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6)

1.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六)

治同前,更加微寒者。

本方中去芍藥加附子。

上如前法。

白話文: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六)]

治療方法與先前相同,但用於病情稍微偏寒的患者。

此處方是在原本的基礎上去掉了芍藥,並加入了附子。

其煎煮服用方法與先前所述相同。

2. 湯議

議曰:太陽病,發汗後成漏者,為真陽虛脫也,故與桂枝加附子湯,以溫其經而復其陽。今下後脈促,胸滿微惡寒者,亦為陽虛陰盛,邪在胸中,不可發汗,只得與附子以復陽溫經;與桂枝以散其邪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當患有太陽病的人,在發汗治療後出現漏汗不止的情況,這表示身體的真正陽氣已經虛弱脫離,因此使用桂枝加附子湯,目的在於溫暖經絡並恢復陽氣。現在在治療後出現脈搏急促,胸部有悶脹感且輕微畏寒的人,這同樣顯示出陽氣虛弱和陰氣過盛,邪氣存在於胸中,這種情況不能再次發汗,只能使用附子來恢復陽氣和溫暖經絡;同時使用桂枝來驅散體內的邪氣。

3. 疑問

問曰:陰盛者可發汗,因汗多而成漏,則惡寒,與附子服之無疑。今此陽盛者可下,既下之,脈促胸滿,微惡寒,便與附子服之,恐有陽盛之劇,誠為涉疑。

答曰:此太陽病陽氣未實,而表邪未解,下之太早,則陽氣內虛,故微惡寒;表邪未解,故脈促胸滿。急者治其標,必用附子以先救其陽,去芍藥以損其陰。此乃太陽經下之不應也,至若陽明經下之太早者,乃成結胸,與此又不可同論也。

白話文:

有人問:如果陰氣過盛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但若汗出過多而導致漏汗不止,病人會感到寒冷,這種情況下使用附子來治療是毫無疑問的。然而,如果是陽氣過盛的情況下,我們可以使用瀉下法,但在瀉下後,患者出現脈搏加速、胸部悶脹,稍微感覺寒冷,這時如果再使用附子,可能會因為陽氣過盛而導致病情更嚴重,這確實讓人感到困惑。

回答如下:這種情況是因為太陽病的陽氣尚未充實,而表面的邪氣也未被清除,如果過早使用瀉下法,會導致體內的陽氣虛弱,因此患者會感到微微的寒冷;由於邪氣還在表面,所以會出現脈搏加速和胸部悶脹。對於急症,我們應該先處理主要的問題,必須使用附子來先補充陽氣,同時去除芍藥以減少陰氣。這是太陽經絡在瀉下後不應該出現的反應,但如果是在陽明經絡過早使用瀉下法,就會形成結胸,這和太陽經絡的反應就不能相提並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