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大陷胸湯戒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胸證具,煩躁者死。

臟結亦如結胸,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胎滑者難治。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白話文:

[對於大陷胸湯的警戒]

在處理結胸的情況下,如果病人的脈象呈現浮大的狀態,這時候不能使用下法治療,一旦使用下法,病人可能會因此喪命。

若結胸的症狀已經完全顯現,且病人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這通常預示著病情危急,可能會導致死亡。

臟結的狀況與結胸類似,病人飲食正常,但會不定時地出現腹瀉的情況。從脈象上看,寸脈浮動,關脈細小、沉而緊繃,這種情況被稱為臟結。如果舌苔光滑濕潤,這代表病情較難以治癒。

臟結並不會有陽證的表現,不會出現往來的寒熱交替,病人反而顯得平靜,舌苔仍然光滑濕潤,這種情況下,不能採取攻擊性的治療方式。

2. 疑問

問曰:結胸證有五,曰大、小、寒、熱、水,何以分之?

答曰:大結胸者,乃汗下後,而重亡津液,邪氣內結,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手不可近者。此不按而痛,乃邪氣內甚也,此屬大陷胸湯,以利邪氣也。

小結胸者,在心下按之則痛是也,屬小陷胸湯。

寒實結胸者,胸中痞結,水漿不下,此寒邪結於胸膈也,屬枳實理中丸與三物白散等。

熱實結胸者,此不因下後而成,乃傷寒六七日,邪氣傳裡之熱實也。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只屬大陷胸湯,下邪熱也。

水結胸者,結胸無大熱,但頭微汗出,此為水飲也,亦屬大陷胸湯利下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結胸症狀共有五種,分別稱為大、小、寒、熱、水,該如何區分呢?

回答如下:大結胸的情況,是在發汗或瀉下後,再次大量流失津液,導致病邪在體內凝結,從胸口到下腹部會出現硬滿且劇痛的現象,甚至無法用手觸碰。這種情況的疼痛,是因為病邪在體內非常嚴重,適用於大陷胸湯來排除病邪。

小結胸的情況,主要表現在胸口下方,一按就會感到疼痛,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小陷胸湯。

寒實結胸的情況,胸部會有痞結感,且無法吞嚥流質,這是因為寒邪在胸膈部位凝結,應使用枳實理中丸和三物白散等藥物。

熱實結胸的情況,並非在瀉下後形成,通常是在感冒六七天後,病邪傳入體內形成的熱實。其特徵是脈搏沉緊,胸口下方疼痛,且按壓時感覺像碰到石頭一樣堅硬,這種情況只適用於大陷胸湯,用來排除體內的邪熱。

水結胸的情況,結胸雖無高燒,但會出現頭部微微出汗的現象,這是由於體內有水飲停留,同樣適用於大陷胸湯,以利尿的方式排除體內的水飲。

3. 抵當湯(四十六)

治太陽病,熱在下焦,小腹鞕滿,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此方主之。

水蛭(三十個),虻蟲(三十個),桃仁(二十個),大黃(三兩)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白話文:

用於治療太陽病,病狀表現為下焦有熱,小腹部硬滿,需透過排出血來得到緩解。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太陽病隨著經絡影響,導致體內產生瘀熱,此方主要用來處理這種情況。

藥方成分包含:水蛭三十個,虻蟲三十個,桃仁二十個,以及大黃三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然後加入五升的水進行煎煮,煮至剩餘三升時,過濾掉藥渣,趁溫熱時服用。

4. 湯議

議曰:太陽病者,膀胱之經也。若太陽之病不解,至六七日,熱氣內甚,結於膀胱,必為血證也。若脈微而沉,反不結胸者,其人小便自利,小腹鞕滿者,此為內蓄血證也。更其人發狂,以熱在下焦,必下血乃能愈也。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經曰:血在上則忘,血在下則狂。

故與水蛭為君,能破結血。虻蟲為臣輔之,此咸能勝血也。以桃仁之甘辛,破血散熱為佐。以大黃之苦為使,而下結熱也。且此四味之劑,乃破血之烈駃者也。

白話文:

我這樣解釋:太陽病,指的是影響膀胱經絡的病症。如果這種病症持續到第六、七天還未好轉,體內的熱氣變得更嚴重,在膀胱部位形成結塊,那肯定會出現出血的症狀。如果脈搏微弱且深沉,但並未在胸部形成結塊,而病人小便頻繁,小腹堅硬且脹滿,這就是內部有血塊的症狀。而且,如果病人開始出現精神失常,這是因為熱氣在下焦區域,只有排出血液才能痊癒。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太陽經絡受到影響,導致熱氣和瘀血積聚在體內。

根據古籍記載,血液在上部會導致記憶力減退,血液在下部會導致精神失常。

因此,我們使用水蛭作為主要藥材,它能破除結塊的血液。輔以虻蟲,這兩種藥材都能有效處理血液問題。再配合桃仁的甘辛味道,用來破除血液並散去熱氣。最後以大黃的苦味,用來下泄結塊的熱氣。這四種藥材的組合,是一種非常強烈有效的破血藥方。

5. 抵當湯證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鞕滿,若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鞕,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小腹鞕滿,應小便不利,令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湯。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六七日,脈雖浮數,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胃熱則消穀易飢,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主之。

白話文:

[抵當湯證]

太陽病已經六七天,表面病症仍然存在,脈搏微弱且沉,但並未形成結胸的症狀,如果患者開始出現發狂的情況,這是由於熱邪進入了下焦,會導致小腹部緊繃且脹滿。但如果小便能自行排出,那可能需要通過排出血來治療才能康復。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太陽病邪隨著經絡深入,導致體內有瘀熱。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抵當湯來治療。

太陽病患者皮膚呈現黃疸,脈搏沉結,小腹部緊繃,小便不通暢,這可能是沒有內部出血的情況。但如果小便能順利排出,且患者有類似發狂的行為,這就表示有出血的症狀,應該使用抵當湯來治療。

患有傷寒且伴隨熱感,小腹部緊繃且脹滿,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下小便應該會不暢通,但若反而能順利排出,這就表示體內可能有出血的情況,需要使用抵當湯來治療,不能用其他藥物替代。

陽明病患者如果記憶力減退,很可能體內有積聚的血液。這是因為患者本來就有長期的瘀血問題,導致記憶力下降,即便大便較硬,但排便卻較容易,且大便顏色偏黑,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抵當湯來治療。

如果患者沒有明顯的表裡病症,發燒已經六七天,脈搏雖然浮動且頻率高,但可以進行排便治療。即使已經進行過排便治療,但脈搏頻率仍然高不下,胃部熱氣會導致食物消化快,容易感到餓,但大便不通暢,這表示體內有瘀血,應該使用抵當湯來治療。

6. 十棗湯(四十七)

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方主之。

芫花,大戟,甘遂(等分),大棗(十枚)

上三味,別為細末,以水二升,先煮棗熟,去滓,內末藥一匕服之,羸人減半,空心服之,當利下水,病不除再服,糜粥自養。

白話文:

[十棗湯(四十七)]

用於治療太陽中風的病症,症狀包括腹瀉、嘔吐,但只有在表面病徵已經解除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此方進行內部治療。患者會有持續出汗,且出汗時間不定,頭痛,心窩部位有硬塊且脹滿,牽連到脅部疼痛,乾嘔,呼吸短促,出汗但不再畏寒,這些都是表面病徵已解,但內部尚未完全恢復的現象,這種情況適用此方。

藥材包含芫花,大戟,甘遂(三種藥材等量),以及大棗十枚。

將上述三種藥材研磨成細粉,然後用兩公升的水先煮棗至軟爛,過濾掉渣滓後,加入一匙的藥粉服用,體質較弱的人可以減少一半的劑量,在空腹時服用,會有利於排出體內的水分,如果病情沒有改善可以再次服用,同時需要搭配稀飯調理身體。

希望這個翻譯能幫到你。

7. 湯議

議曰:下利嘔逆者,里受邪也。若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者,又不惡寒,此表邪已解,但里未和。若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非為結胸,乃伏飲所結於裡也。若無表證,亦必烈駃之劑泄之乃已。故用芫花為君,破飲逐水。甘遂、大戟為臣。佐之以大棗,以益脾而勝水為使。

經曰:以辛散之者,芫花之辛,散其伏飲。苦以泄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以泄其水。甘以緩之者,以大棗之甘,益脾而緩其中也。

白話文:

我來解釋這段古文:如果一個人出現腹瀉並且噁心嘔吐的症狀,這表示他的內臟受到了病邪的影響。如果這個人還不斷地出汗,且這種出汗情況是間歇性發生,而且他並不感到寒冷,這說明外表的病邪已經被清除,只是內臟的狀態還沒有完全恢復。如果他感到胸口悶痛,連帶肋骨下方也疼痛,同時伴有乾嘔和呼吸困難,這並不是因為胸腔內有積液,而是潛藏在體內的水濕在體內結聚造成的。如果此人表面看起來並無病態,但病情必定嚴重,必須使用強效藥物進行治療才能痊癒。因此,我們選擇芫花作為主藥,用來消除體內的水濕。甘遂和大戟則作為輔助藥物。另外,我們會加入大棗,用來增強脾胃功能,幫助身體抵抗水濕。

根據醫理:我們使用辛味的藥物,如芫花,來消散體內的潛藏水濕;使用苦味的藥物,如甘遂和大戟,來排出體內的水濕;使用甘味的藥物,如大棗,來增強脾胃功能,從而緩和病情。

8. 疑問

問曰:伏飲之證,出於雜病,此傷寒法中亦有此證何也?

答曰:其人本有痰病,因傷寒所發,或飲水湯停結不散,故成伏飲之證也。

白話文:

有人問:「伏飲這種症狀,通常出現在雜病中,為什麼在傷寒的治療法則裡也有這種症狀呢?」

回答是:「這個人原本就有痰飲的疾病,因為感染了風寒而誘發,或者是飲入的水分無法正常代謝,停留在體內形成積聚,所以就形成了伏飲的病症。」

9. 議諸下藥

議曰:經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陰盛者,惡寒,頭體痛,脈浮,此表證也。陽虛者,無里證也。若此表實,用麻黃汗之則愈,下之即死也。),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陽盛者,脈沉實,內熱口渴,大滿,大實,此里證也。陰虛者,無表證也。若此用硝、黃下之則愈,汗之則必死也。

),又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當下誤汗也。),承氣入胃,陰盛則亡。(當汗誤下也。),以此推之,是知傷寒之法,至嚴至警,死生吉凶之應者,在乎汗下也。以大黃、芒硝下之者,為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桃仁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若此數者,乃下其大滿、大實、大熱者也。至若十棗湯、大陷胸湯二者,乃下其大邪所結水氣伏飲也。

於戲!汗下之法,霄壤之分,不可不慎懼焉。若以脈浮在表,外證未解諸條,動氣亡血諸虛,氣腫似水,陰厥似陽,皆不可下也。若欲下之者,又必須脈沉實,其證在裡者,下之無不愈也。若乃當下之證,又不可遲疑無決,直待其變而後下之,緩不及其事也。若失下,則血凝氣滯,如熱厥失汗,則熱閉狂妄而蓄膿是也。

白話文:

我說:根據醫經所述,若是陰氣過剩而陽氣不足的情況,使用發汗療法會有療效,反之若使用瀉下療法則可能導致死亡。具體來說,陰氣過剩的人通常會感覺寒冷,頭部和身體會有疼痛感,脈搏會呈現浮狀,這些都是表面病症。而陽氣不足的人則不會有內在病症。如果這種表面病症實質存在,使用麻黃來發汗治療會有效果,但若進行瀉下治療則可能會導致死亡。

相反的,如果是陽氣過剩而陰氣不足,使用瀉下療法會有療效,反之若使用發汗療法則可能導致死亡。具體來說,陽氣過剩的人脈搏會沉實,內部會有熱感且口渴,腹部會有飽脹感,這些都是內在病症。而陰氣不足的人則不會有表面病症。如果這種情況使用硝石、黃柏等藥物進行瀉下治療會有效果,但若進行發汗治療則可能會導致死亡。

再者,如果本該進行瀉下治療卻誤用了發汗治療,可能會因為陽氣過剩而導致死亡。同理,如果本該進行發汗治療卻誤用了瀉下治療,可能會因為陰氣過剩而導致死亡。由此可見,治療感冒的原則非常嚴謹,生死禍福的結果往往取決於是否正確地選擇發汗或瀉下治療。

例如,使用大黃、芒硝進行瀉下治療的藥方包括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桃仁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大柴胡湯等,這些藥方主要針對的是腹部嚴重飽脹、嚴重便祕、嚴重發燒的情況。至於十棗湯、大陷胸湯兩種藥方,則主要是針對由嚴重病邪引起的水氣鬱結和潛藏的飲食問題。

然而,發汗和瀉下的治療方法截然不同,我們必須要非常謹慎小心。如果脈象顯示在表面,外部症狀尚未解決,或者動脈血氣不足、氣腫看似水腫、陰厥看似陽厥等情況,都不適合進行瀉下治療。如果想要進行瀉下治療,必須要確保脈象顯示沉實,並且確定症狀出現在內臟,這樣瀉下治療才會有效。如果應該進行瀉下治療,卻拖延不決,等到病情惡化後再進行瀉下治療,可能已經來不及了。如果錯過了瀉下治療的最佳時機,可能會導致血液凝固、氣滯血瘀,例如熱厥失汗的情況,可能會導致熱閉狂妄和膿腫等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