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24)
卷之一 (24)
1. 湯議
議曰:霍亂病,吐已利止,津液必內竭,則不當汗出,令又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乃陽氣大虛也,陰氣獨盛也。若純與陽藥,恐為陰氣格拒,或嘔躁不能下咽,故加豬膽汁之苦,入通心氣,而和肝膽,平陰陽,無使格拒也。《內經》曰,微者逆之,甚者徒之,此之謂也。
白話文:
我來說一下:霍亂這種疾病,患者在嘔吐完畢後,如果腹瀉停止,身體的津液必定已經嚴重耗損,這時候患者不應該再出汗,但若還在出汗而且四肢冰冷,肌肉緊繃無法放鬆,脈搏微弱幾乎要消失,這都是因為身體的陽氣非常虛弱,而陰氣過於旺盛所致。如果只給予補陽的藥物,可能會被過剩的陰氣排斥,甚至會造成患者噁心煩躁,無法吞服藥物,所以我們加入豬膽汁這種苦味的成分,它可以調節心臟功能,同時協調肝膽運作,達到平衡陰陽的效果,避免藥物被陰氣排斥。《黃帝內經》裡說,病情輕微時要用相反的治療方法,病情嚴重時則要順應其性質來治療,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2. 通脈四逆渴(六十二)
治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此方主之。
附子(一枚,生(,乾薑(三兩),甘草(炙,二兩)
此即四逆湯加乾薑一兩半。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少陰病的情況下,病人有嚴重的腹瀉且排出物像米泔水一樣,體內極度寒冷而外表卻呈現發熱的現象,手腳冰冷到極點,脈搏微弱幾乎感覺不到,但身體反而不畏寒,臉色呈現紅色,或者有腹痛,或者乾嘔,或者喉嚨痛,或者腹瀉停止後卻脈搏仍無法恢復正常。在這些情況下,這個藥方適用於此。
藥方成分包含:附子(一個,生用),乾薑(三兩),甘草(炙過,二兩)
這個藥方就是四逆湯加上一兩半的乾薑。以上三種材料,用水三升來煎煮,煮到只剩下一升,然後去渣服用。
3. 加減法
面赤色者,加蔥九莖。(味辛能通陽也。)
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二兩。(能安中補血,行榮止痛。)
嘔者,加生薑二兩。(生薑之辛,能止嘔散氣。)
咽痛者,加桔梗一兩。(能利嚥下氣。)
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二兩。(利止脈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參益氣行血。)
白話文:
[加減法]
如果病患臉色紅赤,需增加使用九根蔥。(因為蔥的味道辛辣,能促進陽氣流通。)
如果腹部疼痛,需增加使用二兩的白芍藥。(白芍藥能安定中焦,補充血液,運行營氣,緩解疼痛。)
如果有嘔吐的症狀,需增加使用二兩的生薑。(生薑的辛辣味道,能止嘔並散發氣息。)
如果咽喉疼痛,需增加使用一兩的桔梗。(桔梗能利咽,順暢氣息。)
如果腹瀉已停止但脈搏微弱或無,需增加使用二兩的人參。(腹瀉停止而脈搏不顯是因為失血過多,加入人參可以增強氣力,促進血液循環。)
4. 湯議
議曰:下利清穀,手足厥逆,服微欲絕,為裡寒也。身熱不惡寒,面色赤,為外熱。此陰盛於內,格陽於外,不能相通,故用四逆渴中加乾薑,以通內外之陽氣也。
白話文:
我說:如果病人拉肚子且排泄物如清谷,手腳冰冷到近乎無溫,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這是因為身體內部有寒氣。若身體發熱但不畏寒,臉色紅赤,這代表外部有熱象。這是因為體內陰寒過盛,將陽氣排斥在體外,造成內外陽氣無法相連通。因此使用四逆湯再加入乾薑,目的是為了調和並打通體內外的陽氣。
5. 茯苓四逆渴(六十三)
治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此方主之。
附子(生,一枚),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人參(一兩),茯苓(六兩)
此即四逆渴中加人參、茯苓也。右如法。
白話文:
如果病人經過發汗或下法治療後,病情仍未見好轉,且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這時就可以使用這個藥方來治療。
藥方成分包含:生附子一枚,乾薑一兩半,甘草二兩,人參一兩,茯苓六兩。
這個藥方是在四逆湯的基礎上,額外加入了人參和茯苓。藥材的處理與配比,依照傳統的製作方法進行。
6. 湯議
議曰:發汗若下之,病當解,若不解,發汗外虛陽氣,後若下之,內虛陰氣,陰陽俱虛,邪獨不解,故生煩躁也。與四逆湯以復陽氣,加人參、茯苓以復陰氣也。
白話文:
我說:如果用發汗法或瀉下法治療,疾病應該會好轉。但如果病情沒有改善,那麼發汗法會使身體外部的陽氣虛弱,之後再使用瀉下法,則會讓身體內部的陰氣也變得虛弱。當陰陽兩氣都處於虛弱狀態時,病邪卻仍未被清除,這就會導致病人產生煩躁的情況。
對此,我們可以使用四逆湯來恢復身體的陽氣,再加入人參和茯苓這兩味藥材,來補充和恢復身體的陰氣。
7. 疑問
問曰:四逆湯加減者共七方,皆用乾薑、附子為主,獨當歸四逆湯皆不用薑、附何也?
答曰:諸四逆湯中用薑、附者,皆治其陽虛陰盛之證,獨當歸四逆湯治陰血虛微,手足厥寒,脈微欲絕者,故用當歸為主,不用薑、附,此乃自陽而傳陰厥逆者之用也。
白話文:
有人問:四逆湯在加減變化的七個藥方中,都以乾薑和附子作為主要成分,但為什麼唯獨當歸四逆湯完全不使用薑和附子呢?
回答是:在各種四逆湯的配方中使用薑和附子,主要是為了治療陽氣虛弱,陰氣過盛的情況。然而,當歸四逆湯主要針對的是陰血不足,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要消失的症狀,所以它以當歸作為主要成分,並未使用薑和附子。這是因為這種情況是由陽氣傳至陰氣導致的厥逆,因此選擇了不同的處理方式。
8. 白通湯(六十四)
治少陰病下利者,此方主之。
附子(一枚,生),乾薑(一兩),蔥白(四莖)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白通湯(六十四)]
用於治療少陰病所導致的下痢情形,此處提供以下的藥方作為治療使用。
所需材料包括:生附子一顆,乾薑一兩,蔥白四根。
將上述三種藥材加入三公升的水中進行煎煮,直至水份剩下約一公升時,瀝去藥渣。待藥湯溫度適中後服用。
9. 湯議
議曰:少陰者,腎水也。若脈沉微,下利無熱證者,乃少陰客寒,不能制腎水,故自利也。以附子為君,溫經散寒。加乾薑之辛熱,溫中益陽。加蔥白之辛,而通陽氣也。以此三味之劑,而治下利,若非內寒陰盛者,不可用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當我們在談論「湯議」時,指的是腎臟功能,這在中醫學說中被稱為「少陰」,它實際上是代表了身體的水分調節系統。如果一個人的脈象顯示出微弱且沉的特徵,同時伴有腹瀉但無發熱的症狀,這可能是因為外來的寒冷影響了腎臟的功能,使它無法有效控制身體的水分,因此造成了腹瀉。
在治療這種情況時,我們會使用附子作為主要藥物,它具有溫暖經絡、驅散寒氣的作用。再加入乾薑,利用其辛辣和熱性,溫暖中焦並增強體內的陽氣。此外,我們還會添加蔥白,利用其辛辣的特性,幫助通暢陽氣。透過這三種藥材組成的藥方,可以有效治療腹瀉,但必須注意的是,如果病患並非因體內寒冷或陰氣過盛所導致的腹瀉,則不適合使用這個藥方。
10. 白通加豬膽汁湯(六十五)
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而煩者,此方主之。服湯已,脈暴出者死,脈微續者生。
白通渴中加豬膽汁一合、童便五合。
右如法,湯成,內豬膽汁、童便,和令相得,溫服。
白話文:
[白通加豬膽汁湯(六十五)]
用於治療少陰病症,如果病人有嚴重腹瀉且脈搏微弱,應先使用白通湯。但若使用白通湯後,病人的腹瀉仍無法停止,甚至出現四肢冰冷、脈搏消失、乾嘔以及煩躁的症狀,這種情況下就該使用這個處方。
服用本湯劑後,如果脈搏突然快速跳動,病情可能危急,可能是死亡的前兆;反之,如果脈搏慢慢恢復正常,則病情有望好轉。
在原本的白通湯中加入豬膽汁一小杯和孩童的新鮮尿液五大匙。
按照以上方法熬煮湯劑,最後加入豬膽汁和孩童的新鮮尿液,攪拌使其充分混合,溫熱後再服用。
11. 湯議
議曰: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服之利當止。若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乃寒氣太甚,內為格拒,使陽氣逆亂也。故加豬膽汁、童便二物,以和其陰。《內經》曰:逆而徒之,則格拒解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如果患有少陰病,出現下痢且脈搏微弱的情況,應服用白通湯,服用後下痢應會停止。但如果下痢仍未停止,且出現四肢冰冷,脈搏微弱,乾嘔及煩躁的症狀,這表示寒氣過重,體內產生阻礙,導致體內的陽氣紊亂。因此,我們需加入豬膽汁和童子尿兩種成分,來調和體內的陰氣。根據《內經》所述,反向調理,就能解決這種阻礙問題。
12. 附子湯(六十六)
治少陰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宜此方主之。
附子(二枚),芍藥,茯苓(各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少陰病,病程一到二天,患者口裡感覺沒有異常,但背部感到寒冷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應該先進行灸療,並配合使用以下的藥方。
藥方成分包括:炮附子兩枚,芍藥三兩,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
以上五種藥材,應以八升的水來煎煮,煮至剩下三升後,濾去藥渣。剩下的藥湯應趁溫熱時服用。
13. 湯議
議曰:少陰之氣,上通於舌下,若有熱,則口燥舌乾而渴。口中和者,是無熟也。背為陽,陽虛陰盛,則背惡寒也。經曰:背惡寒者,發於陰也。當灸之,宜灸背俞。與附湯服之,以附子為君,溫經散寒。茯苓為臣,而泄水寒之氣。以白朮、芍藥為佐,而益燥其中。以人參為使,而補其陽,以益其無氣而散其陰邪也。
白話文:
我這樣說吧:當少陰的氣脈,向上連通到舌下的時候,如果體內有熱象,就會出現口乾舌燥且口渴的情況。若口腔內感覺溫和,這表示體內並無過多的熱氣。背部屬於陽,當陽氣虛弱而陰氣過盛時,便會感到背部寒冷。經典上提到:感到背部寒冷,是由陰氣過盛所引起。這種情況適合用灸法治療,應灸背部的俞穴。同時服用附子湯,以附子作為主要成分,用來溫暖經絡並驅散寒氣。茯苓為輔助成分,用來排解體內的水濕寒氣。白朮和芍藥則用作調節,幫助中和體內的濕氣。人參則作為引導成分,用來補充陽氣,增強體力並驅散陰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