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雜病心法要訣》~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失血治法

牛膝四物湯

尿血同出痛淋血,尿血分出尿血名,尿血精竅牛四物,淋血八正地金通。

【注】淋血、尿血二證,若尿與血同出而痛,名曰淋血。尿與血分出,名曰尿血。尿血為精竅之病,用四物倍加牛膝。淋血為尿竅之病,用八正散,加木通生地、鬱金治之。

珀珠散

尿血諸藥而不效,塊血竅滯莖急疼,珀珠六一硃砂共,引煎一兩整木通。

【注】尿血一證,乃精竅為病,每次因忍精不泄,提氣採戰,或因老年竭欲而成。服諸藥不效者,所尿之血成塊,竅滯不利,莖中急疼欲死者,用珀珠散,日三服,每服三錢,引用整木通去粗皮黃色者,煎湯調服。其方即琥珀末一錢,珍珠末五分,硃砂末五分,飛滑石六錢,甘草末一錢,合均,分三服。

若其人大便結燥不通,以八正散加牛膝、鬱金下之。有熱尿澀,以導赤散加牛膝、鬱金清之。利後仍服此藥,自有奇功。

槐花散

便血內熱傷陰絡,風合腸風濕臟瘍,槐花側枳連炒穗,風加秦防濕楝蒼。

【注】便血二證,腸風、臟毒。其本皆熱傷陰絡,熱與風合為腸風,下血多清;熱與濕合為臟毒,下血多濁,均宜槐花散,即炒槐花、炒側柏葉。醋炒枳殼、川黃連、炒荊芥穗,為末,烏梅湯調服。腸風,加秦艽、防風。臟毒,加炒苦楝、炒蒼朮。若大腫大痛,大便不通,當以臟毒未潰之瘍治之,非臟毒下血之病也。

升陽去濕和血湯

便血日久涼不應,升補升耆蒼桂秦,歸芍丹陳二地草,熱加萸連虛人參。

【注】便血日久,服涼藥不應,宜升補,用升陽去濕和血湯。即升麻。黃耆、蒼朮、肉桂、秦艽、當歸、白芍、丹皮,陳皮、生地、熟地、生甘草、炙甘草也。有熱,稍加吳茱萸、炒川連。虛加人參可也。

白話文:

失血的治療方法

牛膝四物湯

尿血和淋血兩種情況,如果是尿液和血同時排出且伴隨疼痛,稱作淋血。如果尿液和血分開排出,稱作尿血。尿血是精竅的疾病,用四物湯加倍牛膝來治療。淋血是尿竅的疾病,用八正散,加上木通、生地、鬱金來治療。

【註解】淋血和尿血這兩種病症,如果尿液和血一起排出並且疼痛,就叫做淋血。如果尿液和血是分開排出的,就叫做尿血。尿血是精竅的病變,用四物湯加倍牛膝。淋血是尿竅的病變,用八正散,加上木通、生地、鬱金來治療。

珀珠散

如果用其他藥治療尿血沒有效果,而且尿出的血成塊,導致尿道阻塞不通暢,陰莖疼痛劇烈,可以用珀珠散來治療,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三錢,用整段木通(去掉粗皮和黃色部分)煎湯送服。這個藥方就是琥珀末一錢,珍珠末五分,硃砂末五分,飛滑石六錢,甘草末一錢,混合均勻,分三次服用。

如果病人大便乾燥不通暢,可以用八正散加上牛膝、鬱金來疏通。如果發熱、小便澀痛,可以用導赤散加上牛膝、鬱金來清熱。排便通暢後繼續服用這個藥,會有奇效。

【註解】尿血這種病,是精竅出了問題,常常是因為忍精不洩、提氣採戰(道家房中術),或者年老慾望衰竭而導致。如果服用其他藥物沒有效果,尿出的血變成塊狀,尿道阻塞不通暢,陰莖疼痛劇烈到幾乎要死,可以使用珀珠散,每天服用三次,每次三錢,用整段木通(去掉粗皮和黃色部分)煎湯送服。這個藥方就是琥珀末一錢,珍珠末五分,硃砂末五分,飛滑石六錢,甘草末一錢,混合均勻,分成三次服用。

如果病人大便乾燥不通,可以用八正散加上牛膝、鬱金來通便。如果有發熱、小便澀痛的情況,可以用導赤散加上牛膝、鬱金來清熱。排便通暢後繼續服用此藥,會有很好的療效。

槐花散

大便出血是由於內熱損傷陰絡,風熱結合形成腸風,濕熱結合形成臟毒。腸風和臟毒都屬於熱傷陰絡的病症。熱與風結合形成腸風,下血多為清澈的血;熱與濕結合形成臟毒,下血多為混濁的血。這兩種情況都適合用槐花散,也就是炒槐花、炒側柏葉、醋炒枳殼、川黃連、炒荊芥穗,磨成粉,用烏梅湯調服。腸風,加秦艽、防風。臟毒,加炒苦楝、炒蒼朮。如果腫脹疼痛劇烈,大便不通,應該視為臟毒沒有潰爛的瘡瘍來治療,不是單純的臟毒下血病。

【註解】大便出血分兩種情況,腸風和臟毒。根本原因都是熱邪損傷了陰絡。熱與風邪結合就形成腸風,下出的血多為清血;熱與濕邪結合就形成臟毒,下出的血多為濁血。這兩種情況都應該用槐花散,也就是炒槐花、炒側柏葉、醋炒枳殼、川黃連、炒荊芥穗,將這些藥材磨成粉,用烏梅湯調服。如果是腸風,可以加秦艽、防風。如果是臟毒,可以加炒苦楝、炒蒼朮。如果腫脹疼痛劇烈,而且大便不通,應該把它當作臟毒引起的潰瘍來治療,而不是單純的臟毒下血病。

升陽去濕和血湯

大便出血時間很久,服用涼藥沒有效果,應該用升補的方法來治療,用升陽去濕和血湯。藥方包含升麻、黃耆、蒼朮、肉桂、秦艽、當歸、白芍、丹皮、陳皮、生地、熟地、生甘草、炙甘草。如果體內有熱,可以稍微加吳茱萸、炒川黃連。如果體虛,可以加人參。

【註解】大便出血時間長了,服用涼性藥物沒有效果,應該用升補的方法來治療,使用升陽去濕和血湯。藥方包括升麻、黃耆、蒼朮、肉桂、秦艽、當歸、白芍、丹皮、陳皮、生地、熟地、生甘草、炙甘草。如果體內有熱,可以稍微加吳茱萸、炒川黃連。如果體虛,可以加入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