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十二經絡圖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其形四垂,附著於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諸臟之氣,為臟之長,為心之蓋。是經常多氣少血,其合皮也,其榮毛也,開竅於鼻。《難經》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華元化曰:肺者,生氣之原,乃五臟之華蓋。

白話文:

肺是人體氣體交換的器官,負責調節呼吸。它的形狀像四片花瓣,附著在脊柱第三椎骨的中間,有二十四個氣孔,整齊排列著,可以通達各個臟腑的氣血,是臟腑之首,也是保護心臟的心肺屏障。肺通常氣多血少,與皮膚相合,滋養毛髮,在鼻孔開竅。《難經》記載:肺重三斤三兩,有六片葉狀組織和兩個耳狀組織,總共有八片葉子,主管魂魄的藏匿。華元化認為:肺是生命之氣的來源,是五臟的華蓋(保護傘)。

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覆諸臟,虛如蜂案,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濁之運化,為人身之橐籥。場,肺者,市也。百脈朝會之處所也。凡飲食入胃,不敢自專,地道卑而上行,上朝於肺,肺乃天道,下濟而光明。水津四布,五經並行,下輸膀胱,小便自利。

豈以肺如都市?聚他處之物而仍散之他處,故字從肉從市。

白話文:

肺部潔白如玉,被稱為「華蓋」,覆蓋在所有內臟之上,就像蜂巢一樣空虛,下面沒有孔洞。吸氣時佈滿肺部,呼氣時肺部則變空。呼氣和吸氣交替進行,變化自然而然。肺部主管清氣和濁氣的轉化,是人體呼吸的風箱。肺部就像市場,是百脈相會之地。所有飲食進入胃部後,不能自行分配,而會通過低處的地道向上運行,朝拜肺部。肺部如同天之法則,向下滋潤身體,使之明亮。津液四處分佈,五臟經脈並行,向下輸送到膀胱,小便自然排泄。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迴腸當臍,左回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傳脊,以受迴腸,乃出滓穢之路,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大腸重二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

白話文:

大腸是傳導食物的器官,負責消化變化。迴腸連接著肚臍,向左回轉十六個彎曲,寬度四寸,直徑一寸半,長度七尺,能容納一斗穀物和七升半水。廣腸連接著脊椎,接收迴腸,是排放廢物的通道,寬度八寸,直徑二寸半,長度八尺,能容納九升三合八分之一穀物。這條經絡氣血充足。《難經》記載:大腸重兩斤十二兩,肛門重十二兩。

按:迴腸者,以其回疊也;廣腸者,即迴腸之更大者;直腸者,又廣腸之末節也,下連肛門,是為穀道。後陰,一名魄門,總皆大腸也。

白話文:

迴腸:因為它迴旋盤繞。

廣腸:就是迴腸但更大。

直腸:又是廣腸的最後一截,連著肛門,就是糞便排出的管道。

後陰(肛門),另一名稱為魄門,這些都是大腸。

大腸為傳道之官,有變易之義,上受胃家之糟粕,下輸於廣腸,舊谷出而新谷可進,故字從肉從易,又暢也,通暢水穀之道迅。

大腸上口即小腸下口。

白話文:

大腸是負責傳導的器官,具有變化的特性。它從胃部接收食物殘渣,再傳輸到直腸。舊的食物排出後,新的食物就可以進入體內。因此,「大腸」這個字是由「肉」和「易」組成,意指大腸的功能是暢通地傳導水穀,使其迅速通過腸道。

胃之上口名曰賁門,飲食之精氣從此上輸於脾,肺宣播於諸脈。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是經多氣多血。《難經》曰:胃重二斤一兩。

胃者,匯也。飲食匯聚於此,而為谷之府也。

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名幽門。

白話文:

胃最上面的開口稱為賁門,食物中的精氣從賁門進入脾臟,再由肺部輸送至各條脈絡。脾胃就像倉庫,負責儲存和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能量。胃是水穀氣血聚集的地方。胃的尺寸約為長度二尺六寸、寬度五寸、直徑一尺五寸,可以容納三鬥五升的水穀。胃中通常儲存著兩鬥穀物和一斗五升水,這時胃纔算滿。胃經有豐富的氣血。《難經》中記載:胃的重量為二斤一兩。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是經常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與智。滑氏曰:掩乎太倉。華元化曰:脾主消磨五穀,養於四傍。

脾者,卑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氣,以化谷也。《遺篇·刺法論》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白話文:

脾臟猶如穀倉,負責消化分解食物,提供營養。它的形狀像鐮刀,與胃膜相連,附在胃之上,在背部第十一胸椎下方與脾俞穴相對應。脾臟聽到聲音會動,會磨動胃,主導食物的消化與輸送。它與肌肉相配,榮養嘴脣,開竅於口。脾臟常有氣而血不足。《難經》記載:脾臟重二斤三兩(約 860 公克),寬扁三寸(約 9 公分),長五寸(約 15 公分),含有半斤散膏,負責包裹血液,溫暖五臟,儲藏心智和智慧。滑氏說:脾臟是身體的大倉庫。華元化說:脾臟負責消化分解五穀,在身體四周滋養各臟腑。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耳,又曰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其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的君主之官,主宰著意識和精神活動。心臟位於肺部下方,隔膜上方,依附在脊椎的第五個椎骨上。心臟通常血少氣多。

與心臟相連的脈絡,能表現出心臟的健康狀況。心臟的榮光(即氣血充實)表現在耳朵上,也表現在舌頭上。《難經》記載:心臟重十二兩,裡面有七個孔和三根毛,儲存著三合(約600毫升)精微的津液。心臟主藏神志,

心臟的外形尖圓,像蓮花的蕊芯,裡面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孔竅,用於引導天真之氣,心臟下方沒有穿透性的孔竅,而上方通過孔竅與舌頭相通。心臟有四條系絡,與其他四個臟器相通。心臟外面包裹著一層淡紅色的脂肪組織,稱為心包絡。

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迴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

心字移之一點於下之左,即火字也。心主火。心者,惺也。言心氣旺則能惺惺而運其神明也。

白話文:

心下面有膈膜,這膈膜跟脊柱和兩脅周圍相連,遮蓋保護著,讓渾濁的氣不能上升影響到心肺,這就是所謂的膻中。

心字只要移一點到下方的左邊,就是火字。心主火。心,就是清醒的意思。意思是說心氣旺盛就能夠保持清醒,運用心智。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半,長二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穀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小腸重二斤十四兩。

白話文:

小腸是一個儲存和轉化食物的器官,負責食物的消化。小腸位於脊椎後方,前面連接在肚臍上方。它呈彎曲堆疊狀,有十六個彎曲,寬約五釐米,直徑約兩釐米,長度約四公尺。小腸可以容納約四公升的食物和約一公升的水。

小腸的上口位於肚臍上方兩釐米處,靠近脊椎,食物和水從這裡進入小腸。再往下約兩釐米,外側連接在肚臍,這個位置是水分穴,與小腸的下口相對應。在此處,食物中的清濁會被分開,水分滲入膀胱,殘渣則流入大腸。小腸經絡中血較多,氣較少。《難經》記載,小腸的重量為二斤十四兩。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上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入。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泄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腫。後世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者,皆非。

白話文:

膀胱就像身體裡的一座城市,儲藏體液。體液氣化後,才能排出體外。膀胱位於第十九節脊椎處,靠近腎臟的下方,大腸的前面。膀胱沒有上口,只有下口,在肚臍上一寸處的水分穴,是小腸的下口,也是膀胱的上端。體液從這裡分離,流入大腸,隨著氣的運動滲出體外。膀胱液體的排出和進入都依靠氣化。氣化不正常,體液就會流入大腸,引起腹瀉;氣化出不來,就會堵塞下焦,導致癃腫(小便不通)。後世一些醫書說膀胱有上口沒有下口,或者上下都有口,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

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

膀者,言其橫於前陰之夏,以通水也。胱者,言其質之薄而明也。合而言之,以其由虛而實,旁通水道也。

白話文:

這是說經絡中的血液多而氣少。《難經》提到:膀胱的重量是九兩二銖,長寬各為九寸,可以容納九升九合的尿液,出口的直徑則有二寸半。

膀,是指它位於前面下身的部分,在夏天時負責通調水液。胱,是指它的質地薄而且透明。合起來說,就是因為它可以從空虛的狀態變得充實,並且旁邊有通道讓水液流通。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附於脊之十四椎下。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骨也,其榮發也,開竅於二陰。《難經》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精與志。華元化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有兩枚,形如豇豆相併,而曲附於脊之兩傍,相去合一寸五分。外有黃脂包裹,各有帶兩條,上條繫於心,下條趨脊下大骨,在脊骨之端,如半手許,中有兩穴,是腎帶經過處,上行脊髓,至腦中,連於髓海。

腎,任也。主骨而任周身之事,故強弱系之。

白話文:

腎臟是一個強壯的器官,它能產生巧妙的機能。腎臟附著在脊椎的第十四節椎骨下方。它經常處於缺血多氣的狀態。它與骨骼相連,營養供給它,它在兩個陰部開竅。

《難經》說:腎臟有兩個,重達一斤二兩,主要儲藏精氣和意志。華元化說:腎臟是精神的住所,生命力的根源。腎臟有兩個,形狀像並在一起的豇豆,彎曲地附著在脊椎兩側,相距約一寸五分。外部有黃色的脂肪包裹,每邊各有一條帶子。上面的帶子連接到心臟,下面的帶子延伸到脊椎下方的骨骼,位於脊椎的末端。末端約有一個手掌寬,其中有兩個穴位,是腎帶經過的地方。帶子向上延伸到脊髓,到達大腦,連接到髓海。

心包一臟,《難經》言其無形。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臟象校之,在心下,橫膜之上,豎膜之下,其與橫膜相黏也。黃脂裹者,心也。脂漫之外有細筋膜如絲,與心肺相連者心包也。此說為是,凡言無形者非。又按《靈蘭秘典論》有十二官,獨少心包一官,而多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一節,今考心包臟居膈上,經始胸中,正值膻中之所,位居相火,代君行事,實臣使也。此一官者,其即此經之謂歟。

包絡者,護衛心主,不使濁氣干之,正由君主云有宮城也。

白話文:

心包這個臟器,《難經》上說它沒有形體。滑伯仁說:心包,又叫手心主,根據臟腑的對應關係來看,它位於心的下面,橫膈膜上面,縱隔膜下面,緊貼着橫膈膜。包在黃色脂肪中的是心臟。脂肪包裹的外面有一層細密的筋膜,像線條一樣,連接心臟和肺部的就是心包。這個說法是正確的,說心包無形的觀點是不對的。

另外,根據《靈蘭祕典論》,十二官中唯獨缺少心包一官,而多了膻中一官,它屬於臣使的官,負責喜樂的產生。現在考察心包臟器的位置,它位於膈肌上部,起始於胸中,正好位於膻中之處,屬於相火,代君行事,確實是臣使。這個一官,是不是就是這部經書所說的膻中呢?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經少血多氣。《中藏經》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

三焦者,統上中下而言,故曰三。切近於臟腑故曰焦。

白話文:

三焦是人體內臟腑之外的通道,水道從這裡流出。這條經絡氣多血少。《中藏經》中說:三焦是人體精神、元氣、真氣這三元之氣所在的地方。它掌控五臟六腑、經脈氣血、人體左右上下各個部分的氣。三焦通暢,全身各處的氣血也都會通暢。它灌溉全身,調和內外,滋養左側身體,補養右側身體,通導上部氣血,宣導下部氣血,沒有比它作用更大的了。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是經多血少氣。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腑,號曰將軍。主藏而不瀉。

《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一臟,皆取決於膽也。

膽者,擔也。言其有力量,善擔當者也。

白話文:

膽,是人體中主管決斷和思考的重要器官。《難經》一書記載:膽位於肝臟的右葉之間,重量約為三兩三銖,長度約為三寸,能容納約三合的膽汁。膽經多血少氣。醫家華元化說:膽是清澈明亮的腑臟,猶如軍隊的將領,具有藏而不瀉的特性。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居膈下,上著脊之九椎下。是經常多血少氣。其合筋也,其榮爪也,主藏魂,開竅於目。其繫上絡心肺,下亦無竅。《難經》曰:肝重二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刺禁論》曰:肝生於左。滑氏曰:肝之為臟,其治在左,其臟在右脅、右腎之前並胃,著脊之第九椎。

肝者,干也。其性多動而少靜,好乾犯他臟者也。

白話文:

肝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它就像將領一樣,負責思考和謀略。肝臟位於橫膈膜下方,連接著脊椎的第九節椎骨。

肝臟通常血多氣少。它與肌腱相連,負責滋養指甲,儲藏靈魂,並與眼睛相通。

肝臟的上方與心和肺相連,但下方沒有出口。《難經》中記載:肝臟重二斤四兩,分為七片,左邊三片,右邊四片。《刺禁論》中說:肝臟在身體的左側。滑氏說:肝臟作為內臟,位於身體左側,但它的實質部位在右脅、右腎和胃的前面,連接著脊椎的第九塊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