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余昔讀大青龍湯方,以證參之,嘗涉疑焉。既是太陽中風,見傷寒脈浮緊是也,又何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若此證參之,皆是傷寒,而加煩躁,又何得有中風之證在焉?故諸家皆無明載,只言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以此正經論之,終是涉疑。一日請於先師伯榮黃公曰:乃此一證中,全在不汗出三字上藏機。

且此不字,是微有汗而不能得出,因生煩躁也。無汗者,乃全無汗也。以此不字,方是中風。此乃古人智深識妙之處。今此中風證,復見脈浮緊,乃中風證見寒脈也。若與桂枝湯,則能治風,而不能去寒;若與麻黃湯,則能治寒,而不能去風,以此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中加石膏而治煩躁。名之曰大青龍者,以其能發越風寒而散邪氣者也。

故用麻黃為君,而散浮緊之脈。桂枝為臣,而治不汗之風。杏仁、甘草、生薑、大棗合而為使,石膏為佐,而解風寒之並於經而加煩躁者也。

白話文:

我過去在閱讀大青龍湯這藥方時,結合病症來考量,曾感到有些疑惑。既然病狀顯示的是太陽中風,從脈象浮緊來看,顯然是傷寒,那麼怎麼會又有發燒怕冷,身體痠痛且不出汗的症狀呢?如果根據這些症狀來判斷,都是典型的傷寒,再加上煩躁,又怎麼可能還有中風的現象存在呢?因此,各家醫書都沒有明確記載,只提到傷寒遇到風脈,中風遇到寒脈的情況。按照正規的醫理來討論,始終令人懷疑。

有一天,我向我的老師黃伯榮請教:這個病症的關鍵,全在“不汗出”三個字上。這裏的“不”字,是指稍微有汗但無法順利排出,因而產生了煩躁感。而真正的無汗,指的是完全不出汗。因此,這個“不”字,纔是中風的特徵。這正是古人智慧高深,見解精妙的地方。現在這種中風的病狀,再出現脈象浮緊,就是中風的症狀出現了寒脈。如果使用桂枝湯,可以治療風症,卻無法去除寒氣;如果使用麻黃湯,可以治療寒症,卻無法去除風症,因此,我們要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加上石膏來治療煩躁。之所以命名為大青龍湯,是因為它可以驅除風寒,消散邪氣。

所以,我們用麻黃作為主藥,以散開浮緊的脈象。桂枝作為輔助藥物,用來治療不出汗的風症。杏仁、甘草、生薑、大棗共同作為調和藥物,石膏作為佐藥,用來解除風寒並發的煩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