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桂枝湯證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與桂枝湯。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表,而反下之,故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矣,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臟無他疾,時發熱自汁出而不愈音,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宜桂枝湯主之。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病,醫下之,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解邪風者,宜桂枝湯。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不可攻痞,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先解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氣湯。其解外者,宜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宜桂枝湯。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汗之。下之宜大承氣湯,汗之宜桂枝湯。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厥陰病,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霍亂病,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議曰:仲景所用桂枝湯者,一十九法,今復書於此,非但使人必合此法,方用桂枝湯,乃使後人逐條細讀,精詳義味,方見古人用藥之意,庶幾乎其有得矣。惟智者悟乎此,則八方開通,洞然無礙。愚者肢柱鼓瑟,不足與語也。
白話文:
當風邪侵入太陽經絡,導致體內的陽氣浮動且陰氣薄弱。陽氣浮動會引起自發性的發熱,陰氣薄弱則會導致自發性出汗。患者會感到寒冷、畏風、持續發熱、鼻子不通或乾嘔,這時,應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若太陽經絡的病症外在症狀尚未消失,且脈象呈現浮弱,治療方式應以發汗為主,宜使用桂枝湯。
太陽經絡的病症,若先前曾進行過下法治療,導致氣機上衝,可使用桂枝湯。
太陽經絡的病症,若先用發汗法未能痊癒,再進行下法治療,但脈象仍呈現浮動,表示疾病尚未痊癒。因為浮動的脈象代表病在皮表,卻誤用了下法,所以病情未見好轉。現脈象仍浮動,代表病仍在皮表,應解除皮表的病態,才能痊癒,宜使用桂枝湯。
若患者經常自發性出汗,代表營氣處於和諧狀態。然而,若營氣和諧,但外部仍出現不適,可能是衛氣未能與營氣和諧運作。營氣在脈管中運行,衛氣在脈管外運行,再次發汗,讓營氣與衛氣達到和諧,即可痊癒,宜使用桂枝湯。
若患者內臟無其他疾病,但常發熱並自發性出汗,且病情無法痊癒,代表衛氣運作不順暢。在發病前進行發汗治療,有助於痊癒,宜使用桂枝湯。
若傷寒病患者,超過六七天未排便,並伴隨頭痛及發熱,可使用承氣湯。若尿液清澈,表示病不在體內,仍在皮表,應進行發汗治療,宜使用桂枝湯。
若傷寒病患者,經發汗治療後,約半天左右再次感到煩躁,且脈象呈現浮動及數動,可再次進行發汗治療,宜使用桂枝湯。
若傷寒病患者,經過下法治療後,仍然拉肚子且不停止,並伴隨身體疼痛,應先治療內臟問題;若身體疼痛消失,但拉肚子仍持續,應先治療皮表問題。治療內臟問題宜使用四逆湯,治療皮表問題宜使用桂枝湯。
若太陽經絡的病症,伴隨發熱及自發性出汗,代表營氣薄弱且衛氣強盛,導致出汗。若要解決風邪問題,宜使用桂枝湯。
若傷寒病患者,經過大量下法治療後,再次進行發汗治療,導致心下痞滿及畏寒,不可直接治療心下痞滿,應先解除皮表的病態,再治療心下痞滿。解除皮表的病態宜使用桂枝湯,治療心下痞滿宜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若太陽經絡的病症未痊癒,導致熱結於膀胱,患者可能表現出類似精神錯亂的症狀,若自行出血,有助於病情改善。若皮表的病態仍未解除,尚無法直接治療膀胱的問題,應先解除皮表的病態。皮表的病態解除後,若僅剩小腹部緊繃且結塊,可直接治療膀胱的問題,宜使用桃仁承氣湯。解除皮表的病態宜使用桂枝湯。
若太陽經絡的病症,伴隨頭痛、發熱、自發性出汗及畏風,宜使用桂枝湯。
若太陽經絡的病症,外在症狀尚未消失,不可進行下法治療,否則會導致病情惡化,宜使用桂枝湯。
若陽明經絡的病症,脈象呈現遲緩,且大量出汗,伴隨輕微畏寒,代表皮表的病態尚未解除,宜使用桂枝湯。
若患者感到煩躁且發熱,出汗後症狀改善,且症狀類似瘧疾,每天下午發熱,代表屬於陽明經絡的病症。若脈象呈現實動,應進行下法治療;若脈象呈現浮動及虛動,應進行發汗治療。下法治療宜使用大承氣湯,發汗治療宜使用桂枝湯。
若太陰經絡的病症,脈象呈現浮動,可進行發汗治療,宜使用桂枝湯。
若厥陰經絡的病症,伴隨腹瀉、腹部脹滿及身體疼痛,應先治療內臟問題,再治療皮表問題。治療內臟問題宜使用四逆湯,治療皮表問題宜使用桂枝湯。
若霍亂病患者,嘔吐及腹瀉停止後,但仍伴隨身體疼痛,應進行和解治療,宜使用少量的桂枝湯。
總結而言,張仲景使用的桂枝湯共有十九種治療方式,再次列舉在此,不僅是希望人們遵循這些治療方式,才使用桂枝湯,而是希望後人能逐條細讀,精確理解其中的意義,才能體會古人使用藥物的意圖,才能真正有所領悟。唯有聰明的人能領悟其中的道理,就能開通八方,洞悉一切無障礙。愚昧的人如同木偶擊鼓,不足與之言語。
2. 服桂枝湯後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表證仍在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便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議曰:服桂枝湯後,有大汗出而解者;有不汗出而亦解者;有汗出而表解里反熱者;有汗出而不解者,此又臨期消息而詳度之。辨其表裡,察其陰陽,究其盛衰,定其虛實,無不應也。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之後]
服用桂枝湯後,如果大量出汗,仍然感到非常口渴,且脈搏跳動強烈且大的,應該使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
服用桂枝湯後,若大量出汗,脈搏仍顯強烈且大,且表面的病症仍未消失的,應再次服用桂枝湯,方法如同首次;如果病人狀況像瘧疾一樣,每天發作兩次,那麼只要出現汗水,病情就會得到緩解,適合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太陽病患者,剛開始服用桂枝湯後,反而感到更加煩躁且症狀未見好轉的,可以先在風池和風府穴位進行針刺治療,然後再服用桂枝湯,這樣病情會得到改善。
凡是服用桂枝湯後會嘔吐的,後續可能會嘔吐出膿血。
患了風寒,脈搏浮動,自己出汗,頻繁小便,心中煩躁,稍微感覺寒冷,腳部肌肉緊繃,卻錯誤地使用桂枝湯試圖攻治表面的病癥,這是錯誤的。如果因此導致四肢厥冷,喉嚨乾燥,心煩意亂,甚至嘔吐,可以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治療,以恢復體內的陽氣;如果四肢厥冷的症狀得到改善,腳部回暖,可以改用芍藥甘草湯,腳部就會放鬆;如果胃部不適,出現胡言亂語,可以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如果再次大量出汗,或接受燒針治療,應使用四逆湯來治療。
總結來說:服用桂枝湯後,有的人會大量出汗並得到緩解;有的人不出汗也能得到緩解;有的人大汗淋漓,表面病癥解除但內部開始發熱;有的人即使出汗,病情仍無改善,這些情況都需要在具體情況下進行細致的觀察判斷。需要辨別表面和內部病癥,判斷陰陽平衡,研究身體的盛衰,確定虛實,這樣才能對症下藥。
3. 疑問
問曰:中風證,本自汗,又復發汗者何也?
答曰:風傷衛氣,則衛氣不固,時自汗出者,乃身中時常有微汗濈濈然,非有大汗也。必用桂枝湯以固衛氣,而解肌表中之邪風。必作一陣大汗出,則風邪皆散也。
問曰:中風證,有服桂枝湯無汗出者,復用麻黃湯發之可否?
答曰: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此傷寒禁戒也。若中風服桂枝湯不汗出,必再服桂枝湯。若二、三劑不汗出者,乃死證也。若用麻黃湯強發之,汗出必燥竭而死也。
問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何也?
答曰: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是也。如陽明病,脈長盛而實,發熱自汗出,反惡熱,此乃陽盛陰虛,當以大承氣湯下之。若不明者,因見煩熱多汗,妄為中風,以桂枝湯治之,以剛配剛,熱極則死也。
問曰:桂枝湯發汗復用薑、棗,麻黃湯發汗不用薑、棗何也?
答曰:桂枝湯治表虛,麻黃湯治表實。表虛者津液外泄,故用薑、棗以通脾氣而行津液;表實者津液內固,只專於發汗,故方中不用薑、棗也。
白話文:
有人問:中風的症狀,本來就會自發出汗,那為什麼還要再讓患者發汗呢?
回答說:風邪傷害了人體的衛氣,導致衛氣不固,隨時都會有微汗冒出,這並不是大量出汗。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桂枝湯來鞏固衛氣,並且解除肌膚表面的風邪。這樣必定會有一陣大汗湧出,風邪也就隨之消散了。
再有人問:中風的病人,服用桂枝湯後卻沒有出汗,那麼可以再使用麻黃湯來發汗嗎?
回答說:有汗的人不能服用麻黃湯,無汗的人不能服用桂枝湯,這是治療傷寒的禁忌。如果中風的病人服用桂枝湯後不出汗,應該再次服用桂枝湯。如果連服兩三劑都無汗,那就是死亡的徵兆。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強制使用麻黃湯發汗,汗出後必然導致身體乾燥衰竭而死亡。
有人問:服用桂枝湯後,如果陽氣過旺會導致死亡,這是為什麼?
回答說:陽氣過旺而陰氣虛弱的情況下,使用下法治療病情會好轉,如果用發汗法反而會致命。例如陽明病,脈象長且有力,發燒自汗,卻反而怕熱,這就是陽氣過旺而陰氣虛弱的表現,應該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攻下。如果不明白這一點,看到病人煩躁多汗,就誤以為是中風,用桂枝湯來治療,結果強強相碰,病情會迅速惡化至死亡。
有人問:服用桂枝湯發汗時還會使用薑和棗,但用麻黃湯發汗時卻不使用薑和棗,這是為什麼?
回答說:桂枝湯適用於表虛的情況,而麻黃湯適用於表實的情況。表虛的情況下,人體的津液容易外洩,因此需要用薑和棗來調理脾胃,促進津液的運行;而表實的情況下,津液被鎖定在體內,治療重點在於發汗,所以麻黃湯的配方中就不會包含薑和棗。
4. 桂枝加葛根湯(二)
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
桂枝,芍藥(各五兩),甘草(二兩),葛根(四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㕮咀,以水七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再取三升,去滓服。覆取微汗,此亦解肌之法。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太陽病,症狀為脖子和背部僵硬,反而出汗並且畏風的患者。
藥方成分如下:桂枝、芍藥各五兩,甘草二兩,葛根四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將這些藥材切碎,用七升水先煮葛根,等到水分減少到剩五升時,再加入其他的藥物,再熬至剩三升。然後去掉藥渣服用。服用後應覆蓋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這也是調理肌肉的一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