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桂枝湯(一)
治自汗惡風,頭疼體痛,發熱,脈浮緩,名曰中風。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劈)
上㕮咀,以水七升,慢火煎至四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稀粥,以助藥力。以被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出微汗則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再服。若病重者,一日夜服盡一劑;病證仍在者,服至二、三劑,汗不出者,乃絕證也。
麵食、五辛、酒酪、生冷等物忌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那些容易自汗、怕風,有頭痛、身體疼痛、發燒,且脈象浮而緩的狀況,這種情況在中醫裡被稱為「中風」。
用到的藥材有: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以及大棗十二枚(要切開)。
將這些藥材切碎,然後用七升的水,用小火慢慢煎煮至剩下四升。去掉藥渣,調節藥湯的溫度,一次服用一升。服用之後過一會兒,喝一些稀粥來幫助藥效。再用被子蓋好,讓身體保持溫暖,大約一小時後,全身微微出汗是最好的。但要注意,不能讓汗出得像淋雨一樣,否則疾病是不會好的。如果一劑藥下去就出汗了,病狀改善了,那剩下的藥就不需要再喝了,不必把整劑藥都喝完。如果不出汗,就再喝一劑,依照前面的方法;還不出汗,就再喝一劑。對於病情嚴重的人,一天一夜內可以喝完一劑藥;如果病症還在,可以喝到二、三劑。但如果吃了幾劑藥都沒有出汗,那可能就是無法治療的病狀了。
在服用藥物期間,麪食、五種辛辣的食物(蔥、蒜、韭、薤、胡荽)、奶製品、酒類和生冷食物等都要避免食用。
3. 桂枝湯議
議曰:中風者,乃風邪之氣傷人衛氣而成此證也。衛氣受風則強,強則自汗出而常惡風;衛強則榮弱,榮弱則發熱、頭體痛、脈浮而緩。是以自汗、惡風、發熱、頭體痛、脈浮而緩者,乃中風證也。經曰:風淫於內,以辛散之,以甘緩之。乃用桂枝為君,以散邪氣,而固衛氣。
桂枝味辛甘性熱,而能散風寒,溫衛氣,是辛甘發散為陽之義也。芍藥味酸性寒,能行榮氣,退熱,理身痛,用之為臣。甘草、大棗味甘而性和,能諧榮衛之氣,而通脾胃之津,用之為佐。生薑味辛性溫,而能散邪氣,用之為使。先聖配此五味之藥,以治傷寒者,乃專主中風之證,而行解肌之法也。
若非自汗惡風之證,不可服也。經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者是也。
白話文:
【桂枝湯議】
討論如下:所謂中風,是由於風邪之氣侵襲人體的衛氣,進而形成這種病症。當衛氣受到風邪影響時會變得過於強盛,結果導致自汗頻出且常感畏風;衛氣過強,相對的營氣就會顯得較弱,營氣弱時便會出現發熱、頭痛、身體疼痛,脈象呈現浮緩的特徵。因此,自汗、畏風、發熱、頭痛、身體疼痛及脈象浮緩等症狀,都是中風病的表現。根據古籍記載:風邪在內,應使用辛味藥物來散去它,並用甘味藥物來緩和它。於是選用了桂枝作為主藥,用以驅散邪氣,同時鞏固衛氣。
桂枝具有辛甘且溫熱的特性,能夠祛除風寒,溫暖衛氣,這正是辛甘發散屬陽的意涵。芍藥味道微酸且偏寒,可以調節營氣,退燒,緩解身體疼痛,被用作輔助藥物。甘草和大棗味道甘甜且性質平和,能夠調和營衛之氣,促進脾胃的運化,用作配合藥物。生薑味道辛辣且溫暖,能幫助散去邪氣,用作引導藥物。先賢們配伍了這五種藥材,用來治療風寒,特別針對中風病症,執行解肌的方法。
如果不是自汗且畏風的症狀,就不應該服用。正如古籍所說,如果陽氣旺盛的人服用桂枝,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以上就是關於桂枝湯的討論。
4. 議用桂枝湯法
議曰:桂枝湯乃傷寒中解肌正法也。若自汗出,惡風寒,脈浮緩,不問有熱無熱,頭體痛與不痛,便是中風證也,桂枝用之無疑。若是自汗惡風,脈卻不浮緩,或沉緊、浮數等類,乃是風寒共傷,入於經絡,未全在表,桂枝湯未可盡用,只宜桂枝麻黃各半湯微解之,以候其定。
若是自汗惡風,更加內實煩熱,脈洪大者,此乃風邪與熱邪共相攻也,桂枝猶未可用,只宜《外臺》升麻解肌湯加桂枝主之。若是傷寒四五日,失於解肌,脈息左右不同,或浮或洪,內熱煩渴,又兼惡風有汗者,此乃表裡均見也,雖宜解肌,桂枝不可用也,只宜《外臺》芸蒿湯加桂枝,取汗為度。張仲景法中用桂枝最多,雖然識破古人用法之要也,若非自汗惡風脈浮者,不可盡用也。
白話文:
我們來看看這段關於使用桂枝湯的討論:桂枝湯是中醫治療風寒感冒,調理肌肉的正統方法。如果病人自發性出汗,怕風怕冷,脈搏浮而緩,無論是否有發燒,頭痛或不痛,這就是中風的症狀,使用桂枝湯治療毫無疑問。
然而,如果病人自發性出汗且怕風,但脈搏並非浮而緩,可能是沉而緊,或是浮而數,這代表風和寒都對身體造成了影響,已進入經絡,尚未完全表現在體表,桂枝湯就不應全部使用,應該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稍微進行治療,等待病情穩定。
再者,如果自發性出汗怕風,還伴隨內部實熱和煩躁,脈搏洪大,這是風邪和熱邪共同作用的結果,桂枝湯仍不能使用,應使用升麻解肌湯加桂枝來主導治療。
如果風寒感冒四五天後仍未得到妥善治療,脈搏在左右手有明顯差異,或浮或洪,內部有熱感且口渴,同時還伴有怕風和自汗,這表示體表和體內都有症狀,雖然需要調理肌肉,但也不能使用桂枝湯,應該使用芸蒿湯加桂枝,直到出現汗水為止。
張仲景在治療方法中大量使用桂枝,他確實理解古人的使用方法,但如果病人不是自汗怕風,脈搏浮動,就不能全盤使用桂枝湯。
5. 桂枝湯戒
議曰:傷寒乃熱病,復用桂枝辛熱之劑發汗,不可不知戒慎也。張仲景曰: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又曰: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又曰: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又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此乃陰陽皆虛也,不可汗之,宜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又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
以此推之,桂枝湯乃專主中風解肌之法,若妄用之,必致其咎。明智之士,不可不慎焉。若證果系中風,非桂枝又不能取效也。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白話文:
討論說:感冒是熱性疾病,如果再使用桂枝這種辛溫的藥材來發汗,這一點必須要有所警戒和謹慎。張仲景曾說:有汗的人不適合服用麻黃,無汗的人不適合服用桂枝。他又說:桂枝本來就是用來解除肌肉緊繃的,如果患者脈搏浮而緊,發燒但不出汗,就不能使用桂枝。
必須記住這一點,避免誤用。他又說:如果患者是因過量飲酒導致的疾病,不可以使用桂枝湯。他還說:如果感冒的患者脈搏浮動,自發性出汗,頻繁小便,心情煩躁,稍微感覺冷,腳部抽筋緊繃,這是陰陽兩虛的情況,不可以使用發汗的療法,應該使用甘草乾薑湯或芍藥甘草湯。如果反而使用桂枝湯試圖攻擊表邪,這是錯誤的。他又說:如果桂枝被吞下,陽氣過盛可能會導致死亡。
從這些推論,可以知道桂枝湯主要是針對風邪侵襲身體表面,解除肌肉緊繃的方法,如果隨意使用,必定會導致不良後果。聰明的人,不可以不慎重。如果證實是風邪侵襲,不用桂枝湯又無法取得效果。凡是服用桂枝湯後出現嘔吐的,之後必定會嘔吐出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