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脈旨論

足厥陰肝脈沉而弦長,足少陰腎脈沉石而滑,足太陰脾脈中和而緩,足少陽膽脈弦大而浮,足陽明胃脈浮長而澀,足太陽膀胱脈洪滑而長;手少陰心脈洪大而散,手太陰肺脈浮澀而短,手厥陰心包絡脈浮大而散,手少陽三焦脈洪大而急,手陽明大腸脈浮短而滑,手太陽小腸脈洪大而緊。)

若夫時令亦有平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緩不忒,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此言四季各有平脈也。天地之氣,東昇屬木,位當寅卯,於時為春,萬物始生。其氣從伏藏中透出,如一縷之煙,一線之泉,在人則肝應之而見弦脈,即《素問》所謂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又謂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者是也。氣轉而南屬火,位當巳午,於時為夏,萬物盛長。

其氣從升後散大於外,如騰湧之波,燎原之火,在人則心應之而見鉤脈。即《素問》所謂其氣來盛去衰,又謂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者是也。氣轉而西屬金,位當申酉,於時為秋,萬物收成。其氣從散大之極自表初收,如浪靜波恬,煙清焰息,在人則肺應之而見毛脈。即《素問》所謂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者是也。

氣轉而北屬水,位當亥子,於時為冬,萬物合藏。其氣收降而斂實,如埋罏之火,匯潭之泉,在人則腎應之而見石脈。即《素問》所謂其氣來沉以搏,又謂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者是也。以上經論所云四時諸脈形狀,雖因時變易,其中總不可無和柔平緩景象。蓋和緩為土,即是胃氣,有胃氣而合時便是平脈。

《素問》云: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溉四旁者也。今弦、鉤、毛、石中有此一種和緩,即是灌溉四旁,即是土矣,亦即是脾脈矣。以其寓於四脈中,故又曰善者不可得見;又曰長夏屬脾,其脈和柔相離,如雞踐地。察此脈象,亦不過形容其和緩耳。辰、戌、醜、未之月各有土旺一十八日,即是灌溉四旁之義,故分為四時有土而不見土也。

若論五行,則析而為五,土居其中,是屬長夏,況長夏居金、火之間,為相生之過脈,較他季月不同,故獨見主時之脈。二說雖殊,其義不悖,當參看之。所謂太過、不及者,言弦、鉤、毛、石之脈與時相應俱宜和緩而適中,欲其微似不欲其太顯,欲其微見不欲其不見。今即以一弦脈論之,若過於微弦而太弦,是謂太過,太過則氣實強,氣實強則氣鼓於外而病生於外,脈來洪大緊數弦長滑實為太過,必外因風寒暑濕燥火之傷。

不及於微弦而不弦,是謂不及,則氣虛微,氣虛微則氣餒於內而病生於內,脈來虛微細弱短澀濡芤為不及,必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之害。其鉤、毛、石之太過不及,病亦猶是也。

白話文:

足厥陰肝經的脈象是沉而弦且長,足少陰腎經的脈象是沉實堅硬且滑,足太陰脾經的脈象是平和且緩和,足少陽膽經的脈象是弦大而浮,足陽明胃經的脈象是浮長而澀,足太陽膀胱經的脈象是洪大滑潤且長;手少陰心經的脈象是洪大而散,手太陰肺經的脈象是浮澀而短,手厥陰心包絡經的脈象是浮大而散,手少陽三焦經的脈象是洪大而急,手陽明大腸經的脈象是浮短而滑,手太陽小腸經的脈象是洪大而緊。

每個季節也都有正常的脈象,春天脈象像琴弦般細長,夏天脈象洪大,秋天脈象輕虛而浮,冬天脈象堅硬如石。在每個季節的末期,脈象會趨於平和緩慢,不會有偏差。脈象如果過於強盛,是身體外在出了問題;如果過於虛弱細微,則是身體內在出了問題。(這是在說明四季各自有其正常的脈象。天地的氣,在東方升起,屬於木,方位在寅卯,對應的季節是春天,萬物開始生長。這時的氣從潛伏的狀態透發出來,就像一縷輕煙、一線泉水,在人體則對應肝臟,脈象會呈現弦脈,也就是《素問》所說的脈象柔軟輕虛而滑,筆直而長,又說柔軟飄忽,像舉起長竿末梢一樣。氣轉而向南方,屬於火,方位在巳午,對應的季節是夏天,萬物茂盛成長。這時的氣從上升後向外散發,就像奔騰的波浪、燎原的大火,在人體則對應心臟,脈象會呈現鉤脈。也就是《素問》所說的氣來時盛,去時衰,又說脈搏連綿不斷像一串珠子,像在觸摸琅玕。氣轉而向西方,屬於金,方位在申酉,對應的季節是秋天,萬物收成。這時的氣從散發到極致開始收斂,就像浪靜波平,煙消火滅,在人體則對應肺臟,脈象會呈現毛脈。也就是《素問》所說的脈搏輕柔微弱,像榆莢飄落一樣。氣轉而向北方,屬於水,方位在亥子,對應的季節是冬天,萬物收藏。這時的氣收斂下降而凝實,就像埋藏在爐中的火、匯聚在深潭中的泉水,在人體則對應腎臟,脈象會呈現石脈。也就是《素問》所說的氣來時沉實而有力,又說脈搏喘急而連綿不斷,像鉤子一樣,按下去堅硬。以上這些經論所說的四季脈象,雖然會隨著季節變化,但總體來說都不能缺少平和緩慢的狀態。平和緩慢是屬於土的,也就是胃氣,有了胃氣,脈象符合時令才是正常的脈象。

《素問》說:脾脈是屬土的。它像灌溉四周一樣滋養各個臟腑。現在弦脈、鉤脈、毛脈、石脈之中,如果有一種平和緩慢的脈象,那就是在滋養四方,也就是土,也就是脾脈。因為這種脈象潛藏在四季的脈象中,所以說好的脈象不容易察覺;又說長夏屬於脾,它的脈象平和柔緩,像雞腳踩在地上一樣。觀察這種脈象,也不過是在形容它的平和緩慢而已。辰、戌、丑、未月各有土旺十八天,這就是滋養四周的意思,所以將土分在四季中,但又不容易察覺到土的存在。

如果從五行來說,那就要將其分為五類,土居於中央,屬於長夏,況且長夏介於金火之間,是相生的過渡階段,不同於其他季節的月份,所以獨自顯現主時的脈象。兩種說法雖然不同,但其意義並不矛盾,應該參照來看。所謂太過、不及,是指弦脈、鉤脈、毛脈、石脈與時令相應時都應該平和適中,要微微顯現但不要太明顯,要稍微能感覺到但不要完全感覺不到。現在就以弦脈來說,如果過於微弦而變得太弦,就稱為太過,太過則氣實強盛,氣實強盛則氣散於外,病就發生在外,脈象會呈現洪大、緊數、弦長、滑實,這就是太過,一定是外感風寒暑濕燥火所導致的。如果不及於微弦而變得不弦,就稱為不及,不及則氣虛微弱,氣虛微弱則氣餒於內,病就發生在內,脈象會呈現虛微、細弱、短澀、濡芤,這就是不及,一定是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所導致的。鉤脈、毛脈、石脈的太過或不及,所引起的疾病也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