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雜病心法要訣》~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五色痢休息痢治法

五色休息皆傷臟,澀早滯熱蘊於中,補之不應脈有力,日久仍攻余法同。

【注】五色、休息二痢,皆因用止澀藥早,或因滯熱下之未盡,蘊於腸胃傷臟氣也。用一切補養之藥不應,則可知初病非止澀太早,即下之未盡也。診其脈若有力,雖日久仍當攻也。其餘治法,與諸痢同。

白話文:

五種顏色和休息痢皆因傷及臟腑。過早使用澀藥,或因滯熱未完全排出,停積於腸胃,損傷臟腑之氣。服用任何補益藥物都無效,說明初期疾病並非僅僅因為過早使用澀藥,而是因為瀉下不淨。如果脈象有力,即使病程較長,仍需攻下。其餘治療方法,與其他痢疾相同。

2. 疸證總括

面目身黃欲安臥,小便渾黃疸病成,已食如飢飽煩眩,胃疸谷疸酒疸名,女勞額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審瘀生,黃汗微腫皆濕熱,陰黃重痛厥如冰。

【注】面目身黃,但欲安臥,小便黃渾,此黃疸病已成也。如已食如飢,食難用飽,飽則心煩頭眩,此欲作胃疸。胃疸者,即谷疸也。若已見黃色,疸已成矣,得之於胃有濕熱,大飢過食也。酒疸者,得之於飲酒無度,而發是病也。女勞疸者,疸而額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得之於大勞大熱與女交接也。

瘀血發黃,亦少腹急,小便自利,但不額黑耳。詳在傷寒門。黃汗者,汗出黃色染衣,面目微腫,得之於素有濕熱,汗出入水浴之也。此皆濕熱而成,惟陰黃則屬濕寒。陰黃者,身重而痛,厥冷如冰,詳在傷寒門。

白話文:

疸證總括

臉、身體發黃,只想躺著休息,小便渾濁發黃,這是黃疸病已經形成的症狀。吃東西像餓了似的猛吃,卻吃不飽,吃了東西就心煩頭暈,這是要發展成胃疸的徵兆。胃疸也就是谷疸,一旦出現黃色,黃疸就已經形成,這是由於胃部濕熱,暴飲暴食引起的。酒疸是因飲酒過度而引起的。女性勞損引起的黃疸,會伴隨額頭發黑、小腹疼痛、小便自利,這是因為過度勞累、過熱、以及性行為引起的。

瘀血引起的發黃,也會小腹疼痛、小便自利,但不會額頭發黑。詳見傷寒篇。黃汗是指汗液發黃染到衣服,臉部輕微腫脹,這是因為原本就有濕熱體質,大量出汗或泡澡引起的。這些都是濕熱引起的,只有陰黃屬於濕寒。陰黃患者會覺得身體沉重疼痛,手腳冰冷如同冰塊,詳見傷寒篇。

3. 疸病死證

疸過十日而反劇,色若煙燻目暗青,喘滿渴煩如啖蒜,面黧汗冷及天行。

【注】仲景曰: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宜差,反劇為難治也,色若煙燻,目神暗青,陽黃死證也。喘滿渴煩不已,心胸如啖蒜刺痛,黃毒入腹,死證也。面色黧黑,冷汗漐漐,陰黃死證也。天行疫癘發黃,名曰瘟黃,死人最暴也。

麻黃茵陳醇酒湯,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茵陳五苓散

表實麻黃茵陳酒,裡實茵陳梔大黃,無證茵陳梔子柏,尿少茵陳五苓湯。

【注】諸疸表實無汗者,以麻黃、茵陳,無灰好酒煎服汗之。裡實不便,以茵陳、梔子、大黃下之。無表裡證,以茵陳、梔子、柏皮清之。小便短少,以茵陳五苓散利之。

胃疸湯

谷疸熱實宜乎下,不實宜用胃疸湯,茵陳胃苓減草朴,連梔防己葛秦方。

【注】胃疸湯,即茵陳、蒼朮、陳皮、白朮、茯苓、豬苓、澤瀉、黃連、梔子、防己、葛根、秦艽也。

茵陳解酲湯,梔子大黃湯,蔓菁散,加味玉屏風散

酒疸虛茵解酲湯,實用梔豉枳大黃,黃汗一味蔓菁散,石膏茵陳耆朮防。

【注】酒疸虛者,用茵陳解酲湯,即葛花解酲湯加茵陳也。實者,用梔子大黃湯,即梔子、淡豆豉、枳實、大黃也。黃汗宜用蔓菁子一味,為細末,每服二錢,日三,井華水調服,小便白則愈。或用加味玉屏風散,即石膏、茵陳、黃耆、白朮、防風也。

石膏散,腎疸湯

女勞實者膏滑麥,女勞虛者腎疸醫,升陽散火減去芍,加芩柏曲四苓俱。

【注】石膏散,即煅石膏、飛滑石,各等分,每服二錢,大麥湯調服。腎疸湯,即升陽散火湯減去芍藥,乃升麻、蒼朮、防風、獨活、柴胡、羌活、葛根、人參、甘草,加入黃芩、黃柏、神麯、白朮、茯苓、豬苓、澤瀉也。

白話文:

疸病死證

黃疸超過十天病情反而加重,皮膚顏色像煙燻過一樣暗沉,眼睛暗淡發青,呼吸困難胸悶,口渴煩躁,感覺胸口像吞了蒜一樣灼痛,臉色發黑,冒著冷汗,而且是因瘟疫引起的黃疸。

仲景認為:黃疸病一般在十八天內會有好轉,治療十天以上還不見好轉,反而加重就難以治療了。皮膚像煙燻一樣,眼睛神采暗淡發青,是陽黃的死症。呼吸困難胸悶,口渴煩躁不止,心胸像吞了蒜一樣刺痛,是黃毒入腹的死症。面色黧黑,冒著冷汗,是陰黃的死症。瘟疫流行引起的黃疸,叫做瘟黃,致死速度最快。

治療黃疸的處方有:麻黃茵陳醇酒湯、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茵陳五苓散。

如果黃疸是表實證且沒有出汗,用麻黃、茵陳和好酒煎服發汗。如果裡實證大便不通,用茵陳、梔子、大黃攻下。如果沒有表裡證,用茵陳、梔子、柏皮清熱利濕。如果小便短少,用茵陳五苓散利尿。

胃疸湯

胃部黃疸熱盛實證需要攻下,不實證則可用胃疸湯。胃疸湯的組成是:以茵陳蒿湯去草果、樸消,加連翹、梔子、防己、葛根、秦艽。

治療酒疸的處方有:茵陳解酲湯、梔子大黃湯、蔓菁散、加味玉屏風散。

酒疸虛證用茵陳解酲湯(葛花解酲湯加茵陳)。實證用梔子大黃湯(梔子、淡豆豉、枳實、大黃)。黃疸伴有黃色汗液可用蔓菁子單味藥,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一天三次,用井水送服,小便變白則病癒。也可以用加味玉屏風散(石膏、茵陳、黃耆、白朮、防風)。

治療腎疸的處方有:石膏散、腎疸湯。

婦女勞累引起的黃疸,實證用石膏散(煅石膏、滑石各等分)。虛證用腎疸湯(升陽散火湯去芍藥,加黃芩、黃柏、神曲、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4. 積聚總括

五積六聚本難經,七癥八瘕載千金,腸覃石瘕辨月事,痃癖之名別淺深,臟積發時有常處,腑聚忽散無本根,癥類積痃瘕聚癖,腸滿汁溢外寒因。

【注】五積、六聚之名,本乎《難經》。五積者,肥氣、伏梁、痞氣、息賁、奔豚也。六聚者,積之著於孫絡、緩筋、募原、膂筋、腸後、輸脈也。七癥、八瘕之名,載《千金方》。七癥者,蛟、蛇、鱉、肉、發、蝨、米也。八瘕者,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腸覃者,積在腸外,狀如懷子,月事以時而下。

石瘕者,積在胞中,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故曰辨月事也,痃者,外結募原肌肉之間。癖者,內結隱僻膂脊腸胃之後,故曰別淺深也。然積者屬臟,陰也,故發有常處,不離其部。聚者屬腑,陽也,故發無根本,忽聚忽散。癥不移,而可見,故類積、類痃也。瘕能移,有時隱,故類聚、類癖也。

積聚、癥瘕、腸覃、石瘕、痃癖之疾,皆得之於喜怒不節則傷臟,飲食過飽則傷腑,腸胃填滿,汁液外溢,為外寒所襲,與內氣血、食物凝結相成也。

白話文:

積聚總括

古代醫書《難經》記載了五積六聚,《千金方》則記載了七癥八瘕。這些疾病與腸覃、石瘕、痃癖等,都涉及到腹部腫塊的症狀。它們的區別在於位置、性質和與月經的關係。臟腑積聚發病有規律,而腑的積聚則變化不定。癥的症狀固定,類似於積和痃;瘕的症狀則會移動或隱匿,類似於聚和癖。總而言之,這些疾病的成因都是由於情緒失調傷及臟腑,飲食過度傷及腑臟,導致腸胃飽滿,體液外溢,受寒邪侵襲,與體內氣血、食物殘渣凝結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