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少陰病當無熱,今反發熱者,邪在表也,雖脈沉,以始得病,則邪氣未深,故當溫劑,微取汗以散之。故用附子為君,以溫經散寒。細辛之辛,以散少陰之寒邪為臣。麻黃能發汗,用之為佐使,以此三味之劑發汗,非少陰則不敢用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當少陰病(一種中醫病證)的患者本不應有發熱的情況,但現在卻出現了發熱的症狀,這表示病邪在身體表面,而非深入體內。雖然脈象顯示為沉脈(脈搏深沉),但因為剛開始生病,病邪尚未深入,所以應該使用溫熱性藥物,輕微引發汗液以排除病邪。

因此,我們選擇附子作為主要藥物,因為它能溫暖經絡並驅散寒氣。細辛的味道辛辣,可以幫助去除少陰部位的寒邪,作為輔助藥物。麻黃能促進汗液分泌,也被用作輔助藥物。藉由這三種藥材組成的藥方來引發汗液,如果不是少陰病的患者,我們是不敢使用的。

2. 疑問

問曰:陰證不得有汗,今此少陰病,反發熱,汗者何也?

答曰:少陰屬腎為里,當無熱,為有相火之位,亦能發熱,其脈雖沉細,必當取微汗而後已也。

白話文:

有人問:按照中醫理論,陰性病症不應該出現出汗的情況,但現在這位患有少陰病的患者,不但發燒還出汗,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是:少陰病屬於腎臟問題,通常不會有發熱的情況,但因為人體內有相火的存在,也能導致發熱。即使他的脈象顯示沉細,這通常是陰性病症的特徵,但我們仍需讓他微微出汗,病情才能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