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八 (2)
卷之八 (2)
1. 厚朴姜夏草參湯(七十六)
治發汗後,腹脹滿者,此方主之。
厚朴,生薑(各半斤),半夏(二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二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所需藥材與份量如下:厚朴和生薑各半斤,半夏二兩,人參一兩,甘草(需先經過烘烤)二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放入一斗水中煎煮,煮至剩三升藥汁,然後濾掉藥渣。待藥汁溫度適中時服用。
2. 湯議
議曰:吐後腹脹滿者,為實,屬調胃承氣湯。下後腹脹痛者,為有燥屎,屬大承氣湯。今此汗後腹脹滿者,為津液不足,氣滯不通,壅而為滿,為脾脹也。故用厚朴之苦,以泄腹滿為君。生薑、半夏之辛,以散滯氣為臣。人參之甘,生津液補不足。甘草之甘,以緩其中者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如果在嘔吐後感到腹部脹滿,這表示體內有實邪,應使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若是在通便後腹部仍然脹痛,這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燥屎,應使用大承氣湯來處理。然而,若是流汗後出現腹部脹滿的情況,這通常是因為體內津液不足,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腹部壅塞脹滿,這就是所謂的脾脹。
因此,我們會使用厚朴這種苦味的藥材作為主藥,因為它能幫助消除腹部的脹滿。生薑和半夏的辛辣特性,能幫助散去體內的滯氣,作為輔助藥物。人參的甘甜,可以促進津液生成,補充體內的不足。最後,甘草的甘甜性質,能緩解中焦的不適。
3. 旋覆代赭石湯(七十七)
治汗吐下解後,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此方主之。
旋覆花(三兩),生薑(五兩),甘草(三雨,炙),人參(二兩),代赭石(五兩),大棗(十二枚),半夏(二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
白話文:
用於治療在發汗、催吐或瀉下療法之後,仍有胸口脹滿堅硬,打嗝不止的情況,適用此方。
藥方成分包括:旋覆花三兩,生薑五兩,炙甘草三兩,人參二兩,代赭石五兩,大棗十二枚,半夏二兩。
以上七種藥材,先以十公升的水煮沸,煮至剩六公升後濾去藥渣,再將剩下的湯汁煮濃至剩三公升,溫熱服用。
4. 湯議
議曰:汗吐下後,大邪雖解,胃氣已弱而未和,虛氣上逆,故心下痞鞕而噫氣不除者。與旋覆花下氣除痰為君。以代赭石為臣,而鎮其虛氣。以生薑、半夏之辛,而散逆氣,除痞散鞕以為佐。人參、大棗、甘草之甘,而調緩其中,以補胃氣而除噫也。
白話文:
我說:在進行出汗療法、催吐療法或瀉下療法後,雖然大的病邪已經被清除,但胃部機能已經變得脆弱且尚未恢復平衡,虛弱的氣向上逆流,因此會有胸口悶脹及打嗝等症狀無法消除。這時應使用旋覆花來作為主要藥材,因其能降氣化痰。
其次,使用代赭石為輔助藥材,用以平穩逆流的虛氣。再配以生薑和半夏的辛辣特性,來散發逆流的氣,消除胸口悶脹感。最後,利用人參、大棗和甘草的甘甜性質,調節和緩中焦的機能,補充胃部的能量並消除打嗝的問題。
5. 赤石脂禹餘糧湯(七十八)
治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愈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此方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兩)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疾病,病患先前因服用湯藥後,持續腹瀉不止,且胸口下方有硬塊感。在服用過瀉心湯後,再使用其他藥物治療,但腹瀅仍然沒有停止。醫生接著開了理中湯,但腹瀉反而更嚴重。理中湯主要調理的是中焦(脾胃),但這個病人的腹瀉是由下焦(腎和膀胱)問題引起的,所以應該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如果腹瀉仍舊不止,應該考慮是否需要利尿。
所需藥材為赤石脂和禹餘糧,各一兩。
取以上兩種藥材,加入六升的水煎煮,煮至剩二升後濾掉藥渣,待溫後服用。
6. 湯議
議曰:理中湯乃治中焦之泄也,今此下利,由氣下而中虛,下焦滑也,故用之不應。必與赤石脂之澀為君,以固其滑,澀可去脫也。以禹餘糧之重鎮,固下焦為臣佐使,重可去怯也。以此二味配合為方者,乃取其固澀,以治滑泄也。凡下利,以固澀之不止,乃下焦清濁之氣不分,固當利小便,以分其氣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理中湯是用來治療中焦(脾胃)引起的腹瀉,但現在的下痢情況,是由於氣向下墜且中氣虛弱,以及下焦(腎和膀胱)功能失調所致,所以單用理中湯效果不佳。必須以赤石脂這具有收斂作用的藥材作為主藥,用以穩定下焦的滑脫,因為收斂性的藥物可以止瀉。再配以禹餘糧這種質地堅固的藥材,以鞏固下焦功能,作為輔助藥物,因為質地堅固的藥物可以增強膽量,改善怯懦。兩種藥材配合使用,目的是利用其收斂性,以治療滑脫性腹瀉。通常,如果腹瀉用收斂性藥物無法止住,可能是由於下焦的清濁氣體混亂,此時應當通過利尿,將氣體分開,以達到治療目的。
7. 吳茱萸湯(七十九)
治厥陰病,乾嘔,吐涎床,頭痛者主之。
又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主之。
又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四兩),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叫做厥陰病的情況,患者會有乾嘔、吐出清口水,以及頭痛的症狀。
另外,對於少陰病的患者,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手腳冰冷,並且感到極度煩躁,好像快要死掉的狀態,這也是適用的。
再來,若吃東西後想嘔吐,這可能屬於陽明病,同樣可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但若是喝了湯後反而病情加重,那可能是上焦的問題。
藥方組成為:吳茱萸四兩,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四種材料,用七升的水煎煮,煮到剩二升的量,然後去掉殘渣,趁熱服用。
8. 湯議
議曰: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甚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爭也。食谷欲嘔者,胃寒不受食也。此以三者之證共用此方者,以吳茱萸能下三陰之逆氣為君,生薑能散氣為臣,人參、大棗之甘緩,能和調諸氣者也,故用之為佐使,以安其中也。
白話文:
我說道:乾噁,也就是乾嘔,同時伴有吐唾沫,頭痛的症狀,這是因為厥陰經的寒氣上衝所導致的。如果出現嘔吐與腹瀉,手腳冰冷的現象,這代表體內的寒氣已十分嚴重;而若感到極度煩躁,好像快要死掉一樣,則是體內的陽氣正在激烈地抵抗寒氣。吃東西後想要嘔吐,表示胃部寒冷,無法接受食物。
之所以在這三種情況下都使用同一個處方,是因為吳茱萸能夠抑制三陰經的逆流氣息,所以被用作主要藥物;薑有散寒氣的作用,作為輔助藥物;而人參、大棗的甘甜緩和,能協調各種氣息,因此被用作調節藥物,目的是為了穩定病患的身體狀況。
9. 豬苓湯(八十)
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脈浮發熱者主之。
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內阿膠烊消,溫服。
白話文:
[豬苓湯(八十)]
用於治療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且有脈搏浮動、發燒症狀的人。
藥方成分為: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37.5克)
將上述五種藥材,加入四公升的水進行煎煮,直到剩餘兩公升的藥汁,然後去除藥渣,在藥汁中加入阿膠使其溶解,溫熱服用。
10. 湯議
議曰:豬苓湯與五苓散二方,大同而異者也。但五苓散中有桂、術,兼治於表也。豬苓渴中有滑石,兼治於內也。令此脈浮發熱本為表,又渴欲欲水,小便不利,乃下焦熱也。少陰下利,不渴者為寒。今此下利渴,又咳而嘔,心煩不得眠,知非虛寒,乃實熱也。故用豬苓為君,茯苓為臣,輕淡之味,而理虛煩、行水道。
澤瀉為佐,而泄伏水。阿膠、滑石為使,鎮下而利水道者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豬苓湯和五苓散這兩種藥方,基本上是相似的,但又有其差異性。五苓散中包含了肉桂和白朮,它們的作用是調理身體表面的問題。而豬苓湯裡則有滑石,主要功能是調理身體內部的問題。
從脈象來看,如果出現脈象浮動且有發燒的現象,這通常是外感風邪的表現。但如果同時伴有口渴想喝水,以及小便不暢的症狀,那可能是下焦有火熱。若是在少陰病的情況下,拉肚子但沒有口渴,通常代表的是寒症。然而,如果拉肚子且伴有口渴,甚至咳嗽、嘔吐、心煩、失眠,這就顯示不是虛弱或寒症,而是實質的火熱症狀。因此,豬苓湯以豬苓作為主藥,茯苓作為輔助,兩者皆為清淡的藥材,能有效調理虛煩,促進水分代謝。
澤瀉作為輔佐藥材,能幫助排出體內的潛藏水濕。阿膠和滑石則作為調節藥材,能穩定下焦並促進水分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