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5)
卷之一 (5)
1. 疑問
問曰:經云,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者,當救其里,宜四逆湯。今此身疼痛,脈沉遲,又用桂枝新加湯何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醫書上說,病情發熱頭痛,脈象沉穩有力,如果不見好轉,身體疼痛,應該急救其內部,應當使用四逆湯。現在這種情況是身體疼痛,脈象沉緩,又使用桂枝新加湯是為什麼呢?
答曰:發熱頭痛為表,表有病者,脈當浮。今脈反沉,當愈也。既不愈,又身疼痛者,此為內虛寒甚也。其人必大小便清利,不能飲冷,此屬附子、乾薑溫之。今此身疼痛,脈沉遲,乃發汗後血虛之故也。其人必大小便不多,此不可與薑、附,只宜白芍、人參之類,調氣養營衛而自已也。
白話文:
回答的人說:發燒頭痛是表症,表症的脈象應該是浮脈。可是現在的脈象卻是沉脈,表示快好了。既然沒有好,又身體疼痛,這是因為內在虛寒太嚴重了。這樣的人一定大小便清利,不能喝冷飲,這類人要用附子、乾薑來溫補。現在這個人身體疼痛,脈象沉遲,是發汗後血虛所致。這樣的人一定大小便不多,不能給予薑、附,只適合用白芍、人參之類的藥物,來調氣養血,身體就會自己恢復健康。
2. 桂枝加桂湯(十一)
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衝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此方主之。
本方中加桂二兩。
上如法煎,通口服。
白話文:
治療用燒針讓病人發汗,如果針刺的地方受寒,出現紅腫硬結,必定會引發奔豚症,氣從小腹上衝到心臟。應在紅腫硬結上各灸一壯,並使用這個藥方來治療。
這個藥方中需要添加兩兩的肉桂。
按照上述方法煎煮藥物,全劑服用。
3. 湯議
議曰:俗間多有燒針焠火之法,以治黃病等證,反成殃咎。令此燒針發汗,則損陰血而驚動心氣。心氣因驚而虛,則觸動腎氣,發為奔豚。先灸核上以散其寒,次與桂枝加桂湯以泄奔豚之氣也。
白話文:
醫生們討論道:民間有很多用燒針火炙的方法來治療黃疸等疾病的,反而會造成禍害。讓這些燒針發汗,會損傷陰血而驚動心氣。心氣因為受到驚嚇而虛弱,就會觸動腎氣,發作為奔豚病。先在臍上灸火,以散去寒氣;接著服用桂枝加桂湯,以疏泄奔豚之氣。
4. 桂枝加芍藥湯(十二)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
本方內更加白芍藥三兩。
上㕮咀,白水煎,通口服。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時如果錯誤地使用下法,進而導致腹部脹滿並且時有疼痛的情況,這屬於太陰病。
本方在原有藥物基礎上再加用白芍三兩。
將所有藥材切碎,用水煎煮,然後將藥湯服下。
5. 湯議
議曰:表邪未罷,因而下之,邪氣乘虛傳於太陰脾經,裡氣不和,故腹滿時痛。此乃虛邪也,與桂枝湯以解之,加白芍藥以和里。且白芍藥性平,而能益脾安中止虛痛也。
白話文:
現在的說法認為:體表的病邪尚未清除,而急於攻下,邪氣就會趁虛轉移到脾經。脾胃的內氣不和諧,所以會腹滿疼痛。這是體內的邪氣虛弱,可以用桂枝湯來解除,再加入白芍藥來調和內氣。而且,白芍藥性情平和,能健脾安中,止虛痛。
6. 桂枝加大黃湯(十三)
治證同上,因而大實痛者。
本方內加大黃一兩,赤芍藥一兩。
上㕮咀,白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的症狀同前,用於實證引起的劇烈疼痛。
這個處方裡面添加了大黃一兩,赤芍一兩。
將這些藥材切碎,用水煎煮後服用。
7. 湯議
議曰:表邪未罷,若便下之,則虛其中,邪氣反入里。若脈虛弱,而腹滿時痛者,乃脾虛也,不可再下,急與桂枝加芍藥湯以止其痛。若脈沉實,大實而痛,以手按之不止者,乃脾實也,急宜再下,與桂枝湯以和表,加芍藥、大黃以攻其里。且赤芍藥性涼,而能瀉血中熱,大黃能除其實,瀉其脾也。
白話文:
討論:
如果表證邪氣尚未退淨,就馬上使用瀉下法,會損傷體內的脾胃之氣,導致邪氣反覆進入體內。
如果脈搏虛弱,腹部脹滿且經常疼痛,這是脾虛的表現,不適合再使用瀉下法。應立即服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止痛。
如果脈搏沉實有力,腹部脹滿疼痛嚴重,用手按壓也不能緩解,這是脾實的表現。應立即再次使用瀉下法,用桂枝湯調和表證,加芍藥和大黃來攻下脾實。
赤芍藥性涼,能瀉血中的熱氣;大黃能瀉實,瀉脾熱。
8. 疑問
問曰:桂枝加芍藥湯用白芍藥,加大黃湯用赤芍藥,二證皆同,何得有異?
白話文:
有人問:桂枝加芍藥湯用的是白芍藥,而加大黃湯用的是赤芍藥,這兩個藥方都具有相似的功效,為什麼使用的芍藥品種不同?
答曰:白芍藥能補脾止痛,赤芍藥能瀉脾止痛。前證加芍藥湯乃治虛邪,後證加大黃湯乃治實邪,以此虛實之不同,故補瀉之有異。非明智者,孰能辨之?
白話文:
答覆說:白芍藥可以補脾止痛,赤芍藥可以瀉脾止痛。前面提出的證狀,加入芍藥湯,是治療虛邪;而後面提出的證狀,加入大黃湯,是治療實邪。正因為虛實不同,所以補和瀉也不同。如果不是聰明有智慧的人,誰能分辦清楚呢?
9. 湯戒
經云: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胃氣弱,易動故也。
白話文:
中醫典籍上說:太陰經病變時,脈象微弱,患者會出現腹瀉。如果應該服用大黃、芍藥這類藥物,應適當減少劑量,因為患者的胃氣虛弱,容易受刺激。
10. 桂枝越婢湯(十四)
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患者發燒怕冷,熱的時候多,冷的時候少,脈搏微弱的,這是體內缺乏陽氣,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應該使用這個處方來主治。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各一兩),麻黃(七錢半),石膏(一兩半),大棗(四枚,劈)
上七味,㕮咀,白水煎服。
白話文:
肉桂、芍藥、甘草、生薑(各 30 克) 麻黃(22.5 克) 石膏(45 克) 大棗(4 顆,劈開)
11. 湯議
議曰:前桂枝麻黃各半湯證云,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汗、更吐、更下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黃各半湯主之。今此一證,亦與前證大同,為脈微弱,此無陽,不可發汗,宜桂枝越婢湯。
白話文:
討論:
前面桂枝麻黃各半湯的證狀說,太陽病,在發病八九天後,出現像瘧疾的症狀,發熱怕冷,熱比較多冷比較少,脈搏微弱緩慢,這表示快好了;脈搏微弱又有怕冷,這是陰陽俱虛,不能再用發汗、催吐、通便等治療方法;面部還發熱,表示病還沒好,適合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
現在這一個證狀,跟前面的證狀很相似,脈搏微弱,這是陽氣不足,不能發汗,適合用桂枝越婢湯。
且此湯亦即桂枝麻黃各半湯中減杏仁加石膏也。杏仁能發汗,故去之;石膏能去虛熱,故加之。
白話文:
這個湯劑其實就是桂枝麻黃各半湯,減去杏仁,加上石膏。杏仁有發汗作用,因此拿掉;石膏有去除虛火的功效,因此加入。
12. 疑問
問曰:湯名越婢,其義何取?
白話文:
有人問道:藥方名為越婢,這個名字的意義是怎麼來的?
答曰:婢即脾也,歲久傳寫之誤。經注雖曰脾為卑臟,卑者若婢,此非成無己之語,乃後人穿鑿強注之耳。所謂越婢湯者,以石膏、麻黃、甘草發越婢之正氣,以通行於津液,而散虛邪之留滯於經而不去者。此因脈微弱無陽,而不敢大汗者之所設也。
白話文:
答覆說:婢即脾,這是由於長久傳抄的錯誤。經注雖然說脾是卑賤的臟腑,卑賤的人就像婢女,但這並不是成無己的原話,而是後人穿鑿附會、強加解釋的。所謂越婢湯,是用石膏、麻黃、甘草來發揮脾的正氣,使它貫穿於津液之中,從而散去停留於經脈中不去的虛邪病氣。這是針對脈搏微弱、陽氣不足,不敢大發汗而設立的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