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三 (2)
卷之三 (2)
1. 湯議
議曰:傷寒表不解則發熱,心下有水氣則乾嘔而咳,此乃水氣與寒邪相搏而成此證也。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皆有水氣內攻也,故與此方主之。以麻黃為君,桂枝為臣,芍藥行榮而散表邪,以乾薑、細辛、半夏之辛為使,而行水氣止嘔咳,以五味子之酸,而斂肺之逆氣,以甘草之甘,而和諸藥為佐。經曰,以辛散之,以甘緩之,以酸收之者此也。
謂之曰小青龍者,以其能發越風寒,分利水氣,越超乎天地之間也。
白話文:
討論:傷寒如果不解除表症,就會發熱;心臟下方有水氣就會乾嘔咳嗽,這是因為水氣和寒邪相互作用而造成的病症。或者口渴,或者腹瀉,或者噎食,或者小便不順、小腹脹滿,或者喘氣,這些都是水氣內侵的表現,因此用這個方子來治療。以麻黃為君藥、桂枝為臣藥,芍藥疏通氣血、驅散表邪;以乾薑、細辛、半夏的辛味作為使藥,驅散水氣、止嘔咳;以五味子的酸味收斂肺部逆氣;以甘草的甘味調和諸藥,作為佐藥。醫經上說,用辛味藥發散,用甘味藥緩和,用酸味藥收斂,就是這個道理。
2. 葛根湯(二十八)
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
又治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太陽經的病症,如果出現項背僵硬的症狀,並且沒有汗出,怕風的人。
也能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的情況,這種情況下一定會有腹瀉的症狀,這個處方可以用來治療。
葛根(四兩),芍藥,甘草(各二兩),麻黃,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再煎取三升,溫服,覆取微汗。
白話文:
葛根(160 公克)、芍藥、甘草(各 80 公克)、麻黃、生薑(各 120 公克)、大棗(12 顆)
3. 湯議
議曰: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此中風表實也,屬葛根湯;若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為中風表虛也,屬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已載於前詳矣。又太陽病不解,並於陽明者,必自下利,亦必此方內外均解之。葛根性平,能祛風,行於陽明之經,用之為君。
白話文:
討論說:太陽病,後頸背僵硬疼痛,沒流汗怕風的,這是中風表實,適用葛根湯;如果太陽病,後頸背僵硬疼痛,卻反而流汗怕風的,是因為中風表虛,適用桂枝加葛根湯為主治,前面已經詳細記載過了。另外,太陽病不解,同時併發於陽明的,一定會拉肚子,也一定要用這個方子內外一起解決。葛根性質平和,可以祛風,運行在陽明經,用它作為君藥。
麻黃為臣輔之,發汗解表。桂枝、芍藥為佐,通行於榮衛之間,甘草、大棗之甘,生薑之辛,以通脾胃之津為使。此方乃治其表實,而兼治其合病、並病者也。
白話文:
麻黃是輔助用藥,能夠發汗解表。桂枝、芍藥是佐助用藥,作用於榮衛之間。甘草、大棗的甘味,生薑的辛味,可以疏通脾胃津液,作為引導用藥。這個方劑既能治療表實證,又能兼治合病和並病。
4. 疑問
問曰:表實無汗者,麻黃均主之矣。今又有此葛根湯發汗何也?
白話文:
有人問:表證實邪沒有發汗,麻黃湯都可以主治了。現在又有了葛根湯發汗,這是為什麼呢?
答曰:麻黃湯治寒邪表實,惡寒無汗者。今此項背強𠘧𠘧,然惡風者,乃有風在表而不得散,只因無汗,為兼有寒邪,故與桂枝湯中加葛根、麻黃主之。
問曰:經云,下利不可發汗,發汗則脹滿。今此下利又發汗者何也?
白話文:
答道:麻黃湯是用於治療寒邪在表、表證實邪、惡寒無汗的情況。現在這位患者項背強硬疼痛,雖然惡風,但這是因為風邪在表,無法散發,因為沒有出汗,所以同時有寒邪,因此在桂枝湯中加入葛根、麻黃來治療。
答曰:少陰病,下利清穀者,為裡虛,若更發汗,則脾虛而脹。今此太陽證未罷,或有頭痛惡風寒等證,尚在表,其脈尚帶浮。便傳入陽明,有口渴身熱等證者,必自下利也。必須此方,微發汗而散表邪。中有葛根,以除陽明之邪也。若是諸證發熱,兼有里而脈浮者,此方用之最善。
白話文:
回答者說:少陰病,出現「下利清穀」的症狀,表示體內虛寒。如果再讓病人發汗,脾臟就會更虛而脹。現在這個病人的太陽經證狀還沒有消失,可能還有頭痛、怕冷等表證,這些證狀仍屬於表證。如果病人的脈象仍然帶有浮脈,表示邪氣已經傳到了陽明經,出現口渴、發熱等症狀,這時必定會出現腹瀉。必須使用這個方子,微微發汗以驅散外邪。方子中加入葛根,用來清除陽明經的邪氣。如果病人的發熱症狀同時伴有腹瀉,脈象卻還是浮脈,這個方子最適合使用。
5. 葛根加半夏湯(二十九)
治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方主之。
本方中加半夏半升。
上如法。
白話文:
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沒有腹瀉,只有嘔吐的情況,使用這個方劑。
在這個方劑中加入半夏半升。
按照上述方法配製藥方。
6. 湯議
議曰:邪氣外盛,裡氣不和,氣下而不上者,即為下利而不嘔;裡氣上逆而不下者,但嘔而不下利。故與葛根湯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氣也。半夏味豐,能逐水飲止逆氣,故用之也。
白話文:
討論:邪氣在體外盛行,體內氣息不調和,氣往下走而不往上走,就會導致下痢而不嘔吐;體內氣息往上逆而不往下走,就會導致嘔吐而不下痢。所以使用葛根湯來驅散邪氣,再加入半夏來緩解上逆的氣息。半夏味道濃鬱,能驅散水飲並止住上逆的氣息,因此使用它。
7. 葛根黃連黃芩湯(三十)
治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用於治療太陽病桂枝證,如果醫生誤用瀉下法,導致腹瀉不止。出現脈搏急促的症狀,說明體表的風寒之邪還沒有被驅散;同時伴有喘息和出汗,這時應該使用此方治療。
葛根(四兩),黃連(二兩),黃芩(二兩),甘草(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服。
白話文:
葛根(240 克),黃連(120 克),黃芩(120 克),甘草(60 克)
8. 湯議
議曰:太陽病,桂枝證,宜發肌表之汗,醫反下之,內虛協熱,遂利不止。脈促者,為表邪未解,不當下而下之所致也;喘而汗出者,即裡熱氣逆所致。故用葛根為君,以通陽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黃連為臣,黃芩為佐,以通里氣之熱,降火清金而下逆氣。甘草為使,以緩其中而調諸藥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陽明大熱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熱喘者,取用不窮也。
白話文:
有人討論說:太陽病,屬於桂枝證,應該發散肌表的汗液,但醫生卻用下法治療,導致內部虛寒而合併熱氣,所以腹瀉不止。脈搏急促,是因為表邪未解,不適宜用下法,這是導致脈促的原因。喘氣同時出汗,是裡面的熱氣向上逆行的緣故。所以用葛根為君藥,通利陽明經的津液來散發表邪。用黃連為臣藥,黃芩為佐藥,通利體內的熱氣,降火清熱,降下逆氣。甘草為使藥,緩和其中的藥性,調和諸藥。這個方劑也能治療陽明大熱導致的下利,還能治療嗜酒的人出現的熱喘,用途廣泛。
9. 白虎湯(三十一)
治發汗後,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水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出汗後,高燒還不退,汗出很多,不再怕冷,並且非常口渴想喝水的情況,這張處方適用於這種情形。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甘草(二兩),梗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米,再加余藥,取五升,溫服。
白話文:
知母(240 克),石膏(480 克),甘草(80 克),糯米(1.2 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