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序

回本書目錄

1.

醫道與儒道通,《素問》起於軒黃,《難經》起於秦越,猶之經也。醫方始於張仲景,猶之傳也。漢唐以後,青囊一術,各標識解,謂之註疏也。膠柱刻舟者,依畫樣之臨摹;翻案倒局者,哆金針之暗渡。於是有過高者出,謂方書可付祖龍曰醫者意也。夫以意為文猶自誤,以意為方則誤人,方可廢乎?但釋方與用方者,不免毘於陰陽耳。

白話文:

醫術與儒家學說相通。《素問》一書起始於黃帝和軒轅氏時期。《難經》起始於秦越人時期,它們就好比儒家經典。醫方的源頭是張仲景,就好比儒家學說的傳承。漢朝和唐朝之後,有關於醫學的知識和技術被分門別類地記載下來,稱為醫方註疏。死板地照搬醫方就好比按照畫好的樣子畫畫,盲目地改變醫方就好比在暗地裡偷梁換柱。於是就出現了過於極端的觀點,認為醫方可以被燒掉,因為醫生靠的是意會。如果憑著意會來寫文章尚且會出錯,憑著意會來開醫方則會誤人,難道醫方可以廢除嗎?只是解讀醫方和使用醫方的人,難免會偏離陰陽平衡的原則。

仲景之有內臺方也,人盡習之。至建安許宏之有方議,未流傳也。余得而諦觀之,虛實強弱有稟,燥濕寒熱有氣,君臣佐使有序,因革損益有宜。大都問答彷之《素問》、釋疑彷之《難經》。令不知醫者,自病自藥,簡方俱可無誤;令深於醫者,鑑經重權衡、毫釐千里之辨,不敢輕下一匕。

白話文:

眾人皆熟悉仲景的《內臺方》。到了建安時期,許宏的《方議》尚未廣為流傳。我得到此書後仔細研讀,發現書中對虛實強弱、燥濕寒熱的體質和氣候有明確說明,君臣佐使的藥物配伍有條理,增減藥物的時機恰當。大體上來說,《方議》中的問答類似於《素問》,釋疑的部分類似於《難經》。如果不懂醫術的人,按照書中的方法可以自行用藥,簡便易行不易出錯;如果精通醫術的人,會發現這本書可以幫助他們權衡病情,準確用藥,不敢輕易下藥。

譬之解經者,訂註疏之訛,亦補經傳之缺,以仁術生人,較之以學術殺人者,不大有補於世哉?信醫道之通於儒也。而余尤念醫道之通於治,蓋亦有脈與治焉。元氣神氣,張弛各以其時,猶之治本治標,緩急一隨其候。若外邪宜用治標法,而反泄神氣以填之;內虛宜用治本法,而反弛神氣以潰之,恐望氣察色,俞跗已卻走矣。

白話文:

就像解讀經書的人,糾正注釋中的錯誤,也補充經傳中的不足,以仁慈的醫術救人,相比之下,那些以學術殺人的人,能對世界有多大的幫助呢?確實相信醫道與儒學相通。而我更認為醫道與治國相通,因為醫道也有脈象與治理的道理。元氣和神氣,會根據時間而有張有弛,就像治國之道應因時制宜,緩急有度。如果外邪入侵需要治標,卻反而耗散神氣去應付;內部虛弱需要治本,卻反而放縱神氣使其崩潰,恐怕望氣察色的俞跗(神醫)都已退避三舍了。

信惟具醫國全副精神,達權通變,因壽元於消息之微,轉生機於呼吸之介,而後旺者不衰,衰者可旺,伊耆世界,將復見之。則余之流傳此方議,並載穴道經絡圖,以當隔垣之視也,豈直以醫道哉!然儒者而知此醫道也,於治道思過半矣。

西蜀馮士仁題

白話文:

我相信身為精通醫道的醫生,必須具備全面深入的知識,善於權衡變通,根據生命力旺盛與衰弱的細微變化治療,並從呼吸之間把握生機。這樣才能讓健康的人持續強壯,虛弱的人恢復健康,達到耆老長壽的境界,這是我們期望再次看到的。因此我寫了這個方子,並附上穴位經絡圖,就像隔著牆壁觀察一樣,不僅僅是要傳授醫術。如果儒家學者能懂得這些醫道,那麼在治理國家方面,一定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