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

1. 小青龍湯(二十七)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此方主之。

麻黃,芍藥,乾薑,甘草,桂枝,細辛(各三兩),五味,半夏(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再取三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小青龍湯主要治療因風寒外感,身體表面的邪氣未能散去,同時心下部位(即胃部)有水氣停留的情況。症狀可能包括乾嘔、發燒咳嗽,也可能出現口渴、腹瀉、吞嚥困難、小便不暢、下腹部脹滿,或是呼吸急促等症狀,這時候可以使用此方來治療。

所需藥材包含:麻黃、芍藥、乾薑、甘草、桂枝、細辛(每種各9克),五味子、半夏(每種各15克)。

將以上八種藥材放入十公升水中,先煮麻黃,等到水分剩下八公升時,去掉上面的泡沫,然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最後保留三公升的藥汁,去渣後溫服。

2. 加減法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下利者,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故去麻黃。加蕘花能去十二經水,水去則利自止,故加之。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以其半夏性燥,故去之;栝蔞根味苦,能生津,故加之。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必噎,故加炮附子以溫之。

苦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以其能利水道也。

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以其能潤肺而散水氣。其脈浮者不去麻黃,但脈沉者宜去麻黃也。

白話文:

[增減原則]

如果患者有輕微的腹瀉,應去掉麻黃,加入約雞蛋大小的蕘花,煎煮至深紅色。因為腹瀉時不宜刺激表皮,若出汗會導致腹部脹滿,所以要去掉麻黃。蕘花能去除身體十二經絡中的水分,水分排出後,腹瀉自然停止,因此要加入它。

如果患者口渴,應去掉半夏,加入三兩的栝蔞根。因為半夏性質乾燥,所以要去除;栝蔞根味道苦澀,可以生成津液,所以要加入。

如果患者吞嚥困難,應去掉麻黃,加入一顆炮製過的附子。當水份遇到寒冷空氣,一定會互相凝結,導致患者吞嚥困難,因此要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來溫暖身體。

如果患者小便不暢,下腹有飽脹感,應去掉麻黃,加入四兩的茯苓,因為茯苓有利於排尿。

如果患者呼吸困難,應加入半升去皮尖的杏仁,因為杏仁能滋潤肺部並分散水氣。脈象浮動的患者不必去掉麻黃,但脈象沉穩的患者則應該去掉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