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二 (3)
卷二 (3)
1. 脈旨論
土為君象,土不主時,寄王於四季之末,故名孤臟。夫胃為五臟六腑之海,蓋清氣上交於肺,肺氣從太陰而行之為十二經脈之始。故右關之前一分為五臟之隘口,為百脈之根荄,察里者不能廢也。況乎肝膽主春,氣浮而上升,陽之象也。陽應乎外,故以候表焉。脾胃為居中,土性凝而重濁,陰之象也。
陰應乎內,故以候里焉。若夫左寸之前違度,則生生之本虧;右寸之前先拔,則資生之元廢。古人以為人命之主,顧不重哉!至若臟氣有不齊,稟賦有厚薄,或左脈素大於右,或右脈素大於左,孰者為常?孰者為變?或於偏弱中略見有力,已隱虛中之實;或於偏盛中稍覺無神,便是實中之虛。活潑施治,不攻伐無過可也。
)
神門屬腎,兩在關後,人無二脈,必死不救。(《難經》曰: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夫脈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蓋兩尺屬腎,水為天一之元,人之元神在焉。即《難經》所謂三焦之原,守邪之神。故為根本之脈,而稱「神門」也。若無此二脈,則根本敗絕,決無生理。
而脈微指為心脈者,誤矣。彼因心經有穴名曰「神門」,正在掌後兌骨之端,故錯認耳。殊不知心在上焦,豈有候於尺中之理乎?)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尋。(浮者,輕下指於皮毛之間,探其腑脈也,表也。中者,略重指於肌肉之間,候其胃氣也,半表半裡也。沉者,重下指於筋骨之間,察其臟脈也,里也。上者,即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即於寸內前一分取之。下者,即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即於尺內後一分取之。
左右者,即左右手也。凡此七法名為七診。別有七診,謂獨大、獨小、獨寒、獨熱、獨遲、獨疾、獨陷下也。)
又有九候,即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為名,每候五十,方合於經。(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寸關尺三部,算之共得九候之數也。夫每候必五十動者,出自《難經》,合大衍之數也。乃偽《訣》以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必每候五十,凡九候共得四百五十,兩手合計九百,方與經旨相合也。)
上下來去至止六字,陰陽虛實,脈中奧旨。(上下來去至止六字者,足以別乎陰陽虛實。本岐黃之奧旨,滑攖寧闡明之。上者為陽,來者為陽,至者為陽;下者為陰,去者為陰,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脈有上下,是陰陽相生,病雖重,不死。
來者自骨內之分出於皮膚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還於骨內之分,氣之降也。脈有來去,是表裡交泰,病雖重,必起。此謂之人病脈和也。若脈無上下來去,死無日矣。故曰:脈不往來者,死。若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癲厥疾。來徐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至者,脈之應;止者,脈之息也。
白話文:
脈象意義的論述
脾胃屬土,如同君主一樣重要,但它不主宰特定的季節,而是將王位寄託在四季的末尾,所以被稱為「孤臟」。胃是五臟六腑的能量來源,清氣會上升到肺,肺氣從太陰經開始運行,成為十二經脈的起始。因此,右手關脈之前的部分,是五臟的交通要道,也是全身脈搏的根本,診察這裡的脈象不可忽略。
肝膽在春天主事,氣機向上升發,屬於陽的象徵。陽氣對應身體表面,所以可以從脈象來判斷體表的情況。脾胃居中,其土性凝重而渾濁,屬於陰的象徵。陰氣對應身體內部,所以可以從脈象來判斷身體內部的狀況。如果左手寸脈之前的部分脈象異常,就表示生命的根本受損;右手寸脈之前的部分脈象衰弱,就表示營養的來源枯竭。古人認為這是生命攸關的重要環節,怎能不重視呢?
臟腑的氣機可能不平衡,身體的稟賦也有厚薄之分,有人左手脈搏天生就比右手大,也有人右手脈搏天生就比左手大,哪種情況才是正常?哪種情況又是異常呢?有時在偏弱的脈象中,會隱約感覺到力量,表示虛證中帶有實證;有時在偏盛的脈象中,會略微感到脈象無力,表示實證中帶有虛證。治療時應靈活運用,不要過度攻伐,這樣才不會出錯。
神門穴屬於腎經,位於兩手關脈之後,如果這個脈搏消失,則表示生命即將終結,無法救治。《難經》說:「上部沒有脈搏,下部有脈搏,即使病情危重也不會危害生命。」脈搏有尺脈,就像樹木有根一樣,即使枝葉枯萎,根本也會自行恢復生長。兩手的尺脈屬於腎,腎中的水是生命之本,人的精神就在這裡。這也是《難經》中所說的三焦之原,守護身體的神氣。因此,尺脈是根本的脈搏,也稱為「神門」。如果沒有尺脈,就表示根本已經衰敗,絕對沒有生存的希望。
有人將微弱的脈搏稱為心脈,這是錯誤的。因為心經上有一個穴位叫做「神門」,位於手掌後方,所以被誤認了。要知道心臟在上焦,怎麼可能在尺脈中診察呢?
脈象有七種診斷方法,分別是浮、中、沉、上、下、左、右,這七種方法可以推求病症。「浮」是指輕按在皮膚表面,診察腑的脈象,屬於表證。「中」是指略微加重按在肌肉之間,診察胃氣的情況,屬於半表半裡證。「沉」是指重按在筋骨之間,診察臟的脈象,屬於裡證。「上」是指在寸脈的前端診察,主要對應胸腔、咽喉等部位的疾病。「下」是指在尺脈的末端診察,主要對應腹部、腰部、腿部等部位的疾病。「左右」是指左右兩手的脈象。這七種診斷方法合稱七診。此外,還有另一種七診,指的是脈象的獨大、獨小、獨寒、獨熱、獨遲、獨疾、獨陷下。
脈象還有九候的說法,指的是浮、中、沉三種脈位,每一種脈位再分為三個層次,合稱為九候,每一候的脈搏跳動應有五十次,這樣才符合經典的說法。每層脈位都有浮、中、沉三種脈象,寸、關、尺三部分加起來共有九候。每一候的脈搏跳動次數必須是五十次,這是出自《難經》的說法,符合大衍之數。偽造的醫書卻以四十五次為標準,這是不符合經典的。每一候必須跳動五十次,九候總共有四百五十次,兩手合計九百次,才符合經典的說法。
脈搏的上下、來去、至止這六個字的變化,可以辨別陰陽虛實,這是脈象中最重要的原則。上下、來去、至止這六個字,可以區分陰陽虛實,這是中醫的精髓所在,滑伯仁也闡述過這些道理。「上」屬於陽,「來」屬於陽,「至」屬於陽;「下」屬於陰,「去」屬於陰,「止」屬於陰。「上」是指脈搏從尺部向上運行到寸口,表示陽氣由陰產生。「下」是指脈搏從寸口向下運行到尺部,表示陰氣由陽產生。脈有上下運行,表示陰陽相互轉化,即使病情嚴重也不會死亡。
「來」是指脈搏從骨頭內向皮膚表面流出,表示氣機上升;「去」是指脈搏從皮膚表面返回到骨頭內,表示氣機下降。脈有來去,表示表裡之氣相互交通,即使病情嚴重也能恢復健康。這就表示人的脈象和諧。「如果脈象沒有上下來去,生命就即將結束了。」所以說:「脈搏沒有往來,就會死亡。」如果脈搏來勢快速,去勢徐緩,表示上實下虛,容易患癲癇等疾病。如果脈搏來勢徐緩,去勢快速,表示上虛下實,容易患中風等疾病。「至」是指脈搏的應對,「止」是指脈搏的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