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0)
1. 湯議
議曰:少陰病當無熱,今反發熱者,邪在表也,雖脈沉,以始得病,則邪氣未深,故當溫劑,微取汗以散之。故用附子為君,以溫經散寒。細辛之辛,以散少陰之寒邪為臣。麻黃能發汗,用之為佐使,以此三味之劑發汗,非少陰則不敢用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當少陰病(一種中醫病證)的患者本不應有發熱的情況,但現在卻出現了發熱的症狀,這表示病邪在身體表面,而非深入體內。雖然脈象顯示為沉脈(脈搏深沉),但因為剛開始生病,病邪尚未深入,所以應該使用溫熱性藥物,輕微引發汗液以排除病邪。
因此,我們選擇附子作為主要藥物,因為它能溫暖經絡並驅散寒氣。細辛的味道辛辣,可以幫助去除少陰部位的寒邪,作為輔助藥物。麻黃能促進汗液分泌,也被用作輔助藥物。藉由這三種藥材組成的藥方來引發汗液,如果不是少陰病的患者,我們是不敢使用的。
2. 疑問
問曰:陰證不得有汗,今此少陰病,反發熱,汗者何也?
答曰:少陰屬腎為里,當無熱,為有相火之位,亦能發熱,其脈雖沉細,必當取微汗而後已也。
白話文:
有人問:按照中醫理論,陰性病症不應該出現出汗的情況,但現在這位患有少陰病的患者,不但發燒還出汗,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是:少陰病屬於腎臟問題,通常不會有發熱的情況,但因為人體內有相火的存在,也能導致發熱。即使他的脈象顯示沉細,這通常是陰性病症的特徵,但我們仍需讓他微微出汗,病情才能得到緩解。
3. 麻黃附子甘草湯(二十四)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此方主之。
麻黃(一兩),附子(一兩,炮),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如前法。
白話文:
藥材包括:麻黃(約37.5克)、炮附子(約37.5克)、炙甘草(約75克)
以上三種藥材,依照先前的煎煮方法來製作。
4. 湯議
議曰:初得少陰病,二三日內,脈沉鈿,倦而臥者,別無吐利厥逆等證者,故用附子為君,以溫其經。以麻黃、甘草為臣佐,微取其汗,以散其寒邪,其病則已也。
白話文:
我來說這段古文的現代白話解釋:在剛得到少陰病的頭兩三天裡,如果病人出現脈象深沉且微弱,感到非常疲倦只想躺著休息,但沒有其他的如嘔吐、腹瀉或四肢冰冷等症狀,因此選擇以附子作為主要藥物,用來溫暖病人的經絡。再輔以麻黃和甘草作為輔助藥物,稍微促使其發汗,以此來驅散體內的寒邪,這樣病就會好了。
5. 麻黃升麻湯(二十五)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此方主之。
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二錢半),當歸(一兩二錢半),知母,黃芩,萎蕤(各七錢半),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冬,桂枝,茯苓,甘草(各二錢五分)
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又取三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感冒六七天後,經過劇烈瀉下後,手腕處的脈搏深沉且緩慢,四肢冰冷,下肢脈搏微弱甚至感覺不到,喉嚨不舒暢,有吐出膿血的情況,並且腹瀉一直無法停止,這種情況較為棘手,這個藥方適用於此種病情。
藥方成分包括:麻黃(二兩半)、升麻(一兩二錢半)、當歸(一兩二錢半)、知母、黃芩、萎蕤(各七錢半)、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冬、桂枝、茯苓、甘草(各二錢五分)。
以上十四種藥材,先用十鬥水煮麻黃,去掉浮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熬煮,最後熬成三升的藥汁,濾掉藥渣,趁熱服用。
這就是「麻黃升麻湯」的使用說明。
6. 湯議
議曰:傷寒六七日,大下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者,乃大下則傷血,下焦之陽氣已虛竭而然也。又兼泄利不止者,為重虛也。咽喉不利、吐膿血者,乃重亡津液而成肺痿。得此之證,實為難治。故與升麻為君,麻黃為臣,以散浮熱之氣。如《玉函經》云:甚熱之氣,以汗泄之。
當歸、桂、姜之辛,以散其寒;知母、黃芩之苦,以涼心去熱;苓、術之甘,緩脾生津;芍藥之酸,以斂逆氣;萎蕤、門冬、石膏、甘草之甘,潤肺除熱,共為佐使,以濟其證之壞,而治其厥陰之損傷者也。
白話文:
我說道:在患了傷寒病六七天後,經過了大規模的瀉下治療,如果在手腕上方的脈搏顯得深沉且慢,同時伴有四肢冰冷,下肢幾乎感覺不到脈搏,這說明大規模瀉下已經傷害了血液,下焦的陽氣已經虛弱到了極點。若再出現持續性腹瀉的情況,可判斷為嚴重的虛弱。而咽喉不適,甚至吐出膿血,這是因為嚴重流失體內的津液,導致肺部受損萎縮。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治療確實困難。
因此,我們選擇升麻作為主要藥材,用來疏散體表的熱氣;麻黃作為輔助藥材,一同幫助散熱。正如《玉函經》所言:對於非常熱的病氣,我們應該透過發汗的方式來排解。
當歸、肉桂和生薑的辛辣,能幫助驅散寒氣;知母、黃芩的苦味,可以清涼心臟並去除熱氣;茯苓和白朮的甘甜,可以緩解脾胃功能,促進津液生成;芍葯的酸味,能收斂逆氣;萎蕤、麥門冬、石膏和甘草的甘甜,能夠滋潤肺部,去除熱氣,這些都是輔助性的藥材,共同作用於修復病徵的破壞,並治療因厥陰經絡受損而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