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1. 卷之八
2. 梔子豉湯(七十)
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
肥梔子(十四枚),香豉(四合)
右二味,以水四汁,先煮梔子,減二升,內豉,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止後服。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在說明一種叫做梔子豉湯的藥方,用於治療在發汗、催吐或瀉下之後,出現虛弱、心煩意亂,導致無法入眠,身體反覆翻轉,心裡感覺悶悶不樂的情況。
藥方所需材料為:肥大的梔子十四枚,香豆豉四合。
製作方法如下:首先,將四升的水與梔子一同煮沸,待水量減至二升時,再加入豆豉,煮至剩下一升半的藥汁,然後濾去渣滓,將藥汁分成兩份。溫熱後服用一份,如果服用後出現嘔吐,則停止服用剩餘的部分。
3. 湯戒
凡用梔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乃里虛而寒在下也,雖煩則非蘊熱,不可與服之。
白話文:
凡是使用梔子豆鼓湯治療時,如果病人原本就有輕微腹瀉的情況,這表示病人的身體內部虛弱且下焦有寒氣。即使病人感到煩躁,這也不代表是體內熱毒積聚,因此不適合給他服用梔子豆鼓湯。
4. 湯議
議曰:汗吐下之後,邪熱不散,結於胸中,煩熱鬱悶不得眠,謂之虛煩也。心惡熱,熱甚則必神昏,劇者反覆顛倒而不安,心中懊憹而憒悶,又非結胸痞證之比而可下,此乃必用吐之而散也。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故用梔子為君,其性苦寒,以湧宣其上膈之虛煩也。
淡豆豉性平,能吐、能汗者,用之為臣佐,以吐胸中之邪也。《內經》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是也。瓜蒂散吐胸中實邪,梔子豉湯吐胸中虛邪者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在進行了出汗、催吐或瀉下的療法後,如果體內的邪熱仍未散去,而在胸腔中形成積聚,導致心煩熱、鬱悶,甚至影響睡眠,這種情況被稱為「虛煩」。人的心臟不耐熱,當熱度過高,必然會造成精神混亂。嚴重時,患者可能出現反覆轉動、極度不安,心中有種焦躁和沉重感,但這種狀態又不能與結胸或痞證等需要瀉下的病症相提並論,因此,必須透過催吐來解決。這正符合古書所言,對於位於上部的疾病,應使用向上發散的方法來治療。
主要使用的藥物是梔子,它具有苦寒的特性,能幫助清除上膈部位的虛煩。而輔助的藥物是淡豆豉,其性質平和,既能催吐也能發汗,可以幫助排出胸中的邪氣。根據《黃帝內經》所述,氣有高低之分,病有遠近之別,病症有表裡之異,治療方法有輕重之差。瓜蒂散適用於排除胸中實邪,而梔子豉湯則適用於排除胸中虛邪。
5. 梔子豉湯證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白話文:
在使用發汗、催吐或瀉下的療法後,如果病人感到虛弱且煩躁,無法入眠,甚至嚴重到在牀上翻來覆去,心裡感到極度的煩悶,這種情況適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如果在使用發汗或瀉下療法後,病人仍感心煩且發熱,胸部有壓迫感,這時也應使用梔子豉湯。
在感染風寒五至六天後,經過大量瀉下,身體雖仍有發熱,但胸口出現疼痛,表示病情尚未緩解,可用梔子豉湯來處理。
陽明病使用瀉下療法後,病人外表仍有發熱,手腳溫暖,無胸脹胸痛,但心中煩悶,沒有食慾,只有頭部出汗,這種情況也適合用梔子豉湯。
瀉下後病人再次出現煩躁,檢查心臟部位並無硬塊,這是因為虛弱導致的煩躁,梔子豉湯是適用的治療方法。
陽明病使用瀉下療法後,胃部感到空虛,異常氣流擾亂膈肌,心裏感到極度煩悶,舌苔厚,這種情況下,應使用梔子豉湯治療。
6. 梔子厚朴渴(七十一)
治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此方主之。
梔子(十四枚),厚朴(四兩),枳實(四兩)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渣,分溫服,得吐,止後服。
白話文:
用於治療感冒發燒後,出現心情煩躁、腹部脹滿,甚至睡臥不寧的症狀,這張藥方適用於此情況。
藥材包括:梔子14個,厚朴4兩,以及枳實4兩。
以上三種藥材,先用三公升的水來煎煮,煮到只剩下1.5公升的藥汁,然後濾掉藥渣。分次溫熱服用,如果服藥後有嘔吐現象,就停止後續的服藥。
7. 湯議
議曰:下後但腹滿而不心煩,即邪氣入里;若心煩而不腹滿,即邪氣在胸中,屬梔子豉湯。今又煩而且腹滿,乃邪氣在胸腹之間也。煩而不能臥,滿而不能坐,故臥起皆不安。故用梔子為君,以吐其煩。厚朴為臣,枳實為佐使,二者之苦,以泄腹滿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有人說,如果病人在接受治療後,只感到腹部脹滿,但沒有心煩的症狀,這表示病邪已深入體內;反之,如果只有心煩,但沒有腹部脹滿,這表示病邪位於胸口,這種情況適用梔子豉湯治療。然而,如果同時出現心煩和腹部脹滿,這顯示病邪位於胸口與腹部之間。因心煩無法安睡,因腹部脹滿無法坐立,所以無論躺著或起身都感到不舒服。因此,我們使用梔子作為主藥,來解決心煩的問題。厚朴作為輔助藥物,而枳實則為佐使藥,它們的苦味能幫助消除腹部脹滿的症狀。
8. 梔子乾薑湯(七十二)
治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主之。
梔子(十四枚),乾薑(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渣,溫服。得吐者,止後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疾病,原本是感冒發燒的情況,但醫生使用了強力的丸藥進行劇烈的瀉下治療,導致病人身體仍然持續發燒,並且有些微的煩躁。這時候就可以使用梔子乾薑湯來處理。
所需的藥材有:梔子14枚,乾薑二兩。
將這兩種藥材用三升的水煎煮,煮到只剩下一半也就是一升半的量,然後將藥渣濾掉。在溫熱的狀態下服用此藥湯。如果在服用後出現嘔吐的情況,就應停止後續的服用。
9. 湯議
議曰:丸藥下之,損正氣,不能除熱,邪氣反乘虛留於胸中而未深入,故身熱不去而微煩。故用梔子為君,以吐虛煩。用乾薑為臣佐,以安中正氣也。
白話文:
我說到,如果使用丸藥來治療,可能會傷害到身體的正氣,而且無法去除體內的熱氣,反而可能讓邪氣趁虛而入,停留在胸口而沒有進一步深入,所以身體的發熱現象無法消除且會有些微的煩躁。因此選擇梔子作為主要的藥材,目的是為了去除這種虛弱引起的煩躁。而乾薑則作為輔助的藥材,目的是為了安定和補充身體的正氣。
10. 梔子生薑豉湯(七十三)
治梔子豉湯證中,若加嘔者,此方主之。
梔子豉湯中加生薑汁一兩。
右如前法。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適用梔子豉湯症狀的患者中,如果病人有嘔吐的情況,應使用這個配方來治療。
在原本的梔子豉湯中加入一兩的生薑汁。
其製作和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
11. 湯議
議曰:心煩懊憹等證?與梔子豉湯吐之則已也。若又嘔者,為熱氣搏逆不散,加生薑之辛,以散其氣,以止其嘔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當遇到心煩、悶悶不樂這類的症狀,可以使用梔子豉湯使其嘔吐,通常就能解決問題。但如果嘔吐的情況持續,這可能是因為體內的熱氣在衝撞逆亂,無法散去。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加入生薑,利用它的辛辣來幫助散發體內的氣,同時也能止住嘔吐。
12. 梔子甘草湯(七十四)
治梔子豉湯證中,若少氣者主之。
梔子豉湯中加甘草半兩。
右如法
白話文:
在原本的梔子豉湯中加入半兩的甘草。
就是依照上述方式來調配藥方。
13. 湯議
議曰:懊憹心煩等證,屬梔子湯,已主之矣。若其人少氣者,為元氣虛乏,熱搏不能固也。加甘草之甘,以緩中而補氣也。
白話文:
我說:像心情煩躁、精神不安這些症狀,適用於梔子湯,這已經是確定的了。但如果病人還伴隨有氣短、呼吸困難的現象,這通常表示他的體內元氣不足,身體無法有效地抑制過高的熱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在梔子湯中加入甘草,因為甘草的味道甘甜,能調和中焦,同時也能補充體力。
14. 梔子柏皮湯(七十五)
治傷寒,身發黃,發熱者。
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黃柏(一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疾病,病徵為患者身體出現黃疸,同時伴有發燒的症狀。
所需藥材有:梔子十五枚,甘草一兩,黃柏一兩。
將以上三種藥材混合,用水四升來煎煮,直至水量剩下二升,然後瀝去藥渣,趁溫熱時服用。
15. 湯議
議曰:傷寒發黃者有數等,已載前二十二條中詳矣。今此身黃髮熱者,為表裡有熱。其熱未實,不可汗之。故與梔子為君,能瀉相火,去胃熱,利小便。黃柏為臣,能去鬱滯之熱。甘草為佐、為使,能緩其中以瀉經中之熱也。
白話文:
我說道:患有傷寒而導致黃疸的情況有多種類型,這些已經在前面的第二十二條中詳細地記載過了。現在所說的身體泛黃且發燒的情況,是因為體內和體表都有熱毒。然而這種熱毒還未達到實證的程度,所以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因此,我們選擇梔子作為主藥,因為它能夠清泄肝火,消除胃部的熱毒,並且有利尿的作用。黃柏則作為輔助藥物,能去除體內鬱積的熱毒。至於甘草,它既是輔藥也是使藥,能夠調和中焦,清解經絡中的熱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