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鎧

《保嬰撮要》~ 卷十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十二 (4)

1. 流注

又以托裡散,內用人參五錢,數劑始能動履;卻用托裡散、大補湯、蔥熨法、豆豉餅,半載而愈。

一小兒十五歲,早喪天真,日晡發熱,遍身作痛,或四肢軟酸,唾痰頭暈,服祛濕化痰之藥,腿之內外肉色,腫硬而不變。因服攻毒之藥,虛症蜂起。按:褚氏云: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正合此論。遂用補中益氣湯及地黃丸,半年而愈。此等症候,誤認為實熱,而用敗毒之藥者,必致不救。

賈閣老子,年十六,患此二載矣,脈洪大而數,膿清熱渴,食少體倦,夜間盜汗,午前畏寒。余曰:此真氣不足,邪氣有餘之症,治之無功矣。彼懇求治,午前勉用四君、芎、歸、炙草;午後四君、麥門、五味,逾月諸症漸減。有用滲利之劑,保其必全者,彼信服之,形體骨立,未幾而歿。

一小兒右腿腕壅腫,形體怯弱,余欲以補氣血為主,佐以行散之劑。彼不信,反內服流氣飲,外敷寒涼藥,加發熱惡寒,形體愈瘠,始求治於余。余曰,惡寒發熱,脈至洪大,乃氣血虛敗之惡症也,不可治矣。後潰而不斂,瀝盡氣血而亡。

掌教顧東帆子十餘歲,秋間腰腿隱隱牽痛,面色青中兼黑。余曰:青是肝虛,黑是腎虛,當急調補脾腎,否則春間必患流注矣。不信,另用行氣破血之藥,至夏,腰臀間漫腫五寸許,復來請治,脈數而滑,按之如無,此元氣虛極,而膿內潰不能起也,辭不治。後果歿。

健脾滲濕飲,治瘡瘍初起,焮腫作痛,或濕毒下注,或環跳穴痛。

人參,白朮,蒼朮,防己(酒拌),黃柏(炒),川芎,陳皮,當歸,茯苓(各五分),木瓜(不犯鐵器),柴胡梢,甘草(各三分)

上姜水煎服,如三五劑不退,加桂少許,酒煎亦可。小便澀,加牛膝。身痛,加羌活。

和血定痛丸(一名黑丸子),治流注膝風,或閃跌瘀血,肢節腫痛,服之自消。若潰而發熱,與補藥兼服自效。

百草霜(五兩),赤小豆(半斤),川烏(炮,一兩五錢),白蘞(八兩),白芨,南星(炮。各二兩),芍藥,當歸,牛膝(各五兩),骨碎補(四兩)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下。

神效蔥熨法,治流注結核,或骨癰鶴膝等症,先用隔蒜灸,若余腫尚存,用此熨之,以助氣行血,散其壅滯,功效甚速。又治跌撲損傷,止痛散血消腫之良法也。其法用蔥細切搗爛炒熱,頻熨患處,冷則易之,如鶴膝風,兼服大防風湯而愈。

隔蒜灸法,治流注及癰疽、鶴膝風等症。每日灸二三十壯,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蓋火以暢達,拔引郁毒,此從治之法,有回生之功。其法用大蒜去皮,切三文錢厚,安患處,用艾壯於蒜上,灸之三壯,換蒜復灸,未成即消,已成者亦殺其毒。如瘡大用蒜杵爛攤患處,將艾鋪上燒之,蒜敗再易。如不痛,或作膿,或不起發,及瘡屬陰症者,尤當多灸。凡瘡不痛,不作膿,不起發者,皆氣血虛也,多主不治。惟患在頭面者,不宜多灸。論中嬰兒灸法,見疔瘡。

白話文:

有個病例,用托裡散,內服人參五錢,吃了幾劑才能夠下床走路;後來又用托裡散、大補湯、蔥熨法、豆豉餅等方法,治療了半年才痊癒。

有個十五歲的男孩,過早地失去了天真,每天下午會發熱,全身疼痛,有時四肢酸軟,會吐痰、頭暈。吃祛濕化痰的藥,腿的內外側肌肉腫脹僵硬,顏色不變。後來因為吃了攻毒的藥,導致虛弱的症狀更加嚴重。按褚氏的說法,男子精氣還沒滿,就過早接觸女色來宣洩精氣,會導致五臟功能不足,將來會有難以言狀的疾病。這個病例正符合這個說法。於是使用補中益氣湯和地黃丸,治療半年才痊癒。這類症狀,如果誤認為是實熱,而使用清熱解毒的藥,一定會導致無法救治。

有個賈閣老的兒子,十六歲,患這個病兩年了,脈象洪大而快,有清稀的膿液,口渴,食慾不佳,身體疲憊,晚上盜汗,上午怕冷。我說:「這是真氣不足,邪氣有餘的症狀,治療不會有效果了。」但他懇求治療,上午勉勉強強使用四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炙甘草,下午用四君子湯加上麥門冬、五味子,過了一個月,各種症狀逐漸減輕。有人使用滲濕利水的藥,保證他一定會痊癒,他相信了,結果形體瘦得只剩骨頭,沒多久就去世了。

有個小孩右腿手腕腫脹,身體虛弱,我想以補氣血為主,輔以疏散的藥物。他們不相信,反而內服流氣飲,外敷寒涼藥,結果導致發熱怕冷,身體更加消瘦,才來找我治療。我說,怕冷發熱,脈象洪大,是氣血虛敗的嚴重症狀,無法治療了。後來腫脹潰爛不能收口,耗盡了氣血而死亡。

掌教顧東帆的兒子十多歲,秋天時腰腿隱隱作痛,臉色青中帶黑。我說:「青色是肝虛,黑色是腎虛,應該趕快調補脾腎,否則春天一定會患上流注病。」他不相信,另外使用行氣破血的藥物,到了夏天,腰臀間出現約五寸大的漫腫,又來請我治療。他的脈象快而滑,按下去感覺好像沒有一樣,這是元氣虛弱到了極點,膿液在裡面潰爛,沒有力氣排出來,我拒絕治療。後來果然過世了。

健脾滲濕飲,用來治療瘡瘍初期,紅腫疼痛,或是濕毒往下流注,或是環跳穴疼痛。

藥方組成:人參、白朮、蒼朮、防己(用酒拌過)、黃柏(炒過)、川芎、陳皮、當歸、茯苓(各五分)、木瓜(不要用鐵器處理)、柴胡梢、甘草(各三分)。

以上藥材用水煎服,如果吃了三五劑沒有好轉,可以加少許桂枝,用酒煎服也可以。小便不順暢,加牛膝。身體疼痛,加羌活。

和血定痛丸(又名黑丸子),用來治療流注引起的膝關節疼痛,或是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肢體關節腫痛,吃了就會消退。如果潰爛發熱,可以配合補藥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藥方組成:百草霜(五兩)、赤小豆(半斤)、川烏(炮製過,一兩五錢)、白蘞(八兩)、白芨、南星(炮製過,各二兩)、芍藥、當歸、牛膝(各五兩)、骨碎補(四兩)。

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酒調成糊狀,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白開水送服。

神效蔥熨法,用來治療流注引起的結核,或是骨癰、鶴膝風等症狀。先用隔蒜灸,如果還有腫脹,就用這個方法來熨敷,可以幫助氣血運行,散開瘀滯,效果很快。也用來治療跌打損傷,是止痛散血消腫的好方法。方法是用蔥切細搗爛炒熱,頻繁熨敷患處,冷了就換新的,如果是鶴膝風,可以同時服用大防風湯來治療。

隔蒜灸法,用來治療流注以及癰疽、鶴膝風等症狀。每天灸二三十壯,痛的地方灸到不痛,不痛的地方灸到痛,毒氣就會隨著火散開。火有暢通、拔毒的功效,這是從治的方法,有起死回生的作用。方法是用大蒜去皮,切成三文錢厚的薄片,放在患處,把艾草放在蒜片上燒,灸三壯後,換蒜片繼續灸。如果還沒有形成腫塊,就會消散,如果已經形成,也可以殺死毒素。如果瘡很大,就把蒜搗爛敷在患處,在上面鋪上艾草燒,蒜腐爛了就換新的。如果沒有痛感,或者沒有化膿,或者沒有隆起,以及瘡是屬於陰症的,更應該多灸。凡是瘡不痛、不化膿、不隆起的,都是氣血虛弱的表現,大多無法治癒。只有患在頭臉部的,不宜多灸。關於嬰兒的灸法,可以參考疔瘡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