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四

2. 小柴胡湯(三十三)

治少陽經發熱,口苦耳聾,其脈弦者。又治太陽陽明二經發熱不退,寒熱往來。

柴胡(八兩),半夏(半升),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小柴胡湯(三十三)]這方藥用於治療少陽經所引起的發燒,口中有苦味,以及耳鳴聽力下降的情況,患者的脈象會呈現弦狀。此外,此方也能治療太陽和陽明兩經絡所導致的持續發燒,伴有陣發性的寒熱交錯。

所需藥材為:柴胡(約32克),半夏(約16克),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約9克),大棗(約12個)。

將以上七種藥材混合,加入約4800毫升的水進行煎煮,煮至剩餘約2400毫升的藥汁後,過濾掉藥渣再次煎煮,最後得到約1200毫升的濃縮藥汁。將藥汁分三次服用,每次溫熱飲用約400毫升,一天服用三次。

3. 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胸中煩而不嘔者,熱聚而氣不逆也。甘草令人之中滿,方熱聚,無用人參之補。辛散逆氣,既不能嘔,無用半夏之辛。治熱宜寒,破聚宜苦,故用栝蔞實苦寒之劑,以瀉胸中蘊結之熱氣也。)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一兩半,栝蔞根四兩。(半夏性燥,能損津液,渴者故去之。栝蔞根性寒,能生津止渴除熱,人參能潤養津液,故加此二者用之。)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白芍藥三兩。(少陽腹痛者,為中有寒,故去黃芩之寒,加白芍藥止痛而益其中也。)

若脅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甘能令人中滿,痞者故去大棗之甘。咸能軟物,痞鞕者故加牡蠣之咸也。)

若心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心下悸,小便不利者,為水蓄不行,故去黃芩之寒。淡味滲泄為陽,茯苓甘淡以泄停水也。)

若不渴,外有微惡寒而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服,取微汗則愈。(不渴者,無里證;外有微惡寒而熱者,表未解也。故去人參之補,加桂以取微汗而散未盡之表邪也。)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三兩,乾薑二兩。(咳者罵氣逆也,甘能壅氣,故去人參、大棗之甘,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肺寒則咳,散以辛熱,故加乾薑之熱而易生薑。上以上加減法,系正經中加減。外有師傅加減者,如發熱下利者,加五苓散。如嘔惡者,加橘紅。如胸中痞拮者,加枳實。如咳逆而發熱者,加丁香、柿蒂。如嘔吐者,加竹茹。)

白話文:

[加減法]

如果病人感覺胸口煩悶但沒有嘔吐的症狀,應去掉半夏和人參,並加入一枚栝蔞實。這是因為胸口煩悶但不嘔吐,表示體內有熱氣聚集,但氣機並未逆亂。甘草會導致腹部脹滿,當熱氣聚集時,不需要人參來補身。半夏辛散的作用是對抗逆氣,既然病人不會嘔吐,就不需要半夏的辛散效果。治療熱氣應該用寒涼,消散聚集的熱氣需要苦味,所以使用苦寒的栝蔞實,來消除聚集在胸口的熱氣。

如果病人感到口渴,應去掉半夏,並增加一兩半的人參,以及四兩的栝蔞根。因為半夏性質燥烈,會消耗體內的津液,所以口渴的病人需要去掉。栝蔞根性寒,能生津止渴並清除熱氣,人參能滋潤和補充津液,因此需要增加這兩種成分。

如果病人腹部疼痛,應去掉黃芩,並增加三兩的白芍藥。少陽病引起腹部疼痛,通常是因為體內有寒氣,所以需要去掉寒性的黃芩,加入白芍藥來止痛,並補充體力。

如果病人肋骨下方有硬塊,應去掉大棗,並增加四兩的牡蠣。甘甜的食物容易導致腹部脹滿,所以有硬塊的病人需要去掉大棗的甘甜。鹹味的食物可以軟化硬塊,所以有硬塊的病人需要加入鹹味的牡蠣。

如果病人有心悸,且小便不暢,應去掉黃芩,並增加四兩的茯苓。心悸和小便不暢通常是由於水分無法正常排出,所以需要去掉黃芩的寒性。淡味的食物有助於排尿,茯苓具有甘淡的味道,能幫助排出體內的停滯水分。

如果病人不口渴,外表有輕微怕冷和發熱的症狀,應去掉人參,並增加三兩的肉桂,溫暖服用,直到微微出汗即可康復。不口渴表示體內沒有明顯的病徵,外表有輕微怕冷和發熱表示表面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所以需要去掉人參的補身效果,加入肉桂來促進微微出汗,以幫助清除殘留的表面病邪。

如果病人咳嗽,應去掉人參、大棗和生薑,並增加三兩的五味子,以及二兩的乾薑。咳嗽通常是由於氣機逆亂,甘甜的食物會使氣機更亂,所以需要去掉人參和大棗的甘甜。肺部受寒會引起咳嗽,需要使用辛辣熱性食物來驅寒,所以需要去掉生薑,改用乾薑的熱性來取代。 以上所提的加減法,是根據傳統的原則進行調整。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師傅傳授的加減法,例如:發熱並且有下痢的情況,可以加入五苓散;嘔吐且感到噁心,可以加入橘紅;胸口有痞結感,可以加入枳實;咳嗽且發熱,可以加入丁香和柿蒂;嘔吐,可以加入竹茹。

4. 湯議

議曰:病在表者宜汗,病在裡者宜下,病在半表半裡之間者宜和解。此小柴胡湯乃和解半表半裡之劑也。柴胡味苦性寒,能入膽經,能退表裡之熱,祛三陽不退之邪熱,用之為君。黃芩味苦性寒,能泄火氣,退三陽之熱,清心降火,用之為臣。人參、甘草、大棗,三者性平,能和緩其中,輔正除邪,甘以緩之也。

半夏、生薑之豐,能利能汗,通行表裡之中,辛以散之也,故用之為佐為使,各有所能。且此七味之功能,至為感應,能解表裡之邪,能退陽經之熱,上通天庭,下徹地戶。非此智謀之士,其孰能變化而通機乎!

白話文:

我這樣說吧:如果病在身體表面,我們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病在身體內部,則應該使用瀉下的方法;如果病在身體表面與內部之間,也就是半表半裡的地方,那我們就應該用調和的方法來解決。小柴胡湯就是用來調和半表半裡病症的藥方。柴胡味道苦,性質寒,能進入膽經,可以消除身體表裡的熱度,驅除無法消散的邪熱,所以它是主要的藥材。黃芩也是苦味且性質寒,可以消除火氣,降低三陽經的熱度,清理心臟的火氣,是重要的輔助藥材。人參、甘草、大棗,這三種藥材性質平和,可以調和整體狀態,幫助正氣去除邪氣,以甘甜的特性緩和整體。

半夏和生薑的豐富,能促進汗液排出,使藥效通行於身體表裡,以辛辣的特性散發熱度,因此它們被用作輔助或引導的藥材,各自有其功能。此外,這七種藥材的功能極為相輔相成,能有效消除表裡的邪氣,降低陽經的熱度,其效果上可達頭部,下可透到腳底。如果不是有智慧和謀略的人,誰能掌握這些藥材的變化,理解它們的機制呢!

5. 小柴胡湯證

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喝,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血弱氣盡,因天之時。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頭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俱。凡柴胡證,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令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須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一方小柴胡湯中加生地、丹皮、秦艽主之。)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鞕,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病,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下,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陽明病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鞕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厥陰病,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小柴胡湯證]

  • 患有風寒或風熱五至六天,出現發燒與畏寒交替的情況,胸口與肋骨之間感到悶痛,精神萎靡,沒有胃口,心裡煩躁且容易噁心嘔吐。有些人可能只會覺得胸口煩悶但不會嘔吐,或者喉嚨乾燥,或腹部疼痛,或肋骨下方感覺到硬塊,或心臟下方有悸動感,小便不通暢,或者沒有口渴的感覺,身體有輕微的發燒,或咳嗽,這些症狀都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 血氣虛弱,因季節更替,毛孔開放,邪氣乘虛而入,與體內的正氣在肋骨下部交戰,導致發燒與畏寒交替,有固定發作時間,沒有食慾。因為臟腑相互聯繫,疼痛通常會向下移動,因此造成嘔吐。這類情況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服用小柴胡湯後,如果感到口渴,則屬於陽明病,需依病情進一步治療。

  • 風寒或風熱四至五天,身體發熱,怕風,脖子僵硬,肋骨下部感到飽脹,四肢溫暖且口渴,這類情況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 若患有風寒,脈象呈現澀滯,脈象呈現弦緊,依照醫理,應當有腹部急劇疼痛的情況,先使用小建中湯治療,若無效,再使用小柴胡湯。

  • 患有風寒或風熱,只要出現小柴胡湯的症狀之一,就可以開始治療,不需要等到所有症狀都出現。凡是有小柴胡湯症狀的人,都會有身體發熱,出汗,然後解熱的過程。

  • 風寒或風熱十三天,胸口與肋骨之間感到飽脹且嘔吐,在傍晚時刻會發燒,接著有輕微的腹瀉,這是原本就適合小柴胡湯治療的情況,若使用下法治療而未見效,反而加重腹瀉,可推測醫生使用丸藥下法治療,但實際上不適用。傍晚發燒的情況是實症,應先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外感,再使用加了芒硝的小柴胡湯來治療。

  • 女性患有風熱七八天,接著發燒與畏寒交替,月經剛好停止,這是因為熱邪進入子宮,血液凝固,所以出現像瘧疾一樣的症狀,發燒與畏寒交替,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 風寒或風熱五至六天,頭頂出汗,輕微畏寒,四肢冰冷,胸口感到飽脹,沒有食慾,大便乾硬,脈象細微,這是因為體內陽氣微弱導致的結實,必須同時治療外表和內裡。脈象沉而緊,表示病在內裡。出汗,表示體內陽氣微弱。如果完全只是陰寒凝結,就不會有外感的症狀,全部症狀都在內裡。這表示病一半在外表,一半在內裡。脈象即使沉而緊,也不能判斷為少陰病,因為少陰病不能出汗,現在頭頂出汗,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如果治療後仍然不舒服,排便後就會有所改善。

  • 陽明病,傍晚時刻發燒,大便稀軟,小便自然排出,胸口與肋骨之間的飽脹感不減,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 陽明病,肋骨下部感到硬塊,大便不通暢,噁心嘔吐,舌頭上方有白色的舌苔,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上焦得到疏通,津液得以下行,胃氣得以調和,全身會大量出汗而得到緩解。

  • 陽明病,受到風熱影響,脈象呈現弦緊,呼吸短促,腹部飽脹,胸口與肋骨之間以及心臟疼痛,長時間按壓後氣血仍不流通,鼻子乾燥,不出汗,嗜睡,全身以及臉部和眼睛都泛黃,小便困難,傍晚時刻發燒,偶爾打嗝,耳朵前後腫脹。針灸後有些許改善,但外感仍未解除。病程超過十天,脈象仍然浮動,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原本是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