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大黃黃連瀉心湯(四十八)

治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緊者,此方主之。若有惡寒者,表未解也,宜先解表,然後攻痞。

白話文:

治療傷寒後大瀉,又發熱出汗,心窩堵塞,按壓時感覺濕潤,脈象在關脈和寸脈上浮且緊的人,可用這個方子。如果有怕冷的症狀,說明外邪沒有完全解除,應該先解除外邪,再治療心窩堵塞。

大黃(三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去滓,溫服。

2. 湯議

議曰: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而成痞。又表未解,而下之早,重者成結胸,輕者成痞。凡痞者,有陰陽之分焉。若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為陰,屬附子瀉心湯。今此心下痞,關上脈浮緊,不惡寒反惡熱者為陽,大黃黃連瀉心湯以導泄其虛熱也。經曰:火熱受邪,心病生焉。

白話文:

討論說:疾病發於陰分,卻用瀉下法來治療,會導致痞證生成。或者表證未解,過早地使用瀉下法,嚴重的會形成結胸,輕的也會成痞。所有痞證,都有陰陽之分。如果心下痞滿,加上惡寒汗出的,是屬於陰證,可以用附子瀉心湯治療。現在這個心下痞證,關上脈浮緊,不惡寒反而惡熱,是屬於陽證,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來導泄其虛熱。經文說:火熱受邪,就會產生心病。

苦能入心,寒能除熱,故以黃連之苦寒為君,而通其心氣。以大黃之苦寒為臣使,以共瀉其心之虛邪,主熱痞結於中者也。

白話文:

具有苦味的中藥能深入心臟,具有寒性的中藥能清除熱氣,因此以苦寒的黃連作為君藥,疏通心氣。再以同樣具有苦寒性質的大黃作為臣藥,共同瀉去心臟的邪氣,適用於體內熱結痞塞的情況。

3. 疑問

問曰:黃連瀉心湯用麻沸漬服者何也?

答曰:痞者乃虛邪所結,按之濡者,乃虛邪也。關上脈浮緊者,乃虛熱也。用此方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味之薄,而泄虛熱也。

白話文:

回答:痞滿是由於虛弱的邪氣凝聚而成,按壓時感覺濕潤的,就是虛弱的邪氣。關上脈浮而緊的,就是虛熱。服用此方時配以麻沸湯浸泡,取其氣味淡薄,以瀉散虛熱。

4. 附子瀉心湯(四十九)

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此方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一枚,生用。

上將瀉心湯如前,用麻沸湯漬之,仍去渣,別將附子用水二升煎取汁,加前湯內,溫服。

白話文:

如同先前所述,將上將瀉心湯浸泡在麻沸湯中,然後去除渣滓。另外,將附子放入兩升水中煎煮,取得汁液後加入先前的湯液中,溫熱服用。

5. 湯議

議曰:心下痞者,乃虛熱內伏也。又惡寒汗出者,本為表未解,當用桂枝湯;若脈微弱者,加附子。今此有痞證,故用之。大黃黃連瀉心湯中加附子,用之去痞以固陽也。

白話文:

(醫師)討論說:心下痞塞(胸腹間充滿、悶脹)的人,是虛弱內熱鬱積造成的。而且惡寒出汗的,本是表證未解,應當服用桂枝湯;如果脈象微弱,則加上附子。現在這個人有痞證,所以這樣用藥。大黃黃連瀉心湯中加附子,用來消除痞證以固固陽氣。

6. 疑問

問曰:前二分。古方中皆用黃芩,今此不用何也?

答曰:痞乃虛邪所結,只用黃連瀉心氣,大黃引之下泄,稍有惡寒汗出,便加附子,故去黃芩也。古方正經內亦無黃芩,余方有者,乃後人不詳其理誤添之也。

白話文:

回答:痞證是由虛邪所造成的,只用黃連瀉心氣,大黃引導向下瀉泄,若稍有惡寒出汗,便加入附子,因此去除黃芩。古方的正經中本來就沒有黃芩,我方的黃芩是後人不明白其道理錯誤添加的。

7. 半夏瀉心湯(五十)

治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當與之,宜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五六天,出現嘔吐和發熱的,符合柴胡湯的證狀,但如果服用了其他瀉藥,柴胡的證狀仍在的,可以再次服用柴胡湯。即使已經服用了瀉藥,也不會產生不適,而且會出現發熱盜汗,病就能解除。如果胸口感到脹滿疼痛的,這屬於結胸,要用大陷胸湯來治療;如果只是脹滿不痛的,這屬於痞證,不適合服用柴胡,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甘草(炙過的,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溫服。

8. 湯議

議曰:病在半表半裡,本屬柴胡湯,反以他藥下之,虛其脾胃,邪氣所歸,故結於心下,重者成結胸,心下滿而鞕痛也;輕者為痞,滿而不痛也。若此痞結不散,故以黃連為君,苦入心以泄之。黃芩為臣,降陽而升陰也。半夏乾薑之辛溫為使,辛能散其結也。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其中,而益其脾胃之不足,使氣得平,上下升降,陰陽得和,其邪之留結者,散而已矣。經曰,辛入肺而散氣,苦入心而泄熱,甘以緩之,三者是已。

白話文:

討論曰:此病位居半表半裡,原本應當使用柴胡湯。反而用其他藥物向下攻瀉,會虛弱脾胃,邪氣便會聚集於脾胃,進而結聚在心口下方。嚴重的會形成胸中結聚,心口以下滿脹且疼痛;輕微的會形成痞塊,僅有滿脹感而無疼痛。若此痞塊結聚不散,因此使用黃連為主藥,其苦味作用於心臟,具有宣瀉的作用。黃芩為輔藥,能降陽氣而升陰氣。半夏和乾薑的辛溫之性為佐藥,辛味能散結。人參、甘草、大棗的甘味,能緩和藥性,且能補益脾胃的不足,使氣機平和,陰陽調和。此時邪氣的鬱結散開,病情自然好轉。經文中說,辛味作用於肺部能宣散氣機,苦味作用於心臟能瀉熱,甘味能緩和藥性,此三味藥便是如此。

9. 疑問

問曰:瀉心湯有五,曰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此五者,各何主用也?

白話文:

有人問:瀉心湯有五種,分別是大黃黃連瀉心湯、附子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這五種藥方,各自主治哪些疾病呢?

答曰:大黃黃連瀉心湯者,乃瀉其虛熱之邪,心下痞,大便不通者用之。

白話文:

回答說:大黃黃連瀉心湯,是用來清瀉虛熱邪氣的,用於治療心下痞滿、大便不通的疾病。

附子瀉心湯,乃瀉其虛熱之邪,惡寒汗出者用之。

半夏瀉心湯乃瀉其半表半裡之邪,誤下成痞,大便自通者用之。

生薑瀉心湯乃瀉其汗後餘邪,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用之。

白話文:

生薑瀉心湯是用來去除汗後殘留的邪氣,治療心窩悶脹、嘔吐腐臭物質、脅部有水氣、腹部雷鳴般絞痛、腹瀉的疾病。

甘草瀉心湯乃瀉其誤下傷胃,上逆虛邪,心下痞鞕,下利穀不化,腹中雷鳴,乾嘔,心煩不得安者用之。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是用來治療誤用瀉藥,導致傷胃、胃氣上逆侵犯心臟,引起心下堵塞、腹脹、腹瀉、不消化、腹中雷鳴、乾嘔、心煩不安等症狀。

先聖以此五方,皆曰瀉心而治痞者,各有取用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