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32)
卷之一 (32)
1. 湯議
議曰:大病新瘥,未滿百日,氣血未平,若妄勞力而又發熱者,為勞復;食肉太早,過傷穀氣發熱者,為食復。今此方通主之者,以枳實為君而下氣,以梔子為臣而散勞熱,以豉為佐而泄熱。若有宿食者,加大黃以利之也。此本梔子豉湯加枳實,則應吐,今反取汗者,乃熱聚於表,苦以發之也。
白話文:
我說道:大病初癒,還不到一百天,身體的氣血尚未完全恢復,如果這時過度勞動導致又發燒的,稱為勞復;如果太早食用肉類,造成消化系統負擔太大而發燒的,稱為食復。現在這個藥方能統一治理這些情況,主要是利用枳實作為主要成分來調理氣機,用梔子作為輔助成分來消散因勞累引起的熱氣,用豆豉作為輔助成分來排解熱氣。如果患者有食物積滯的情況,可以加入大黃來幫助排泄。這個藥方本來是梔子豉湯加上枳實,一般來說應該會引起嘔吐,但現在反而要讓患者出汗,這是因為熱氣聚集在體表,所以要用苦味的藥材來發汗。
2. 竹葉石膏湯(九十八)
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及虛煩客熱不退者主之。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人參(三兩),麥門冬(一升,去心),甘草(二兩),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內米,取米熟,去米,溫服。
白話文:
竹葉石膏湯主要用於治療在罹患傷寒後康復期間,身體虛弱無力、容易疲憊,呼吸短促,有噁心或想嘔吐感覺,以及持續有虛弱導致的煩躁和體溫偏高不退的情況。
所需藥材包括:竹葉(兩大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人參(三兩),麥門冬(一升,需去除種子中心部分),甘草(二兩),粳米(半升)。
將以上七種藥材一起放入十鬥水中煎煮,煮至剩餘六升藥汁時,將藥材殘渣濾掉,再加入粳米,煮到米熟透後,將米濾出,然後趁溫熱服用藥汁。
3. 湯議
議曰:傷寒解後,虛熱不盡,則少氣,氣逆欲吐也。故用竹葉為君,石膏為臣,以解虛熱內客也。以半夏為佐,以治逆氣欲吐者。以人參、粳米、甘草、門冬四者之甘,以補不足而緩其中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當感冒發燒康復後,若體內的虛火還未完全消除,就會感到氣短,甚至有噁心想吐的情況。因此,我們使用竹葉作為主要成分,輔以石膏,目的是為了清除體內殘留的虛熱。再配以半夏,來治療因氣逆導致的噁心嘔吐。同時,用人參、粳米、甘草、麥門冬這四種甜味的成分,來補充體力,調和體內環境,達到補虛的效果。
4. 茵陳蒿湯(九十九)
治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方主之。
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此方主之。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二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溫服。
小便當利,如皂角汁狀,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出也。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病症,這種病症會讓人在發燒時同時出汗,這表示體內的熱氣正在外泄,所以不會導致黃疸。然而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出汗範圍只到頸部就停止,且伴有小便不順暢,口渴想喝水的情況,這就是因為體內有瘀積的熱氣,身體必定會出現黃疸,這時候就可以用這個藥方來治療。
另外,如果感染風寒七八天後,皮膚呈現像橘子皮一般的黃色,小便不通暢,腹部有些許脹滿,這個藥方也能派上用場。
藥方成分為: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將這三種藥材放入十公升的水中,首先煮茵陳蒿,待水量減少兩公升後,再加入剩下的兩種藥材,繼續熬煮至剩三公升,然後去除藥渣,溫服藥汁。
服用後,小便會變得順暢,尿液的顏色和質地會像皁角汁,一夜過後,腹部的脹滿感會減輕,黃疸也會隨著小便排出體外。
5. 湯議
議曰:陽明者,顯胃之土,其色黃。若發熱汗出者,為熱氣得越,不能發黃也。但頭上汗出,劑頭而還者,乃熱氣不得越也。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乃熱甚於胃,津液內竭,瘀結為黃也。故用茵陳為君,能治黃。梔子為臣,梔能治黃,寒以治熱也。以大黃為佐使,以下泄瘀熱而除其黃也。
白話文:
我來說這段古文的意思吧:陽明這個詞在這裡指的是與胃相關的經絡,它的顏色表現為黃色。如果一個人有發燒並且出汗的症狀,這表示體內的熱氣已經透過汗液散發出來,所以不會造成黃疸。然而,若是隻有頭部大量出汗,而且汗水只在頭部周圍流動,這顯示體內的熱氣無法正常地排出。此外,如果小便不順暢,且非常口渴想喝水,這可能是因為胃部的熱氣過盛,導致身體的津液大量流失,最終使得熱氣和津液瘀結在一起,形成了黃疸。因此,在治療上會使用茵陳作為主要藥材,因為茵陳能夠有效治療黃疸。梔子則作為輔助藥材,它同樣具有治療黃疸的功效,並且利用其寒涼性質來對抗體內的熱氣。最後,大黃被用作佐使藥材,它能夠下瀉瘀熱,幫助去除黃疸。
6. 蜜煎導方(一百)
治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也,大便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也。
白話文:
治療陽明病時,如果患者有自發性出汗的情況,或是已經發過汗,且小便順暢,這表示體內的津液已經嚴重不足。即便患者有便祕的情況,也不應該直接使用攻下法來治療。應等待患者自己有排便的慾望,此時可使用蜂蜜製成的栓劑來幫助通便。另外,土瓜根和豬膽汁也能用作製備通便栓劑的材料。
簡單來說,這段文字是在講述如何治療因為津液不足導致的大便乾結,其中提到了蜂蜜、土瓜根和豬膽汁可以做為通便的輔助手段。
7. 蜜五合
右將蜜於銅器內,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滴水中堅凝可用,蘸皂角末捻作挺,以豬膽汁或油潤穀道,內之,少頃,欲大便乃去之。又豬膽汁方,以豬膽汁一二枚,以小竹管插入膽口,留一截,用油潤,內入穀道中,以手將膽捻之,其汁自內出,一食頃,當大便下。又用土瓜根削如指狀,蘸豬膽汁,入內穀道中,亦可用。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這樣的:
首先,取蜂蜜倒入銅鍋中,用小火慢慢熬煮,直到蜂蜜濃稠如糖漿,期間要不斷攪拌以防燒焦,待蜂蜜冷卻凝固後,若能滴入水中形成堅硬的小球即表示蜂蜜已熬好。然後,將蜂蜜與皁角粉混合,搓成條狀,再以豬膽汁或油來潤滑肛門,將條狀物塞入,過一段時間,當有便意時再取出。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豬膽汁,取一兩顆豬膽,用小竹管插進膽囊口,留下一部分在外面,塗上油後,將竹管插入肛門,用手捏膽囊,讓膽汁流入體內,約莫吃一頓飯的時間,便會有排便反應。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將土瓜根削成手指般的形狀,蘸上豬膽汁,同樣插入肛門,也能達到效果。
8. 湯議
議曰:大便不通者,必用下之。有下之而不得通者;有津液內竭,腸胃乾燥,大便因鞕,不可通者,此非結熱也。故立是法而用之。
白話文:
我來說這段古文的意思吧:如果大便不順、排不出來,一般會考慮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但有時候,即使用了瀉下的方法還是無法改善;或者因為身體津液不足,導致腸胃乾燥,大便因而變得硬且難以排出,這種情況並不是因為熱邪凝結在體內所導致的。所以,對於這樣的狀況,我們有特定的處理方法來應對。
9. 豬膽汁方(一百一)
見上同。
白話文:
由於原文字內容為"[見上同。]",這在古代文獻中通常是指與前一條內容相同或參照前一條的療法。若前一條目是講述使用豬膽汁的某一具體方法,那麼"[豬膽汁方(一百一)]"這一條目的現代白話文解釋就是:"與上一個豬膽汁的用法相同。" 但由於缺乏具體的前一條目內容,我們無法給出更詳細的現代用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