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清代著名醫家王賢,字仲達,號潛齋,不僅以其文學書法見稱,更將其淵博學識與深厚的醫學造詣融匯於其脈學巨著《脈貫》之中。這部成書於康熙辛卯(1711年)的九卷本醫書,標誌著清代脈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旨在為歷來幽深難明的脈理,尋求一條貫通、清晰的理解之道。
醫道浩瀚,而脈學尤為精微奧妙,自古便有「胸中了了,指下難明」、「脈之理微,幽而難明」之嘆,非潛心篤學、博覽群書者難以洞其玄微。王賢深感前人論述雖多,卻散漫難稽,未能互相闡發,加之臨證時常見「似是而非之論」及「數候俱見,異病同脈」等困惑,常令後學之士惘然莫辨,若切脈不真,則病之虛實不能灼見,攻補之妄施,失之毫釐,差於千里,安能起沉痾而贊天地化育?抱持「濟世生人」的宏願,王賢勤奮纂輯此書,其法乃「採集群書,芟其繁蕪,纂其奧旨」,並「附述己見以補未備」,力求「互相闡發,剖析明盡」,期許學者能透過此書,使複雜脈理「一理以貫通」,達致「神明之妙」,不至迷途窘步。正如此書序者顏福濬所言,《脈貫》發奧闡微,條分縷析,實繼啟先賢,發明後學,真可謂醫學之條目,脈理之綱領,融會貫通,則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全書九卷,結構嚴謹,內容廣博,對脈學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論述。第一卷總論脈學,溯其源流,定其地位,界定內容與方法,為全書奠定基礎。第二卷深入探討脈學的理論基礎,將脈診置於中醫整體理論框架之下。第三、四卷聚焦於傳統脈診的重點——寸口脈,詳細闡述其診察方法與臨床辨證,這是中醫診脈的核心所在。第五、六卷則將視野擴展至身體其他部位的脈診,補充了全身脈診的完整性。第七、八卷專門討論脈象的變化規律與臨床診斷的應用,這部分是將抽象脈象轉化為具體病機判斷的關鍵。第九卷論述脈象與治療的關係,旨在指導如何根據脈象來制定或調整治療方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賢在書中並非簡單羅列脈象,而是深入探討其內在規律與應用原則,充滿辯證思維。在〈提綱論〉中,他梳理了《內經》、《難經》及歷代醫家對基本脈象(如浮、沉、遲、數、滑、澀等)的界定,並提出以「表、里、寒、熱、虛、實」六者作為統領諸脈的「大綱領」。這六者看似簡單,卻足以概括各種病證的總體屬性。然而,他並未止步於此,而是以精闢的臨床實例,揭示了脈象表徵與實質病機之間可能存在的複雜甚至相悖的關係——例如,浮脈雖常主表證,但陰虛陽浮者脈亦浮而無力;沉脈常主裡證,但表邪初感陽氣被束者脈亦先沉緊;遲脈常主寒,而傷寒餘熱未清者脈或遲滑;數脈常主熱,而虛損陰陽俱虧者脈或急數。這些「似是而非」的情況,深刻提醒醫者,絕不可孤立地、機械地看待單一脈象,必須結合其他「四診」(望、聞、問)信息,方能避免「孟浪任意」,誤判病情。這部分內容體現了王賢對臨床實踐中常見誤區的深刻認識,以及對醫者辨證能力的嚴格要求。
〈脈有亢制論〉則以《易經》「亢則害,承乃制」的哲理闡釋極端病理狀態下的脈象變異。王賢指出,病邪或正氣發展到極致時,其脈象可能呈現與本質相反的假象,即所謂「陽極似陰」、「陰極似陽」。他通過具體的傷寒案例,細緻地描述了陽盛格陰(實熱內鬱,狀似陰證)和陰盛格陽(虛寒內盛,逼陽外越,狀似陽證)時,患者表現出看似陰證或陽證的症狀,而其深層的脈象(如按之著骨有力、滑數 vs. 按之沉細遲微、不鼓擊)卻暴露了病機的真實面貌。此論旨在告誡醫者面對複雜危重之證時,務必細心揣測,審察精微,洞察真偽,避免被假象所迷惑,誤下攻或補之劑,貽害無窮。這反映了《脈貫》在辨識疑難病證脈象方面的深刻洞見。
在探討脈位與臟腑的關係時,〈脈位法天地五行論〉展現了王賢融匯傳統宇宙觀於醫學的巧思。他將寸、關、尺三部對應於人身這個「小天地」的方位(南、中、北;東、西)與五行、臟腑(左寸心火、左關肝木、左尺腎水;右寸肺金、右關脾土、右尺相火/腎水),並以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解釋左右手脈位之間,以及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與制約。他特別闡述了相火寓於右尺,以及左右手脈位之間五行相互制約(如左尺腎水制右尺相火,左關肝木制右關脾土,左寸心火制右寸肺金)的關係,並提出「制於人者,仍可制人,相制而適以相成也」的觀點。這不僅是對傳統脈位學說的深入探討,也反映了他試圖以更全面的理論框架來理解脈象背後的臟腑功能與病理聯繫,將宏觀的宇宙規律與微觀的人體脈動相結合。
《脈貫》的務實精神還體現在其對個體差異的重視。〈因形氣以定診論〉明確提出,診脈既有「逐脈審察」的「一成之矩」,更有「隨人變通」的「圓機之用」。他列舉了肥瘦、高矮、性情、地域、年齡、飲食、勞逸等多種因素對正常脈象的影響,如肥盛者脈常帶浮洪,瘦小者脈常帶沉數,性急者五至為平,嬰兒常七至等等,強調脈診必須「因人而異」、「隨人變通」,審察「形氣相得」與否。忽略這些個體差異,僅憑教科書式的脈象定義來判斷病情,同樣會導致嚴重錯誤。這部分內容極具臨床指導意義,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中「辨人」的重要性,使醫者在面對具體病人時,能夠靈活運用脈學知識。
總而言之,王賢《脈貫》是清代醫學寶庫中一部璀璨的脈學經典。它不僅系統整理了前人的脈學精髓,採摭《難經》要旨以為提綱,廣引諸家學說,更以其獨到的見解和條理清晰、剖析明盡的論述,為複雜的脈學理論提供了獨特的貫通視角。他對基本脈象的辯證分析、對極端病機下脈象假象的揭示、對脈位與臟腑關係的理論闡述,以及對個體差異對脈象影響的強調,都顯現了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這部著作刪繁就簡,要言不煩,深入淺出,確如其自序所言,旨在為後學者指明方向,幫助他們跨越脈學的幽深鴻溝。其對後世脈學研究影響深遠,清代著名醫家王清任在其《醫林改錯》中對其給予高度評價,讚譽其論述「無所不包,無所不備,實為脈學之巨著」。《脈貫》不僅是一部教授脈象識別的工具書,更是一部啟迪醫者深入探究病機、融會貫通理論與實踐的論著,是學習和研究中醫脈診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臨床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