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2)

1. 湯議

議曰:傷寒至八九日之後,邪當傳裡。今此八九日後,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又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非為表證。脈浮為風,脈澀為濕;煩則為風,身疼為濕,乃風濕證也。與桂枝湯去芍藥以治風,加附子以散表中之風濕寒邪也。此湯須用脈浮虛而澀,無熱不渴,身體煩疼,不能轉側者,方可服也。

若是風濕熱證,脈緊數者,不可服也。又當於《外臺》求之。

白話文:

我這樣說吧:當感冒(傷寒)到七八天到九天之後,病毒或病邪通常會進入身體更深的部位(傳裡)。然而在這個階段,如果出現全身煩躁疼痛,無法自行翻身,同時沒有噁心嘔吐、口渴等症狀,且脈搏呈現浮虛而澀的狀態,這並不是普通的表面病症(非為表證)。脈搏浮起代表有風邪,脈搏澀滯表示有濕邪;感到煩躁是因為風邪,身體疼痛則是由於濕邪,這就是風濕症狀。治療這種情況,我們會去掉桂枝湯中的芍藥來對付風邪,再加入附子來驅散體表的風濕和寒邪。

但這種湯劑必須在脈搏浮虛而澀、無發熱、無口渴、全身煩躁疼痛、無法自由翻身的情況下才能服用。

如果是風濕熱症,脈搏緊繃且頻率加快,就不能服用這種湯劑了。對於這種情況,你應當參考《外臺祕要》尋找更適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