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金鏡內臺方議》:洞悉仲景奧旨的明代醫學鉅著
《金鏡內臺方議》是明代醫家許宏集畢生心血撰成的一部重要的中醫方劑學專著,尤其以深入剖析《傷寒論》方劑見長。許宏,字子中,號東山,浙江紹興人,生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卒於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歷經明初洪武至成化年間。他曾任紹興府醫官,後辭官歸鄉,潛心醫學研究與著述。《金鏡內臺方議》約成書於明永樂二十年(1422年),後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經程永培校訂流傳至今,展現了其跨越數百年的學術價值與生命力。此書將《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稱作「內臺方」,並對其進行了系統而精闢的論述,旨在闡明張仲景製方的深層義理及其臨床應用的精髓。
全書共十二卷,體系嚴謹,結構分明。包括卷首、卷中、卷末三大部分。卷首載有序、目錄、凡例等,其中由西蜀馮士仁所作的序言,不僅高度評價了許宏此書的學術價值,更將醫道與儒道、治道相通並論,認為醫學不僅關乎個體生命,更蘊含治世的哲理,足見當時學界對醫學的重視及其人文關懷。馮氏在序中讚揚許宏「釋方與用方者,不免毘於陰陽」、「虛實強弱有稟,燥濕寒熱有氣,君臣佐使有序,因革損益有宜」,可見許氏對仲景方的理解是基於陰陽、氣候、體質以及方劑配伍的全面考量。序中還提到此書的問答部分彷彿《素問》,釋疑部分彷彿《難經》,既能讓初學者「自病自藥,簡方俱可無誤」,也能讓深於醫者「鑑經重權衡、毫釐千里之辨,不敢輕下一匕」,說明本書兼具普及與提高的功能。而「流傳此方議,並載穴道經絡圖,以當隔垣之視也,豈直以醫道哉!」一句,則暗示書中或許原載有經絡穴位圖,且其價值不僅限於醫療,更在於啟迪對生命與治理的深刻認識。
卷中是全書的核心,許宏將《傷寒論》的113個方劑歸納為湯、散、丸三類,每類各分上、中、下三卷。這種分類方式雖非完全依據原文篇章順序,但有助於從劑型角度理解方劑的特性與應用。更為重要的是,許宏對每個方劑的分析都極為詳盡。他不僅會列出方劑組成和煎服方法,更重要的是對「仲景製方之義」進行深入闡釋。這體現在以下幾個關鍵方面:
首先,許宏高度重視方劑配伍的理論。《金鏡內臺方議》的核心學術思想之一便是對「君臣佐使」配伍原則的精闢論述。許宏認為,方劑並非單純的藥物堆砌,而是根據中醫整體觀念,通過藥物之間的協同作用來治療疾病。他強調,君藥應主治病證,臣藥輔助君藥,佐藥調和並兼顧次要症狀,使藥引領藥力至病所。這種層層遞進、相互協作的配伍思想,在書中對具體方劑的分析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例如在《桂枝湯議》中,他明確指出桂枝為君,芍藥為臣,甘草、大棗為佐,生薑為使,並逐一闡述各藥的性味歸經及其在桂枝湯中的具體作用,如何共同實現「解肌」的治療目標。這種深入到單味藥在複方中定位和協作關係的分析,是本書的獨到之處。
其次,許宏強調辨證論治的準則。《金鏡內臺方議》一再申明,方劑的應用必須建立在準確辨證的基礎上。許宏認為,臨床用藥的首要步驟是辨明病因、病機、病位以及疾病的性質(如寒熱、虛實、表裡等),然後才能選擇恰當的方劑。他在每個方劑的「議」部分,都會結合《傷寒論》原文的條文,詳細分析該方所適應的具體病證特徵。例如在《桂枝湯議》及《議用桂枝湯法》中,他反覆強調桂枝湯是專治「自汗惡風,頭疼體痛,發熱,脈浮緩」之「中風」證(此處非現代醫學之中風,而是指太陽中風表虛證),並列舉了脈浮緊、無汗、內實煩熱、酒客病等不宜使用桂枝湯的情況。這種對適應證和禁忌證的細緻辨析,體現了許宏對辨證論治原則的嚴格遵循,也告誡醫者不可「依樣畫葫蘆」,必須靈活變通。
第三,許宏重視臨床靈活加減的必要性。《金鏡內臺方議》認為,經典方劑是基礎,但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和病情變化進行適當的加減調整。許宏在對每個方的論述中,常會提示根據症狀變化來調整藥物組成或劑量。雖然書中主要精力放在闡釋原方,但在《議用桂枝湯法》中,他通過對不同脈象(浮緩、沉緊、浮數、洪大等)和兼證(風寒共傷、風熱相攻、表裡同病等)的分析,提出可以考慮桂枝麻黃各半湯、升麻解肌湯加桂枝、芸蒿湯加桂枝等變法,這就體現了對臨床加減思想的認可和引導。這種思想與辨證論治緊密相連,是在準確辨證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的應變,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除了上述學術思想,本書的內容還有許多值得稱道之處。許宏對藥材質量的區分和使用細節的考究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在《議用桂枝》中,他明確區分了桂枝(枝梢)、肉桂(皮)、桂心(內皮)的不同藥用部位、性味和治療側重,指出桂枝湯發散風邪必須用桂枝梢,不可混用肉桂或桂心,並批評了《三因方》的訛誤。在《議用芍藥》中,他進一步辨析了赤芍(性寒,瀉榮氣)和白芍(性平,補榮氣)的區別,並結合《傷寒論》不同方劑(如桂枝加芍藥湯用白芍、桂枝加大黃湯用赤芍、建中湯用白芍、大柴胡湯用赤芍等)的使用,來推測張仲景在不同病機下對赤白芍的選擇深意。這種對藥物細微差異及其在方劑中特定作用的探討,展現了許宏深厚的藥學功底和對仲景原意的精確把握,為後世醫家提供了極具啟發性的用藥指導。
《金鏡內臺方議》的另一個特色是其議論平實,條理明晰的文風。許宏的論述不作玄虛之辭,而是緊密結合條文和臨床,以問答或議論的方式層層深入,分析透徹。書中的問答部分,雖然在此處提供的節選中未具體呈現,但根據介紹,其形式與《素問》、《難經》相似,通過設問和解答的方式來釐清疑難問題,這種形式有助於讀者理解和記憶,也使得全書內容更具啟發性和可讀性。
總而言之,《金鏡內臺方議》是一部集研究性、理論性與臨床實踐性於一體的醫學專著。許宏通過對《傷寒論》「內臺方」的系統整理與深入分析,不僅闡釋了張仲景製方的核心思想——包括嚴謹的配伍原則、準確的辨證論治以及靈活的臨床加減——更通過對單味藥材選用、煎服方法細節的考究,展現了其對醫道精微之處的深刻洞察。本書在明代成書後,雖經數百年波折,但因其對仲景方學的貢獻而得以流傳至今,並在清代得到校訂,至今仍有排印本行世,可見其在中國醫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對於有志於學習和應用《傷寒論》方劑的後世醫家而言,《金鏡內臺方議》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讀物,透過許宏的「金鏡」和「內臺」之喻,讀者得以窺探仲景學術殿堂的奧秘,提升辨證論治和遣方用藥的能力。其價值不僅在於傳承經典,更在於啟迪創新,是中醫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序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二 (1)
卷之三 (1)
卷之四 (1)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六 (1)
- 卷之六
- 大黃黃連瀉心湯(四十八)
- 附子瀉心湯(四十九)
- 半夏瀉心湯(五十)
- 生薑瀉心湯(五十一)
- 甘草瀉心湯(五十二)
-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五十三)
- 茯苓桂枝甘棗湯(五十四)
- 黃芩湯(五十五)
-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五十六)
卷之七 (1)
- 卷之七
- 四逆湯(五十七)
- 四逆湯證
- 四逆加人參湯(五十八)
- 當歸四逆渴(五十九)
- 當歸四逆加茱薑湯(六十)
- 四逆加豬膽汁湯(六十一)
- 通脈四逆渴(六十二)
- 茯苓四逆渴(六十三)
- 白通湯(六十四)
- 白通加豬膽汁湯(六十五)
- 附子湯(六十六)
- 乾薑附子湯(六十七)
- 朮附湯(六十八)
- 真武湯(六十九)
卷之八 (1)
- 卷之八
- 梔子豉湯(七十)
- 梔子豉湯證
- 梔子厚朴渴(七十一)
- 梔子乾薑湯(七十二)
- 梔子生薑豉湯(七十三)
- 梔子甘草湯(七十四)
- 梔子柏皮湯(七十五)
- 厚朴姜夏草參湯(七十六)
- 旋覆代赭石湯(七十七)
- 赤石脂禹餘糧湯(七十八)
- 吳茱萸湯(七十九)
- 豬苓湯(八十)
卷之九 (1)
- 卷之九
- 甘草附子湯(八十一)
- 甘草乾薑湯(八十二)
- 芍藥甘草湯(八十三)
- 甘草湯(八十四)
- 炙甘草湯(八十五)
- 芍藥甘草附子湯(八十六)
- 茯苓甘草湯(八十七)
- 黃連湯(八十八)
- 黃連阿膠湯(八十九)
- 乾薑黃連人參湯(九十)
卷之十 (1)
- 卷之十
- 桃花湯(九十一)
- 豬膚湯(九十二)
- 桔梗湯(九十三)
- 議咽痛可刺
- 苦酒湯(九十四)
- 白頭翁湯(九十五)
- 半夏散及湯(九十六)
- 枳實梔子湯(九十七)
- 竹葉石膏湯(九十八)
- 茵陳蒿湯(九十九)
- 蜜煎導方(一百)
- 蜜五合
- 豬膽汁方(一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