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桂枝甘草湯(十五)

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方主之。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

2. 湯議

議曰:汗者心之液,汗出太多,則心液不足,故心下悸,欲得按也。與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氣。甘草之甘,入脾而緩中。又桂能益心氣,故用此方主之也。

白話文:

討論:汗液是心臟的液體,如果流汗太多,就會導致心液不足,因此心臟下方會感到悸動,想要按壓。桂枝辛辣,可以走肺氣而增加氣血。甘草甘甜,可以入脾胃而緩和中焦。另外,桂枝可以增益心氣,所以使用這個方劑來治療。

3. 桂枝救逆湯(十六)

治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救逆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治療傷寒時發現脈象浮軟,醫生卻使用溫熱藥物逼迫驅邪,就會導致陽氣虛損,病人會出現驚狂煩躁、臥不安寢的症狀,這時應該使用桂枝救逆湯來治療。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牡蠣(五兩),龍骨(四兩),蜀漆(三兩)

白話文:

桂枝(84克),甘草(56克),生薑(84克),大棗(12顆),牡蠣(140克),龍骨(112克),蜀漆(84克)

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再取三升,去渣,溫服。

4. 湯議

議曰:傷寒脈浮,當服桂枝麻黃湯以發其汗,醫者反以火迫劫之,則汗大出不止,而亡其陽。汗者心之液,亡陽則心氣虛,又火邪內迫,則心神浮越,故驚狂臥起不安。與桂枝湯以解未盡表邪,去芍藥而減陰氣,加蜀漆之辛以散火氣,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陽汗之走泄者也。此乃救壞病之法也。

白話文:

古文:

議曰:傷寒脈浮,當服桂枝麻黃湯以發其汗,醫者反以火迫劫之,則汗大出不止,而亡其陽。汗者心之液,亡陽則心氣虛,又火邪內迫,則心神浮越,故驚狂臥起不安。與桂枝湯以解未盡表邪,去芍藥而減陰氣,加蜀漆之辛以散火氣,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陽汗之走泄者也。此乃救壞病之法也。

白話文:

討論說:傷寒時脈象浮發,本應服用桂枝麻黃湯發汗,但醫生卻反過來用火攻的方法驅迫津液外泄,導致汗出過多不止,陽氣因此耗散。汗液是心臟津液的來源,陽氣耗散則心氣虛弱,加上火邪內攻,導致心神浮動不安,因此出現驚厥、臥起不安的症狀。此時應服用桂枝湯解除表邪未盡的部分,去除芍藥減少陰氣,添加辛味的蜀漆散火氣,添加澀味的龍骨牡蠣固陽,阻止津液外泄。這是一種補救錯誤治療的方法。

5. 桂枝龍骨牡蠣湯(十七)

治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此湯主之。

桂枝(一兩),甘草龍骨牡蠣(各二兩)

白話文:

桂枝(50克),甘草、龍骨、牡蠣(各100克)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6. 湯議

議曰:先因火逆,復以下之,裡氣內虛,又加燒針,僅為火熱所煩,則心神不安,故煩躁。經曰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故與桂枝以散經中之邪,除芍藥恐益陰氣,加龍骨牡蠣以收斂浮越之正氣也。

白話文:

討論說:

患者先是因為火熱上升,又用了瀉下法,導致體內氣血虛弱。在此情況下,再用燒針,只會加重火熱造成的困擾,使得心神不安定,因此患者感到煩躁不安。

《傷寒論》說,陽明太陽經的傷寒病,如果再用溫針治療,必定會導致驚悸。所以,使用桂枝來散去經絡中的邪氣,去掉芍藥,是因為怕它會助長陰氣,同時加入龍骨和牡蠣來收斂浮動的正氣。

7. 桂枝人參湯(十八)

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裡不解者,此方主之。

桂枝(四兩),甘草(炙,四兩),人參白朮乾薑(各三兩)

白話文:

桂枝(240 克),炙甘草(240 克),人參、白朮、乾薑(各 180 克)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再煮取三升,溫服。此即理中湯加桂也。

白話文:

取五種藥材,以九碗水先煮四種藥材,取五碗藥液,再加入桂枝煮沸,取三碗藥液,趁溫熱時服用。這是理中湯加上桂枝的方子。

8. 湯議

議曰:表證未除,而數下之,重虛其里,邪氣乘虛而入,則協熱遂下利不止,而心下痞鞕。若表解而下利心下痞鞕者,屬瀉心湯。今此表裡不解而下利心下痞者,必須先解表而後攻痞。故與桂枝以解表,人參白朮以安中止瀉,加乾薑以攻痞而溫經,甘草以和緩其中。此未應下而下之,以虛其中者主之也。

白話文:

討論說:如果表證(外感風寒)未解除,而反覆攻下(服用瀉藥),就會加重內裏的虛弱,邪氣乘虛而入,就會導致腹瀉不止,心窩處鬱悶疼痛。如果表解(外感風寒解除)後出現腹瀉和心窩鬱悶疼痛,則屬於瀉心湯的證型。對於目前這種表裡不解(外感風寒和內濕同時存在)而有腹瀉和心窩鬱悶疼痛的情況,必須先解表,才能治療腹痛。所以使用桂枝來解表,人參、白朮來補益中氣和止瀉,再加入乾薑以攻逐腹痛並溫暖經絡,甘草以調和藥性,緩解症狀。這是因為這種情況是不應該攻下的,而是以虛弱內裏的方法為主。

9. 疑問

問曰:下利不止而心下痞鞕者,此屬生薑瀉心湯。今此下利而心下痞鞕,又與桂枝人參湯何也?

白話文:

質問:腹瀉不止但心下痞滿的人,適合服用生薑瀉心湯。現在腹瀉且心下痞滿,又適合桂枝人參湯嗎?

答曰:瀉心湯治表氣已解,胃中不和而心下痞鞕,腹中雷鳴下利者主之,其脈必不浮也。令此表未解而便數下之,故協熱而利,心下痞鞕。以其脈浮,故知表裡不解。與桂枝人參湯,和解表裡者也。

白話文:

回答說:瀉心湯適用於表氣已經消散,但胃中不協調,心下痞滿、腹中雷鳴作響,並伴隨腹瀉的情況,此時脈象必定不會浮起。如果在表氣未消散時就頻繁瀉下,就會導致腹瀉並伴隨發熱,造成心下痞滿。因為脈象浮起,所以知道表證和裡證都沒有消散。而桂枝人參湯具有和解表裡的作用。

10. 桂枝附子湯(十九)

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此方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主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八九天時,寒氣和濕氣相互影響,身體疼痛難受,無法轉身側臥,沒有嘔吐或口渴,脈象浮虛而澀,可以使用這個方劑。

如果患者大便乾燥,小便通暢,則去掉桂枝,加入白朮。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 甘草:兩兩,烤過 生薑:三兩,切片 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去滓服。

11. 湯議

議曰:傷寒至八九日之後,邪當傳裡。今此八九日後,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又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非為表證。脈浮為風,脈澀為濕;煩則為風,身疼為濕,乃風濕證也。與桂枝湯去芍藥以治風,加附子以散表中之風濕寒邪也。此湯須用脈浮虛而澀,無熱不渴,身體煩疼,不能轉側者,方可服也。

白話文:

評論:傷寒到了八九天之後,邪氣應該傳到體內。現在到了八九天以後,身體煩躁疼痛,不能自己轉動側身,也不嘔吐也不口渴,脈搏浮而無力帶澀感,這不是表症。脈搏浮主風,脈搏澀主濕;煩躁主風,身體疼痛主濕,這是風濕症。用桂枝湯去掉芍藥來治療風,加上附子來散發表裡中的風濕寒邪。服用這個湯方必須是脈搏浮而無力帶澀感、沒有發熱不口渴、身體煩躁疼痛、不能轉動側身的人,才適合服用。

若是風濕熱證,脈緊數者,不可服也。又當於《外臺》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