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回本書目錄

1. 卷之九

2. 甘草附子湯(八十一)

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此方主之。

附子(一枚,炮,為君),甘草(炙,為佐),白朮(一兩,為使),桂枝(一兩,為臣)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白話文:

這個藥方用於治療因風濕相互影響,導致骨節疼痛不已,肌肉抽痛到無法正常彎曲和伸展,一旦觸碰更是劇痛無比,同時伴有出汗、呼吸短促、小便不順暢等症狀,以及怕風不想脫衣,或是身體輕微浮腫的人,這個藥方對這些症狀有幫助。

主要成分包括:炮製過的附子一個(作為主藥),炙甘草(作為輔助藥材),白朮一兩(作為調和藥材),桂枝一兩(作為輔助藥材)。

以上四種藥材,以六升的水煎煮,煮至剩餘三升,去掉殘渣後,溫熱服用,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初次服用,若出現微微出汗的反應,則代表開始發揮療效。如果服藥後食慾恢復,但又再次出現煩躁及出汗的情況,可減量服用五合,對於擔心一次服用一升過多的人,可以選擇服用六七合,效果更佳。

3. 湯議

議曰:風則傷衛,濕流骨節,風濕相搏,兩邪亂經,故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風勝則衛氣不固,汗出短氣,惡風不欲去衣,為風在表也。濕勝則水氣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腫,為濕氣內搏也。故用附子為君,除濕祛風,溫經散寒。桂枝為臣,祛風固衛。白朮去濕為使。甘草為佐,而輔諸藥,疏風去寒濕之方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風邪會傷害人體的衛氣,濕氣則會滲入骨節,當風濕兩種邪氣互相搏鬥時,會導致經絡混亂,因此造成骨節疼痛、抽痛,使得關節難以屈伸,若接近患處會感覺到更劇烈的疼痛。如果風邪占上風,則衛氣無法固守,會出現多汗、呼吸短促的症狀,並且怕風,不想脫掉衣服,這是因為風邪停留在體表的緣故。如果濕氣較重,則水液運行受阻,小便不順暢,甚至身體輕微浮腫,這是因為濕氣在體內作祟。所以,我們使用附子作為主藥,可以除濕袪風,溫暖經絡,散發寒氣。桂枝作為輔助藥物,能袪風固守衛氣。白朮則用來袪除濕氣。甘草作為調和藥,協助其他藥物,是用於疏風袪寒濕的有效配方。

4. 甘草乾薑湯(八十二)

治誤汗煩躁,吐逆而厥者主之。

甘草(四兩,炙,為君),乾薑(二兩,炮,為臣)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渣,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錯誤的發汗方法導致的煩躁不安,以及因此引起的嘔吐、四肢冰冷症狀的處方。

藥物組成如下:炙甘草四兩,作為主要藥材;炮乾薑二兩,作為輔助藥材。

以上兩種藥材,用三公升的水來煎煮,煮至剩下一公升半,然後去掉藥渣,趁熱服用。

5. 湯議

議曰:脈浮,自汗出,惡寒者,為中風。今此又兼小便數者,心煩,腳攣急,為陰陽之氣虛,不可發汗。反與桂枝湯誤汗之,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上逆也。此乃不可汗而誤攻其表,榮衛之氣虛傷所致也。故與甘草為君,乾薑為臣,二者之辛甘合之,以復陽氣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讀這段古文:有人說,如果脈搏浮動,自己出汗,且怕冷,這就是受到風邪的影響。但如果這個人同時有頻尿的情況,且伴有心煩,腳部抽筋緊繃,這就表示他的陰陽氣血都虛弱,不能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若誤用桂枝湯讓他發汗,會導致四肢冰冷,喉嚨乾燥,心煩意亂,甚至氣逆。這是因為不該發汗卻誤攻了表面病徵,導致營養和防護機能的氣血受損。因此,要用甘草作為主要藥材,乾薑為輔助,兩者辛甘的味道結合,目的是恢復身體的陽氣。

6. 芍藥甘草湯(八十三)

治誤汗傷血,則厥逆腳攣急主之。

白芍(四兩,為君),甘草(四兩,炙,為臣佐)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白話文:

使用材料為白芍四兩(作為主藥),以及炙過的甘草四兩(作為輔助藥材)。

將上述兩種藥材加入四升的水中進行熬煮,煮至剩下二升的藥汁後,分次溫熱服用。

7. 湯議

議曰:大汗則傷血,若陰虛之人,汗之則誤也,必煩躁吐逆,四肢攣急。此乃不當汗者,汗之則陰虛血少所致也。故與白芍為君,而補營血。炙甘草為臣,合而用之,以補陰氣也。

白話文:

我來說這段古文的現代白話解釋:有這樣的說法指出,大量出汗會損傷血液,對於本來就有陰虛體質的人來說,如果再讓其出汗就可能會造成不良影響,可能會出現煩躁、噁心嘔吐、四肢抽筋緊繃等症狀。這就是說,對於不適合出汗的人,如果強行使其出汗,就會導致陰虛更嚴重和血液減少。所以,使用白芍作為主要藥材,可以補充營養和血液。而炙甘草作為輔助藥材,與白芍配合使用,目的是補充體內的陰氣。

8. 甘草湯(八十四)

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主之。

甘草(二兩)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渣,溫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少陰病,大約病發二到三天,有咽喉疼痛的症狀。

所需藥材為甘草兩錢。

將這一味藥以三升的水進行熬煮,煮至剩下一升半的藥汁後,去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

9. 湯議

議曰:少陰之脈,循咽而止。寒熟相搏不散,而成咽痛,故與甘草一味,以泄咽膈之氣也。

白話文:

我來幫你翻譯這段文字:「這樣討論到:少陰的經脈,是沿著咽喉部位行進的。當寒冷與熱氣在體內交纏無法散去,就會造成咽喉疼痛,所以使用甘草這一味藥材,目的在於疏解咽喉部位的氣滯。」

10. 炙甘草湯(八十五)

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者主之。

甘草(炙,四兩),生薑,桂枝,麻子仁,麥冬(各三兩),人參,阿膠(各二兩),生地汁(六合)

大棗(十二枚)

右九味,以水八升,酒七升,同煎,取五升,去滓,內膠烊,溫服。

白話文:

這是用來治療傷寒後,出現脈搏節律不整,以及心悸的處方。

藥材包含:炙甘草四兩,生薑、桂枝、麻子仁、麥冬各三兩,人參、阿膠各二兩,生地汁六合,

以及大棗十二枚。

以上九種藥材,先以八升水和七升酒一同煎煮,煎至剩五升時,將藥渣濾掉,再加入阿膠融化,趁溫熱時服用。

11. 湯議

議曰: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又脈來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又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此皆仲景所言結脈,炎邪氣留結,其氣虛散,陰陽鬱結,不能相榮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此真氣衰極,脈不能自還,因其呼吸,陰陽相引復動。心中悸動,因脈結代,故知為真陰氣虛少,陰氣虛敗。

故與炙甘草為君,人參、大棗為臣,以補無氣之不足者。以桂枝、生薑之辛,而益正氣為佐。以麥門冬、阿膠、麻子仁、地黃之甘,潤經益血,而補其陰為使。以清酒為引而能通,以復脈者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當脈搏摸起來慢且有間歇,偶爾會停頓再繼續,這稱為「結」。另外,脈搏跳動中突然停止,之後再跳幾下,其中出現反覆跳動的現象,叫做「結陰」。又,脈搏跳得像車蓋一樣起伏,這被命名為「陽結」。再者,脈搏跳得像是沿著長桿移動,被命名為「陰結」。這些都是仲景對「結脈」的描述,是因為邪氣滯留於體內,導致氣血虛弱分散,陰陽兩氣鬱結,無法相互滋養所致。

當脈搏跳動中突然停頓,自己無法恢復,藉由呼吸的幫助纔再度跳動,這稱為「代陰」,這是身體真正氣力已經衰弱到極點,脈搏已無法自行恢復,只能依靠呼吸,陰陽兩氣相互牽引才得以再次跳動。心臟會因此悸動,因為脈搏出現結和代的情況,所以可以知道是真正的陰氣虛弱,陰氣已經敗落。

所以,我們使用炙甘草作為主要藥材,搭配人參、大棗,用來補充體內氣力的不足。以桂枝、生薑的辛辣,增強正氣。以麥門冬、阿膠、麻子仁、地黃的甘甜,滋潤經絡,補充血液,滋養陰氣。並使用清酒做為引子,幫助藥物流通,達到恢復脈搏的效果。

12. 芍藥甘草附子湯(八十六)

治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此方主之。

白芍(君),甘草(臣,炙,各三兩),附子(佐使,一枚,炮)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丹,去渣,分溫服。

白話文:

[芍藥甘草附子湯的使用方式(八十六)]

用於治療病人經過發汗後,病情並未改善,反而更怕冷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虛弱所導致的,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此方。

主要成分為白芍(作為主要藥材),甘草(作為輔助藥材,需經炒製,份量各為三兩),以及附子(作為調和藥材,份量為一枚,需經炮製)。

將上述三種藥材混合,加入五升水進行熬煮,煮至剩餘二升藥汁,然後濾去藥渣,分次溫服。

13. 湯議

議曰:發汗後病解,則不惡寒,病不解,表實亦不惡寒。今此大汗出,又反惡寒,其脈微弱者,為榮衛虛者也。若非大汗出而又惡寒,其脈沉微無熱證者,不可服也。

白話文:

我來說這段古文的意思吧:「這樣說來,發汗後如果病情好轉,病人就不會再感到寒冷。但如果病情沒有改善,即使外表看似健康,其實還是會感覺到寒冷。現在這種情況,病人已經出了大量的汗,卻反而更怕冷,而且脈搏變得微弱,這表示他的營血和衛氣都已經虛弱了。如果不是因為出了大量汗水而怕冷,且脈象顯示深沉微弱,又沒有發熱症狀的話,這種情況下就不能服用(發汗)藥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