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六 (4)
卷六 (4)
1. 遲脈(陰)
〔經論〕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慢。(《脈經》)
〔發明〕遲為陰盛陽衰,故脈來不及。陰盛則臟腑氣虛而元陽衰,故虛寒之諸症作焉。當峻補其陽,經謂「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
按:遲之為義,遲滯而不能中和也。脈以一息四至為和平,遲則一息三至,氣不振發,行不如度,故曰屬陰。
〔辨誤〕遲脈之象,上、中、下候皆至數緩慢。《脈訣》云:重手乃得,有沉無浮。此是沉脈,而非遲脈矣。遲來一息三至,甚為易見,而云隱隱,是微脈,而非遲脈矣。又云狀且難,是澀脈,而非遲脈矣,其謬如此。
按:遲脈與緩脈絕不相類,遲以至數不及為義,緩以寬縱得名。故遲脈三至,遲滯不前;緩脈四至,寬緩和平。然則二脈迥別,又安可混哉?以李瀕湖之通達,亦云小快於遲作緩,持以至數論緩脈,是千慮之一失也。
〔體象〕遲來一息至惟三,陽不勝陰氣血寒,但把浮沉分表裡,消陰須益火之源。
〔相類〕脈來三至號為遲,四至因而作緩持,遲細而難知是澀,浮而遲大以虛推。
三至為遲,二至為敗,一息一至,陽氣將絕,不可救也。有歇止為結,遲甚為散,浮大遲軟為虛,不流利為澀。
〔辨誤〕李瀕湖言遲而有力為細,無力為澀。但細有遲數之別,澀有參伍不調之象,豈可以遲之有力無力為細為澀哉?宜正之。
〔主病〕遲司臟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細看,有力而遲為冷痛,遲而無力定虛寒。
〔分部〕寸(左)遲寒慘少精神,(關)肢冷筋拘肝脅疼,左尺腎虛兼便濁,女人月信杳無音。(右)肺遲氣短涕清痰,冷積傷脾在右關,少腹寒疼腰腳重,溲便不禁尺中寒。
遲脈主臟,有力冷痛,無力虛寒。浮遲表寒,沉遲裡寒,遲澀血少,遲緩濕寒。
〔貫釋〕遲為陰盛陽虧之候,為寒為不足。人迎主寒濕外襲,氣口主積冷內滯,在寸為氣不足,在尺為血不足,氣寒則縮,血寒則凝也。左寸遲,心寒,精神多慘;關遲筋寒急,手足冷,脅下痛;尺遲腎虛,便濁,女人不月。右寸遲,肺感寒,冷痰,氣短;關遲中焦寒,脾胃傷冷物,不食,沉遲為積;尺遲為臟寒,泄瀉,少腹冷痛,腰腳重。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五臟為陰,遲亦為陰,是以主臟。陰性多滯,故陰寒之證,脈必見遲也。正如太陽隸於南陸,則火度而行數;隸於北陸,則水度而行遲。即此可以徵陰陽遲速之故矣。《難經》曰:遲者,臟也。又曰:遲則為寒。《傷寒論》亦曰:遲為在臟,以陽氣伏潛,不能健行,故至數遲耳。
其所主病與沉脈大約相同,但沉脈之病為陰逆而陽郁,遲脈之病為陰盛而陽虧,沉則或須攻散,遲則未有不大行溫補者也。
王叔和云: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一損損於皮毛,二損損於血脈,三損損於肌肉,四損損於筋,五損損於骨。是知脈之至數愈遲,此時正氣已無,陰寒益盛,不過燼燈之餘焰,有不轉眼銷亡者乎?
白話文:
[脈象解釋]遲脈,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三次,脈搏的來去非常緩慢。(《脈經》)
[深入理解]遲脈表示陰氣過盛,陽氣衰退,因此脈搏跳動減緩。陰氣過盛會導致臟腑氣虛和元陽衰弱,因此產生各種虛寒症狀。應當大力補充陽氣,經典中提到「增強火的根源,以消除陰影」。
遲脈的意義在於它的遲滯,無法達到中和。正常脈搏在呼吸一次時跳動四次,遲脈則只有三次,氣力不足,脈搏運行緩慢,因此被歸類為陰。
[錯誤辨識]遲脈的特徵,無論上、中、下候,脈搏的跳動都緩慢。《脈訣》說:用力才摸得到,只有沉脈,沒有浮脈。這是沉脈,而不是遲脈。遲脈每呼吸一次跳動三次,非常明顯,如果說它隱隱約約,那就是微脈,而不是遲脈。再說它形態難以捉摸,那就是澀脈,而不是遲脈,誤解就是這樣。
遲脈和緩脈完全不同,遲脈的意義在於跳動次數不足,緩脈則以寬鬆命名。因此,遲脈每呼吸跳動三次,遲滯不前;緩脈每呼吸跳動四次,寬鬆平和。兩種脈象截然不同,怎能混淆呢?即使像李瀕湖這樣的通達者,也認為較快的遲脈是緩脈,以脈搏的跳動次數來討論緩脈,這是他的一個失誤。
[脈象特徵]遲脈每呼吸只跳動三次,表示陽氣不足以克服陰氣,氣血寒冷。只要區分浮脈和沉脈,就能分辨表裡。要消除陰氣,必須增強火的根源。
[相似脈象]脈搏每呼吸跳動三次稱為遲脈,每呼吸跳動四次稱為緩脈。遲脈細而難以捉摸就是澀脈,浮而遲大則是虛脈。
[錯誤辨識]李瀕湖說,遲脈有力是細脈,無力是澀脈。但細脈和遲脈有不同的特徵,澀脈有不規律的特徵,怎能以遲脈的有力無力來判斷細脈和澀脈呢?應該加以糾正。
[相關疾病]遲脈主要與臟腑疾病或痰多有關,對於慢性疾病,尤其是婦女的月經問題,需詳細觀察。有力的遲脈表示冷痛,無力的遲脈確定是虛寒。
[部位分析]左寸遲脈表示心寒,精神不佳;左關遲脈表示肢冷,筋緊,肝脅疼痛;左尺遲脈表示腎虛,便濁,婦女月經不調。右寸遲脈表示肺寒,冷痰,氣短;右關遲脈表示中焦寒,脾胃受寒,不食,沉遲表示積聚;右尺遲脈表示臟寒,泄瀉,少腹冷痛,腰腳沉重。
遲脈主要反映臟腑問題,有力表示冷痛,無力表示虛寒。浮遲表示表寒,沉遲表示裡寒,遲澀表示血少,遲緩表示濕寒。
[全面解析]遲脈表示陰氣過盛,陽氣不足,反映寒和不足。人迎反映寒濕外侵,氣口反映積冷內滯,在寸表示氣不足,在尺表示血不足,氣寒則收縮,血寒則凝固。左寸遲脈表示心寒,精神萎靡;左關遲脈表示筋寒,手足冷,脅下疼痛;左尺遲脈表示腎虛,便濁,婦女月經不調。右寸遲脈表示肺受寒,冷痰,氣短;右關遲脈表示中焦寒,脾胃受寒,不食,沉遲表示積聚;右尺遲脈表示臟寒,泄瀉,少腹冷痛,腰腳沉重。
[先賢名言]李士材說:五臟為陰,遲脈也是陰,因此反映臟腑問題。陰性多滯,因此陰寒的症狀,脈象必然遲緩。就像太陽隸屬於南陸,則火速行進;隸屬於北陸,則水速緩慢。由此可以理解陰陽脈象的差異。《難經》說:遲脈反映臟腑問題。又說:遲脈表示寒。《傷寒論》也說:遲脈在臟腑,因為陽氣潛藏,無法健康運行,所以脈搏跳動緩慢。
遲脈和沉脈所反映的疾病大致相同,但沉脈的疾病是陰氣逆反,陽氣鬱悶;遲脈的疾病是陰氣過盛,陽氣不足。沉脈可能需要攻散,遲脈則通常需要大量溫補。
王叔和說:一呼一吸一次脈搏跳動表示離經,兩呼一吸一次脈搏跳動表示奪精。三呼一吸一次脈搏跳動表示死亡,四呼一吸一次脈搏跳動表示生命終結。這是損耗的脈象。第一次損耗在皮毛,第二次損耗在血脈,第三次損耗在肌肉,第四次損耗在筋,第五次損耗在骨。由此可知,脈搏跳動越慢,正氣越少,陰寒越盛,就像燼燈的最後一點火焰,隨時可能熄滅。
[治療建議]雖然遲脈表示陽氣不足,營氣和諧,但也有可能是熱邪內結,寒氣外鬱,導致氣口遲滑和脹滿。怎能一概認為遲脈就是寒呢?例如,傷寒的陽明證,脈搏遲緩,輕微畏寒,出汗多,表示表面未解,脈搏遲緩,頭暈,腹滿,不能下痢。有陽明病,脈搏遲緩有力,出汗,不畏寒,身體沉重,喘息,潮熱,便硬,手腳汗水多,表示外面的病正在消失,可以攻裡。另外,太陽病,脈搏浮動,因為誤下而脈搏遲緩,胸膈疼痛,可能是結胸。
以上都是脈搏遲緩的例子,都是熱邪內結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