因為營氣中預先潛伏著暑邪。
總而言之,單純有風邪而無暑邪,只會得風病;單純有暑邪而無風邪,只會得暑病;必須風邪和暑邪結合,才會得瘧疾。
3. 日作間作
瘧隨經絡循伏膂,深入脊內注伏沖,橫連膜原薄臟腑,會衛之時正邪爭,得陰內搏生寒慄,得陽外出熱蒸蒸,邪淺日作日會衛,邪深間作衛遲逢。
【注】瘧氣之邪,伏藏於營,隨其經絡,循脊膂之表而下。此初病邪淺,傳舍之次也。其邪深者,則入脊膂之內,伏注於衝脈,橫連諸經脂膜之原內及臟腑。此邪漸深,傳舍之次也。衛氣者,一日、一夜周於身。每至明旦,則出足太陽睛明,大會於風府,腠理乃開,開則所客營衛之邪入,邪入得陰內搏則生寒,得陽外出則生熱,內外相搏,邪正交爭,而病乃作也。病初邪淺者,衛行未失常度,其邪日與衛會,故日作也。
病久邪深者,衛行遲失常度,其邪不能日與衛會,故間日乃作也。時有間二日、間三日,或至數日作者,亦衛氣行愈遲,會愈遲,故作愈遲也。
白話文:
日作間作
瘧疾的邪氣沿著經絡循行於脊背,深入脊椎內部,藏伏於衝脈,橫向連接著各經絡的薄膜和臟腑。當衛氣運行到某個部位時,正邪就會交爭。邪氣在體內與陰氣搏鬥則會引起寒顫,與陽氣搏鬥則會引起發熱。邪氣淺表的,每天都會與衛氣相遇,所以每天發作;邪氣深的,衛氣運行遲緩,與邪氣相遇的時間間隔較長,所以間日發作。有時間隔二日、三日,甚至數日才發作一次,都是因為衛氣運行越來越慢,相遇的時間也越來越晚的緣故。
4. 瘧晝夜作
衛不循經行脈外,陽會晝發陰夜發,邪退自然歸陽分,病進每必入陰家。
【注】營氣循經而行脈中。衛氣不循經而行脈外,惟日行於三陽,夜行於三陰。故邪在三陽之淺者,則晝發。邪在三陰之深者,則夜發。病邪將退者,夜發退為晝發,此為去陰就陽,則病欲已也,病邪漸進者,晝發進為夜發,此為去陽入陰,則病益甚也。
白話文:
瘧疾發作的時間規律性,與衛氣的運行有關。衛氣若不循經脈運行,而是在經脈外運行,則陽氣盛的日間發病,陰氣盛的夜間發病。邪氣退卻時,會自然回到陽氣主導的部位,病情好轉;病情加重時,則會深入陰氣主導的部位,病情惡化。
5. 瘧早晏作
衛氣平旦會風府,邪傳日下一節間,從頭循下故益晏,下極復上早之緣。
【注】衛氣流行,每日平旦會於風府,而邪氣中人,從頭項歷風府,下循背腰,日下傳脊之一節,邪與衛會日晚,故作日益晏也。邪傳下極骶沖,其氣復上行,邪與衛會日早,故作日益早也。
白話文:
瘧疾發作的時間,早晚不同。早晨發作,是因為人體的衛氣在清晨會聚於風府穴,而外邪入侵後,從頭部沿著風府穴往下傳遞,所以發作時間一天比一天晚。若邪氣到達骶骨部位後再向上走,則與衛氣在清晨相遇,因此發作時間一天比一天早。
6. 瘧疾治法
瘧初氣實汗吐下,表裡俱清用解方,清解不愈方可截,久瘧形虛補自當。
【注】瘧初氣實,均宜汗、吐、下。有表裡證汗下之,胸滿嘔逆有飲者吐之。表裡俱清,宜用和解。清解不愈,表裡無證,可用截藥止之。久瘧形羸氣虛,宜用補劑,自當然也。
桂麻各半湯
瘧初寒熱兩平者,桂麻各半汗方療,汗少寒多麻倍入,汗多倍桂熱加膏。
【注】瘧病初起,寒熱不多不少兩平者,宜桂麻各半湯汗之,汗少寒多熱少者,倍麻黃湯汗之。汗多寒少熱平者,倍桂枝湯汗之,熱多者,更加石膏。
麻黃羌活湯,桂枝羌活湯,麻黃羌活加半夏湯,白虎湯,白虎桂枝湯,柴胡白虎湯,柴胡桂枝湯
寒多寒瘧而無汗,麻黃羌活草防尋。熱多有汗為風瘧,減麻添桂嘔半均。先熱後寒名溫瘧,白虎汗多合桂君。癉瘧但熱柴白虎,牝瘧惟寒柴桂親。
【注】此皆諸瘧初起之汗法也,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先寒後熱,寒多熱少無汗,謂之寒瘧,宜用麻黃羌活湯,即麻黃、羌活、防風、甘草也。先傷於寒,後傷於風,先寒後熱,熱多寒少有汗,謂之風瘧,宜用桂枝羌活湯,即桂枝、羌活、防風、甘草也。二證嘔者,均加半夏。
先傷於風,後傷於寒,先熱後寒,謂之溫瘧,宜用白虎湯,汗多合桂枝湯。陽氣盛、陽獨發,則但熱而不寒,謂之癉瘧,宜用柴胡白虎湯,即小柴胡合白虎湯也。陰氣盛、陰獨發,則但寒而不熱,謂之牝瘧,宜用柴胡桂枝湯,即小柴胡合桂枝湯也。
草果柴平湯,大柴胡湯
食瘧痞悶噫惡食,草果小柴平胃宜,瘧里便硬大柴下,消檳果樸量加之。
【注】因食而病瘧者,則痞悶、噫氣、惡食,宜小柴胡合平胃散加草果清之。凡瘧有里不清、便硬者,宜大柴胡湯加芒硝、厚朴、草果、檳榔下之。
清脾飲
瘧疾已經汗吐下,清解未盡寒熱方,清脾白朮青樸果,小柴參去入苓姜,氣虛加參痰橘半,飲多宜逐倍姜榔,渴熱知膏天花粉,食滯麥曲濕澤蒼。
【注】瘧疾已經或汗或吐或下,表裡無證,法當清解,宜用清脾飲和之。即白朮。青皮、厚朴、草果、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茯苓、生薑也。氣虛者加人參,痰多者加橘紅倍半夏,飲多者倍生薑加檳榔,渴熱者加知母、石膏、天花粉,食滯者加麥芽、神麯,濕盛者加澤瀉、蒼朮。
白話文:
瘧疾治法
瘧疾初期,如果患者氣盛,可以用汗法、吐法或下法治療。如果表裡症狀都已清除,則使用和解的方劑。如果使用清解之法後仍未痊癒,表裡症狀皆無,則可以使用截瘧的藥物。久患瘧疾,導致形體消瘦、氣虛,則應使用補益的藥方。
瘧疾初期,寒熱症狀相當,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的方劑發汗。如果出汗少、寒多熱少,則增加麻黃的用量;如果出汗多、寒少熱平,則增加桂枝的用量;如果發熱厲害,則再加入石膏。
寒邪較盛,瘧疾發作時沒有汗出,可以使用麻黃羌活湯(麻黃、羌活、防風、甘草)。熱邪較盛,伴有汗出,稱為風瘧,則使用桂枝羌活湯(桂枝、羌活、防風、甘草)。以上兩種情況,如果伴有嘔吐,都應加入半夏。
先熱後寒的溫瘧,宜用白虎湯,如果出汗太多,再加入桂枝。單純發熱不寒的癉瘧,使用柴胡白虎湯(小柴胡湯加白虎湯)。單純發寒不熱的牝瘧,使用柴胡桂枝湯(小柴胡湯加桂枝湯)。
因飲食導致的瘧疾,伴有胸悶、呃逆、食慾不振,可用小柴胡湯合平胃散加草果治療。如果瘧疾兼有裡熱未清、大便乾燥的症狀,則使用大柴胡湯,並加入芒硝、厚朴、草果、檳榔等藥物瀉下。
如果瘧疾已經使用過汗、吐、下等方法治療,但寒熱症狀仍未完全消除,可以用清脾飲(白朮、青皮、厚朴、草果、柴胡、黃芩、半夏、甘草、茯苓、生薑)調理。如果氣虛,加人參;痰多,加橘紅並增加半夏的用量;小便過多,增加生薑和檳榔的用量;發熱口渴,加知母、石膏、天花粉;食滯,加麥芽、神麴;濕盛,加澤瀉、蒼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