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2)

1. 厚朴姜夏草參湯(七十六)

治發汗後,腹脹滿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發汗後,出現腹部脹滿的情況,這個處方適用於此症狀。

厚朴,生薑(各半斤),半夏(二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二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厚朴、生薑(各 250 克),半夏(80 克),人參(40 克),炙甘草(80 克)

2. 湯議

議曰:吐後腹脹滿者,為實,屬調胃承氣湯。下後腹脹痛者,為有燥屎,屬大承氣湯。今此汗後腹脹滿者,為津液不足,氣滯不通,壅而為滿,為脾脹也。故用厚朴之苦,以泄腹滿為君。生薑、半夏之辛,以散滯氣為臣。人參之甘,生津液補不足。甘草之甘,以緩其中者也。

白話文:

討論: 嘔吐後肚子脹滿的,表示有實症,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瀉下後肚子脹痛的,表示有燥屎,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現在這種出汗後肚子脹滿的,是津液不足、氣機不暢通,鬱積而造成的脹滿,就是脾氣虛弱所致的脾脹。因此方中使用苦味的厚朴作為君藥,來緩解腹脹。用辛味的生薑和半夏作為臣藥,來疏散滯氣。用甘味的人參來生津液補不足。再用甘味的甘草來緩和藥性。

3. 旋覆代赭石湯(七十七)

治汗吐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出汗、催吐、瀉下之後,如果胸口有痞滿硬結,而且打嗝不止的情況,這張處方可以用來治療。

旋覆花(三兩),生薑(五兩),甘草(三雨,炙),人參(二兩),代赭石(五兩),大棗(十二枚),半夏(二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

白話文:

旋覆花(150克) 生薑(250克) 甘草(15克,炙) 人參(100克) 代赭石(250克) 大棗(12枚) 半夏(100克)

4. 湯議

議曰:汗吐下後,大邪雖解,胃氣已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鞕而噫氣不除者。與旋覆花下氣除痰為君。以代赭石為臣,而鎮其虛氣。以生薑、半夏之辛,而散逆氣,除痞散鞕以為佐。人參、大棗、甘草之甘,而調緩其中,以補胃氣而除噫也。

白話文:

討論:

出汗、嘔吐、腹瀉後,雖然重病已經解除,但胃氣已經虛弱而且尚未調和,虛弱之氣上衝,所以心中常有憋悶脹氣的感覺,而打嗝也無法消除。

於是,以旋覆花化氣化痰為主藥。添加代赭石為輔藥,以鎮定虛弱之氣。再用生薑、半夏的辛辣之氣,以散發上衝之氣,消除憋悶脹氣的狀況。人參、大棗、甘草的甘味,可以調養和緩體內,同時補益胃氣,消除打嗝。

5. 赤石脂禹餘糧湯(七十八)

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愈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白話文:

治療傷寒服了湯藥後,拉肚子不止,胸口感到痞滿不舒。服用瀉心湯之後,又用其他藥物瀉下,但拉肚子仍然不止。醫生用理中湯給病人服用,腹瀉情況更加嚴重。理中湯的作用是調理中焦,而腹瀉發生在下焦,所以理中湯無法奏效。多次腹瀉不止的情況,應該利小便。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兩)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赤石脂和禹餘糧各取一兩,

將這兩味藥材用六升水煎煮,煮至剩兩升藥汁後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

6. 湯議

議曰:理中湯乃治中焦之泄也,今此下利,由氣下而中虛,下焦滑也,故用之不應。必與赤石脂之澀為君,以固其滑,澀可去脫也。以禹餘糧之重鎮,固下焦為臣佐使,重可去怯也。以此二味配合為方者,乃取其固澀,以治滑泄也。凡下利,以固澀之不止,乃下焦清濁之氣不分,固當利小便,以分其氣也。

白話文:

議論說:理中湯是治療中焦虛寒洩瀉的方劑。現在這種腹瀉,是由於氣向下降,導致中焦虛弱,下焦滑脫所致。因此,使用理中湯不會有效果。必須加入具有收澀作用的赤石脂為君藥,以固澀止滑。加入具有鎮重作用的禹餘糧為臣佐使藥,以固澀下焦。這兩個藥物共同組方,目的是利用其固澀的特性來治療滑瀉。凡是腹瀉,如果用固澀的藥物都不能止瀉,那一定是下焦清濁之氣不分。這時,就必須利小便,以幫助分清濁之氣。

7. 吳茱萸湯(七十九)

治厥陰病,乾嘔,吐涎床,頭痛者主之。

又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主之。

又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白話文:

治療厥陰病,症狀有乾嘔,吐口水,頭痛的情況。

另外,對於少陰病,症狀包括吐瀉,手腳冰冷,煩躁到好像要死的情況。

還有,吃東西後想吐的情況,屬於陽明病,用吳茱萸湯來治療。如果喝了湯反而病情加重,那就是上焦的問題。

吳茱萸(四兩),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吳茱萸 200 克 人參 150 克 生薑 300 克 大棗 12 顆

8. 湯議

議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甚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食谷欲嘔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證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為君,生薑能散氣為臣,人參、大棗之甘緩,能和調諸氣者也,故用之為佐使,以安其中也。

白話文:

討論說:乾嘔、吐涎沫、頭痛,是厥陰經的寒氣往上侵犯所致。嘔吐、腹瀉,手腳冰冷,是寒氣嚴重到了體內;煩躁不安、想要死去,是陽氣在體內掙扎所致。吃東西想吐,是胃部寒涼,不能受納食物。以上三種情況都用這個方子,因為吳茱萸能降三陰的逆氣,所以用它為主藥;生薑能散氣,所以用它為臣藥;人參、大棗的甘味緩和,能調和各種氣,所以用它們作為佐使,以安撫體內的氣。

9. 豬苓湯(八十)

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脈浮發熱者主之。

白話文:

治療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脈搏浮數並且發熱的情況。

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內阿膠烊消,溫服。

白話文:

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50公克)

10. 湯議

議曰:豬苓湯與五苓散二方,大同而異者也。但五苓散中有桂、術,兼治於表也。豬苓渴中有滑石,兼治於內也。令此脈浮發熱本為表,又渴欲欲水,小便不利,乃下焦熱也。少陰下利,不渴者為寒。今此下利渴,又咳而嘔,心煩不得眠,知非虛寒,乃實熱也。故用豬苓為君,茯苓為臣,輕淡之味,而理虛煩、行水道。

白話文:

討論:豬苓湯和五苓散這兩個方劑,雖然有很多相同之處,但也有不同的特點。五苓散中含有桂枝和白朮,可以兼顧表證的治療;而豬苓湯中含有滑石,可以兼顧內證的治療。

患者目前脈浮而發熱,這是表證;又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這是下焦有熱的表現。少陰下痢,不口渴的,是寒證;而患者現在下痢口渴,還咳嗽嘔吐,心煩難以入眠,可知不是虛寒,而是實熱。

因此,用豬苓為君藥,茯苓為臣藥,以其淡而輕的性質,來治療心煩和水道的問題。

澤瀉為佐,而泄伏水。阿膠、滑石為使,鎮下而利水道者也。

白話文:

澤瀉用來配合治療,可以排除體內積水。阿膠和滑石用作引導藥,可以鎮靜下方、暢通水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