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四 (4)
卷四 (4)
1. 足厥陰肝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叢毛,即三毛也。)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足面上行間、太衝也。內踝一寸,中封也。)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上踝過足太陰之三陰交,歷蠡溝、中都,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至膝關、曲泉也。)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股陰,內側也。
白話文:
肝經(足厥陰經)的脈絡從大腳趾上有毛的地方開始,往上沿著腳背的內側,在內踝上方一寸處,(經過足三里、太衝穴,中封穴在內踝上方一寸處。)上踝八寸後,在太陰經後面與之交會,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側,(經過足三陰交穴、蠡溝穴、中都穴,與太陰經交會後,再向上沿著大腿內側,到達膝蓋關節、曲泉穴。)然後沿著大腿內側,進入陰毛區,經過生殖器,(股陰指內側,指肝經後續的路徑。)
循股內之陰包、五里、陰廉,上會於足太陰之衝門、府舍,入陰毛中,急脈左右相交,環繞陰器,而會於任脈之曲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入小腹會於任脈之中極、關元,循章門至期門,挾胃屬肝,下足少陽日月之所絡膽,肝膽為表裡。)上貫膈,布脅肋,(貫膈行足太陰食竇之外,大包之裡;布脅肋,上足少陽淵腋、手太陰雲門,足厥陰經穴止此。)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白話文:
從大腿內側的陰包、五里、陰廉穴沿著足太陰經走向,在衝門、府舍穴與太陰經相會,進入陰毛中。急脈在左右相交,環繞陰器,並與任脈上的曲骨穴相會。
抵達小腹,緊貼胃部,屬於肝經,絡屬於膽經。(在小腹處與任脈上的中極、關元穴相會,沿著章門穴到達期門穴,緊貼胃部,屬於肝經,在下肢足少陽經的日月穴絡屬於膽經,肝膽相互表裡。)
向上貫穿橫膈,分佈在脅肋部。(貫穿橫膈,行走於足太陰經的食竇穴之外,大包穴之內;分佈脅肋,向上足少陽經的淵腋穴、手太陰經的雲門穴,足厥陰經的穴位到此結束。)
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頭部後側,連接眼睛組織,向上出額頭,與督脈在頭頂相會。
(頏顙,咽顙也。目內深處為目系。其內行而上者,循喉嚨後,入頏顙,行足陽明大迎、地倉、四白之外,內連目系,上出足少陽陽白之外,臨泣之裡,與督脈會於巔之百會穴。)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從目系下行任脈之外,本經之裡,下頰環唇。)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白話文:
頏顙,也就是咽喉。眼睛深處的地方叫做目系。目系內部向上循行,經過喉嚨後面,進入頏顙,循行於足陽明經的大迎、地倉、四白穴之外,內連目系,向上出於足少陽經的陽白穴之外,臨泣穴的內側,在頭頂百會穴與督脈會合。
從目系分出的分支,下行經過頰裡,環繞脣內。(從目系向下循行於任脈的外側,本身經絡的內側,下行經過頰部環繞脣部。)
從目系分出的另一分支,又從肝臟分出,貫通し膈肌,向上注入肺部。
(從前期門屬肝之所,行足太陰食竇之外,本經之裡,別貫膈,上注肺。下行挾中脘之分,復接手太陰肺經,十二經脈一周已盡也。)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之脈同結腰、踝,故腰痛。)丈夫㿉疝,婦人少腹痛,(脈繞陰器,故控睪而痛為疝症。婦人少腹腫,亦疝也。
白話文:
從前面門牙屬於肝經的地方,經過足太陰脾經食竇的外側,本經的內側,再穿過橫膈膜,往上接通肺部。向下行於中脘的分界處,又連接手太陰肺經,十二條經脈至此一圈結束。
如果是動脈脈絡受阻,就會導致腰痛,無法前後彎腰。(因為支脈與太陰脾經、少陽膽經的脈絡一同連接腰部和足踝,所以會腰痛。)男性會出現疝氣,女性會出現小腹疼痛。(脈絡環繞著生殖器,所以影響睪丸而導致疝氣疼痛。女性小腹腫脹,也是疝氣的症狀。)
)甚則嗌乾,面塵脫色。(脈循喉上額,支者從目系下頰,故其病如此。)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飱泄,狐疝,遺溺,閉癃。(上行者挾胃貫膈,下行者過陰器,故為是諸病。)
白話文:
嚴重的會出現咽喉乾澀,面部灰暗失色。(脈絡沿著喉嚨向上到額頭,支脈從眼睛連接到臉頰,因此這種疾病的症狀會表現出來。)由肝臟疾病引起的,會出現胸悶、嘔吐、腹瀉、陰囊疝氣、尿失禁、小便困難。(向上行的脈絡挾帶著胃氣到達膈肌,向下行的脈絡經過生殖器,因此會導致這些疾病。)
2. 奇經經絡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以下任、督、沖、蹻皆奇經也,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中極,任脈穴也,在曲骨上一寸。中極之下為胞宮,任、督、沖三脈皆起於胞宮,而出於會陰,任由會陰而行腹,督由會陰而行背,沖由會陰出並少陰而散胸中。)
白話文:
任脈:從肚臍正下方胞宮穴發源,沿著腹部上行,穿過關元穴,到達咽喉,再向上經過下巴,沿著臉部進入眼睛。
(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都是奇經八脈,與臟腑經脈沒有表裡配對,因此稱為奇經。中極穴是任脈上的穴位,位於彎曲的股骨上緣一寸。胞宮位於中極穴下方,任脈、督脈、沖脈三條經脈都從胞宮發出,經過會陰穴,任脈由會陰進入腹部,督脈由會陰進入背部,沖脈由會陰散佈於胸腔。)
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起者,外脈所起,非發源也。氣街,即氣衝,在毛際兩旁。起於氣街,並足少陰之經會於橫骨、大赫等十一穴,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此衝脈之前行者也。然少陰之脈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衝脈亦入脊內,伏沖之脈,然則衝脈之後行者,當亦並少陰無疑也。)
白話文:
衝脈起源於氣衝,與足少陰經平行,經過肚臍上方,到達胸中然後分散。(「起源」是指外脈的起始點,不是指發源地。氣衝位於毛髮邊緣的兩側。衝脈起源於氣衝,與足少陰經並行於橫骨、大赫等十一穴,經過肚臍上方到達胸中然後分散。這是衝脈前行的路線。但是足少陰經向上經過大腿內側的後緣,貫穿脊椎連接腎,衝脈也進入脊椎內,伏在督脈之下。因此,衝脈後行的路線,必然也與足少陰經平行。
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任脈自前陰上毛際,行腹裡,故男女之為病若此也。)
衝脈為病,逆氣裡急。(衝脈俠臍上行,至胸。氣不順則逆,血不和則急也。)
白話文:
當任脈發生疾病時,男子會出現內部結成七種疝氣,女子則會有帶下和瘕聚的症狀。(任脈從會陰向上到毛際,沿著腹部內部走行,所以男女的疾病表現如下。)
當衝脈發生疾病時,會出現氣逆和內部急迫的感覺。(衝脈在肚臍兩側向上行至胸部。氣如果不順利就會上逆,血液如果不和調就會感到急迫。)
督脈為病,脊強反折。(督脈貫脊,故病如此)。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少腹乃胞宮之所,居骨中央者,橫骨下近外之中央也。廷,正也,直也。廷孔,溺孔也。)其孔溺孔之端也。(女人溺孔在前陰中,橫骨之下,孔之上際謂之端,乃督脈外起之所。
白話文:
督脈出現問題,會有脊椎僵硬、反弓的症狀。(因為督脈貫穿脊椎,所以病症會這樣)。督脈起於小腹下方骨頭的中央,女性的部分則進入會陰穴。(小腹是子宮所在之處,骨頭中央是指橫骨下靠近外側的中央。會陰穴,就是會陰部的正中直下穴位。)這個穴位就是女性尿道口的末端。(女性的尿道口位於陰部前方,橫骨下方,孔洞的上方邊緣稱為末端,這裡是督脈在體外的起始點。)
雖言女子,然男子溺孔,亦在橫骨下中央,第為宗筋所函,故不見耳。)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篡者,交篡之義,即前後二陰之間。)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足少陰之脈上股內後廉,足太陽之脈外行者過髀樞,中行者挾脊貫臀,故此督脈之別繞臀至少陰之分,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之脈並行而貫脊屬腎也。
白話文:
雖然是說女性,但男性小便口也在恥骨下方,中央的位置,不過因為被肌腱所包覆,所以看不到。
它的經脈沿著生殖器,經過陰阜,繞過陰阜後方。(陰阜:外生殖器的隆起部位,前後兩個陰部之間。)分繞臀部,與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的中絡脈會合,足少陰經脈向上經過股後內側,進入脊椎,連結腎臟。(足少陰經脈向上經過股內後方,足太陽經脈的外支線經過大腿根部,中支線沿脊椎貫穿臀部,所以督脈的分支繞臀到達足少陰的範圍,與足太陽經脈中絡脈會合,而足少陰經脈則並行進入脊椎,連結腎臟。)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此亦督脈之別絡,並足太陽經上頭下項,俠脊抵腰,復絡於腎。其直行者自尻上脊下頭,由鼻而至人中也。)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白話文:
(此自少腹直上者,皆任脈之道,而此列為督脈。啟玄子引《古經》云:任脈循背謂之督脈,自少腹直上者,謂之任脈,亦謂之督脈。)此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此督脈自臍上貫心,故為病如此,名為沖疝,實兼衝任而為病也。)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乾。
從腹部以下直線向上走的經絡,都是任脈的道路,而這一段卻被稱為督脈。啟玄子引用《古經》說:任脈沿著背部走叫做督脈,從腹部以下直線向上走的叫做任脈,也稱督脈。
這種病從腹部以下往上衝擊到心臟而疼痛,不能前後,稱為沖疝。(因為督脈從肚臍以上貫通到心臟,所以發病時會這樣,名叫沖疝,實際上是沖脈和任脈共同發病。)女性會出現不孕、小便不利、痔瘡、漏尿和口渴。
白話文:
从腹部往下直直往上走的经络,都属于任脉,但这一段却被称为督脉。启玄子引用《古经》解释说,任脉沿着背部走叫做督脉,从腹部往下直直往上走的也叫做任脉,同样被称为督脉。
这种病从腹部往下往上冲击到心脏,让人疼痛难忍,无法前后移动,被称为冲疝。这是因为督脉从肚脐以上贯通到心脏,所以发病时会这样,称为冲疝,实际上是冲脉和任脉共同发病。女性还会出现不孕、小便不利、痔疮、漏尿和口渴等症状。
(女子諸症雖由督脈所生,實亦任、沖之病。王氏曰:任脈者,女子得之以任養也;衝脈者,以其氣上衝也;督脈者,督領諸脈之海也。三脈皆由陰中而上,故其病如此。)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骨上,謂曲骨上毛際中;臍下營,謂臍下一寸,陰交穴也,皆任脈之穴而治督脈之病。
白話文:
雖然女性的各種疾病都是督脈引起的,但實際上這也是任脈和衝脈的疾病。王氏說:任脈是女性賴以滋養的經脈;衝脈是因為它的氣往上衝而得名;督脈是督領諸脈之海。這三條經脈都由陰中而上,所以它們的疾病表現也類似。
督脈生病要治療督脈,治療的位置在骨頭上,嚴重的話在臍下的「營」穴(「骨上」指恥骨上緣靠近陰毛的地方;「臍下營」指臍下一寸,「陰交」穴,都是任脈上的穴位,但治療的是督脈的疾病)。
正以脈雖有三,論治但言督脈,而不云任沖,所用之穴亦以任為督,可見三脈同體,督即任沖之綱領,任沖即督之別名耳)。
白話文:
儘管脈絡有督脈、任脈和沖脈三種,但治療時只說督脈,而不提任脈和沖脈。所使用的穴位也以任脈為督脈,這可看出三脈是同一系統的,督脈是任脈和沖脈的統轄者,而任脈和沖脈只是督脈的別稱罷了。
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谷之後,(蹻脈有二,曰陰蹻,曰陽蹻。少陰之別,腎經之別絡也。然谷之後,照海也。此但言陰蹻,未及陽蹻,惟《纓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蹻之脈,刺外踝之下半寸所。蓋陽蹻為太陽之別,故《難經》曰:陽蹻脈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白話文:
蹻脈是少陰經的分支,起於足底的照海穴(然谷之後)。(蹻脈有兩條,一條叫陰蹻,一條叫陽蹻。少陰的別脈,是指腎經的別絡。照海穴,即腳踝內側的凹陷處。這裡只提到了陰蹻,沒有提到陽蹻,只有《纓刺論》中說:邪氣侵犯足陽蹻脈,可以在外踝下半寸處刺針。因為陽蹻脈是太陽經的分支,所以《難經》說:陽蹻脈起於腳後跟,沿外踝向上走行,進入風池穴。
陰蹻脈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故陰蹻為足少陰之別,起於照海;陽蹻為足太陽之別,起於申脈。庶得其詳也。)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蹻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白話文:
陰蹻經也從腳底中央開始,沿著內踝向上運行,到咽喉,與衝脈相交。因此,陰蹻經是足少陰經的分支,起源於照海穴。陽蹻經是足太陽經的分支,起源於申脈穴。這樣就能詳細地瞭解它們。
從內踝上方開始,直接向上沿著陰股向前,進入陰部,再向上經過胸腔,進入缺盆穴,從人迎穴之前而出,進入瞢脈,屬於眼睛內側,與太陽經、陽蹻經相接而向上行。
兩股氣息互相交合,則能滋潤眼睛;如果氣息不暢通,眼睛就會閉不上。
(自內踝直上入陰循胸,皆並足少陰上行也。然足少陰之直者,循喉嚨而挾舌本,此則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以合於足太陽之陽蹻。是蹻脈有陰陽之異也。陰蹻、陽蹻之氣並行回還而濡潤於目,若蹻氣不榮則目不能合,陽盛則目張,陰盛則目瞑。目之瞑與不瞑,皆蹻脈為之主也。
白話文:
陰維脈從各條陰經的交會點開始,脈絡起始於足少陰腎經的築賓穴,這是陰維脈的郄穴,位於內踝上五寸,在跟腱之後的肌肉分界中央。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進入小腹,會合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於腹腔。向上會合足太陰脾經於橫膈、胃脘,沿著胸肋部會合足厥陰肝經於期門穴,進入胸膈,夾著咽喉,與任脈會合於天突、廉泉穴,向上到達頭頂前方而結束。
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其脈發於足太陽金門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會足少陽於陽交,為陽維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厭,抵小腹側會足少陽於居髎,循脅肋斜上肘上,會手陽明、足太陽於臂臑,過肩前與少陽會於臑會、天髎,卻會手足少陽、足陽明於肩井,入肩後會手太陽、陽蹻於臑俞,上循耳後,會手足少陽於風池,上腦空、承靈、正營、目窗、臨位,下額與手足少陽、陽明五脈會於陽白,循頭入耳,上至本神而止。
白話文:
陽維經脈起始於所有陽經彙集的地方,其經脈從足太陽經的金門穴發出,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處;向上外踝七寸,與足少陽經交會於陽交穴,是陽維經的郄穴,沿著膝蓋外側向上到大腿外側凹陷處,到達小腹側面與足少陽經交會於居髎穴,沿著脅部和肋部斜向上到肘部上,與手陽明經、足太陽經交會於臂臑穴,經過肩前與少陽經交會於臑會穴和天髎穴,再次與手足少陽經、足陽明經交會於肩井穴,進入肩後與手太陽經、陽蹻經交會於臑俞穴,向上沿著耳後,與手足少陽經交會於風池穴,上至腦空穴、承靈穴、正營穴、目窗穴、臨泣穴,下降到額部與手足少陽經、陽明經五條經脈交會於陽白穴,沿著頭部進入耳中,向上到達本神穴而結束。
帶脈起於季脅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太陽會於五樞、維道。
二蹻為病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少腹痛,裡急,腰及髖𡧙下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人漏下。
白話文:
帶脈從季肋部的足厥陰肝經上的章門穴開始,沿著足少陽膽經的路線行進。帶脈環繞身體一周,就像束在身上的腰帶一樣,還會在五樞穴和維道穴與足太陽膀胱經相會。
當陰蹻脈和陽蹻脈發生問題時,會出現癲癇、發冷發熱的症狀,皮膚也可能會有濕疹或麻木感,還會有小腹部疼痛、腸胃緊迫不適、腰部及髖部到大腿內側連到生殖器的疼痛,男性可能會有陰囊疝氣,女性則可能會有月經不調或子宮出血的情況。
二維為病,陰陽不能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主表,陰維主裡。
帶脈為病,腹滿,腰溶溶坐水中,婦人小腹痛,裡急後重,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白話文:
當「二維經脈」出現問題,陽氣和陰氣無法互相調和,就會感到憂鬱消沉,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陽維經脈」出問題會感到寒冷和發熱,「陰維經脈」出問題會感到心痛。
「陽維經脈」主要影響身體表面,「陰維經脈」主要影響身體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