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湯戒
凡用梔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乃里虛而寒在下也,雖煩則非蘊熱,不可與服之。
白話文:
凡是使用梔子豆鼓湯治療時,如果病人原本就有輕微腹瀉的情況,這表示病人的身體內部虛弱且下焦有寒氣。即使病人感到煩躁,這也不代表是體內熱毒積聚,因此不適合給他服用梔子豆鼓湯。
2. 湯議
議曰:汗吐下之後,邪熱不散,結於胸中,煩熱鬱悶不得眠,謂之虛煩也。心惡熱,熱甚則必神昏,劇者反覆顛倒而不安,心中懊憹而憒悶,又非結胸痞證之比而可下,此乃必用吐之而散也。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也。故用梔子為君,其性苦寒,以湧宣其上膈之虛煩也。
淡豆豉性平,能吐、能汗者,用之為臣佐,以吐胸中之邪也。《內經》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是也。瓜蒂散吐胸中實邪,梔子豉湯吐胸中虛邪者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在進行了出汗、催吐或瀉下的療法後,如果體內的邪熱仍未散去,而在胸腔中形成積聚,導致心煩熱、鬱悶,甚至影響睡眠,這種情況被稱為「虛煩」。人的心臟不耐熱,當熱度過高,必然會造成精神混亂。嚴重時,患者可能出現反覆轉動、極度不安,心中有種焦躁和沉重感,但這種狀態又不能與結胸或痞證等需要瀉下的病症相提並論,因此,必須透過催吐來解決。這正符合古書所言,對於位於上部的疾病,應使用向上發散的方法來治療。
主要使用的藥物是梔子,它具有苦寒的特性,能幫助清除上膈部位的虛煩。而輔助的藥物是淡豆豉,其性質平和,既能催吐也能發汗,可以幫助排出胸中的邪氣。根據《黃帝內經》所述,氣有高低之分,病有遠近之別,病症有表裡之異,治療方法有輕重之差。瓜蒂散適用於排除胸中實邪,而梔子豉湯則適用於排除胸中虛邪。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