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今此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此皆陰盛也。若脈浮緊者,為寒邪外盛,故與麻黃湯汗之則愈也。此正傷寒發汗之證也。頭疼體痛,骨節腰痛者,乃寒氣不得散,循太陽之經,自足行於背膂,而升於頭者也。

發熱者,寒重生熱也。惡寒無汗者,則陰寒傷營,營實而衛虛,故無汗而喘也。麻黃味苦辛,專主發汗,故用之為君。桂枝味辛熱,以辛熱之氣佐之散寒邪,用之為臣。杏仁能散氣解表,用之為佐。甘草能安中,用之為使。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辛苦是也。先聖配此四味之劑,以治傷寒者,乃專主傷寒,脈浮緊,惡寒無汗者之所主也。

若脈微弱自汗者,不可服此也。

白話文:

我這樣說吧:當體內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時,透過發汗的方式可以治療,但若使用瀉下法就會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現在這種頭痛發燒、身體疼痛、腰部痠痛、骨節疼痛,畏寒且沒有汗,還會喘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陰氣過盛的表現。如果脈象浮而且緊,表示外在寒邪過盛,所以用麻黃湯來讓患者發汗,病情就會好轉。這正是傷寒需要發汗的症狀。頭痛、全身痛、骨節和腰部痛,是因為寒氣無法散出,沿著太陽經絡從腳部上行到背部,再上升到頭部。

發燒,是因為寒氣過重產生熱量。畏寒且沒有汗,這是因為陰寒傷害了營血,營血過於充實而衛氣卻虛弱,所以才會沒有汗且喘。麻黃味道苦辛,主要功效就是發汗,所以用它作為主要藥材。桂枝味道辛熱,用辛熱的特性輔助散去寒邪,所以將其作為輔助藥材。杏仁可以疏散氣血,解表散寒,所以用它作為輔助藥材。甘草可以安定中焦,所以用它作為調和藥材。經典中提到,當寒氣在體內過盛,應該用甘熱的藥物治療,並輔以辛和苦的藥物,就是這個道理。先賢配製這四種藥材的配方,專門用來治療傷寒,尤其針對脈象浮緊、畏寒無汗的病人。

但如果脈象微弱且自汗的人,就不適合服用這個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