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

1. 柴胡加芒硝湯(三十七)

治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曰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以解外,後以此方主之。

小柴胡湯內加芒硝三兩。

上如法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已經十三天仍未見好轉,病人胸部及脅部有飽脹感且頻繁嘔吐,每天下午時分會出現像潮水般的高燒,接著有輕微的腹瀉。這原本是適合用柴胡湯治療的症狀,但之前使用了瀉下藥卻沒有達到效果,現在反而出現了腹瀉的情況,由此可知,醫生之前使用了丸藥進行瀉下,但這種方法並不適宜。出現像潮水般週期性的高燒,表示體內有實邪。首先應該使用小柴胡湯來解除體表的邪氣,然後再用這個配方來進一步治療。

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添加三兩的芒硝。

依照上述的方式進行治療。

2. 湯議

議曰:傷寒十三日當解,反胸脅滿而嘔者,邪氣猶在表裡之間,若用柴胡湯下之,則更無潮熱自利;若反以丸藥下之,虛其脾胃,邪氣乘虛入里,故曰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也。潮熱雖為熱實當下,奈有胸脅之邪未盡,且先以小柴胡以解外,再以本方中加芒硝而通泄也。

白話文:

我說道:傷寒病至第十三天時應當會好轉,但反而出現胸脇部位飽滿不適及嘔吐的症狀,這表示病邪還停留在身體表面和內部之間。如果使用柴胡湯進行治療,那麼就不會出現潮熱和自行腹瀉的情況;但如果反過來用丸藥來導瀉,可能會虛弱脾胃功能,讓病邪趁虛而入,侵入身體內部,因此才會在黃昏時分出現潮熱後隨即輕微腹瀉。

雖然潮熱是因為體內有熱毒需要排泄,但考慮到胸脇間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首先應該用小柴胡湯來解除體表的病邪,然後再在原方中加入芒硝來進一步排泄體內的病邪。

3. 疑問

問曰:潮熱者,實也。既實且熱,何不用大柴胡、大承氣湯下之,卻用芒硝何也?

答曰:潮熱雖實,奈何先丸藥傷動臟腑,再用大黃下之,則脾氣傷而覆成壞證,只得用芒硝以浸潤之,而取利也。

白話文:

有人問:「週期性發燒的情況,是因為體內有實邪。既然有實邪且伴隨高溫,為什麼不使用大柴胡湯或大承氣湯來進行瀉下,反而選擇使用芒硝呢?」

回答是:「雖然週期性發燒是由於實邪所致,但是若先前服用丸藥已對臟腑造成傷害,再使用大黃進行瀉下,可能會進一步損傷脾氣,導致病情惡化。因此,只能選擇使用芒硝,以其濕潤特性,來達到瀉下的效果。」

4.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三十八)

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此方主之。

柴胡,人參,龍骨,牡蠣(各一兩半),鉛丹,桂枝,茯苓,生薑(各一兩半),大黃(二兩),半夏(二合),大棗(六枚)

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加大黃,再煮取二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三十八)]

用於治療感冒八九天後,經由瀉下法治療後,出現胸部脹滿、煩躁易驚、小便不順、胡言亂語、全身沉重到無法輕易翻身的病狀,這方藥物是用來對付這些症狀的。

藥物組成包括:柴胡、人參、龍骨、牡蠣(各45克)、鉛丹、桂枝、茯苓、生薑(各45克)、大黃(60克)、半夏(60毫升)、大棗(六顆)。

將以上十一種藥材,用水1600毫升煮至剩800毫升,然後加入大黃,再次煮至剩400毫升,去掉藥渣,趁熱服用。

請注意,這裡所提到的劑量和用法,是按照古籍記載,實際使用時應遵照醫生指導。

5. 湯議

議曰:傷寒八九日,邪氣錯雜,表裡未分而誤下之,則虛其里而傷其表。胸滿而煩者,邪熱客於胸中。驚者,心惡熱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裡虛而津液不行也。譫語者,胃熱也。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陽氣內榮於裡,不行於表也。故用柴胡為君,以通表裡之邪而除胸滿。

以人參、半夏為臣輔之。加生薑、大棗而通其津液;加龍骨、牡蠣、鉛丹,收斂神氣而鎮驚為佐。加茯苓以利小便而行津液;加大黃以逐胃熱、止譫語;加桂枝以行陽氣而解身重錯雜之邪,共為使。以此十一味之劑,共救傷寒壞逆之法也。

白話文:

我這樣說:當感冒(傷寒)已經八九天了,體內的病邪與正氣混亂交錯,身體的表層和內層病症還未明確區分,如果這時錯誤地進行瀉下治療,就會使身體內部虛弱並且傷害到外表皮膚的抵抗力。感覺胸部悶脹且煩躁,是因為邪熱滯留在胸口。出現驚嚇反應,是因為心臟不耐高溫導致精神無法集中。小便不暢,是因為身體內部虛弱導致體內液體無法正常運行。說胡話,是因為胃部過熱。全身都感到沉重,難以翻身,是因為身體的陽氣內藏在身體內部,無法正常運行到身體表面。因此,我們選擇柴胡作為主藥,它可以打通身體的表層和內層,去除胸口的憋悶感。

再輔以人參和半夏作為輔助藥物。加入生薑和大棗來幫助津液的流通;加入龍骨、牡蠣和鉛丹,可以收斂精神,並起到安撫驚嚇的作用。加入茯苓來促進小便的排泄,幫助津液的運行;加入大黃來排除胃部的熱毒,停止說胡話的症狀;加入桂枝來促進陽氣的運行,解除身體沉重和混亂的病態。這些十一種藥材組合在一起,共同用來救治感冒後期病情惡化的狀況。

6. 小建中湯(三十九)

治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以此方主之。

又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此方主之。

桂枝(三兩),甘草(三兩),芍藥(六兩),生薑(二兩),大棗(十二枚),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內膠飴,候溶盡,去渣,溫服。

白話文:

[小建中湯的使用(三十九)]

用於治療感冒,若患者陽脈呈現沉澀,陰脈則呈現弦緊,按照醫理,這通常會導致腹部突然劇烈疼痛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會使用這個處方來治療。

另外,如果在感冒的第二或第三天,出現心悸和煩躁的情況,這個處方也會被用來治療。

所需藥材為:桂枝(9公克),甘草(9公克),芍藥(18公克),生薑(6公克),大棗(12枚),以及膠飴(200毫升)。

以上六種材料,先用水約1400毫升來煎煮,煮至剩餘約1000毫升,然後濾掉藥渣,再加入膠飴,等到膠飴完全溶解後再次濾渣,最後趁熱服用。

7. 湯議

議曰:建中者,建其脾也。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建中之味甘也。陽脈澀,陰脈弦者,為中虛內寒也。心中悸者,為氣虛。煩者,為血虛。故用膠飴為君,甘草、大棗為臣,以甘佐廿緩之也。白芍藥之酸,能收斂脾氣而益其中,故用之為佐。桂枝、生薑之辛,以散餘邪而益其氣也。

白話文:

我說:「建中」這個名稱,是指強健脾胃的意思。脾胃喜歡緩和的環境,所以我們要快速地使用甜食來達到這個效果,因為建中湯的味道是甘甜的。如果陽脈呈現出澀象,陰脈呈現出弦象,這是脾胃虛弱且有內部寒涼的表現。如果心臟感覺跳動不穩,那是因為氣血不足。感到煩躁,則是血液不足的徵兆。因此,我們以阿膠和麥芽糖作為主要成分,輔以甘草和大棗,這些都是甜的,可以幫助脾胃緩和。白芍藥的酸性,能夠收斂脾氣,增強脾胃功能,所以我們將它作為輔助成分。桂枝和生薑的辛辣,可以驅散殘留的病邪,同時提升體力。

8. 加減法

建中湯治虛痛者加黃耆,治心痛者加元胡索,治血虛者加當歸、川芎,治盜汗多者加小麥、茯神,治虛中生熱加北柴胡、地骨皮。

白話文:

在使用加減法調整治療時,如果病人是因為體虛而有疼痛的症狀,我們會在建中湯中加入黃耆。若心痛為主訴,則添加元胡索。對於血虛的患者,會額外加入當歸和川芎。假使病患夜間盜汗嚴重,會在藥方中增加小麥和茯神。最後,如果病人出現因體虛導致的內熱,我們會加上北柴胡和地骨皮來調節。

9. 疑問

問曰:建中湯方與桂枝湯同,只多膠飴,所主治病全不同,何也?

答曰:桂枝湯中桂枝、芍藥等分,以芍藥佐桂枝,而治衛氣也;建中湯中芍藥多半而桂枝減半,以桂枝佐芍藥,而益其榮氣也,是以大有不同。

白話文:

有人問:「建中湯的藥方和桂枝湯差不多,只是多了膠飴這一味藥,但治療的病症卻完全不同,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是:「在桂枝湯裡,桂枝和芍藥的比例是一樣的,用芍藥輔助桂枝,主要是調理身體的防禦系統;而在建中湯中,芍藥的份量增加了一倍,桂枝的份量減半,用桂枝輔助芍藥,主要是增強血液循環系統的能量。因此,兩者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