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1. 卷之二
2. 麻黃湯(二十)
治太陽病,頭疼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此方主之。
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服。覆取汗出,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白話文:
用於治療太陽病,症狀包含頭痛、發燒、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畏寒、無汗並且有喘息的情況,這種情況適用這個處方。
藥材包含:麻黃(9公克)、桂枝(6公克)、甘草(3公克)、杏仁(70顆)
以上四種藥材,使用九公升的水,先煮麻黃,待水分減少兩公升後,去掉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二公升半的藥汁,去渣後服用。服用後蓋被子讓自己出汗,不需要喝粥,其餘的照顧方式則依照桂枝湯的用法。
請注意,這只是文字翻譯,並非專業醫療建議。在實際使用任何藥物或進行治療前,應諮詢專業的醫師。
3. 湯議
議曰: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今此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此皆陰盛也。若脈浮緊者,為寒邪外盛,故與麻黃湯汗之則愈也。此正傷寒發汗之證也。頭疼體痛,骨節腰痛者,乃寒氣不得散,循太陽之經,自足行於背膂,而升於頭者也。
發熱者,寒重生熱也。惡寒無汗者,則陰寒傷營,營實而衛虛,故無汗而喘也。麻黃味苦辛,專主發汗,故用之為君。桂枝味辛熱,以辛熱之氣佐之散寒邪,用之為臣。杏仁能散氣解表,用之為佐。甘草能安中,用之為使。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辛苦是也。先聖配此四味之劑,以治傷寒者,乃專主傷寒,脈浮緊,惡寒無汗者之所主也。
若脈微弱自汗者,不可服此也。
白話文:
我這樣說吧:當體內陰氣過盛而陽氣虛弱時,透過發汗的方式可以治療,但若使用瀉下法就會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現在這種頭痛發燒、身體疼痛、腰部痠痛、骨節疼痛,畏寒且沒有汗,還會喘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陰氣過盛的表現。如果脈象浮而且緊,表示外在寒邪過盛,所以用麻黃湯來讓患者發汗,病情就會好轉。這正是傷寒需要發汗的症狀。頭痛、全身痛、骨節和腰部痛,是因為寒氣無法散出,沿著太陽經絡從腳部上行到背部,再上升到頭部。
發燒,是因為寒氣過重產生熱量。畏寒且沒有汗,這是因為陰寒傷害了營血,營血過於充實而衛氣卻虛弱,所以才會沒有汗且喘。麻黃味道苦辛,主要功效就是發汗,所以用它作為主要藥材。桂枝味道辛熱,用辛熱的特性輔助散去寒邪,所以將其作為輔助藥材。杏仁可以疏散氣血,解表散寒,所以用它作為輔助藥材。甘草可以安定中焦,所以用它作為調和藥材。經典中提到,當寒氣在體內過盛,應該用甘熱的藥物治療,並輔以辛和苦的藥物,就是這個道理。先賢配製這四種藥材的配方,專門用來治療傷寒,尤其針對脈象浮緊、畏寒無汗的病人。
但如果脈象微弱且自汗的人,就不適合服用這個方子。
4. 議用麻黃湯法
議曰:麻黃湯乃傷寒中發汗正法也。若脈浮緊,惡寒無汗者,不問有熱無熱,有痛不痛,便可發汗,麻黃湯用之無疑。若是惡寒無汗,脈卻沉者,便不可造次,恐是少陰及他證。若是惡寒無汗,脈卻沉微而細,頭不痛,口不渴,或自下利,小便色白,或發熱者,此乃少陰證,屬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若是惡寒發熱無汗,脈卻沉緊、沉盛、沉弦者,頭痛或不痛,口渴,小便赤,大便如常,此又不可便認為少陰,只與桂枝麻黃各半湯平解之,以俟其動靜。若是尋常感寒,惡寒頭痛發熱,脈卻自沉者,只可與正氣湯主之,又不可盡拘以法也。
白話文:
我們在討論使用麻黃湯的方法時,必須理解,麻黃湯是治療感冒時用來發汗的基本藥方。如果病人脈搏浮而緊,感覺寒冷且不出汗,無論他是否發燒或有其他疼痛,都可以使用麻黃湯來發汗,這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如果病人感覺寒冷不出汗,但脈搏卻顯示沉,就不能輕易決定,因為可能是少陰症或其他病狀。如果病人同樣感到寒冷不出汗,脈搏沉而微弱且細,頭部不痛,口不渴,甚至可能有下痢的情況,尿色清白,或有發燒,這就是少陰症的特徵,應該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如果病人感到寒冷和發燒不出汗,脈搏卻顯示沉緊、沉盛或沉弦,頭痛或不痛,口渴,尿色偏紅,大便正常,這種情況不能立即斷定為少陰症,應該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來調節,觀察病情變化。如果是普通的風寒,感到寒冷頭痛和發燒,但脈搏顯示沉,則只能使用正氣湯,治療方式不能完全被規定限制住。
5. 麻黃湯戒
議曰: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今此麻黃湯乃正發汗之劑,不可不知戒也。經曰有汗不得服麻黃是也。且此麻黃湯,須用脈與證全在表方可用也,有一不然,不可用之。今人但見有病,初然便去發汗,稱說一日、二日皆在表也。若果中者,僥倖耳。苟或萬一陰虛陽實,強發其汗,則津液耗損,即成亢陽之證,熱極則死也。
正曰,當下而汗,為亡陽,為厥竭,為譫語。且傷寒中不可發汗者最多,詳見金鏡內臺。若可發汗者的用,須脈浮惡寒,頭體痛,無汗發熱,非麻黃湯則不能也。
白話文:
討論說:如果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的情況下,使用發汗的治療方式會導致死亡,而應該使用瀉下的方式來治療。而這麻黃湯正是發汗的藥方,所以我們必須要小心謹慎。古籍中有提到,如果有出汗的情況就不該服用麻黃湯。此外,麻黃湯的使用必須在脈象和症狀完全顯示出在體表的情況下才能使用,只要有任何不符合的情況,就不能使用。現在有些人,一看到生病,就立刻使用發汗的方式,認為一天、兩天都還是在表面階段。但如果真的那麼幸運就好了。如果萬一碰到的是陰虛陽實的情況,強行發汗,就會使體內的津液消耗殆盡,形成亢進的陽性症狀,到達極度的熱,就會導致死亡。
進一步講解,如果本該使用瀉下的方式卻使用發汗,可能會導致失陽、氣厥或胡言亂語等情況。在感冒中,不能使用發汗的方式的情況非常多,詳細的情況可以參考《金鏡內臺》。如果適合使用發汗方式的情況,必須脈象浮動,怕冷,頭痛全身痛,沒有汗但有發燒的症狀,這種情況下,不用麻黃湯是無法解決的。
6. 麻黃湯證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無汗,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傷寒病,脈浮數者,可發汗;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白話文:
[麻黃湯適用症狀]
如果患有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燒、身體疼痛、腰痛、骨節疼痛,感到畏寒,且沒有汗出並伴有喘息的症狀,這時應使用麻黃湯來治療。
當太陽病與陽明病合併發生,出現喘息及胸口悶痛的狀況,不適合用攻下的療法,應該使用麻黃湯。
若是太陽病已經持續十天左右,脈象呈現浮細,患者喜歡躺臥,這表示體內的邪氣已經解除。然而,如果病人有胸口悶痛、脅部疼痛的情況,可以服用小柴胡湯;若脈象僅僅是浮象,則適合使用麻黃湯。
對於太陽病,脈象呈現緊實,發燒且無汗,全身疼痛,這種情況如果持續八九天仍無好轉,且表面病徵仍然存在,這時候應該發汗治療。服用藥物後,病情會稍微減輕,但可能會出現煩躁、眼睛昏花,嚴重者可能鼻血大出,一旦鼻血流出,病情就會有所緩解。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過盛所致。這種情況下,應使用麻黃湯。
太陽病,脈象緊實,若不發汗,可能會導致鼻血大出,這時應使用麻黃湯。
對於感冒,脈象浮動且頻率加快的,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脈象浮動的,表示疾病在皮表層,可以透過發汗治療,適合使用麻黃湯。
陽明病,脈象浮動,無汗且有喘息,透過發汗治療就能痊癒,適合使用麻黃湯。
7. 發汗後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求飲水者,少與之飲,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多,必亡陽。譫語者,不可下,與柴胡桂枝湯和其榮衛,以通其氣,後自愈。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發汗後,病不解,腹滿痛者,可下之。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與調胃承氣湯。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姜夏湯主之。
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宜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發汗後,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附湯。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新加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裡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於寒濕中求之。
發汗後,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食,此名陰陽交,死不治也。
白話文:
[發汗後的情況]
太陽病發汗後,如果出了大量的汗,導致胃部乾燥,病人會感到煩躁難眠,想喝水的話,應少量給予,讓胃氣調和就會康復。如果脈搏浮動,小便不通暢,伴隨微熱和口渴,這時應使用五苓散治療。
發汗後,如果無法進食或服藥,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若再發汗,可能會導致嘔吐和腹瀉不停。發汗過多,會損失體內的陽氣。出現譫妄說話的症狀,不能進行瀉下治療,應使用柴胡桂枝湯來調和營衛,通暢氣機,之後病情會自行好轉。
發汗過多,病人會雙手交叉護住胸口,感到心悸,希望得到按撫,這種情況應用桂枝甘草湯來治療。
發汗後,如果病人感到肚臍下方悸動,可能要發作奔豚(一種心悸的症狀),應該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發汗後,如果病情未解,且有腹部滿悶疼痛,可以進行瀉下治療。如果不畏寒,只怕熱,這表示實證,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
發汗後,如果腹部脹滿,應該使用厚朴姜夏湯。
發汗後,病情未解,反而感到身體發熱,這是胃部問題,應使用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後,即使汗出,病情仍未解,病人仍然發燒,感到心悸,頭暈,全身震顫,似乎要倒地,應該使用真武湯。
發汗後,如果病情未解,反而更畏寒,這是體虛的表現,應使用芍藥甘附湯。
發汗後,如果全身疼痛,脈象沉緩,應該使用桂枝新加湯。
發汗或瀉下後,如果病情仍未解,病人煩躁不安,應該使用茯苓四逆湯。
得了風寒,發汗後,如果身體和眼睛都變黃,這是由於寒濕未解,不能進行瀉下,應從寒濕方面尋找治療方法。
發汗後,如果汗出後又再度發熱,脈搏加速,這不是汗出減緩的表現,病人可能出現胡言亂語、食慾不振,這稱為陰陽交錯,是致命的,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