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0)

1. 疑問

問曰:湯名越婢,其義何取?

答曰:婢即脾也,歲久傳寫之誤。經注雖曰脾為卑臟,卑者若婢,此非成無己之語,乃後人穿鑿強注之耳。所謂越婢湯者,以石膏、麻黃、甘草發越婢之正氣,以通行於津液,而散虛邪之留滯於經而不去者。此因脈微弱無陽,而不敢大汗者之所設也。

白話文:

有人問:為什麼這藥方名為「越婢」,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回答是:「婢」其實指的是「脾」,這是因為時間久遠,在抄寫過程中產生的錯誤。雖然有註釋提到脾是身體內較低下的臟器,像婢女一樣地位低下,但這並不是成無己(宋代著名醫家)所說的話,而是後世的人為了附會而強加的解釋。所謂的「越婢湯」,是用石膏、麻黃、甘草這些藥材來提振脾臟的正氣,讓它能在體內的水分運行中發揮作用,同時也能驅散那些在經絡中滯留不去的虛邪。這種藥方是專門為那些脈搏微弱,體內缺乏陽氣,不能承受大量出汗情況下所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