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2)

1. 茯苓甘草湯(八十七)

治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方主之。

茯苓(君),桂枝(各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服。

白話文:

茯苓甘草湯主要治療的是與感冒相關的症狀,當病人出汗後感到口渴,應該使用五苓散來治療;但若病人出汗後並未感到口渴,則應使用此茯苓甘草湯。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為:茯苓(作為主要藥材),桂枝(各二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放入四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二升時,濾去藥渣,然後分次溫服。

2. 湯議

議曰:傷寒,汗出不惡風,渴而飲水者,屬人參白虎湯。若汗出而渴,脈浮,小便不利者,屬五苓散。今此汗出而不渴者,為邪不傳裡,但在表而表虛也。故與茯苓為君,而益津和中。甘草為臣輔之。以桂枝為佐,生薑為使,二者之辛,而固衛氣者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

有人說:得了傷寒病,如果流汗後不再怕風,而且口渴想喝水,這種情況適用人參白虎湯。但如果流汗且口渴,脈象浮,同時小便不通暢,這種情況則應使用五苓散。現在這種流汗但不口渴的情況,顯示病邪尚未深入到身體內部,只停留在表面,且表面防禦力已減弱。因此,以茯苓作為主要藥物,能增強體內津液並調和中焦。甘草作為輔助藥物。用桂枝和生薑作為佐使藥物,兩者都具有辛味,能鞏固身體的衛氣。

3. 黃連湯(八十八)

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此方主之。

黃連,甘草,乾薑,桂枝(各三兩),人參,半夏(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溫服。此即半夏瀉心湯加桂枝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因感冒而引起的胸部有灼熱感,胃部受到異常氣體幹擾,導致腹部疼痛,並且有想嘔吐的症狀。

藥方成分包含:黃連、甘草、乾薑、桂枝(每種各三兩)、人參、半夏(每種各三兩),以及大棗(共十二顆,需先掰開)。

將上述七種材料,加入十斗的水,煎煮至剩六升,然後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這個藥方其實就是在半夏瀉心湯的基礎上,額外添加了桂枝。

4. 湯議

議曰:濕家下後,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是邪氣入里,而為上熱下寒也。此傷寒邪氣傳裡,而為下寒上熱也。胃中有邪氣,使陰陽不交。陰不得升為下寒,故腹中痛;陽不得降為上熱,故欲嘔吐也。故與半夏瀉心湯中加桂枝,升降陰陽之氣也。為下痛,故去黃芩。

經曰:上熱者,泄之以苦,下寒者,散之以辛。故用黃連為君,以治上熱。乾薑、桂枝、半夏,以散下寒為臣。人參、大棗、甘草之甘,以益胃而緩其中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當患有濕症的人在治療後,舌頭表面呈現類似胎膜的狀況,這是由於小腹部有熱氣,而胸口部位卻有寒氣,這是邪氣進入了身體內部,導致上半身熱下半身寒的現象。這就是感冒引起的邪氣傳入內臟,形成下半身寒上半身熱的情況。胃部有邪氣存在,導致身體陰陽失調。陰氣無法上升導致下半身寒,所以會感覺腹部疼痛;陽氣無法下降導致上半身熱,所以會有想嘔吐的反應。因此,在半夏瀉心湯中加入桂枝,目的是調節陰陽之氣。由於下腹疼痛,所以去掉黃芩。

古籍提到:對於上半身熱的狀況,應該用苦味的藥物來清熱;對於下半身寒的狀況,應該用辛辣的藥物來散寒。因此,選擇黃連作為主藥,用以治療上半身的熱。乾薑、桂枝和半夏則輔助治療下半身的寒。而人參、大棗和甘草的甘甜,能滋補胃部並緩解中焦的不適。

5. 黃連阿膠湯(八十九)

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主之。

黃連(四兩),阿膠(三兩),芍藥(二兩),黃芩(一兩),雞子黃(二兩)

右以水先煮三物、減半,去渣,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

白話文:

[黃連阿膠湯(八十九)]

用於治療少陰病,患者在患病兩三天後,出現心煩無法安睡的症狀。

所需藥材為:黃連四兩,阿膠三兩,芍藥二兩,黃芩一兩,雞蛋黃二個。

首先,用水將前三種藥材煮至剩一半水量,然後濾掉藥渣。接著,加入阿膠直至完全溶解,稍微放涼後,再加入雞蛋黃,充分攪拌使其混合均勻,趁溫熱時服用。

6. 湯議

議曰:少陰病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乃寒極變熱也,熟煩於內而然。故用黃連為君,黃芩為臣,以除內熱。而陽有餘,以阿膠、雞子黃之甘,以補陰不足為佐。芍藥之酸,以斂陰氣而泄邪熱為使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文字:如果患有少陰病超過三天,感到心煩無法安睡,這是因為體內極度的寒氣轉變為熱氣所導致,熱氣在體內積聚造成不適。因此,治療上主要使用黃連作為主藥,來清除體內的熱氣;輔以黃芩作為次藥,增強清熱效果。另外,由於體內的陰氣不足,所以用阿膠和雞蛋黃的甘味來補充陰氣的不足。而芍藥的酸味則能收斂陰氣,並幫助排除邪熱。

7. 乾薑黃連人參湯(九十)

治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主之。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一種情況,原本病人因為感受寒邪而有腹瀉症狀,但醫生又用催吐和瀉下的方法進行治療,導致病人的身體更寒,出現反胃、嘔吐和腹瀉的反覆情況,甚至食物一進口就馬上吐出。這時可以使用此方來調理。

所需藥材為: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每種藥材各三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共六升的水量一起煎煮,煮到只剩下三升的藥汁後,將藥渣濾掉,趁溫熱的時候服用。

8. 湯議

議曰:傷寒本自寒下,其人下虛也。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損傷正氣,寒氣內為格拒,則陰陽不通,食入口即吐也。寒格,更逆吐下者,是醫不知又復吐下,則重虛而死也。故用乾薑為君,以散逆氣而調其陽,辛以散之也。以黃連為臣,而和其陰;黃芩為佐,以通寒格,苦以泄之也。以人參為使,而和其中,補益真氣,甘以緩之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原本因為感受寒邪導致腹瀉,此人腸胃已經虛弱。醫生再用催吐和瀉下的方法治療,使得寒氣與正氣相抗,更逆亂了身體狀況,損傷了體內的正氣,寒氣在內阻隔,導致體內陰陽氣血不能流通,食物一進口就馬上吐出。當寒氣阻隔,再反覆催吐和瀉下,是因為醫生不瞭解病情,又再次使用催吐和瀉下,會讓病人虛弱到極點而死亡。所以用乾薑作為主藥,來散發體內的逆亂之氣,調理陽氣,利用其辛辣性質來散寒。黃連作為輔助藥物,來調和陰氣;黃芩作為佐藥,用以打通寒氣阻隔,利用其苦味來泄熱。用人參作為引導藥,調和中焦,補充元氣,利用其甘甜性質來緩和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