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議諸下藥

議曰:經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陰盛者,惡寒,頭體痛,脈浮,此表證也。陽虛者,無里證也。若此表實,用麻黃汗之則愈,下之即死也。),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陽盛者,脈沉實,內熱口渴,大滿,大實,此里證也。陰虛者,無表證也。若此用硝、黃下之則愈,汗之則必死也。

),又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當下誤汗也。),承氣入胃,陰盛則亡。(當汗誤下也。),以此推之,是知傷寒之法,至嚴至警,死生吉凶之應者,在乎汗下也。以大黃、芒硝下之者,為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桃仁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若此數者,乃下其大滿、大實、大熱者也。至若十棗湯、大陷胸湯二者,乃下其大邪所結水氣伏飲也。

於戲!汗下之法,霄壤之分,不可不慎懼焉。若以脈浮在表,外證未解諸條,動氣亡血諸虛,氣腫似水,陰厥似陽,皆不可下也。若欲下之者,又必須脈沉實,其證在裡者,下之無不愈也。若乃當下之證,又不可遲疑無決,直待其變而後下之,緩不及其事也。若失下,則血凝氣滯,如熱厥失汗,則熱閉狂妄而蓄膿是也。

白話文:

我說:根據醫經所述,若是陰氣過剩而陽氣不足的情況,使用發汗療法會有療效,反之若使用瀉下療法則可能導致死亡。具體來說,陰氣過剩的人通常會感覺寒冷,頭部和身體會有疼痛感,脈搏會呈現浮狀,這些都是表面病症。而陽氣不足的人則不會有內在病症。如果這種表面病症實質存在,使用麻黃來發汗治療會有效果,但若進行瀉下治療則可能會導致死亡。

相反的,如果是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使用瀉下療法會有療效,反之若使用發汗療法則可能導致死亡。具體來說,陽氣過剩的人脈搏會沉實,內部會有熱感且口渴,腹部會有飽脹感,這些都是內在病症。而陰氣不足的人則不會有表面病症。如果這種情況使用硝石、黃柏等藥物進行瀉下治療會有效果,但若進行發汗治療則可能會導致死亡。

再者,如果本該進行瀉下治療卻誤用了發汗治療,可能會因為陽氣過剩而導致死亡。同理,如果本該進行發汗治療卻誤用了瀉下治療,可能會因為陰氣過剩而導致死亡。由此可見,治療感冒的原則非常嚴謹,生死禍福的結果往往取決於是否正確地選擇發汗或瀉下治療。

例如,使用大黃、芒硝進行瀉下治療的藥方包括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桃仁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等,這些藥方主要針對的是腹部嚴重飽脹、嚴重便祕、嚴重發燒的情況。至於十棗湯、大陷胸湯兩種藥方,則主要是針對由嚴重病邪引起的水氣鬱結和潛藏的飲食問題。

然而,發汗和瀉下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我們必須要非常謹慎小心。如果脈象顯示在表面,外部症狀尚未解決,或者動脈血氣不足、氣腫看似水腫、陰厥看似陽厥等情況,都不適合進行瀉下治療。如果想要進行瀉下治療,必須要確保脈象顯示沉實,並且確定症狀出現在內臟,這樣瀉下治療才會有效。如果應該進行瀉下治療,卻拖延不決,等到病情惡化後再進行瀉下治療,可能已經來不及了。如果錯過了瀉下治療的最佳時機,可能會導致血液凝固、氣滯血瘀,例如熱厥失汗的情況,可能會導致熱閉狂妄和膿腫等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