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傷寒六七日,大下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者,乃大下則傷血,下焦之陽氣已虛竭而然也。又兼泄利不止者,為重虛也。咽喉不利、吐膿血者,乃重亡津液而成肺痿。得此之證,實為難治。故與升麻為君,麻黃為臣,以散浮熱之氣。如《玉函經》云:甚熱之氣,以汗泄之。
當歸、桂、姜之辛,以散其寒;知母、黃芩之苦,以涼心去熱;苓、術之甘,緩脾生津;芍藥之酸,以斂逆氣;萎蕤、門冬、石膏、甘草之甘,潤肺除熱,共為佐使,以濟其證之壞,而治其厥陰之損傷者也。
白話文:
我說道:在患了傷寒病六七天後,經過了大規模的瀉下治療,如果在手腕上方的脈搏顯得深沉且慢,同時伴有四肢冰冷,下肢幾乎感覺不到脈搏,這說明大規模瀉下已經傷害了血液,下焦的陽氣已經虛弱到了極點。若再出現持續性腹瀉的情況,可判斷為嚴重的虛弱。而咽喉不適,甚至吐出膿血,這是因為嚴重流失體內的津液,導致肺部受損萎縮。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治療確實困難。
因此,我們選擇升麻作為主要藥材,用來疏散體表的熱氣;麻黃作為輔助藥材,一同幫助散熱。正如《玉函經》所言:對於非常熱的病氣,我們應該透過發汗的方式來排解。
當歸、肉桂和生薑的辛辣,能幫助驅散寒氣;知母、黃芩的苦味,可以清涼心臟並去除熱氣;茯苓和白朮的甘甜,可以緩解脾胃功能,促進津液生成;芍葯的酸味,能收斂逆氣;萎蕤、麥門冬、石膏和甘草的甘甜,能夠滋潤肺部,去除熱氣,這些都是輔助性的藥材,共同作用於修復病徵的破壞,並治療因厥陰經絡受損而造成的傷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