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心法要訣》~ 卷三 (5)
卷三 (5)
1. 喘吼總括
喘則呼吸氣急促,哮則喉中有響聲,實熱氣粗胸滿硬,虛寒氣乏飲痰清。
【注】呼吸氣出急促者,謂之喘急。若更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吼。氣粗胸滿不能布息而喘者,實邪也,而更痰稠便硬者,熱邪也。氣乏息微不能續息而喘者,虛邪也,若更痰飲清冷,寒邪也。
白話文:
喘指的是呼吸急促;哮指的是喉嚨裡有聲音。實熱證的喘表現為呼吸粗重、胸悶、胸部硬;虛寒證的喘表現為氣短、乏力、痰稀薄而清亮。
呼吸急促稱為喘急。如果喉嚨裡還有聲音,就稱為哮吼。呼吸粗重、胸悶、呼吸不暢而喘息,屬於實邪;如果痰液稠厚堅硬,則屬於熱邪。氣虛、呼吸微弱、接不上氣而喘息,屬於虛邪;如果痰液稀薄清冷,則屬於寒邪。
2. 喘急死證
喘汗潤髮為肺絕,脈澀肢寒命不昌,喘咳吐血不得臥,形衰脈大氣多亡。
【注】氣多,謂出氣多、入氣少也。
華蓋湯,千金定喘湯,葶藶大棗湯
外寒喘吼華蓋湯,麻杏蘇草橘苓桑,減苓加芩款半果,飲喘難臥棗葶方。
【注】外寒傷肺喘急,用華蓋散。即麻黃、杏仁、蘇子、甘草、橘紅、赤茯苓,桑皮也。依本方減茯苓,加黃芩、款冬花、半夏、白果,名千金定喘湯,治哮吼表寒之喘。葶藶大棗湯,治停飲不得臥之喘也。
蘿皂丸,蘇子降氣湯
火鬱喘急瀉白散,痰盛作喘蘿皂丸,蔞仁海石星蘿皂,氣喘蘇子降氣痊。
【注】面赤浮腫,謂之火鬱之喘,宜瀉白散。痰盛聲急,謂之痰喘,宜蘿皂丸。無痰聲急,謂之氣喘,宜蘇子降氣湯。方在諸氣門。
五味子湯,黑錫丹,腎氣湯,人參理肺湯
氣虛味麥參陳杏,虛寒黑錫腎氣湯,日久斂喘參桔味,麻杏罌粟歸木香。
【注】五味子湯,即五味子、麥冬、人參、陳皮、杏仁也。人參理肺湯,即人參、桔梗、五味子、麻黃、杏仁、罌粟殼、當歸、木香也。黑錫丹,方在濁帶門。腎氣湯,方在虛勞門。
白話文:
喘急致死徵象:
喘息、出汗、頭髮油潤,是肺氣衰竭的徵兆;脈搏澀滯、四肢冰冷,則預示著性命不保;喘咳、吐血、無法平臥,身體衰弱,脈搏有力但呼吸急促,則將不久於人世。(註:氣多指的是呼氣多、吸氣少。)
治療喘急的方劑有:華蓋湯、千金定喘湯、葶藶大棗湯。
外感風寒導致喘息氣急,可用華蓋湯(麻黃、杏仁、蘇子、甘草、橘紅、赤茯苓、桑皮)。 若為表寒證的哮喘氣急,則在華蓋湯的基礎上,減少茯苓的用量,並加入黃芩、款冬花、半夏、白果,即為千金定喘湯。葶藶大棗湯則用於治療因水液停滯而無法平臥的喘息。
治療喘急的其他方劑還有:蘿蔔子丸、蘇子降氣湯。
因心火亢盛導致喘息氣急、面紅浮腫,可用瀉白散;痰盛而喘息聲急,可用蘿蔔子丸;無痰但喘息聲急,則可用蘇子降氣湯。(註:各方劑的詳細組成可在相關醫籍中查閱。)
治療喘急的其他方劑還有:五味子湯、黑錫丹、腎氣湯、人參理肺湯。
氣虛可用五味子湯(五味子、麥冬、人參、陳皮、杏仁);虛寒可用黑錫丹、腎氣湯;久病不愈的喘息,可用人參理肺湯(人參、桔梗、五味子、麻黃、杏仁、罌粟殼、當歸、木香)。(註:黑錫丹、腎氣湯的方劑組成可在相關醫籍中查閱。)
3. 腫脹總括
衛氣並脈循分肉,內傷外感正邪攻,外邪客脈為脈脹,邪留分肉膚脹生。
【注】經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陰陽相隨,何病之有?若其人內傷七情,外感六氣,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則邪正相攻,榮衛失和。衛氣與風寒之邪客於脈中,則為脈脹。衛氣與風寒之邪留於分肉,則為膚脹也。
白話文:
腫脹總括
身體的衛氣正常運行於經脈和肌肉組織中,如果內受損傷或外感疾病,正邪交戰,外邪入侵經脈則導致脈脹,邪氣滯留在肌肉皮膚則導致膚脹。
4. 諸脈脹單腹脹膚脹鼓脹
脈脹筋起絡色變,久成單腹末脫清,膚脹𪔣𪔣初不硬,纏綿氣鼓脹膨膨。
【注】脈脹之證,腹筋起,絡色變,久而不已,則成單腹脹,四末脫瘦清冷也。膚脹之證,𪔣𪔣然初不堅硬,纏綿不愈,則成氣鼓脹滿,膨膨急硬也。
白話文:
脈絡腫脹,筋脈突出,顏色改變,時間久了就會導致單獨腹部腫脹,四肢末端消瘦、清冷。皮膚腫脹初期柔軟不硬,如果持續不斷,就會發展成氣鼓脹,腹部膨脹、堅硬。
5. 腸覃石瘕
外邪干衛客腸外,腸覃月事以時行,外邪干營客胞內,石瘕經閉狀妊盈。
【注】風寒之邪,不客於脈中分肉,而干衛氣、深入客於腸外,僻而內著,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仍以時行,名曰腸覃。或干營氣,深入客於胞中,惡血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名曰石瘕。此皆生於女子,在男子則為疝病也。
白話文:
外邪入侵肌膚,影響腸道,即使如此,月經仍能按時來潮,這是腸覃。外邪侵犯血脈,深入子宮內,導致瘀血停滯,腹部腫大如孕婦,月經卻閉止不通,這是石瘕。
風寒邪氣不會停留在經脈和肌肉之間,而是侵犯衛氣,深入腸道外部,逐漸增大,形狀像懷孕一樣,但月經仍然按時來,稱為腸覃。或者,邪氣侵犯營氣,深入子宮內部,惡血積聚,日益增大,形狀像懷孕一樣,但月經卻不來,稱為石瘕。這些疾病都發生在女子身上,如果發生在男子身上,則稱為疝氣。
6. 水脹石水風水
皮厚色蒼多是氣,皮薄色澤水濕成,氣速安臥從上下,水漸難眠咳喘徵,石水少腹腫不喘,風水面腫脛足同,石水陰邪寒水結,風水陽邪熱濕凝。
【注】凡腫脹之病,皮厚色蒼者,皆屬氣也。皮薄色澤者,皆屬水也,氣,陽也,陽性急,故為脹速,每從上腫而漸下,得以安臥,邪在外也。水,陰也,陰性遲,故為脹漸,每從下腫而漸上,更有咳喘不得臥之徵也。石水之證,少腹腫滿,水在下,故不喘也。上腫曰風,下腫曰水。
故風水之證,面與脛足同腫也。然石水屬陰邪,故曰寒結也。風水屬陽邪,故曰熱濕凝也。
白話文:
水腫、水氣腫、水腫伴風邪
皮膚厚實顏色灰暗多為氣滯引起的腫脹;皮膚薄弱顏色黯淡則多為水濕引起的腫脹。氣滯引起的腫脹發病迅速,患者能平躺,腫脹由上而下發展;水濕引起的腫脹則發展緩慢,患者難以平躺,常伴有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由水濕引起的少腹腫脹,因為水在下焦,所以不會呼吸困難。風邪引起的腫脹則面部和脛足同時腫脹。水濕引起的腫脹是陰邪寒邪導致水液凝結;風邪引起的腫脹則是陽邪熱邪導致水濕凝聚。
7. 脹滿水腫死證
腹脹身熱及失血,四末清脫瀉數行,腫起四肢後入腹,利旋滿腫腹筋青,唇黑臍突陰囊腐,缺盆脊背足心平,脈大時絕或虛澀,腫脹逢之卻可驚。
【注】腹脹身熱,陽盛脹也,若吐衄瀉血,則陰亡矣。四肢瘦冷,陰盛脹也,若數瀉不止,則中脫矣。先腫脹腹,後散四肢者可治。先腫四肢,後歸入腹者不治,腫脹之病多實,服利下之藥,旋消旋起,則為正不勝邪,亦不治,腹筋青漲高起,脹腫蒼黑,臍腫突出,陰囊腫腐,缺盆脊背腫平,足心腫平,則五臟傷,皆不治也。脈大而時絕,或虛澀細,則氣血敗,皆死脈也。
木香流氣飲
膚脹脈脹通身脹,單腹鼓脹四肢平,膚脹木香流氣飲,脈脹加薑黃撫芎。
【注】膚脹,皮膚脹也;脈脹,經脈脹也。此二脹皆通身脹也。單腹脹、四肢不脹,鼓脹、其脹如鼓,此二脹,皆腹脹四肢不脹也。膚脹宜用木香流氣飲,脈脹亦用此湯,更加薑黃、撫芎也。方在諸氣門。
厚朴散,下瘀血湯
單腹鼓脹分氣血,氣實腸覃厚朴榔,木枳青陳遂大戟,血實石瘕下瘀湯。
【注】單腹脹。鼓脹,當分氣血而治。腸覃亦氣病也,故同氣實脹者一治之,皆用厚朴散,即厚朴、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陳皮、甘遂、大戟。石瘕亦血病也,故同血實脹者一治之,宜用下瘀血湯,即大黃、桃仁、䗪蟲、甘遂也。
寒脹中滿分消湯,熱脹中滿分消湯
氣虛脹病分寒熱,中滿分消有二方,寒脹參耆歸苓樸,半夏吳萸連二姜,升柴烏麻青柏澤,畢澄草蔻益木香,熱縮六君知豬澤,枳樸芩連乾薑黃。
【注】脹有虛、實、寒、熱,若脹而形氣虛少寒者,宜用寒脹中滿分消湯,即人參、黃耆、當歸、茯苓、厚朴、半夏、吳萸、黃連、乾薑、生薑、升麻、柴胡、川烏、麻黃、青皮、黃柏、澤瀉、畢澄茄、草豆蔻、益智、木香也,脹而形氣虛少熱者,宜用熱脹中滿分消湯。即縮砂、人參、白朮、茯苓、炙草、廣皮、半夏、知母、豬苓、澤瀉、枳殼、厚朴、黃芩、黃連、乾薑、薑黃也。
白話文:
脹滿水腫的死亡徵兆
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且伴隨失血,四肢冰冷、大便次數頻繁,水腫先從四肢開始,然後蔓延至腹部。腹部肌肉青筋暴起,腫脹且顏色發黑,嘴唇發黑,肚臍突出,陰囊腐爛,鎖骨、脊背、腳心都腫脹平坦,脈象有力卻時斷時續,或虛弱細澀,腫脹嚴重到令人驚恐。
腹部脹滿、身體發熱屬於陽氣過盛導致的脹滿;如果出現嘔吐、鼻出血或腹瀉等失血症狀,則陰氣已經衰竭。四肢瘦弱冰冷,則屬於陰氣過盛導致的脹滿;如果腹瀉不止,則代表體內元氣衰竭。水腫先從腹部開始,再擴散到四肢的,還有救治的可能;但水腫先從四肢開始,最後蔓延到腹部的,則無法治療。水腫大多屬於實證,如果服用瀉下藥物後,腫脹時消時現,則表示正氣不敵邪氣,也無法治癒。腹部肌肉青筋暴起、高高隆起,腫脹處顏色蒼黑,肚臍腫脹突出,陰囊腫爛,鎖骨、脊背、腳心都腫脹平坦,則表示五臟受損,均無藥可救。脈象有力卻時斷時續,或虛弱細澀,則代表氣血衰敗,都是死亡的徵兆。
木香流氣飲
全身皮膚及經脈都腫脹,或只有腹部腫脹,四肢正常。皮膚腫脹用木香流氣飲;經脈腫脹也用此方,再加薑黃、川芎。
厚朴散、下瘀血湯
單純腹部腫脹,需區分氣血虛實。氣實腸滿者,使用厚朴散(厚朴、檳榔、木香、枳殼、青皮、陳皮、甘遂、大戟);血實積聚者,使用下瘀血湯(大黃、桃仁、虻蟲、甘遂)。
寒脹中滿分消湯、熱脹中滿分消湯
氣虛導致的脹滿分寒熱虛實兩種情況,分別用兩種中滿分消湯治療。寒性脹滿使用寒脹中滿分消湯(人參、黃耆、當歸、茯苓、厚朴、半夏、吳茱萸、黃連、乾薑、生薑、升麻、柴胡、川烏、麻黃、青皮、黃柏、澤瀉、畢澄茄、草豆蔻、益智、木香);熱性脹滿使用熱脹中滿分消湯(縮砂仁、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廣皮、半夏、知母、豬苓、澤瀉、枳殼、厚朴、黃芩、黃連、乾薑、薑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