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大青龍湯(二十六)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伴有風邪,脈象浮而緊,發燒畏寒,身體疼痛,不出汗且心煩意亂的情況,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麻黃(二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石膏(雞子大),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麻黃(80 克,去除節部),桂枝(80 克),甘草(80 克),杏仁(40 粒),石膏(一顆雞蛋大小),生薑(120 克),大棗(12 粒)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再取三升,去渣,溫服。取微汗,如一服汗出,停後服。汗出多者,溫粉撲之。

白話文:

以上七種藥物,用九升水先煮麻黃,水量減至二升,撈去浮沫,放入其他藥物,再煮取三升水,濾渣,溫熱服用。服後出微汗即可,如服用後出汗,則停服。出汗過多的人,可用溫粉撲身。

2. 湯議

議曰:余昔讀大青龍湯方,以證參之,嘗涉疑焉。既是太陽中風,見傷寒脈浮緊是也,又何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若此證參之,皆是傷寒,而加煩躁,又何得有中風之證在焉?故諸家皆無明載,只言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以此正經論之,終是涉疑。一日請於先師伯榮黃公曰:乃此一證中,全在不汗出三字上藏機。

白話文:

按語中說:我以前讀《大青龍湯方》,並用病例檢驗,曾產生過疑問。既然是太陽中風,那麼脈象必定是浮緊,這是符合規律的,但為何會發熱惡寒、身上疼痛、不出汗?如果將這類症狀拿來驗證,都屬於傷寒的症狀,再加之煩躁不安,又怎麼能同時得出中風的結論呢?所以歷代醫家都沒有明確記載,只是提到傷寒出現風脈,傷風出現寒脈。按照正經理論來說,始終都讓人感到疑惑。一天,我請教恩師伯榮黃公,他說:這個證候的關鍵在於「不出汗」這三個字上暗藏著玄機。

且此不字,是微有汗而不能得出,因生煩躁也。無汗者,乃全無汗也。以此不字,方是中風。此乃古人智深識妙之處。今此中風證,復見脈浮緊,乃中風證見寒脈也。若與桂枝,則能治風,而不能去寒;若與麻黃,則能治寒,而不能去風,以此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中加石膏而治煩躁。名之曰大青龍者,以其能發越風寒而散邪氣者也。

白話文:

至於那個「不」字,是指微微有汗卻出不來,因此產生煩躁。沒有汗的,纔是完全沒有汗。根據這樣的「不」字,纔是中風。這正是古人智慧深遠、見解精妙之處。現在的中風證,又見脈象浮緊,便是中風證出現寒脈。如果給予桂枝湯,可以治療風,但不能去除寒氣;如果給予麻黃湯,可以治療寒氣,但不能去除風。因此,使用桂枝麻黃各半的湯劑中加入石膏來治療煩躁。稱之為「大青龍湯」,因為它能發散風寒,驅除邪氣。

故用麻黃為君,而散浮緊之脈。桂枝為臣,而治不汗之風。杏仁、甘草、生薑、大棗合而為使,石膏為佐,而解風寒之並於經而加煩躁者也。

白話文:

因此用麻黃為君主藥,可以疏散浮緊脈象的緊繃感。桂枝為臣輔藥,可以治療不發汗的風寒症。杏仁、甘草、生薑、大棗共同作為佐使藥,石膏作為輔佐藥,可以解除風寒之氣同時侵襲經絡,並引發煩躁症狀的情況。

3. 大青龍湯戒

經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白話文:

如果脈搏微弱,並且有出汗怕風的情況,不可以服用,服用之後會導致四肢厥冷,筋肉抽動,這是違背治療原則的。

4. 議湯中有芍藥

議曰:桂枝治中風,麻黃治傷寒,大青龍湯治中風傷寒二證合病者也。既治二證,湯中當用芍藥,乃即桂枝麻黃各半湯中加石膏而用薑棗為引也。只可治傷寒,又安能治中風證也。且芍藥一味,其體雖小,其用至大。既治中風之證,若無芍藥以和其營,則桂枝、麻黃專治其衛,汗出則成厥逆亡陽,筋惕肉瞤者,可立待也。於乎千載之間,世遠莫辨。

白話文:

有人提出:桂枝湯用於治療中風,麻黃湯用於治療傷寒,大青龍湯用於同時患有中風和傷寒兩種疾病的患者。既然是治療兩種疾病,大青龍湯中應該含有芍藥,也就是桂枝麻黃各半湯加石膏,用薑棗作為引子。這只可以治療傷寒,怎麼能治療中風呢?

而且芍藥這一味藥,雖然分量不大,但作用卻很大。在治療中風時,如果不使用芍藥來調和營氣,那麼桂枝和麻黃就會專門作用於衛氣。此時如果病人大量出汗,就會出現陽氣虛脫、四肢抽搐、肌肉僵硬等症狀,危及性命。時至今日,經過了千百年,世人對此也難以辨別。

自先代宗師如朱奉議、楊仁齋、許叔微之儔,非曰不知,乃知之而不肯明言也。自後世之隔,留此數行,以為心口相傳之秘。由是其書不得大行於世。予早承師訓,書此以為賢達者鑑。

白話文:

自從前代的大師們,像是朱奉議、楊仁齋、許叔微之類的人,並不是不知道這些東西,而是知道卻不願意明白地說出來。從後世隔閡之後,只留下這些簡短的文字,作為口耳相傳的祕方。因此,他們的著作無法廣傳於世。我早年聽從老師的教導,寫下這些文字,作為賢達之人借鑑。

5. 疑問

問曰:何謂中風見寒?

答曰:中風證反見傷寒脈也。如有自汗惡風,乃中風證,脈當浮緩,今反見脈浮緊者,乃傷寒脈也,故曰中風見寒,屬大青龍湯。

問曰:何為傷寒見風?

白話文:

回答:中風的症狀卻出現傷寒的脈象。如果有自發出汗、怕冷風的現象,纔是中風的症狀,脈象應該是浮緩的,現在卻出現脈浮緊的情況,這纔是傷寒的脈象,所以說中風的症狀像傷寒,應該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答曰:傷寒證反見中風脈也。如無汗惡寒,乃傷寒證,脈當浮緊,今反見浮緩者,乃中風脈也,故曰傷寒見風,屬大青龍湯。

白話文:

回答:傷寒證反倒出現中風的脈象。如果沒有汗出惡寒,那就是傷寒證,脈象應該浮緊,現在反倒出現浮緩的脈象,那就是中風的脈象,因此說傷寒遇風,就屬於大青龍湯的範圍。

問曰:二證皆見,若不煩躁者,此可用乎?

答曰:既無煩躁,可除石膏勿用也。

白話文:

有人問:如果這兩種症狀都出現了,但是病人沒有煩躁的情況,這樣可以怎麼處理呢?

回答是:既然病人沒有煩躁的症狀,就可以不用石膏這味藥材。

溫粉者,只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米粉三兩,為細末,撲其身則汗止。

白話文:

溫粉:僅使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以及三兩米粉,研磨成細末,塗抹全身即可止汗。

6. 小青龍湯(二十七)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初期症狀未解,胸膈之間有水氣,出現乾嘔,發熱並且咳嗽,或者口渴,或者腹瀉,或者咽喉阻塞,或者小便不暢、小腹脹滿,或者喘息,這張處方適用於這些症狀。

麻黃,芍藥,乾薑,甘草,桂枝,細辛(各三兩),五味,半夏(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再取三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麻黃三兩、芍藥三兩、乾薑三兩、甘草三兩、桂枝三兩、細辛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7. 加減法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下利者,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故去麻黃。加蕘花能去十二經水,水去則利自止,故加之。

白話文:

如果症狀輕微,可以去除麻黃,加入雞蛋大小的蕘花,煮到發紅。拉肚子的情況,不能用驅邪的方法治療,出汗後一定會脹氣,所以要去除麻黃。加入蕘花可以去除十二經的水分,水分排掉,腹瀉就會自然停止,所以加入蕘花。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以其半夏性燥,故去之;栝蔞根味苦,能生津,故加之。

白話文:

對於口渴的人來說,去除半夏,加入三兩栝蔞根。因為半夏性質乾燥,所以去除;栝蔞根味道苦,能生津,所以添加。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必噎,故加炮附子以溫之。

苦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以其能利水道也。

白話文:

如果發生噎食,去掉麻黃,加附子一枚。因為水氣受到寒氣影響,冷氣一定會相應地激烈反撲,導致人噎食,所以加入炮附子來溫暖身體。

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以其能潤肺而散水氣。其脈浮者不去麻黃,但脈沉者宜去麻黃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氣喘,可以在方劑中添加杏仁半升,去掉皮和尖端,因為杏仁可以滋潤肺部並散發水氣。如果脈搏浮動,則不用去掉麻黃,但如果脈搏沉穩,則建議去掉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