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疑問

問曰:脈浮者可發汗,此正法也。或一手脈浮,一手脈沉,何以處之?

答曰:左手脈浮者為外邪,宜發汗則愈。右手脈沉者,為氣病、為脾虛,不可發汗也。獨脈浮而咳嗽者,為外感風邪也,宜微取汗。

問曰:脈與證全在表者,方可發汗,何以辨之?

答曰:脈浮或浮緊、浮緩、浮數,皆為表脈。惡寒、惡風,頭體痛發熱者,皆為表證也。若脈證相同,發汗無疑。若脈證不同,便須消息取用也。

問曰: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何也?

答曰:脈沉實者,為陽盛,宜下之,不可汗。脈浮盛者,為陰盛,宜汗不宜下。更以外證參之者,大便不通,小便赤澀,惡熱不惡寒,煩渴飲水,腹鞕而痛,此皆為陽盛,若此下之則愈,汗之必死也。

問曰:有此陽盛之證,或又兼有表證未盡何如?

答曰:先解其表,後攻其里,此正法也。

問曰:《內經》云,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以此較之,何得相反也?

答曰:此以浮為陽,沉為陰,取用其義,非傷寒之法也。若以汗下之用,正相反耳,不可憑也。

問曰:有不可汗者何如?

答曰:張氏有不可汗者二十餘條,詳見內臺金鏡方法,此不復錄。

白話文:

有人問道:「脈象浮動的人可以發汗治療,這是正確的方法。但如果一個人一隻手脈象浮動,另一隻手脈象卻沉伏,該如何處理呢?」

回答是:「左手脈象浮動表示是外感疾病,應該發汗治療就能痊癒。右手脈象沉伏,這代表的是氣血不足或是脾虛,這種情況不能發汗。如果只有脈象浮動並伴有咳嗽,這表明是受到外感風邪,適合微微出汗來治療。

又有人問:「只有當脈象和症狀完全顯示在表層時,才能發汗治療,該如何判斷呢?」

回答是:「脈象浮動、浮緊、浮緩、浮數等,這些都是表層的脈象。感到寒冷、怕風,頭痛、身體痛以及發燒,這些都是表層的症狀。如果脈象和症狀相符合,發汗治療毫無疑問。但若脈象和症狀不符,就必須謹慎考慮選擇使用何種治療方式。

再問:「陽氣過盛,陰氣虛弱的情況下,使用下瀉法就會好轉,使用發汗法就會致命,這是為什麼?」

回答是:「脈象沉實,表示陽氣過盛,應該使用下瀉法,不能發汗。脈象浮盛,表示陰氣過盛,適合發汗而不宜下瀉。再結合外在症狀來看,例如大便不通,小便顏色深且排尿困難,怕熱不怕冷,煩躁口渴想喝水,腹部硬且痛,這些都是陽氣過盛的表現,這種情況下使用下瀉法會好轉,若使用發汗法必然會致命。

再問:「如果出現陽氣過盛的症狀,同時又伴有表面症狀尚未完全消失的情況,該如何處理?」

回答是:「應先解決表面的問題,然後再處理內部的問題,這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再問:「《內經》中說,脈象浮動小的損失,脈象沉伏大的實質,所以說陰氣過盛,陽氣虛弱。脈象沉伏小的損失,脈象浮動大的實質,所以說陽氣過盛,陰氣虛弱。以此比較,為什麼會得出相反的結論呢?」

回答是:「這裡的浮動代表陽氣,沉伏代表陰氣,只是取用這個含義,並不是傷寒的治療方法。如果按照發汗和下瀉的使用原則,正好相反,不能依賴這種說法。

再問:「有不能發汗治療的情況是怎樣的?」

回答是:「張仲景列出了二十多種不能發汗治療的情況,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內臺金鏡方法,這裡不再重複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