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雜病心法要訣》~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水腫治法

上腫多風宜乎汗,下腫多濕利水泉,汗宜越婢加蒼朮,利用貼臍琥珀丹,外散內利疏鑿飲,喘不得臥蘇葶先,陽水熱浚濕神祐,陰水實脾腎氣丸。

【注】從上腫者,多外感風邪,故宜乎汗。從下腫者,多內生濕邪,故宜乎利水。外散風水,宜用越婢湯加蒼朮,即麻黃、石膏、甘草、蒼朮也。內利水濕,宜用貼臍等法。一以巴豆去油四錢,水銀粉二錢,硫黃一錢,研勻成餅。先用新綿一片布臍上,內餅,外用帛縛,時許自然瀉下惡水。

待下三五次,去藥以粥補往。日久形羸,隔一日取一次,一餅可救三五人。一以鮮赤商陸根,杵爛貼臍上,以帛縛定,水自小便出。一以田螺四個,大蒜五個,車前子末三錢,研成餅,貼臍中,以帕縛之,少時尿利即愈。或內服沉香琥珀丸,即苦葶藶子、真郁李仁、防己、沉香、陳皮、琥珀、杏仁、蘇子、赤茯苓、澤瀉、麝香也。若通身腫,則當外散內利,宜用疏鑿飲子兩解之。

若水盛上攻,喘急不得臥,則當先用蘇子葶藶丸以定喘,即此二味,等分為末,棗肉丸。陽水屬熱實者,熱盛宜用大聖浚川散;濕盛宜用舟車神祐丸以下之。二方在《醫宗必讀》。陰水屬寒虛者,脾虛不食便軟,宜用實脾飲;腎虛脛足冷硬,宜用腎氣丸。

疏鑿飲子,茯苓導水湯

水腫兩解疏鑿飲,和劑茯苓導水湯,疏鑿椒目赤小豆;檳榔商陸木通羌,秦艽大腹苓皮澤,茯苓導水澤苓桑,木香木瓜砂陳術,蘇葉大腹麥檳榔。

【注】水腫,外散內利兩解,峻者疏鑿飲,即椒目、赤小豆、檳榔、商陸、木通、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澤瀉也。外散內利兩解和者,茯苓導水湯,即澤瀉、茯苓、桑皮、木香、木瓜、砂仁、陳皮、白朮、蘇葉、大腹皮、麥冬、檳榔也。

實脾飲

裡實自然尋浚祐,裡虛實脾四君香,木瓜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乾姜,投諸溫補俱無驗,欲諸攻下又難當,須行九補一攻法,緩求淡食命多昌。

【注】裡實二便澀者,宜用浚川散、神祐丸。裡虛二便通者,宜用實脾飲,即人參、白朮、茯苓、炙草、木香、木瓜、川附子、大腹子、厚朴、草果、炒乾姜也。腫脹之病屬虛寒者,自宜投諸溫補之藥,而用之俱無效驗者,虛中必有實邪也。欲投諸攻下之藥,而又難堪,然不攻之終無法也,須行九補一攻之法。

是用補養之藥九日,俟其有可攻之機,而一日用瀉下之藥攻之。然攻藥亦須初起少少與之,不勝病、漸加之,必審其藥與元氣相當,逐邪而不傷正,始為法也。其後或補七日、攻一日,補五日、攻一日,補三日、攻一日,緩緩求之,以愈為度。若能戒鹽醬,淡食百日,多有生者。

白話文:

水腫治法

上半身水腫多因風邪引起,應採用發汗療法;下半身水腫多因濕邪引起,應採用利水療法。發汗宜用越婢加蒼朮湯;利水可貼臍琥珀丹,或服用外散內利兼具的疏鑿飲子。若水腫嚴重,喘息不能平臥,則應先服用蘇子葶藶丸緩解喘症。陽性水腫(熱盛型)宜用大聖浚川散(濕盛則用舟車神祐丸);陰性水腫(寒虛型)宜用實脾飲(脾虛者)或腎氣丸(腎虛者)。

針對不同水腫類型,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例如,外感風邪引起的水腫,可用麻黃、石膏、甘草、蒼朮組成的方劑。內生濕邪引起的水腫,可用貼敷臍部的藥物治療,例如將巴豆、水銀、硫磺研磨成藥餅貼於肚臍,或用鮮商陸根、田螺、大蒜、車前子等製成藥餅貼敷。內服藥物則有沉香琥珀丸等。

全身水腫則需外散內利兼治,可用疏鑿飲子或茯苓導水湯。疏鑿飲子藥性較峻,茯苓導水湯藥性較緩和。

對於因脾虛或腎虛引起的陰性水腫,應分別服用實脾飲或腎氣丸。實脾飲的服用需遵循「九補一攻」的原則,即先服用溫補藥物九天,待病情好轉後,再服用瀉下藥物一天,之後再調整補瀉比例,逐步痊癒。飲食上宜清淡,忌食鹽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