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督脈
〔經論〕督脈尺、寸、中央三部俱浮,直上直下。
〔經脈〕張潔古曰:督者,都也,為陽脈之都綱。《內經》曰:督脈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極於上齒縫中齦交穴。
〔主病〕為外感風寒之邪。王叔和為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病,小兒風癇。《內經》謂:實則脊強反折,虛則頭痛。寸關尺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者,為弦長之象,故主外邪。
白話文:
【督脈】
根據經典理論,當督脈在手腕的尺、寸、以及中央三部位的脈象都呈現浮象,且脈象直上直下。
從經脈的角度看,張潔古解釋說:督脈的'督'字,有總括之意,是所有陽脈的總綱。根據《內經》記載,督脈起始於人體最下方的腧穴,沿著脊椎內側向上,到達後腦風府穴,進入腦部,再向上至頭頂,然後沿著額頭至鼻樑,最終抵達上齒縫中齦交穴。
督脈相關的病症,主要與外感風寒有關。王叔和指出,督脈問題會導致腰背僵硬疼痛,難以彎腰;在成人可能引發癲癇,兒童則可能出現風癇。《內經》中記載,督脈過旺會導致脊椎僵硬,甚至反折;若是督脈虛弱,則可能出現頭痛。若在手腕的寸、關、尺三個部位都呈現浮象,且脈象直上直下,呈現弦長的特徵,這表明了外來邪氣的影響。
3. 任脈
〔經論〕任脈寸口脈緊細實長至關。又曰:寸口邊丸丸。
〔經脈〕任者,妊也,為陰脈之海也。《內經》謂:任脈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裡,由關元上咽,至承漿下齦交,極目下承泣穴,為陰脈之都綱也。
〔主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王叔和為少腹繞臍下引陰中痛。又曰: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又緊細實長者,中寒而氣結也。寸口丸丸,即動脈也。狀如豆粒,厥厥動搖,故主氣上衝心。
白話文:
【任脈】
根據古籍理論,當寸口的脈象呈現緊、細、實、長,且延伸到關部,這就是任脈的特徵。另有一種說法描述寸口脈象像邊緣圓滑的丸子。
任脈,其名取自「妊」字,意指孕育,是所有陰脈的匯聚之地。根據《內經》記載,任脈起源於人體下腹部的中極位置,沿著腹部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一直向上到咽喉,最後抵達下巴下方,並穿越兩眼下方的承泣穴,可稱之為統攝全身陰脈的主要網絡。
就其影響的疾病來說,任脈與男性內在的七種疝氣,以及女性的帶下及腹部腫塊有密切關係。醫家王叔和指出,任脈異常時會引起小腹部繞臍周圍疼痛,甚至連帶影響到生殖器。此外,還可能感受到腹中有氣體向上衝擊心臟,讓人無法自由地彎腰或挺直身體,且伴有緊迫感。脈象若呈現緊、細、實、長,可能是因為體內寒冷且氣血凝結所致。而「寸口丸丸」的脈象,即為動脈搏動的特徵,脈搏形狀猶如豆子般大小,且不斷跳動,因此主導氣血上衝心臟的症狀。
4. 衝脈
〔經論〕衝脈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乃三部之脈皆沉有力。直上直下,弦實之象也。)
〔經脈〕衝脈起於氣街(在少腹毛中兩旁各二寸),俠臍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為十二經之根本。故稱經脈之海,亦稱血海也。
〔主病〕《靈樞》曰:衝脈血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女子數脫血,不榮其口唇,故髭鬚不生。宦者去其宗筋,傷其衝脈,故須亦不生。越人曰:衝脈為病,逆氣而裡急。東垣曰:凡逆氣上衝,或兼裡急,或作躁熱,皆衝脈逆也,宜補中益氣湯加知柏。王叔和曰:衝脈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癡。衝脈與督脈無異,但督脈浮而衝脈沉耳。
白話文:
【衝脈】
【經論】在脈診中,如果發現衝脈在尺、寸、以及中央部位都呈現出堅固的脈象,這表示脈象是直上直下的。這種堅固的脈象類似於既深又隱伏的脈象,實際上是大而長且略帶弦象,這表明三個部位的脈搏都是深沉且有力的。直上直下,正是弦實的特徵。
【經脈】衝脈起始於氣街(在小腹的毛髮中,兩側各兩寸的位置),夾著肚臍左右上行,直至胸中分散開來,它是十二經脈的根本。因此,衝脈被稱為經脈之海,也被稱為血海。
【主病】根據《靈樞》記載:當衝脈的血液充盈時,會滋潤皮膚,促進汗毛的生長;女性若經常失血,無法滋養口脣,所以不會長出髭鬚。宦官割除生殖器,傷害了衝脈,所以他們也不會長出鬍鬚。越人指出:衝脈有病,會出現逆氣及腹部緊張。東垣認為:凡是出現逆氣上衝,或者伴有腹部緊張,或者產生焦躁熱感,都是衝脈逆亂的表現,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上知柏。王叔和提到:當衝脈活動強烈,十二經脈便不再在寸口位置出現,這個人可能會顯得恍惚,甚至像瘋癲一樣。衝脈和督脈的差別不大,只是督脈的脈象較浮,而衝脈的脈象較沉。
5. 陽蹺脈
〔經論〕陽蹺脈寸部左右彈(彈者,緊脈之象)。
〔經脈〕陽蹺脈起於跟中,上外踝,循脅,上肩,夾口吻,至目,極於耳後風池穴。
〔主病〕越人曰: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王叔和注曰:當從外踝以上急,內踝以上緩。又曰:寸口脈前部左右彈者,陽蹺也。苦腰背痛、癲癇、僵仆、惡風、偏枯、𤸷痹、體強。左右彈,即緊脈之象。
白話文:
【陽蹺脈】
【理論討論】在脈診中,如果發現在寸部左右的脈象呈現出緊繃的特徵(這裏的"彈"指的是緊脈的現象)。
【脈絡走向】陽蹺脈起源於腳跟位置,向上繞過外踝,沿著側腹往上行至肩膀,再經過嘴角兩側,到達眼睛,最後到達耳後的風池穴,這是它的終點。
【相關病症】古醫學家越人認為,當陽蹺脈發生問題時,會出現陰部肌肉鬆弛,陽部肌肉緊張的情況。醫學家王叔和進一步解釋,這種情況會使外踝以上的部位感覺緊繃,而內踝以上的部位則會感到鬆弛。他還提到,若在寸口脈的前部左右發現緊繃的脈象,那可能就是陽蹺脈出了問題。此類患者常會遭受腰背疼痛、癲癇、突然倒地、怕風、半身不遂、關節疼痛、身體僵硬等症狀。而左右脈象緊繃,正代表了緊脈的現象。
6. 陰蹺脈
〔經論〕陰蹺脈尺部左右彈。
〔經脈〕陰蹺脈起於足跟,上內踝,循陰,上胸,至咽,極於目內眥睛明穴。
〔主病〕越人曰: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叔和注曰:當從內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緩。又曰:寸口脈後部左右彈者,陰蹺也。苦癲癇、寒熱、皮膚淫痹、少腹痛、裡急、腰及髖窌下連陰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張潔古云:蹺者,捷疾也。二蹺之脈起於足,使人蹺捷也。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里。
白話文:
【陰蹺脈】
【理論討論】陰蹺脈在手腕內側的尺部位置,會有左右跳動的現象。
【經絡路線】陰蹺脈起源於腳跟,向上延伸到內踝,再沿著身體的內側向上,通過胸部,達到喉嚨,最後到達眼睛的內角,即睛明穴的位置。
【病症主導】古人越人認為,如果陰蹺脈出現問題,會導致身體的陽氣鬆弛,陰氣緊張。叔和補充說明,如果在內踝以上的部位感到緊繃,在外踝以上的部位感到鬆弛,這就是陰蹺脈的問題。此外,如果在手腕內側的脈搏後部有左右跳動的現象,也是陰蹺脈的問題。這類問題可能引發癲癇、寒熱交錯、皮膚病、少腹疼痛、腹部緊縮感、腰部及髖部下方連接到私密部位的疼痛,男性可能會出現睪丸疼痛(陰疝),女性則可能出現月經不調或漏下。張潔古指出,"蹺"字意指迅速敏捷,陰蹺與陽蹺兩條脈絡都起源於腳部,讓人的動作更加敏捷。其中,陽蹺脈在肌肉上方,其運行路線貫穿六腑,主管身體的表層;陰蹺脈在肌肉下方,其運行路線貫穿五臟,主管身體的內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