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十一

2. 五苓散(一百二)

治發汗後,煩渴欲飲水者主之。

茯苓,豬苓,白朮(各二兩),澤瀉(二兩),桂枝(半兩,去皮)

右五味,為末,以白湯調服,多飲暖水,出汗愈。

白話文:

這是治療在發汗後,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的情況。

藥方成分包括:茯苓、豬苓、白朮(各60克)、澤瀉(60克)、桂枝(15克,需去皮)。

以上五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熱水調和服用,並且多喝溫熱的水,促進出汗,病情會得到改善。

3. 湯議

議曰:發汗俊,煩渴飲水,脈洪大者,屬白虎湯。發汗後,煩渴飲水,內熱實,脈沉實者,屬承氣湯。今此發汗後,煩渴欲飲水,脈浮,或有表,小便不利者,屬五苓散主之。五苓散乃汗後一解表藥也。此以方中雲覆取微汗是也。故用茯苓為君,豬苓為臣,二者之甘淡,以滲泄水飲內畜,而解煩渴也。

以澤瀉為使,鹹味泄腎氣,不令生消渴也。桂枝為使,外能散不盡之表,內能解有餘之結,溫腎而利小便也。白朮為佐,以其能燥脾土而逐水濕也。故此五味之劑,皆能逐水而祛濕。是曰五苓散,以其苓者令也,通行津液,克伐腎邪,號令之主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如果出汗後,感到極度口渴想喝水,且心跳脈搏顯得強大,這種情況適用於白虎湯治療。若出汗後,同樣感到口渴想喝水,但身體內部有熱且實證,脈象顯示深沉且實,這時應使用承氣湯。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在出汗後,出現口渴想喝水,脈象浮動,或者還有表證未解,小便不通暢,這種情況下,應使用五苓散來處理。五苓散實際上是出汗後一種用來解除表證的藥物。這點從藥方中提到的輕微出汗即可看出。所以,我們選擇茯苓作為主藥,豬苓作為輔助藥物,兩者都是甘淡之品,可以幫助排泄體內蓄積的水分,並緩解口渴。

澤瀉被選作調節藥物,其鹹味有助於調節腎臟功能,防止產生口渴。桂枝作為調節藥物,外部能散去未完全解除的表證,內部則能解除過剩的結滯,溫暖腎臟並促進小便。白朮作為輔助藥物,因其能去除脾臟濕氣和水分。因此,這五種藥物的組合,都能有效排除體內水分和濕氣。這就是所謂的五苓散,其中的“苓”字代表的是令行禁止,它能調節全身液體循環,剋制腎臟的邪氣,具有主導作用。

4. 五苓散戒

陽明自汗引飲,則五苓散不可輕進。且陽明自汗者,則津液燥,為急下之證,若更利其小便,則誤也。

白話文:

在陽明經自發性出汗且口渴想喝水的情況下,不可以隨便使用五苓散。而且,當處於陽明經自發性出汗的情況,這表示體內的津液已經乾燥,是需要緊急用下法治療的徵兆。如果再進一步去利尿,那就是錯誤的做法了。

5. 五苓散證

太陽病發汗,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欲水者,少與之飲,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不解,其入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霍亂病,頭疼發熱,身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白話文:

[五苓散適用症狀]

在治療太陽病時,如果使用發汗法過度,導致大量出汗,可能造成胃部乾燥,病人會感到煩躁不安且無法入眠,甚至想要喝水。這種情況下可以少量給予水分,讓胃部狀況恢復平衡就能好轉。但若出現脈搏浮動、小便不暢、輕微發燒及口渴等症狀,這時候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發汗後,如果脈搏仍然呈現快速且頻繁的狀態,同時伴有煩躁及口渴的情況,這時也應使用五苓散來處理。

對於中風引發的發熱,如果持續六七天都未能得到緩解,並且病人感到煩躁,且出現表裡同病的症狀,如想喝水但一喝就吐,這種情況被稱為「水逆」,這時候應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原本是因為下法治療,結果導致心下部位有痞滿感,即使使用瀉心湯也無法解決問題。若病人還伴有口渴、口乾及煩躁,以及小便不通暢的症狀,這時也應使用五苓散來處理。

對於霍亂病,如果有頭痛、發熱、身體疼痛及發燒等症狀,且病人想喝水,這時也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

6. 疑問

問曰:五苓散方中皆治里證,又曰覆取汗何也?

答曰:五苓散乃汗後一解表藥也。且傷寒發汗後當解,今此不解者,為有內熱。煩渴飲水,又加余表不能盡解也。若與桂枝湯,又幹內熱:若與白虎湯,又兼有表,故與五苓散,中用桂枝,取微汗以兩解也。且白虎湯亦曰汗俊一解表者,乃表實自汗出,不惡風,而煩渴引飲者所設也。

問曰:五苓散中有用桂者,亦用桂枝者何也?

答曰:此兩用也。若兼表者,用桂枝;若專利水飲者,卻用桂也。

白話文:

有人問:五苓散的配方主要針對身體內部的症狀,但為什麼又說要覆蓋著讓病人出汗呢?

回答是:五苓散實際上是在病人出汗後,用來進一步解除表面病邪的一種藥物。一般來說,感冒後出汗應能將病邪排出,但若病仍未好轉,這可能是因為體內仍有熱氣。病人感到煩躁口渴,喝水後,表面的病邪仍未能完全消除。如果再用桂枝湯,可能會加重體內的熱氣;如果用白虎湯,但病人同時還有表面的病邪未清,所以我們選擇用五苓散,其中含有的桂枝可以讓病人微微出汗,從而達到清除內外病邪的效果。另外,白虎湯雖也被稱為一種可以讓病人出汗、解除表面病邪的藥物,但其適用於表面病邪實在、會自行出汗、不怕風吹,但又感到煩躁口渴、大量喝水的人。

再問:五苓散中同時使用了桂和桂枝,這是為什麼呢?

答:這是因為兩種情況。如果病人同時有表面的病邪,就會使用桂枝;如果主要是為了利尿去水,則會使用桂。

7. 四逆散(一百三)

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

甘草,枳實,柴胡,芍藥(等分)

右四味,為細末,白飲和服。

白話文:

所需藥材為甘草、枳實、柴胡、芍藥,這些藥材需準備等量。

將上述四種藥材研磨成細粉,服用時以溫開水調和。

8. 湯議

議曰:四逆者,乃手足不溫也。四厥者,乃寒冷之甚也。四厥為陰寒之邪,四逆為傳經之邪,自陽熱已退,邪氣不散,將若傳陰而未入也。此只屬陽,故與涼劑以治之。用甘草為君,以和其中,而行其四末。以枳實為臣,而行結滯。以芍藥為佐,而行榮氣。以柴胡為使,而通散表裡之邪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所謂的「四逆」,就是指的手腳冰冷的情況。而「四厥」,則是指極度的寒冷。四厥是由陰寒的邪氣所導致,而四逆是因邪氣沿經絡傳播而來,當體內的陽熱已經衰退,邪氣仍未散去,正處於即將侵襲陰部但尚未進入的狀態。這情況只涉及到陽的部分,所以我們使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它。

在藥方中,我們以甘草為主要成分,因為它能調和體內環境,促進四肢末端的血液循環。輔助成分是枳實,它能幫助疏通腸胃的阻滯。芍藥作為配角,可以促進營養物質的運輸。最後,柴胡作為信使,能幫助清除體表和內臟的邪氣。

9. 加減法

若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痢。(肺氣逆則咳,加五味子之酸以收逆;加乾姜之辛以治寒。兼痢同用也。)

若悸者,加桂枝五分。(氣虛不能通行心氣,則心下築築而動悸也。桂枝入心,故加之。)

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五分。(茯苓能滲泄而利小便也。)

若腹中痛者,加白芍藥五分。(古金鏡方中用白芍藥,以其能止痛,後人改作附子。)

若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渣,內散五分,再煮取一升半,分溫服。(加薤白以升下焦之滯氣也。)

瓜蒂散(一百四)

治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鞕,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二錢),赤小豆(三錢),豉

右二味,各搗焉末,合治,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煮取湯,和散溫服之。不吐,少加,得快吐乃止。

白話文:

[增減原則]

如果患者有咳嗽的情況,我們會增加五味子和乾薑各五分。五味子的酸性有助於控制肺氣逆流導致的咳嗽,乾薑的辛辣則可以對抗寒氣。同時,這兩種草藥也能用於治療下痢。

如果患者有心悸的情況,我們會增加桂枝五分。桂枝能幫助心臟,讓氣血在體內順暢運行,所以我們會加入它。

如果患者小便不順暢,我們會增加茯苓五分。茯苓有利尿效果,能幫助排尿。

如果患者腹部疼痛,我們會增加白芍藥五分。古金鏡方中使用白芍藥,是因為它可以止痛,後來有人將其換成了附子。

如果患者有嚴重的下痢,我們會先用水煮薤白,煮至剩下一半量後去掉渣,再加入藥粉五分,再次煮沸至剩下一半,分次溫服。加入薤白可以提升下焦的滯氣。

瓜蒂散(一百四)

治療類似桂枝症狀的疾病,例如頭部無痛感,頸部無僵硬,脈搏微弱,胸口感覺悶痛,氣短,喉嚨有異物感,無法正常呼吸,這是因為胸腔中有寒氣,應該要嘔吐,適合服用瓜蒂散。

瓜蒂(二錢),紅小豆(三錢),豆豉

將以上兩種草藥分別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取一錢,用豆豉煮湯,和藥粉溫服。如果沒有嘔吐,可逐漸增加用量,直到嘔吐順暢才停止。

10. 瓜蒂散戒

諸亡血家、血虛家,皆不可吐也。昏憒者,亦不可吐。

白話文:

瓜蒂散的禁忌中提到,所有因各種原因導致大量失血的人、或是本來就有貧血狀況的人,都不適合使用催吐療法。此外,意識模糊不清的人,同樣不適用催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