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十一 (1)
卷之十一 (1)
1. 五苓散(一百二)
治發汗後,煩渴欲飲水者主之。
白話文:
治療發汗後,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的情況。
茯苓,豬苓,白朮(各二兩),澤瀉(二兩),桂枝(半兩,去皮)
右五味,為末,以白湯調服,多飲暖水,出汗愈。
白話文:
茯苓、豬苓、白朮各 2 兩 澤瀉 2 兩 桂枝(去掉樹皮)半兩
2. 湯議
議曰:發汗俊,煩渴飲水,脈洪大者,屬白虎湯。發汗後,煩渴飲水,內熱實,脈沉實者,屬承氣湯。今此發汗後,煩渴欲飲水,脈浮,或有表,小便不利者,屬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乃汗後一解表藥也。此以方中雲覆取微汗是也。故用茯苓為君,豬苓為臣,二者之甘淡,以滲泄水飲內畜,而解煩渴也。
白話文:
討論說:發汗後感到清爽,口渴想喝水,脈象洪大,屬於白虎湯證。發汗後,口渴想喝水,內熱嚴重,脈象沉實,屬於承氣湯證。現在這種情況,發汗以後,口渴想喝水,脈象浮,或者還有表證,小便不利,屬於五苓散的主治範圍。五苓散是發汗後解表藥。這裡用方中的茯苓讓患者微微出汗,因此用茯苓做君藥,豬苓做臣藥。這兩種藥味甘淡,可以滲泄積聚在體內的飲水,從而緩解口渴。
以澤瀉為使,鹹味泄腎氣,不令生消渴也。桂枝為使,外能散不盡之表,內能解有餘之結,溫腎而利小便也。白朮為佐,以其能燥脾土而逐水濕也。故此五味之劑,皆能逐水而祛濕。是曰五苓散,以其苓者令也,通行津液,克伐腎邪,號令之主也。
白話文:
使用澤瀉作為引導藥,它的鹹味可以宣泄腎氣,防止出現消渴。使用桂枝作為引導藥,它可以散開體表未散盡的病邪,解除體內的鬱結,溫暖腎臟,利於排尿。使用白朮作為輔助藥,因為它能燥濕脾土,祛除水濕。因此,這五味藥方的組合,都能夠祛除水濕。這個藥方被稱為五苓散,因為其中的苓是導引的意思,可以引導運行津液,抵制腎臟的邪氣,是號令其他藥物的領導者。
3. 五苓散戒
陽明自汗引飲,則五苓散不可輕進。且陽明自汗者,則津液燥,為急下之證,若更利其小便,則誤也。
白話文:
陽明經發汗而感到口渴想要喝水,這時不應該輕易服用五苓散。因為陽明經發汗的人,津液已經乾燥,是需要治療瀉下證的。如果再讓小便更利,那就錯了。
4. 五苓散證
太陽病發汗,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欲水者,少與之飲,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當太陽病發作時,如果患者大量出汗,胃中出現乾澀、煩躁不安、無法入睡,並且感到口渴,想要喝水的話,應該適當給予少量的水分,以幫助胃氣恢復和諧,使病情好轉。如果患者的脈象浮動,小便不利,還有輕微發熱和口渴的症狀,則可以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發汗之後,如果脉搏仍然浮數,並且感到煩躁口渴,這種情況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如果是中風發熱,六七天後症狀還沒有緩解並且感到煩躁,同時存在表裡兩方面的症狀,口渴想喝水,但是喝水後會嘔吐的,這被稱作水逆,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不解,其入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霍亂病,頭疼發熱,身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治療,還是感覺心窩發悶,服用瀉心湯也無法緩解,且伴有口渴、口乾、煩躁,小便不暢等症狀,則可以使用五苓散治療。
5. 疑問
問曰:五苓散方中皆治里證,又曰覆取汗何也?
白話文:
有人問:五苓散這個藥方主要是治療身體內部的症狀,為什麼又說要覆蓋著讓病人發汗呢?
答曰:五苓散乃汗後一解表藥也。且傷寒發汗後當解,今此不解者,為有內熱。煩渴飲水,又加余表不能盡解也。若與桂枝,又幹內熱:若與白虎湯,又兼有表,故與五苓散,中用桂枝,取微汗以兩解也。且白虎湯亦曰汗俊一解表者,乃表實自汗出,不惡風,而煩渴引飲者所設也。
白話文:
回答:五苓散是一種在發汗之後解表(驅除表邪)的藥方。至於傷寒發汗後應該解表,但現在不解表,是因為有內熱。煩渴飲水,說明表邪還不能完全解除。如果再服用桂枝,又會加重內熱;如果服用白虎湯,又會兼有表邪,所以服用五苓散,其中加入桂枝,起到微量發汗,從而達到兩方面解除的目的。另外,白虎湯也被稱為汗俊一解表,是因為表的邪氣實而自發汗,不惡寒,而且煩渴引飲的情況而設置的藥方。
問曰:五苓散中有用桂者,亦用桂枝者何也?
答曰:此兩用也。若兼表者,用桂枝;若專利水飲者,卻用桂也。
白話文:
有人問:五苓散裡面有時候用桂,有時候用桂枝,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是:這是有兩種用法。如果伴有表症的情況,就用桂枝;如果是專門為了利水去濕,那就用桂。
6. 四逆散(一百三)
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
白話文:
治療少陰病引起的四肢厥冷,病人可能有咳嗽、心悸、小便不順、腹部疼痛或瀉痢伴隨下墜感等症狀。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等分)
右四味,為細末,白飲和服。
白話文: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各取等量。
7. 湯議
議曰:四逆者,乃手足不溫也。四厥者,乃寒冷之甚也。四厥為陰寒之邪,四逆為傳經之邪,自陽熱已退,邪氣不散,將若傳陰而未入也。此只屬陽,故與涼劑以治之。用甘草為君,以和其中,而行其四末。以枳實為臣,而行結滯。以芍藥為佐,而行榮氣。以柴胡為使,而通散表裡之邪也。
白話文:
解釋:
所謂「四逆」,是指手腳冰冷。所謂「四厥」,是指非常寒冷的程度。四厥是因為陰寒之氣,而四逆是因為經絡傳導的邪氣。邪氣原本是陽熱的,但後來熱氣退去,邪氣卻未散去,它將要傳入陰分而尚未進入。這種情況隻影響陽分,因此用涼性藥物來治療。
使用甘草為主藥,用來調和中焦,並使藥效運行到四肢末端。使用枳實為輔藥,用來消散結滯。使用芍藥為佐藥,用來調理血氣。使用柴胡為引藥,用來疏通散發外表的邪氣。
8. 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痢。(肺氣逆則咳,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加乾姜之辛以治寒。兼痢同用也。)
白話文:
如果有咳嗽的症狀,可以加入五味子和乾薑各五分。這些藥物也能治療腹瀉。(這是因為肺氣逆行導致咳嗽,加入五味子的酸性可以收回逆氣;加入乾薑的辛辣可以治療寒症。如果同時有腹瀉,也可以一起使用。)
若悸者,加桂枝五分。(氣虛不能通行心氣,則心下築築而動悸也。桂枝入心,故加之。)
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茯苓能滲泄而利小便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心悸的症狀,可以加入五分的桂枝。(因為氣虛導致心氣無法正常運行,所以心下鬱結,引起心悸。桂枝能入心,所以可以添加。)
若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古金鏡方中用白芍藥,以其能止痛,後人改作附子。)
白話文:
如果腹中疼痛,則加白芍藥五分。(古金鏡方中使用白芍藥,是因為它能止痛,後人將其改為附子。)
若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渣,內散五分,再煮取一升半,分溫服。(加薤白以升下焦之滯氣也。)
瓜蒂散(一百四)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腹重的情況,首先用五升水煮三升薤白,煮到剩下三升,過濾掉渣子,加入五分散藥粉,再煮到剩下半升,分次溫服。(加入薤白是為了提昇下焦的滯氣。)
治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白話文:
治療像桂枝證這種疾病,但患者沒有頭痛或頸部僵硬的症狀,寸脈(手腕橈動脈部位的脈象)微浮,胸中有悶脹感,氣往上衝到咽喉,無法呼吸。這是因為胸中寒氣過重造成的,應該透過催吐的方式來治療,可以使用瓜蒂散來治療。
瓜蒂(二錢),赤小豆(三錢),豉
右二味,各搗焉末,合治,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煮取湯,和散溫服之。不吐,少加,得快吐乃止。
白話文:
瓜蒂兩錢,赤小豆三錢,豆豉適量。
以上兩種藥材,各自研磨成粉末,然後混合均勻,每次取一錢的份量,用一合的香豆豉煮湯,將藥粉調和後溫服。如果沒有引起嘔吐,可以稍微增加用量,直到出現順利嘔吐為止。
9. 瓜蒂散戒
諸亡血家、血虛家,皆不可吐也。昏憒者,亦不可吐。
白話文:
所有失血過多的人、血虛的人,都不能進行催吐。意識昏亂的人,也不能催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