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嬰撮要》~ 卷十一 (5)
卷十一 (5)
1. 胎毒瘡瘍
一小兒陰囊赤癢,或時如無皮狀,兩目常閉,服化毒丹益甚。余曰:化毒丹、犀角丸,治脾胃實火之劑。前症乃稟肝腎經陰虛也。不信,仍服之,幾危。余用六味地黃丸、四味肥兒丸;母服加味逍遙散而痊。
一小兒生下,陰囊赤腫。余謂稟腎肝陰虛。不信,另用化毒丹之類,前症益甚,更嘔吐不乳,手足並冷,此脾胃被傷,先用五味異功散;母用大劑地黃丸料加炒黑黃柏及漏蘆與數劑而消。其時患是症,服化毒丹,敷涼藥者,俱不救。
一小兒生下,臀尖微腫寸許一塊,敷鐵箍散,服化毒丹,越月腫起色赤,啼聲不絕,以指按之,隨手復起,此膿內熟而痛也。遂針之,出稠膿,啼聲即止。余謂:血氣無虧,不必用藥。彼欲速效,另服犀角丸,致吐瀉發搐,欲投驚藥。余曰:此因脾胃虧損,而內生風耳。急以人參一兩,細切和壯婦乳一鍾,置粥釜中煮良久,取出絞乳汁,以綿作乳頭樣者,蘸乳頻與兒吮之,一日吮盡,卻服乳化地黃丸,母日服八珍湯加漏蘆,不月而愈。
一小兒生下,臀內臁赤腫二寸許一塊,有膿內潰,遂針之,出膿甚多,隨眼閉咬牙。余謂:眼閉脾氣虛,不能開也,發搐咬牙乃脾氣虛,而肝火動也。以人參如前漬乳兒吮,母服八珍湯加漏蘆,月餘而瘡愈。
一小兒生旬余,頭患毒,高寸許,有赤暈,勢危急,臥鐮砭出黑血,兒即安。翌日,眉間有患,亦有赤暈,余意宜即砭之,眾議第二日砭之,果血凝不出,腹脹而歿。
敷藥鐵箍散,治一切瘡癤癰疽。
芙蓉葉,黃柏,大黃,五倍子,白芨
上為末,用水調搽四圍。
按:前方乃寒涼解熱收斂之劑。或有用白蘞、商陸根者,有用寒水石、天花粉者,有用蒼耳、金銀花者,有用芭蕉、赤小豆者,有用草烏、白芷之類者,皆不分寒熱溫涼之雜餌。《內經》云: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又云: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瘤結為癰。
《外科精義》云:凡瘡腫高而軟者,發於血脈;腫下而堅者,發於筋脈;肉色不變,發於骨髓。蓋必有諸中而後形諸外。故受症之經,與所患之位,各有不同,豈宜一概外敷涼藥。惟脾胃無虧,血氣不和者庶幾有效。若服化毒之類,脾胃復傷,運氣凝滯,亦不能消矣。至如疔瘡之類,正欲宜拔其毒,若復用前藥,肌肉受寒,血氣凝滯,必致毒氣入內而不救。
治法必察其腫之高漫,色之赤白,痛之微甚,作膿之難易,出膿之稠薄,生肌之遲速,以別其屬陰屬陽,或半陰半陽,或純陰純陽而用相宜之藥,以涼之、熱之、和之。又當審受症之傳變,五臟之相勝,而以調補脾胃為主,庶不致變惡症也。
五福化毒丹,治胎毒及痘後,頭面生瘡,眼目腫痛。
白話文:
胎毒瘡瘍
有個小孩,陰囊紅腫發癢,有時像沒皮一樣,眼睛總是閉著。吃了化毒丹反而更嚴重。我說:「化毒丹、犀角丸都是治療脾胃實火的藥,這孩子的情況是肝腎陰虛。」他們不相信,繼續給孩子吃,差點危及生命。我用六味地黃丸、四味肥兒丸,他母親吃加味逍遙散,才痊癒。
有個小孩生下來,陰囊就紅腫。我說這是肝腎陰虛造成的。他們不相信,另外用了化毒丹之類的藥,反而更嚴重,還出現嘔吐、不喝奶、手腳冰冷的現象。這是脾胃受傷了。我先用五味異功散;他母親用大量地黃丸的藥材,加上炒黑的黃柏和漏蘆,吃了幾劑才消腫。當時,患這種病的人,吃化毒丹、敷涼藥的,都救不回來。
有個小孩生下來,屁股尖腫了一塊,約一寸大小。敷了鐵箍散,吃了化毒丹,過了一個月,腫塊變大變紅,哭鬧不停。用手指按壓,放開又恢復原狀。這是膿已經成熟,所以才會痛。就用針刺破,流出濃稠的膿,哭聲就停了。我說:「他氣血沒問題,不用吃藥。」他們想快速見效,又給孩子吃犀角丸,結果引起嘔吐、腹瀉、抽搐,想用驚風藥。我說:「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導致體內生風。」趕緊用人參一兩,切細和一位健康的婦女的乳汁一碗,放在粥鍋中煮很久,取出絞出乳汁,用棉花做成乳頭狀,沾上乳汁頻繁給孩子吸吮,一天吸完,然後吃乳化地黃丸,他母親每天吃八珍湯加漏蘆,不到一個月就好了。
有個小孩生下來,屁股內側的肉,紅腫約兩寸大小,有膿往裡面潰爛,就用針刺破,流出很多膿,接著眼睛就閉起來,咬緊牙關。我說:「眼睛閉起來是脾氣虛弱,不能張開,抽搐咬牙是脾氣虛弱,導致肝火旺盛。」用人參像前面一樣泡在乳汁中給孩子吸吮,他母親吃八珍湯加漏蘆,一個多月後,瘡就好了。
有個小孩出生十多天,頭上長毒瘡,腫得有一寸高,周圍發紅,情況危急,用鐮刀形的砭石刺出黑血,孩子就平安了。隔天,眉毛間也長了瘡,周圍也發紅,我認為應該立即用砭石刺破,大家認為隔天再刺。結果血凝固出不來,肚子脹大而死亡。
敷藥鐵箍散,能治療各種瘡、癤、癰疽。
用芙蓉葉、黃柏、大黃、五倍子、白芨,將其磨成粉末,用水調和塗在患處周圍。
**說明:**這個藥方是寒涼解熱收斂的藥。有人用白蘞、商陸根,有人用寒水石、天花粉,有人用蒼耳、金銀花,有人用芭蕉、赤小豆,有人用草烏、白芷之類的,都沒有區分寒熱溫涼就亂用。《內經》說:「先腫後痛,是形體損傷氣;先痛後腫,是氣損傷形體。」又說:「五臟不和,九竅不通;六腑不和,會形成腫瘤。」
《外科精義》說:「凡是瘡腫高而軟的,是發於血脈;腫脹在下而堅硬的,是發於筋脈;肉色不變的,是發於骨髓。」疾病一定有內在原因才會顯現於外。所以受病的經絡,和發病的位置各有不同,不應該一概用外敷涼藥。只有脾胃沒問題,血氣不和的情況才可能有效。如果吃了化毒之類的藥,脾胃受損,氣機凝滯,也不能消腫。至於疔瘡之類的,本來就應該拔出毒素,如果又用前面的藥,肌肉受寒,血氣凝滯,一定會導致毒氣進入體內,無法救治。
治療方法必須觀察腫脹的高低、範圍大小,顏色的紅或白,疼痛的輕或重,膿形成的難易,膿液的濃稠或稀薄,肌肉新生的快慢,來分辨它屬於陰或陽,或半陰半陽,或純陰純陽,然後用適合的藥物來治療,用涼性藥、熱性藥、或溫和的藥。還要了解疾病的發展變化,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並以調理脾胃為主,這樣才不會讓疾病惡化。
五福化毒丹,能治療胎毒及出痘後,頭臉生瘡、眼睛紅腫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