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桂枝甘草湯(十五)

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方主之。

桂枝(四兩),甘草(二兩,炙)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流汗過多,導致病人會雙手交叉護住胸口,感覺心臟悸動,並且希望得到外力按壓舒緩的情況,這種情況就適用這個處方。

藥方內容為:桂枝四兩,炙甘草二兩。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入三升的水進行熬煮,直到只剩下大約一升的藥汁,然後濾掉藥渣,一次將藥汁喝完。

2. 湯議

議曰:汗者心之液,汗出太多,則心液不足,故心下悸,欲得按也。與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氣。甘草之甘,入脾而緩中。又桂能益心氣,故用此方主之也。

白話文:

我說道:汗水是心臟所產生的液體,如果汗水流失過多,就會造成心臟的液體不夠,因此會感到心悸,並且有想要按摩胸口的慾望。使用桂枝的辛辣,能夠作用於肺部,有助於提升氣力。甘草的甘甜,進入脾胃,能緩和中焦的不適。再者,桂枝能增強心臟的功能,所以選擇這個藥方來治療。

我解釋道:汗水是心臟分泌的液體,若出汗過多,心臟的液體就會不足,這會導致心悸,並使人想要按摩胸口以舒緩。桂枝的辛辣可以作用在肺部,提升體力。甘草的甘甜能滋養脾胃,緩解中腹部的不適。另外,桂枝還能強化心臟功能,因此選用此藥方進行治療。

3. 桂枝救逆湯(十六)

治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救逆湯主之。

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牡蠣(五兩),龍骨(四兩),蜀漆(三兩)

上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再取三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病症,病患因為感冒發燒且脈搏浮動,但醫生卻使用了熱性療法強行治療,導致病人出現了陽氣耗損的症狀,表現為精神混亂,甚至有狂躁的行為,並且無法安穩地躺下或起身。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桂枝救逆湯來治療。

藥方成分如下: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牡蠣五兩、龍骨四兩、蜀漆三兩。

製備方法是,先用十二碗水煮蜀漆,煮到剩十碗水時,再加入其他所有藥材一起煮,最後煮至剩下三碗水量。然後將藥渣濾掉,趁溫熱時服用。

4. 湯議

議曰:傷寒脈浮,當服桂枝麻黃湯以發其汗,醫者反以火迫劫之,則汗大出不止,而亡其陽。汗者心之液,亡陽則心氣虛,又火邪內迫,則心神浮越,故驚狂臥起不安。與桂枝湯以解未盡表邪,去芍藥而減陰氣,加蜀漆之辛以散火氣,加龍骨、牡蠣之澀以固陽汗之走泄者也。此乃救壞病之法也。

白話文:

我說道:若患有風寒病,脈象呈現浮象,應服用桂枝麻黃湯來促進出汗,以驅除體內的風寒。然而,醫生卻使用火療強製出汗,導致病人汗流不止,從而損失了體內的陽氣。汗液是心臟的津液,陽氣流失會讓心臟功能虛弱,加上火療的熱邪侵擾,心神因此變得不穩,所以會出現驚慌、狂躁和睡眠不寧的症狀。為此,我們使用桂枝湯來消除殘留於體表的風寒,並去除芍藥以減少陰性成分,同時加入蜀漆的辛辣來散去火氣,再添加龍骨和牡蠣的收斂效果來固守因大量出汗而流失的陽氣。這就是挽救危急病症的方法。

5. 桂枝龍骨牡蠣湯(十七)

治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此湯主之。

桂枝(一兩),甘草,龍骨,牡蠣(各二兩)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藥方如下:桂枝一兩,甘草、龍骨、牡蠣各二兩。

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用五升的水煎煮,煮到只剩下三升的藥汁,然後去掉藥渣,趁溫熱的時候服用。

6. 湯議

議曰:先因火逆,復以下之,裡氣內虛,又加燒針,僅為火熱所煩,則心神不安,故煩躁。經曰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故與桂枝以散經中之邪,除芍藥恐益陰氣,加龍骨、牡蠣以收斂浮越之正氣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首先,病人因為火氣過旺,之後又被用下法治療,導致體內正氣虛弱。再者,加上使用燒針治療,只會讓病人感到更加煩悶,因為火熱擾亂了心神,所以病人會顯得煩躁不安。醫經上曾說,對於太陽傷寒的病人,若再加上溫針治療,病人可能會出現驚悸的反應。因此,我們使用桂枝來散去經絡中的邪氣,但不使用芍藥,擔心會增加體內的陰氣,反而添加了龍骨和牡蠣,目的是為了收斂那些飄忽不定的正氣。

7. 桂枝人參湯(十八)

治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裡不解者,此方主之。

桂枝(四兩),甘草(炙,四兩),人參,白朮,乾薑(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再煮取三升,溫服。此即理中湯加桂也。

白話文:

用於治療太陽病,外部症狀尚未消除,但已經多次進行瀉下療法,導致病情與熱邪相合,出現腹瀉,且瀉下不停,有心下痞硬(胸胃區域感覺脹滿或硬結)的情況,同時表裡的病症都未能得到解決,這種情況適用這個藥方。

藥方成分為:桂枝(四兩),炙甘草(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乾薑(三兩)。

將以上五種藥材,用九升水先煮四種(除了桂枝),煮至剩五升後,再加入桂枝繼續煮,最後煮到剩三升,溫服即可。這個藥方就是理中湯加上桂枝。

希望這能幫到你!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8. 湯議

議曰:表證未除,而數下之,重虛其里,邪氣乘虛而入,則協熱遂下利不止,而心下痞鞕。若表解而下利心下痞鞕者,屬瀉心湯。今此表裡不解而下利心下痞者,必須先解表而後攻痞。故與桂枝以解表,人參、白朮以安中止瀉,加乾薑以攻痞而溫經,甘草以和緩其中。此未應下而下之,以虛其中者主之也。

白話文:

我說道:如果表面的症狀還沒有消除,就頻繁地使用下法(一種中醫治療方法),這會嚴重地使身體內部變得虛弱。此時,邪氣就會趁虛而入,導致發燒伴隨著持續的腹瀉,且胸口有硬塊感。若表面症狀已解,但仍持續腹瀉且胸口有硬塊,這種情況適用瀉心湯來治療。

然而,若表面和內部的病徵都還存在,同時又有腹瀉及胸口硬塊的情況,我們必須先解決表面的問題,然後再處理胸口的問題。因此,我們用桂枝來解決表面的問題,用人參和白朮來安定中焦並止瀉,添加乾薑來消散胸口的硬塊並溫暖經絡,用甘草來調和中焦,使其得到舒緩。這是針對那些不應該使用下法卻使用了,導致中焦虛弱的情況所設計的治療方案。

9. 疑問

問曰:下利不止而心下痞鞕者,此屬生薑瀉心湯。今此下利而心下痞鞕,又與桂枝人參湯何也?

答曰:瀉心湯治表氣已解,胃中不和而心下痞鞕,腹中雷鳴下利者主之,其脈必不浮也。令此表未解而便數下之,故協熱而利,心下痞鞕。以其脈浮,故知表裡不解。與桂枝人參湯,和解表裡者也。

白話文:

有人問:如果一直拉肚子而且胸口感覺硬邦邦的不舒服,這情況適用於生薑瀉心湯。但現在也是拉肚子加上胸口硬邦邦的,為什麼又要用桂枝人參湯呢?

回答是:瀉心湯是用來治療當外表的病氣已經解除,但胃部還不舒適導致胸口有硬感,並且肚子咕嚕作響、持續拉肚子的情況,且脈象一定不會浮動。但現在這種情況是外表的病氣尚未解除就頻繁使用瀉下法,所以導致熱氣和拉肚子同時存在,胸口也有硬感。由於脈象顯示為浮動,所以可以判斷外表和內臟的病氣都未解除。因此使用桂枝人參湯,這是為了調和外表和內臟的病氣。

10. 桂枝附子湯(十九)

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煩疼,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此方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主之。

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去滓服。

白話文: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患了風濕熱病七八九天的人,風濕相互作用導致全身疼痛,甚至無法自行翻身,且病人不會感到噁心或口渴,脈象呈現虛弱且略帶阻滯的情況,這時就可以使用此方來治療;如果病人出現大便乾硬,但小便仍能順利排出的情況,則應將方中的桂枝去掉,改加入白朮。

藥方成分為: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甘草二兩(需先烘烤)、生薑三兩(需切片)、大棗十二枚。

將上述五種藥材放入六升水中煎煮,直至水分剩下兩升,然後分次溫服,服用前需將藥渣濾掉。

11. 湯議

議曰:傷寒至八九日之後,邪當傳裡。今此八九日後,身體煩疼,不能自轉側,又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非為表證。脈浮為風,脈澀為濕;煩則為風,身疼為濕,乃風濕證也。與桂枝湯去芍藥以治風,加附子以散表中之風濕寒邪也。此湯須用脈浮虛而澀,無熱不渴,身體煩疼,不能轉側者,方可服也。

若是風濕熱證,脈緊數者,不可服也。又當於《外臺》求之。

白話文:

我這樣說吧:當感冒(傷寒)到七八天到九天之後,病毒或病邪通常會進入身體更深的部位(傳裡)。然而在這個階段,如果出現全身煩躁疼痛,無法自行翻身,同時沒有噁心嘔吐、口渴等症狀,且脈搏呈現浮虛而澀的狀態,這並不是普通的表面病症(非為表證)。脈搏浮起代表有風邪,脈搏澀滯表示有濕邪;感到煩躁是因為風邪,身體疼痛則是由於濕邪,這就是風濕症狀。治療這種情況,我們會去掉桂枝湯中的芍藥來對付風邪,再加入附子來驅散體表的風濕和寒邪。

但這種湯劑必須在脈搏浮虛而澀、無發熱、無口渴、全身煩躁疼痛、無法自由翻身的情況下才能服用。

如果是風濕熱症,脈搏緊繃且頻率加快,就不能服用這種湯劑了。對於這種情況,你應當參考《外臺祕要》尋找更適合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