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七 (2)

回本書目錄

卷七 (2)

1. 帶脈

〔經論〕帶脈關脈左右彈。

〔經脈〕帶脈起於季脅,周圍一周,如束帶然。

〔主病〕越人曰: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明堂》曰:女人少腹痛、裡急、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此脈若固,即無帶下漏經之症矣。

白話文:

【帶脈】

在經典理論中提及,當帶脈和關脈左右彈動時,

根據經絡學說,帶脈起源於季脅位置,它環繞身體一週,就像人們束腰的帶子一樣。

主導的病症如下:據越人所言,當帶脈生病時,會出現腹部脹滿的症狀,腰部感覺軟弱,彷彿坐在水中的感覺。《明堂》一書中記載: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會有小腹疼痛、內緊迫感、抽搐、月經週期紊亂、白帶或血性分泌物增多的情況。楊氏指出,帶脈的作用是總括地束縛其他脈絡,防止其亂行,就像人們穿衣服時束上腰帶,前面自然垂下。如果這條脈絡保持強健,那麼就不會出現白帶異常和月經失調等問題。

2. 陰維脈

〔經論〕陰維脈尺外斜上至寸(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曰尺外斜,小指名曰尺內)。叔和曰:寸口脈從少陽斜至厥陰,是陰維脈也。

〔經脈〕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發於內踝上五寸,循股入少腹,循脅上胸,至頂前而終。

〔主病〕叔和曰:動苦癲癇、僵仆、羊鳴,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癢,應時自發,汗出、惡風,身洗洗然也。取陽白、金門、僕參。又曰:陰維脈沉大而實者,主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脈如貫珠者,男子兩脅下實,腰中痛;女子陰中痛,如有瘡狀。

白話文:

【陰維脈】

【經論】陰維脈在手腕尺側向外斜上方延伸至寸口位置(斜上指的是不沿正中央部位向上,而是斜向大拇指方向,此處稱為尺外斜,若斜向小拇指則稱為尺內)。叔和指出:寸口脈從少陽位置斜至厥陰位置,這就是陰維脈。

【經脈】陰維脈起始於各陰脈交匯之處,起點位於內踝骨上方五寸的地方,然後沿大腿進入小腹部,再沿著脅肋上行至胸部,最後到達頭頂前方結束。

【主病】叔和指出:陰維脈異常時,會使人感到像是癲癇、突然倒地、像羊一樣發出聲音,還可能出現突然倒地、失去聲音、肌肉麻痹癢感,這些症狀會不定時地自動發作,出汗、怕風,身體有如被水沖刷般。治療時可以選擇刺激陽白穴、金門穴、僕參穴。另外,若陰維脈呈現深沉、粗大且結實的脈象,主導的是胸中疼痛,脅下脹滿,心臟疼痛。若脈象像一串串珠子一樣,對於男性來說,會有兩側脅下實滿,腰部疼痛;對於女性來說,則是私密部位疼痛,好像有瘡瘍一樣的感覺。

3. 陽維脈

〔經論〕陽維脈尺內斜上至寸。叔和云:寸口脈從少陰斜至太陽,是陽維脈也。

或言從右手手少陽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陰心包之位為陰維,從左手足少陰腎斜至寸上手太陽小腸之位為陽維也。

〔經脈〕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發於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厭,抵少腹,循頭入耳,至本神而止。

〔主病〕叔和曰:動苦肌肉痹癢,皮膚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癲僕、羊鳴,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潔古云:衛為陽,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苦寒熱。營為陰,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故苦心痛。陰陽相維,則營衛和諧;營衛不諧,則悵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

人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也。共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

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經。正經猶溝渠,奇經猶河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溝渠溢滿霶霈河澤,此《靈》《素》未發之旨也。

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為一身之綱維也。(營衛俱陰陽相維也,則知陽脈之維於頭目、手足、頸項、肩背,諸陽無一不到。其脈不榮,則不能維在頭目,無維則眩,在頸項肩背無維則僵,在手足無維則僕矣。則知陰脈之維於胸腹,諸陰無一不到。

其脈不榮則不能維,在胸腹脅失所維則動築而刺痛矣。是以陽維絡一身之陽,陰維絡一身之陰也。)

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

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

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

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脈主身後之陽,任脈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是故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無不得也。

白話文:

【陽維脈】

【經論】陽維脈的位置在手腕內側往斜上方延伸到手腕的寸關尺脈象區域。叔和指出:寸口脈從手腕內側斜向延伸到肩膀位置,這就是陽維脈。

有些人認為,脈絡從右手的手少陽三焦經斜向寸口上至左手的厥陰心包經,這是陰維脈;從左手的足少陰腎經斜向寸口上至右手的小腸經,這是陽維脈。

【經脈】陽維脈起源於身體所有陽經的交匯處,發源地在腳踝外側下方一寸五分處,沿著膝蓋向上延伸至大腿根部,抵達腹部下方,再沿頭部進入耳朵,終點在本神穴。

【主病】叔和說:當陽維脈受到幹擾,會出現肌肉麻木癢感,皮膚疼痛,下半身失去知覺,以及大量出汗但感到寒冷等症狀。此外,還可能出現癲狂、抽搐、羊角風,手腳相互牽拉,嚴重時甚至失聲無法說話,治療應針灸客主人穴。潔古認為:衛氣屬陽,主掌體表,陽維脈受邪氣影響,會導致表證,因此會感到寒冷與發熱。營氣屬陰,主掌體內,陰維脈受邪氣影響,會導致裡證,因此會感到心痛。陰陽脈絡相互維繫,營衛才能協調;若營衛失調,就會意志消沉,失去自我控制能力。

人體中有經脈和絡脈。直線行走的是經脈,分支的是絡脈。經脈總共有十二條,即手三陰三陽及足三陰三陽;絡脈總共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自有一條別絡,加上脾有一條大絡,再加上任脈和督脈,合共十五條。這些脈絡共二十七道氣流上下貫通,就像泉水一樣流動,不會停歇。陰脈供應五臟,陽脈供應六腑,陰陽脈絡相連貫,形成一個無始無終的環狀系統,過剩的氣血流入奇經,互相滋養。

奇經共有八條,不受十二正經的限制,沒有表裡配對,因此稱為奇經。正經就像溝渠,奇經就像河流湖泊。正經脈絡充盈時,會溢入奇經,如同大雨讓溝渠泛濫,河水漲滿湖泊,這是《靈樞》、《素問》未曾提及的深奧理論。

陽維脈起始於所有陽脈的交匯處,從腳踝外側向上行走於衛氣部位;陰維脈起始於所有陰脈的交匯處,從腳踝內側向上行走於營氣部位,是維繫全身的網狀結構。

陽蹺脈起始於腳跟,沿外踝向上行走於身體的左右兩側。陰蹺脈起始於腳跟,沿內踝向上行走於身體的左右兩側。這使得身體的機關活動更加靈活。

督脈起始於會陰,沿背部向上行走於身體後方,是所有陽脈的總管,因此被稱為「陽脈之海」。

任脈起始於會陰,沿腹部向上行走於身體前方,是所有陰脈的承擔者,因此被稱為「陰脈之海」。

衝脈起始於會陰,沿肚臍兩側向上行走,直沖上部,是所有脈絡的要衝,因此被稱為「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則水平圍繞腰部,形狀像束帶,用以束縛所有脈絡。

因此,陽維脈主導全身的表層,陰維脈主導全身的內部,這可以比作天地乾坤。陽蹺脈主導身體左右兩側的陽氣,陰蹺脈主導身體左右兩側的陰氣,這可以比作東西方向。督脈主導身體後方的陽氣,任脈主導身體前方的陰氣,這可以比作南北方向。帶脈水平束縛所有脈絡,這可以比作六合(東南西北上下)。因此,醫生若能理解八脈,就能掌握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的核心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