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湯議
議曰: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蓋其人素有濕熱,就因傷寒汗不盡,則陽明之經為瘀熱所凝,則遍身必發黃。經云,濕熱相交,民多病癉是也。此湯蓋為發汗不盡,脈浮身發黃者所設也。麻黃能散表邪,用之為君。杏仁、生薑能散氣解表,用之為臣。連軺味苦性寒,生梓白皮性寒,能除濕熱;赤小豆味甘平,能去脾胃之濕,用之為佐。
甘草、大棗味甘,能入脾益胃氣,用之為使。以此八味之劑,專治表邪不盡,瘀熱在裡,遍身發黃者之用也。《內經》云,濕熱上甚,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此之謂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當感冒後體內的熱毒無法排出,身體可能會出現黃疸。這通常發生在本來就有濕熱體質的人身上,如果感冒時汗水排不出,那麼體內的陽明經脈就會被熱毒阻塞,進而導致全身皮膚發黃。正如古籍所說,濕熱交纏,人們易患黃疸病。這個藥方特別適用於感冒後排汗不足,脈搏浮動且皮膚發黃的情況。麻黃能有效驅散體表的邪氣,因此作為主要成分。杏仁和生薑可以幫助散發體內氣息並解表,作為輔助成分。連軺味道苦澀且性寒,梓白皮同樣性寒,二者都能清除體內濕熱。紅小豆味道甘甜性平,能去除脾胃濕氣,它們都是輔助成分。
甘草和大棗味道甘甜,能滋補脾胃,增強胃氣,作為調和成分。這八種成分組合在一起,專門用於治療表邪未清,熱毒滯留體內,導致全身皮膚發黃的情況。《內經》中提到,濕熱過盛,應使用苦溫藥物治療,再輔以甘辛藥物,目的是通過出汗來排除病氣,這就是此處所指的意思。
2. 疑問
問曰:天下之水者皆一,何以為潦水也?
答曰:取其水性力弱,不能助腎氣而益其濕熱也,故曰潦水,又曰甘瀾水。其法取水二斗,置盆內,以杓揚之千百遍,水上有珠千百顆相逐,乃取用之,以其性走也。。
問曰:發黃之證有數方,各有所主乎?
答曰;麻黃連軺亦小豆方乃治余汗不盡,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其脈浮者所設,取微汗之。茵陳蒿湯乃治瘀熱在裡,身必發黃,其脈沉實,為表邪已散者所設,取微利之。梔子柏皮湯乃治表裡皆熱者之所設,不可汗之,只此解之。茵陳五苓散治發汗後煩渴,小便不通,身目皆黃者所設,以取其利小便也。
問曰:發黃之證,外治之法何如?
答曰:辛能散之,急用生薑數斤搗擦為妙。若小便不通者,取黃泥並蔥搗縛臍;甚者加淡豉;如更甚者,用大田螺一枚,同麝香半錢搗爛縛之,取出小便如黃汁乃效也。
白話文:
有人問:天下的水質都一樣,為什麼會有潦水這種說法呢?
回答是:這是因為潦水的水質力道較弱,無法幫助腎臟運作並去除濕熱,因此稱之為潦水,又稱甘瀾水。製作方法是取兩斗的水,放在盆內,用杓子反覆舀起數百次,直到水面出現數百顆水珠相隨,然後使用這水,因為它的性質活絡。
又有人問:黃疸病有多種治療方式,各自有其適用情況嗎?
回答是:麻黃連軺亦小豆方,主要治療餘汗未盡,瘀熱在裡,身體會發黃的情況,適用於脈象浮動的人,目的是取得微汗效果。茵陳蒿湯,主要治療瘀熱在裡,身體會發黃,脈象沉實,適用於表邪已散的人,目的是取得微利效果。梔子柏皮湯,主要治療表裡皆熱的人,不可用汗法,只能用這個方法解決。茵陳五苓散,適用於發汗後煩渴,小便不通,身體和眼睛都黃的情況,目的是取得利尿效果。
再有人問:對於黃疸病,外部治療的方式如何?
回答是:辛味可以散開,立即使用數斤生薑搗碎摩擦是最有效的。如果小便不通,可以取黃泥和蔥一起搗碎,纏繞在肚臍上;病情嚴重者可以添加淡豉;若病情更加嚴重,可用一個大田螺,加上半錢麝香搗碎纏繞在肚臘上,等到小便排出像黃汁時,就是治療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