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2)
卷之一 (2)
1. 議用桂枝
議曰:桂枝者,乃取桂之枝梢細薄者用之。以其輕揚而能發散也,非若肉桂之厚者也。若混而用之,少見功效。《三因方》中乃用桂心,亦有乖訛。且桂心能入心,肉桂能治五臟之氣,桂枝能治表邪也。若以傷寒發散風邪,必用桂枝也。
白話文:
討論到使用桂枝時,我們說的是選用肉桂嫩枝那種纖細的部分來使用。這是因為這種部分質地輕盈,有助於身體的發汗和疏散風寒,而不是使用肉桂那種較為厚重的部分。如果兩者混用,往往效果不顯著。在《三因方》這本書中,它提到了使用桂心,這有點誤導。因為桂心的作用主要在於滋養心臟,肉桂則對調理五臟的氣血有益,而桂枝的主要作用是治療由外邪引起的疾病。如果要治療感冒,發汗解表,去除風邪,就一定要使用桂枝。
這樣一來,希望你能夠理解桂枝、肉桂以及桂心的不同用途,並根據實際病情選擇最適合的藥材。
2. 議用芍藥
議曰:赤芍藥性寒,能瀉榮氣;白芍藥性平,能補榮氣,雖皆芍藥,補瀉不同。仲景桂枝湯中只言芍藥,不言赤白。《聖惠方》用赤芍,孫尚方用白芍,許叔微亦用白芍。且寒傷榮,風傷衛,此桂枝湯乃救風傷衛氣者也。衛氣既傷,榮氣有強有不強,不可盡以為榮弱始發熱也。
若證果惡風自汗,脈皆陽浮而陰弱,又復遲緩,此乃榮弱無疑,此必用白芍藥以補榮而固其衛。如經中所云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是也。如證自汗惡風,脈卻陽浮而陰盛,榮脈反壯,其內熱盛,又更其人稟質素壯,血氣有餘,此必用赤芍藥以瀉其盛經之氣也,豈可反補哉?自張氏今往寥寥數千載間,聖道遙遠,人鮮能明。考之聖經,不言而會。
如桂枝加芍藥湯,乃下之腹滿時痛,屬太陰,此脾虛也,故用白芍以補之。如桂枝加大黃湯,乃下之因爾腹滿大實痛,乃脾氣實也,故用赤芍藥加大黃以利之。如建中湯、當歸四逆湯、真武湯等,皆用白芍。如大柴胡湯、葛根湯、麻黃升麻湯,皆用赤芍。此皆古人所蘊未言之妙也,惟智者能推究之。
白話文:
我來談談芍藥的使用。赤芍藥性質偏冷,主要作用是調節過剩的身體機能;而白芍藥性質平和,主要功能是補充身體機能,雖然它們都叫芍藥,但是作用卻有所不同。在張仲景的桂枝湯配方中,他只提到芍藥,並沒有特地指出是紅色還是白色的。
在《聖惠方》一書中,使用的是赤芍藥,孫思邈則選擇了白芍藥,許叔微也是使用白芍藥。我們知道,寒冷會影響身體機能,風邪會影響防禦系統,桂枝湯的作用就是對抗風邪對防禦系統的影響。但防禦系統受損,身體機能可能會變強也可能會變弱,不能一概而論認為身體機能一定弱才會發燒。
如果病人的確出現怕風、自汗,脈搏呈現陽浮而陰弱,而且節奏緩慢,這就確定是身體機能弱,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白芍藥來補充身體機能,同時鞏固防禦系統,就像醫經上所說的,身體機能弱,防禦系統強,所以會出汗。
然而,如果病人自汗怕風,脈搏卻呈現陽浮而陰盛,身體機能反而強壯,體內熱度高,再加上本人體質本來就壯實,血液和氣力充沛,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赤芍藥來調節過剩的身體機能,怎麼可以再補充呢?
從張仲景之後的幾千年裡,聖賢之道離我們越來越遠,能理解的人越來越少。仔細研究古籍,就能理解其中未明言的智慧。
例如,桂枝加芍藥湯,適用於腹脹且時常疼痛的情況,這屬於脾虛,所以要用白芍藥來補充。而桂枝加大黃湯,適用於腹脹且劇烈疼痛的情況,這表示脾氣旺盛,所以要用赤芍藥加上大黃來調節。像建中湯、當歸四逆湯、真武湯等,都使用白芍藥。而大柴胡湯、葛根湯、麻黃升麻湯,都使用赤芍藥。這些都是古人隱藏在文字中的智慧,只有聰明人才能深入研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