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沉脈(陰)

真證之隱伏,皆在裡也,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症之久新,斟酌施治。

吳鶴皋云:傷寒陽證,兩寸沉曰難治;平人兩寸沉曰無陽,必艱於壽。

〔參治活法〕夫傷寒以尺寸俱沉,為少陰經證。若始病不發熱、不頭痛,而手足厥冷脈沉者,此直中陰經寒證也。若先曾發熱、頭疼、煩擾,至五七日而變手足厥冷,煩躁不寐而脈沉者,此厥深熱亦深,陽邪陷陰之熱證也。有始本陽邪,因汗下太過,而脈變沉遲者,此陽熱去而陰寒虛證也。

有太陽證下早,胸膈痞硬,而關脈沉細緊者,此表邪內陷陽分結胸也;若能食,自利,乃陽邪下陷陰分臟結也。有少陰病,自利清水,口乾,腹脹,不大便,而脈沉者,此熱邪陷於少陰也。有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溫之,是少陰兼太陽,即兩感也。

此與病發熱,頭疼,脈反沉,身體痛,當溫之,以四逆湯之法似是而實不同也。有寸關俱浮而尺中沉遲者,此陽證夾陰之脈也。凡傷寒、溫熱、時疫、感冒,得汗後脈沉者,此為將愈之脈,非陽病見陰之脈也。假如內外有熱,而脈來沉伏,不數不洪,指下澀小急疾,無論傷寒雜病發於何時,皆為伏熱,不可以沉伏而誤認陰寒之病也。

白話文:

沉脈的出現,是因為病邪隱藏在體內深處,所以通過把脈才能辨別出來。雖然脈象可以幫助判斷病情,但還不能完全依賴它,更要觀察病人體質的強弱、病程的新舊,才能仔細考慮治療方法。

吳鶴皋說過,傷寒的陽證,如果兩寸的脈都沉下去,就表示病情難以治療;健康的人如果兩寸的脈沉下去,就表示陽氣不足,可能難以長壽。

(參考治療方法)傷寒如果寸關尺三部脈都沉下去,屬於少陰經的病證。如果剛開始發病時沒有發燒、頭痛,而是手腳冰冷且脈象沉,這是寒邪直接侵犯陰經的寒證。如果先前曾經發燒、頭痛、煩躁,到了五六天後變成手腳冰冷、煩躁失眠,且脈象沉,這表示熱邪深入體內,是陽邪陷於陰經的熱證。有的是本來是陽邪,因為發汗或攻下太過,導致脈象變成沉而遲緩,這是陽熱之氣消退,陰寒之氣虛弱的虛證。

有的是太陽證的時候就用攻下的方法,導致胸膈痞硬,且關脈呈現沉、細、緊的脈象,這是表邪內陷,與陽氣結聚在胸部的結胸證;如果病人還能吃東西,而且腹瀉,這表示陽邪下陷到陰經臟腑的臟結證。有的是少陰病,腹瀉清水、口乾、腹脹、大便不通,而且脈象沉,這是熱邪陷於少陰經。有的少陰病剛開始發病時,反而發燒且脈象沉,這應該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來溫補,這是少陰病兼太陽病,也就是兩感。

這種情況和發燒、頭痛、脈象反而沉、身體疼痛,應該用四逆湯來溫補的方法,表面上相似,但實際上不同。有的是寸關脈浮,而尺脈沉遲,這是陽證夾雜陰證的脈象。凡是傷寒、溫熱病、時疫、感冒,出汗後脈象沉的,這是快要痊癒的脈象,而不是陽病出現陰脈。如果體內外有熱,而脈象沉伏,不快不洪大,指下感覺澀滯、細小、急促,無論是傷寒或是其他疾病在什麼時候發病,都屬於伏熱,不可以因為脈象沉伏而誤認為是陰寒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