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湯議

議曰:汗出惡風者,乃中風證也,屬桂枝湯主之。今此汗出惡風而反𠘧𠘧,又復項背強者,乃風盛於表也,此屬桂枝湯中加葛根主之。𠘧𠘧者,如鳥飛伸頸之貌。既項背強,又復𠘧𠘧者,當無汗。令反汗出惡風者,故知風盛於表也。葛根性平,能祛風邪解肌表,以此用之為使。而佐桂枝湯之用,以救邪風之盛行於肌表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如果一個人出汗後怕風,這就是典型的中風症狀,應該使用桂枝湯來治療。但若此人不僅出汗怕風,而且還出現類似鳥伸長脖子的姿態,加上脖子和背部僵硬,這表示風邪在體表過盛,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來治療。那種類似鳥伸長脖子的姿態,是指脖子僵硬的狀態。如果脖子和背部都僵硬,並且呈現類似姿態,那麼此人通常不會出汗。但若他反而出汗且怕風,這就進一步證明瞭風邪在體表過盛。葛根的性質平和,有祛風、解肌表的功效,因此我們選擇它作為輔助藥材。配合桂枝湯一起使用,目的是為了對抗風邪在肌表的盛行。

2. 議注方無定略

議曰:古之一方治一證,如今之律令一款治一罪,不可不明白議斷。如葛根湯方與桂枝加葛根湯方,雖曰大同,而實異。葛根湯中有麻黃,乃治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此乃發散之方。桂枝加葛根湯中無麻黃,乃治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此乃解肌之方也。只此無汗與反汗出二者,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此張氏千載之下,不言而會者。今本方注中又言恐不加麻黃,後方中又言先煮麻黃去上沫,方中又不書麻黃,如此含糊不明,使無定略。且仲景《傷寒論》方傳之於世,亦千百載下,其中精思智達者,能幾人焉。或依方鄙俚之徒,鮮有未誤者也。今此校正,永當為法。

白話文:

我說道:古代的一個藥方針對一種病症,就像現在的法律條文,一條對應一種罪行,必須要清楚明確地判斷。比如葛根湯和桂枝加葛根湯,雖然看起來相似,實際上是不同的。葛根湯裡有麻黃,用來治療脖子和背部僵硬,不出汗怕風的狀況,這是發汗的藥方。而桂枝加葛根湯裡沒有麻黃,用來治療脖子和背部僵硬,但卻出汗怕風的狀況,這是調理肌肉的藥方。僅僅是不出汗與反而出汗這兩點細微的差異,如果搞錯,結果就會大相徑庭。

這是張仲景在千年之後,即使不說明,也能讓人理解的智慧。然而,在現行的藥方註釋中,卻又提到可能未添加麻黃,後面的藥方又提到應先煮麻黃去除上面的泡沫,但藥方中又未寫明麻黃,這樣模糊不清的描述,導致了藥方的不確定性。再者,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的藥方已經流傳了千年,能真正理解和運用其精髓的人又有幾個呢?有些人只會死板地照搬藥方,這種人犯錯的可能性極高。因此,我現在進行的校正工作,應該永遠作為規範。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三)

治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

桂枝湯中加厚朴二兩、杏仁五十個。

上如法煎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太陽病,如果使用下法後病人有輕微喘息的現象,這表示病還在表面,尚未完全解決。

我們會在桂枝湯的基礎上,額外添加兩兩重的厚朴和五十顆的杏仁。

依照一般的煎藥方法來煮這些藥材。

4. 湯議

議曰:下後大喘者,則為裡氣大虛,邪氣傳裡,正氣將脫也,多為不治。下後微喘者,則為裡氣上逆,邪氣在表,故屬此湯主之。與桂枝湯以解表邪,加厚朴、杏仁為佐,以下逆氣也。此乃太陽病,熱甚內實,用大柴胡湯主下者,為有表邪未盡,脈未沉實,下之多有此證,宜用此湯。若是陽明病,脈沉實,內熱煩悶,下之微喘,胸膈不快者,又屬小陷胸湯主之。

智者精思詳焉。經云,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正此義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如果病人在進行瀉下療法後出現劇烈喘息,這表示體內的元氣已經極度虛弱,邪氣已侵入內臟,且正氣瀕臨衰竭,這種情況大多難以治癒。而如果瀉下後只是輕微喘息,則可能是因為體內的氣機逆亂上升,邪氣還停留在體表,因此這種情況適用此湯劑來治療。使用桂枝湯來祛除表邪,再加入厚朴和杏仁作為輔助,以調理逆亂的氣機。這是針對太陽病,當體內熱氣過盛,內臟實熱,使用大柴胡湯進行瀉下療法的情況,因為表邪尚未完全清除,脈象未顯沉實,瀉下後多會出現這種症狀,此時應使用此湯劑。

如果是陽明病,脈象沉實,內有熱氣煩悶,瀉下後輕微喘息,胸部感覺不舒暢,這種情況則適用小陷胸湯來治療。

聰明的醫生會深入思考並詳細分析。古籍記載,對於喘息的患者,使用桂枝湯加上厚朴和杏仁效果更佳,正是這個道理。

5. 桂枝加附子湯(四)

治太陽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此乃溫經救急之法。

本方中加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上咀,白水煎,食前通口服。

白話文:

在這個藥方裡加入一顆炮製過的附子,要去掉外皮和頂端。

將所有藥材切碎,用清水煎煮,飯前整份服用。

6. 湯議

議曰:病人陽氣不足,而得太陽病,因發汗,汗就出多不能止,名曰漏也。或至二三日不止,其人反惡風,此乃陽氣內虛,而皮腠不固也。又小便難者,汗出多則亡津液,陽氣內虛不能施化也。四肢者,諸陽之本。今亡而脫液,則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故與桂枝湯中加附子,以溫其經而復其陽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當病人體內的陽氣不足,卻得了太陽病,進而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結果汗流得太多且無法停止,這種情況被稱為「漏」。有時這種汗漏的情況會持續到二、三天都停不下來,而且病人反而怕風,這表明病人的陽氣在體內虛弱,導致皮膚的毛孔固不住汗液。此外,如果病人出現排尿困難,那是因為汗出太多導致體內的津液流失,陽氣內虛,無法正常運行和轉化津液。四肢是陽氣的根本,現在津液大量流失,就會造成四肢有些僵硬,活動不便。因此,我們會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用來溫暖經絡,恢復病人的陽氣。

7. 疑問

問曰:附子性大熱,今此太陽病服之,得無咎乎?

答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此必然之理。今本太陽病,汗而成漏,則陽氣脫泄,其陰將長,縱用薑、桂,亦無所應,必須附子剛烈之性,方能復其正陽之氣,而溫其經。用之既正,則無咎也。此乃傷寒法中溫經救急之法也。

白話文:

有人問:附子藥性非常熱,現在這種太陽病的情況下服用它,會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呢?

回答是:陽氣到極致會轉化為陰氣,同樣地,陰氣到極點也會轉換成陽氣,這是一個自然的規律。現在原本是太陽病的情況,因為發汗過度導致像漏汗一樣,這樣就使得身體的陽氣流失,陰氣逐漸增強。即使使用薑、桂等溫補的藥材,效果也可能不大。這時必須要用到附子這種藥性剛烈的藥材,才能恢復身體正常的陽氣,並且溫暖體內的經絡。只要正確使用,就不會有什麼問題。這是治療寒症中,用來溫暖經絡和急救的一種方法。

8. 桂枝去芍藥湯(五)

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

本方中去芍藥用之。

上如法。

白話文:

在本方劑中,要去除芍藥這味藥物來使用。

上方劑的使用方法依照此原則。

9. 湯議

議曰:太陽病不應下而下之,則脈促胸滿。此為表邪未盡而動臟腑,則邪結於胸中而不得散,陽氣內虛榮衛奔亂。其脈促也,不可便言結胸,只屬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芍藥能益陰氣,令邪客胸中,陽氣內虛,不宜益其陰也,故去之。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

我說:當太陽經病症不應該使用下法(如瀉下)卻錯誤地使用了,就會出現脈搏急促和胸口悶滿的症狀。這說明表層的邪氣尚未完全清除,且已影響到內臟腑,導致邪氣在胸腔中凝結無法散開,使得體內的陽氣虛弱,營衛功能混亂。出現脈搏急促的情況,不能立即斷定為結胸症,應該用桂枝去芍藥湯來治療。因為芍藥有助於滋養陰氣,但在此情況下,邪氣佔據胸腔,體內陽氣已虛弱,不宜再增強陰氣,所以方子中要去掉芍藥。

10.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六)

治同前,更加微寒者。

本方中去芍藥加附子。

上如前法。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六)]

治療方法與先前相同,但用於病情稍微偏寒的患者。

此處方是在原本的基礎上去掉了芍藥,並加入了附子。

其煎煮服用方法與先前所述相同。

11. 湯議

議曰:太陽病,發汗後成漏者,為真陽虛脫也,故與桂枝加附子湯,以溫其經而復其陽。今下後脈促,胸滿微惡寒者,亦為陽虛陰盛,邪在胸中,不可發汗,只得與附子以復陽溫經;與桂枝以散其邪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當患有太陽病的人,在發汗治療後出現漏汗不止的情況,這表示身體的真正陽氣已經虛弱脫離,因此使用桂枝加附子湯,目的在於溫暖經絡並恢復陽氣。現在在治療後出現脈搏急促,胸部有悶脹感且輕微畏寒的人,這同樣顯示出陽氣虛弱和陰氣過盛,邪氣存在於胸中,這種情況不能再次發汗,只能使用附子來恢復陽氣和溫暖經絡;同時使用桂枝來驅散體內的邪氣。

12. 疑問

問曰:陰盛者可發汗,因汗多而成漏,則惡寒,與附子服之無疑。今此陽盛者可下,既下之,脈促胸滿,微惡寒,便與附子服之,恐有陽盛之劇,誠為涉疑。

答曰:此太陽病陽氣未實,而表邪未解,下之太早,則陽氣內虛,故微惡寒;表邪未解,故脈促胸滿。急者治其標,必用附子以先救其陽,去芍藥以損其陰。此乃太陽經下之不應也,至若陽明經下之太早者,乃成結胸,與此又不可同論也。

白話文:

有人問:如果陰氣過盛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但若汗出過多而導致漏汗不止,病人會感到寒冷,這種情況下使用附子來治療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如果是陽氣過盛的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瀉下法,但在瀉下後,患者出現脈搏加速、胸部悶脹,稍微感覺寒冷,這時如果再使用附子,可能會因為陽氣過盛而導致病情更嚴重,這確實讓人感到困惑。

回答如下:這種情況是因為太陽病的陽氣尚未充實,而表面的邪氣也未被清除,如果過早使用瀉下法,會導致體內的陽氣虛弱,因此患者會感到微微的寒冷;由於邪氣還在表面,所以會出現脈搏加速和胸部悶脹。對於急症,我們應該先處理主要的問題,必須使用附子來先補充陽氣,同時去除芍藥以減少陰氣。這是太陽經絡在瀉下後不應該出現的反應,但如果是在陽明經絡過早使用瀉下法,就會形成結胸,這和太陽經絡的反應就不能相提並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