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金鑒

《雜病心法要訣》~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積聚難證

積聚牢堅不軟動,胃弱溏瀉不堪攻,奔豚發作狀欲死,氣上衝喉神怖驚。

【注】積聚牢固不動,堅硬不軟,則病深矣。胃弱食少、大便溏瀉,不堪攻矣。五積之中,奔豚最為難治,若更發作,正氣虛不能支,其狀欲死,從少腹起,氣上衝喉,神色驚怖,皆惡候也。

白話文:

積聚堅硬如石,毫無柔軟跡象,病情已相當嚴重。患者胃弱,食慾不振,大便稀溏,無法使用峻猛的治療方法。奔豚病症是五種積聚中最難治療的,一旦發作,正氣不足以應付,病人感到快要死了,氣從下腹部上升到喉嚨,面色驚恐,這些都是不祥之兆。

2. 積聚治法

積聚胃強攻可用,攻虛兼補正邪安,氣食積癖宜化滯,溫白桃仁控涎丹。

【注】積聚宜攻,然胃強能食,始可用攻。若攻虛人,須兼補藥,或一攻三補,或五補一攻,攻邪而不傷正,養正而不助邪,則邪正相安也。凡攻氣食積癖,宜用秘方化滯丸,方在內傷門。攻積聚、癥瘕,宜用溫白丸,即萬病紫菀丸,方倍川烏。

攻血積、血瘕,宜用桃仁煎,即桃仁、大黃各一兩,虻蟲炒五錢,朴硝一兩,共為末,先以醇醋一斤,用砂器慢火煎至多半盅,下末藥攪良久,為小丸,前一日不吃晚飯,五更初,溫酒送下一錢,取下惡物如豆汁雞肝。未下,次日再服,見鮮血止藥。如無虻蟲,以䗪蟲代之,然不如虻蟲為愈也。

攻痰積,宜用控涎丹,方在痰飲門。

白話文:

積聚治法

治療積聚,如果胃氣強健,能正常飲食,就可以使用攻邪的方法。但如果患者虛弱,則必須同時使用補益的藥物,例如一攻三補或五補一攻的比例,使攻邪的藥物不傷及正氣,補益正氣又不助長邪氣,達到邪正平衡的狀態。

治療氣滯食積,應該使用秘方化滯丸(方劑在內傷篇章中)。治療積聚、癥瘕,應該使用溫白丸(即萬病紫菀丸,但川烏藥量加倍)。

治療血積、血瘕,應該使用桃仁煎劑(桃仁、大黃各一兩,虻蟲炒五錢,朴硝一兩,研磨成粉末。先用一斤醇醋,用砂鍋小火慢煎至剩下一半左右,加入藥粉攪拌均勻,製成小丸。患者前一天晚上不吃晚飯,五更(凌晨三點到五點)時,溫酒送服一錢,使積聚排出,排出物如同豆汁或雞肝。若未排出,次日可再服用。若見鮮血則應停止服藥。如果沒有虻蟲,可以用䗪蟲代替,但療效不如虻蟲)。

治療痰積,應該使用控涎丹(方劑在痰飲篇章中)。

3. 疝證總括

經云任脈結七疝,子和七疝主於肝,肝經過腹環陰器,任脈循腹裡之原。疝證少腹引陰痛,衝上衝心二便難,厥吐瘕癥狐出入,潰膿癃秘木㿗頑。

【注】經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瘕聚者,即女子之疝也。七疝主任者,原以任脈起中極,循腹裡也。七疝主肝者,蓋以肝經過腹裡,環陰器也。是以諸疝病,無不由是二經,故主之也。疝病之證,少腹痛引陰丸,氣上衝心,不得二便者,為沖疝也。少腹痛引陰丸,肝之逆氣衝胃作吐者,為厥疝也。

少腹之氣不伸,左右癥塊作痛者,為瘕疝也。臥則入腹,立則出腹入囊,似狐之晝則出穴而尿,夜則入穴而不尿者,為狐疝也。少腹痛引陰丸,橫骨兩端約文中狀如黃瓜,內有膿血者,為㿉疝也。少腹痛引陰丸,小便不通者,為癃疝也。少腹不痛,陰囊腫大頑硬者,為㿗疝也。

白話文:

疝氣總論

古籍記載,任脈阻塞會導致七種疝氣,其中七種疝氣主要與肝臟有關。肝經經過腹部環繞陰部,而任脈則循行於腹部內側。疝氣的症狀包括少腹(下腹部)疼痛牽引至陰部,氣往上衝至心臟,大小便困難,甚至出現昏厥、嘔吐、腹部腫塊、陰囊腫塊忽隱忽現、潰瘍流膿、排尿困難、陰囊腫硬等頑固的症狀。

註解:古籍記載,任脈生病,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的內結,女性則會出現帶下及腹部腫塊。女性的腹部腫塊,就是女性的疝氣。七種疝氣主要與任脈有關,是因為任脈起於中極穴,循行於腹部內側。七種疝氣主要與肝臟有關,是因為肝經經過腹部,並環繞陰部。因此,所有疝氣都與這兩條經脈有關,所以這兩條經脈是治療疝氣的主脈。

疝氣的具體症狀:少腹疼痛牽引至陰囊,氣往上衝至心臟,無法大小便,稱為沖疝;少腹疼痛牽引至陰囊,肝氣逆衝胃部而嘔吐,稱為厥疝;少腹氣機不通暢,左右兩側有腫塊疼痛,稱為瘕疝;平躺時腫塊縮回腹部,站立時腫塊又突出於陰囊,像狐狸白天出洞排尿,晚上回洞不排尿一樣,稱為狐疝;少腹疼痛牽引至陰囊,恥骨兩側腫脹,形狀像黃瓜,內有膿血,稱為㿗疝;少腹疼痛牽引至陰囊,小便不通,稱為癃疝;少腹不痛,但陰囊腫大且堅硬,稱為㿗疝(此處應為與前項㿗疝同病異名,或為筆誤)。

4. 疝證同名異辨

血疝便毒潰魚口,㿉㿗氣墜筋即疳,水疝胞痹皆癃疝,沖似小腸腰痛連。

【注】有謂血疝者,其證即便毒魚口也。㿉疝者,其證即㿗疝也。氣疝者,即偏墜也。筋疝者,即下疳也,水疝小便不通,胞痹即膀胱氣,皆癃疝也。沖疝證似小腸氣,而更連腰痛也。

白話文:

疝氣的症狀雖然名稱相同,但病因卻有所不同。出血的疝氣,會出現膿腫潰爛像魚嘴一樣的傷口;脹痛的疝氣,伴隨氣體下墜,以及小兒的疳積;水腫的疝氣,則與膀胱脹滿、小便不通有關,都屬於閉塞性的疝氣;衝疝則症狀類似小腸疝氣,但還會伴隨腰痛。

5. 諸疝治法

治疝左右分氣血,尤別虛濕熱與寒,寒收引痛熱多縱,濕腫重墜虛輕然。

【注】疝病,凡在左邊陰丸屬血分,凡在右邊陰丸屬氣分。凡寒則收引而痛甚,熱則縱而痛微。凡濕則腫而重墜,而虛亦腫墜、但輕輕然而不重也。

當歸溫疝湯,烏桂湯

中寒冷疝歸芍附,桂索茴楝澤萸苓,外寒入腹川烏蜜,肉桂芍草棗姜同。

【注】當歸溫疝湯,即當歸、白芍、附子、肉桂、延胡索、小茴香、川楝子、澤瀉、吳茱萸、白茯苓也。烏桂湯,即川烏、蜂蜜、肉桂、白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也。

烏頭梔子湯

外寒內熱烏梔炒,水酒加鹽疝痛安,㿗疝不問新與久,三層茴香自可痊。

【注】此茴香丸,方在《醫宗必讀》。

十味蒼柏散

醇酒厚味濕熱疝,不謹房勞受外寒,蒼柏香附青益草,茴索楂桃附子煎。

【注】此散,即蒼朮、黃柏、香附、青皮、益智、甘草,小茴香、南山楂、元胡索、桃仁、附子也。

茴楝五苓散,大黃皂刺湯

膀胱水疝尿不利,五苓茴楝與蔥鹽,瘕硬血疝宜乎下,大黃皂刺酒來煎。

【注】大黃皂刺湯,即大黃、皂刺各三錢,酒煎服也。

羊肉湯

血分寒疝女產後,臍腹連陰脹痛疼,羊肉一斤姜五兩,當歸三兩水八升。

奪命湯

沖疝厥疝痛上攻,臍悸奔豚氣上行,吳茱一味為君主,肉桂澤瀉白茯苓。

青木香丸

氣疝諸疝走注痛,青木香附吳萸良,巴豆拌炒川楝肉,烏藥蓽澄小茴香。

【注】青木香丸,即青木香五錢,酒醋浸炒吳茱萸一兩,香附醋炒一兩,蓽澄茄五錢,烏藥五錢,小茴香五錢,巴豆仁二十一粒,研碎拌炒川楝肉五錢,為末合均,蔥涎為小丸,每服三錢,酒鹽任下立愈。及能醫一切疝痛神效。

茴香楝實丸

楝實狐疝一切疝,楝肉茴香馬蘭芫,三萸二皮各一兩,仍宜急灸大敦安。

【注】茴香楝實丸,治狐疝及一切諸疝,即川楝肉、小茴香、馬蘭花、芫花醋炒變焦色,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青皮、陳皮各一兩,為末,醋糊為小丸,酒送二錢。

【按】大敦,肝經穴,在足大指甲後有毛處,諸疝均宜灸之即安。

白話文:

諸疝治法

疝氣的治療要區分左右,以及氣血虛實、寒熱濕邪的不同。寒邪則會導致收縮疼痛,熱邪則會導致疼痛減輕;濕邪則會導致腫脹下墜,虛證也會腫脹下墜,但較輕微。

左邊陰囊疝氣屬於血分,右邊陰囊疝氣屬於氣分。寒則收縮疼痛,熱則舒展疼痛較輕;濕則腫脹下墜,虛證亦腫脹下墜但較輕。

當歸溫疝湯及烏桂湯可用於治療寒疝。當歸溫疝湯的藥物組成包括:當歸、白芍、附子、肉桂、延胡索、小茴香、川楝子、澤瀉、吳茱萸、白茯苓。烏桂湯的藥物組成則包括:川烏、蜂蜜、肉桂、白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

烏頭梔子湯可用於治療外寒內熱的疝氣,其藥物組成包括炒烏頭、炒梔子,並佐以酒水和鹽,對新舊疝氣皆有效。此外,茴香丸也具有療效。

十味蒼柏散適用於因醇酒厚味、濕熱或房事不節、外感寒邪導致的疝氣,其藥物組成包括:蒼朮、黃柏、香附、青皮、益智、甘草、小茴香、山楂、延胡索、桃仁、附子。

茴楝五苓散及大黃皂刺湯適用於膀胱水疝且小便不利的情況。茴楝五苓散的藥物組成包括五苓散及川楝子、蔥鹽;若為瘕結硬塊的血瘀型疝氣,則可用大黃皂刺湯,其藥物組成包括:大黃、皂刺,以酒煎服。

羊肉湯適用於產後女性因血分寒邪導致的疝氣,症狀為臍腹及陰囊脹痛。其藥物組成包括:羊肉、薑、當歸。

奪命湯適用於沖疝或厥疝,症狀為疼痛向上衝,臍部悸動,氣往上走。其藥物組成包括:吳茱萸、肉桂、澤瀉、白茯苓。

青木香丸適用於各種氣滯的疝氣,其藥物組成包括:青木香、吳茱萸、香附、蓽澄茄、烏藥、小茴香、巴豆仁、川楝子。

茴香楝實丸適用於各種疝氣,尤其是狐疝。其藥物組成包括:川楝子、小茴香、馬蘭花、芫花、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青皮、陳皮。治療時,還宜灸大敦穴。

大敦穴位於足大趾指甲後方有毛髮處,所有疝氣都適合灸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