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脈旨論

止而暫息者,愈之疾,止久有常者,死也。

《素問》曰: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陰陽之理,不可不熟。故曰謹。獨聞獨見,非眾所知,故曰無與謀。則果能明於上下來去至止六字,以通陰陽虛實之理者,在昔猶難之。初學於此道,其有懵然無知者,乃可肆口以談耶!)

包絡與心左寸之應,惟膽與肝左關所認,膀胱及腎左尺為定;胸中及肺右寸昭彰,胃與脾脈屬在右關,大腸並腎右尺班班,(此遵《內經》脈法分配臟腑於兩手也。《內經》診法包絡配心,胸中配肺,大腸列於右尺,小腸附於膀胱。

包絡與心脈皆在左手寸上,膽脈與肝脈皆在左手關上,膀胱及腎脈皆在左手尺上;胸中與肺脈皆在右手寸上,胃脈與脾脈皆在右手關上,大腸與腎脈皆在右手尺上,偽《訣》以大、小腸列於寸上,三焦配於左尺,命門列於右尺,(詳考《內經》並無命門,經絡何以應診?)膻中置而不言,男女易位,至數差訛,形脈不分,圖象罔設,良可笑也。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關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

此人身之定位也。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偽《訣》越中焦而候之寸上,有是理乎?滑伯仁見及此,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可稱千古支眼。偽《訣》之誤,特因心與小腸為表裡,肺與大腸為表裡耳。殊不知此乃經絡之表裡,而誤作臟腑之表裡。

諸家脈書亦未辨正,竟混配於寸口,誤世已久,今特辨之。按張路玉云:大小二腸之氣平居無病之時,收二腸之氣未嘗不隨經而之寸口也;以病言之,則二腸司傳化之任,病則氣化不順,而為留滯,又必驗之於尺。路玉以無病有病而定臟腑,殊為大謬。但臟腑配寸關尺,診脈驗病,乃古聖軒岐立論,確有一定之理,豈可以有病將二腸之脈診於尺,以平居無病者診於寸口哉?此論似是而實非,乃起後世之疑端,予特表而正之。)

五臟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關,沉而弦長;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脈象和緩;右尺相火,與心同斷。(心肺居上,脈應浮;腎肝居下,脈應沉;脾胃居心肺腎肝之間,謂之中州,脈亦應在浮沉之間。心肺同一,浮也。但浮大而散者,象夏火,故屬心;浮澀而短者,象秋金,故屬肺。

肝腎同一,沉也。但沉弦而長者,象春木,故屬肝;沉石而濡者,象冬水,故屬腎。脈和而緩,氣象沖融,土之性也,故屬脾。右腎雖為水位,而相火所寓,故與左寸同斷也。

按呼出者心與肺為陽,故心與肺皆浮。心為陽中之陽,故浮且大而散;肺為陽中之陰,故浮而兼短澀。吸入者腎與肝為陰,故腎肝之脈皆沉。腎為陰中之陰,故沉而且石;肝為陰中之陽,故沉而兼長。脾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脈在中。

白話文:

脈搏停止後短暫休息,這種情況表示疾病正在好轉;如果脈搏停止後長時間沒有恢復,這表示病情危險。

《素問》說:要仔細研究陰陽的變化,不要跟隨大眾的看法。所謂的陰陽,指的是:離開的是陰,到來的是陽;靜止的是陰,動的是陽;遲緩的是陰,快速的是陽。陰陽的道理,不可以不深入了解,所以說要仔細研究。獨自聽聞和看見的,是大家不知道的,所以說不要跟隨大眾的看法。如果能明白上下、來去、到來、停止這六個字,來理解陰陽虛實的道理,在過去也是很困難的。剛開始學習這個醫理的人,如果還懵懂無知,怎麼可以隨便開口談論呢!

包絡脈對應左手寸部的脈搏,膽脈和肝脈對應左手關部的脈搏,膀胱脈和腎脈對應左手尺部的脈搏;胸部和肺脈顯現在右手寸部,胃脈和脾脈對應右手關部,大腸脈和腎脈則明顯地顯現在右手尺部。(這是按照《內經》的脈法,將臟腑分配到兩手的說法。《內經》的診斷方法是包絡對應心,胸部對應肺,大腸位於右手尺部,小腸依附於膀胱。)

包絡脈和心脈都在左手寸部,膽脈和肝脈都在左手關部,膀胱脈和腎脈都在左手尺部;胸部和肺脈都在右手寸部,胃脈和脾脈都在右手關部,大腸脈和腎脈都在右手尺部。偽《訣》卻將大腸和小腸列在寸部,將三焦脈配在左尺部,將命門列在右尺部(仔細考察《內經》並沒有命門的說法,那經絡又怎麼會有對應診斷的呢?),膻中則被忽略不提,男女診脈位置顛倒,脈搏次數的計算也出現錯誤,外形和脈象沒有區分開來,圖象沒有設定,實在是很可笑。寸部主要對應上焦,用來診察胸部的情況;關部主要對應中焦,用來診察膈中(橫膈膜附近)的情況;尺部主要對應下焦,用來診察腹部的情況。

這是人體部位的定位。大腸和小腸都在下焦腹部,偽《訣》卻越過中焦,將其歸屬於寸部診察,這有道理嗎?滑伯仁看到了這一點,認為左手尺部主要診察小腸、膀胱、前陰的疾病,右手尺部主要診察大腸、後陰的疾病,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以來獨到的見解。偽《訣》的錯誤,特別是因為心與小腸、肺與大腸互為表裡,卻不知道這是經絡的表裡關係,而誤以為是臟腑的表裡關係。

各家脈學書籍也沒有辨別糾正這個錯誤,竟然將它們混淆地分配在寸口,誤導世人很久了,現在特地加以辨明。按照張路玉的說法:大小二腸的氣在沒有疾病的時候,二腸之氣沒有不隨著經脈而運行到寸口的;從疾病來說,二腸掌管傳導消化,如果生病,則氣化不順,而會滯留,所以一定要在尺部檢查。張路玉以沒有病和有病來決定臟腑的診斷,實在是大錯特錯。臟腑對應寸、關、尺,通過診脈來檢驗疾病,這是古代聖人岐伯和黃帝確立的理論,是有一定道理的,難道可以因為有病就把二腸的脈診於尺部,把沒病的人的脈診於寸口嗎?這個說法看似有道理,其實不然,反而引起後世的疑慮,我特別加以闡明和糾正。

五臟的功能不同,各自有其根本的脈象。左手寸部的心脈呈現浮大而散的狀態;右手寸部的肺脈呈現浮澀而短的狀態;肝脈在左手關部,呈現沉而弦長的狀態;腎脈在左手尺部,呈現沉實而濡的狀態;右手關部屬於脾,脈象平和舒緩;右手尺部屬於相火,和心脈診斷方法相同。(心肺位於上方,脈象應該是浮的;腎肝位於下方,脈象應該是沉的;脾胃位於心肺腎肝之間,屬於中焦,脈象也應該在浮沉之間。心肺性質相同,都是浮的。但是浮大而散的,就像夏天旺盛的火,所以屬於心;浮澀而短的,就像秋天肅殺的金,所以屬於肺。

肝腎性質相同,都是沉的。但是沉弦而長的,就像春天生長的木,所以屬於肝;沉實而濡的,就像冬天寒冷的水,所以屬於腎。脈象平和舒緩,氣象沖和,這是土的特性,所以屬於脾。右腎雖然屬於水位,但是也寄寓著相火,所以診斷方法和左寸部的心脈相同。

按照呼出氣息時,心和肺屬於陽,所以心和肺的脈象都是浮的。心是陽中之陽,所以脈象浮且大而散;肺是陽中之陰,所以脈象浮且兼短澀。吸入氣息時,腎和肝屬於陰,所以腎和肝的脈象都是沉的。腎是陰中之陰,所以脈象沉且實;肝是陰中之陽,所以脈象沉且兼長。脾屬於中焦,所以脈象不浮不沉,而處於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