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二 (6)
卷二 (6)
1. 脈旨論
李士材曰:春弦夏洪秋澀冬石,各隨時令而見焉,此為平脈也。如春宜弦脈,而得洪脈者,至夏必死;得澀脈者,至秋必死;得石脈者,至冬必死。為真臟之氣先泄也,其象先見於非時,當其時而不能再見矣。
按:凡診脈之法,先識時脈與胃脈及臟腑平脈,然後推之病脈。時脈謂春三月六部中俱帶弦,夏三月俱帶洪,秋三月俱帶浮,冬三月俱帶沉。胃脈謂中按得之脈來和緩有神也。凡臟腑之脈既平又得時脈與胃脈,是無病者也。反此者則為病脈矣。)
循序漸進,運合自然,應時即至,躁促為愆。(上古《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秋不數,冬不澀,是謂四塞。謂從四時者不循序漸進,則四塞而不通也。所以初當春、夏、秋、冬孟月之脈,則宜仍循冬、春、夏、秋季月之常,未改其度。俟二分、二至以後始轉而從本令之王氣,乃為平人順脈也。
故天道春不分不溫,夏不至不熱,自然之運,悠久無疆。使在人之脈,方春即以弦應,方夏即以數應,躁促所加,不三時而歲度終矣。其能長世乎?故曰一歲之中,脈象不可再見。如春宜弦脈而得洪脈見也,謂中臟之氣先泄耳。今人遇立春以前而得弦脈,反曰時已近春不為病脈。
所謂四時之氣成功者退,將來者進。言則似辨而實悖於理矣。
愚謂:脈雖待時而至,亦不可絕類而至。若春至而全無冬脈,夏至而全無春脈,己雖專王而早絕其母氣,是五臟不相貫通也。)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脈貴有神,不可不審。(土得天地衝和之氣,長養萬物,分王四時,而人胃應之。凡平人之常,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五臟之腑皆以受氣,故胃為臟腑之本。此胃氣者,實平人之常氣,不可一日無者,無則為逆,逆則死矣。胃氣之見於脈者,如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
又曰:邪氣來也緊而疾,穀氣來也徐而和。是皆胃氣之謂。故四時有四時之脈,四時有四時之病,但土灌溉四旁,雖病態百出,必賴之以為出死入生之機也。比如春令木旺,其脈當弦,但宜微弦而不至太過,是得春胃之沖和。若脈來過於弦者,是肝邪之勝,胃氣之衰,而肝病見矣。
倘脈來但有弦急而絕無沖和之氣者,乃春時胃氣已絕,而見肝家真臟之脈,病必危矣。鉤、毛、石俱准此以察胃氣之多寡有無,而病之輕重存亡了然在目矣。故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疾不遲,應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胃氣脈也。
東垣曰:有病之脈當求其神,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去其寒。若數、極、遲、敗,脈中不復有力,為無神也,而遽泄之、去之,神將何依耶?故經曰:脈者,氣血之先;氣血者,人之神也。按王宗正診脈之法,當從心肺俱浮,肝腎俱沉,脾在中州。
白話文:
脈旨論
李士材說:春天脈象應該像琴弦一樣,夏天脈象應該像洪水一樣有力,秋天脈象應該像刀刮竹子一樣澀,冬天脈象應該像石頭一樣沉實,這些脈象會隨著季節變化而出現,這就是正常的脈象。如果春天脈象應該是弦脈,卻出現洪脈,那到了夏天一定會死;如果出現澀脈,那到了秋天一定會死;如果出現石脈,那到了冬天一定會死。這是因為身體臟腑的真氣提早洩漏了,這種異常的現象會提早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季節,到了真正應該出現的季節反而不會出現了。
總的來說,診斷脈象的方法,首先要了解四季的脈象、胃氣的脈象以及臟腑正常的脈象,然後再推測病脈。四季的脈象是指春天三個月,六個脈位都帶有弦脈的特性;夏天三個月,都帶有洪脈的特性;秋天三個月,都帶有浮脈的特性;冬天三個月,都帶有沉脈的特性。所謂胃脈,是指脈象緩和有力、有神。如果臟腑的脈象正常,又同時具有季節的脈象和胃氣的脈象,就表示沒有生病。反之,就表示有病了。
脈象的變化應該循序漸進,順應自然,應時而到,如果急躁躁動就表示有問題。《脈要》古書說:春天脈象不應該沉,夏天不應該弦,秋天不應該數(脈搏跳動快),冬天不應該澀,這就叫做四時的閉塞。意思是說,如果四季的脈象沒有循序漸進,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以一開始,春、夏、秋、冬每季的第一個月,脈象應該仍然保持著前一季的特性,不應該立刻改變,等到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後,才開始轉換成當季的特性,這才是正常人的脈象。
天道的運行是自然的,春天不會立刻變溫暖,夏天不會立刻變炎熱,這種自然變化是長久不衰的。如果人的脈象,一到春天就立刻出現弦脈,一到夏天就立刻出現數脈,這種急躁的變化,不到三次時序交替,一年就過去了。這樣的人,怎麼可能長壽呢?所以說一年之中,脈象不可以重複出現,就像春天應該出現弦脈,卻出現洪脈,這表示臟腑的真氣提早洩漏了。現在的人遇到立春之前出現弦脈,反而認為時令接近春天,不算病脈。
所謂的「四時之氣成功者退,將來者進」,意思是說當季的氣已經成功發揮作用,所以退去,而下一季的氣將要來臨,所以上升。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實際上違背了自然規律。
我認為:脈象雖然要等待時令的到來,但也不能完全沒有前一季的影子。如果春天來了完全沒有冬天的脈象,夏天來了完全沒有春天的脈象,雖然當季的氣勢專旺,但卻過早的斷絕了母氣,這是五臟之間沒有相互貫通的表現。
四時的各種疾病,都以胃氣為根本,脈象貴在有神,不可不仔細分辨。土可以得到天地平和的氣息,來滋養萬物,主宰四時,而人的胃氣與此相對應。正常人的飲食,食物進入胃裡,五臟六腑才能獲得營養,所以胃是臟腑的根本。這種胃氣是正常人應該擁有的,一天都不能缺少,沒有胃氣就表示氣血運行不正常,不正常就會死亡。胃氣在脈象上的表現,就像經典上說的:「脈象虛弱而滑,表示有胃氣。」
又說:「邪氣來時,脈象會變得緊而急,而胃氣來時,脈象會變得緩慢而平和。」這些都是指胃氣的作用。所以四個季節有各自的脈象,也有各自的疾病,但土氣可以滋養四方,即使病態百出,也要依靠它來作為從死亡轉為生存的機會。比如春天木氣旺盛,脈象應該像琴弦一樣,但應該是微微的弦脈,不應該太過,這表示得到春天胃氣的調和。如果脈象過於弦急,表示肝邪過盛,胃氣衰弱,肝臟的疾病就表現出來了。
如果脈象只有弦急而沒有平和的氣息,那就是春天胃氣已經斷絕,而出現了肝臟真臟的脈象,病情一定很危險。鉤脈、毛脈、石脈也應該這樣觀察,從而了解胃氣的多少、有無,疾病的輕重、存亡,就會一目了然。所以蔡氏說:脈象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不滑不澀、不快不慢,在手下感覺平和,讓人感到舒暢,悠揚流動,難以用言語來形容的,這就是胃氣的脈象。
李東垣說:有病的脈象應該觀察是否有神,例如脈搏跳動很快,表示很熱,如果脈象有力量,就表示有神,是身體正在洩熱。脈搏跳動很慢,表示很寒,如果脈象有力量,就表示有神,是身體正在驅寒。如果脈搏跳動很快或很慢,而脈象沒有力量,就表示沒有神,如果輕率地洩熱或驅寒,神氣將會依附在哪裡呢?所以經典上說:「脈象是氣血的先導,氣血是人的神氣。」根據王宗正診斷脈象的方法,心肺的脈象應該是浮在上面的,肝腎的脈象應該是沉在下面的,脾臟的脈象則在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