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脈旨論
脈為血脈,氣血之先,血之隧道,氣息應焉。(脈為氣乎?而氣為衛,衛行脈外,則知非氣矣。脈為血乎?而血為營,營行脈中,則知非血矣。脈為經隧乎?而經隧實繁,則知非經隧矣。善乎!華元化云:脈者,氣血之先也。蓋人之身,惟是精與氣與神三者。精氣即血氣,氣血之先非神而何?人非是神無以主宰血氣,保合太和,流行三焦,灌溉百骸,故脈非他,即神之別名也。
明乎此則氣也、血也,渾淪條析,所謂氣如橐籥,血如波瀾,一升一降,以成其用而脈道成矣。)
資始於腎,資生於胃,血脈氣息,上下循環。(人未有此身,先有此腎,氣血藉之以立基,而神依於氣,氣依於血,血資於谷,谷本於胃。是知胃氣充則血旺,血旺則氣強,氣強則神昌。故曰先天之根本在腎,後天之根本在脾。脾胃相為夫妻,神之昌否皆以脈為徵兆。脈之行也,氣行而血隨,上下周匝,起伏交會,昫濡守使,各盡其職。)
十二經中皆有動脈,惟手太陰寸口取決。(《難經》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何謂也?扁鵲曰:寸口,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以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布一身之陰陽,居於至高之位,凡諸臟腑皆處其下。肺繫上連喉嚨吭嗌,以通呼吸,肺主一身之氣,氣非呼吸不行,脈非肺氣不布故耳。
《素問》曰:飲食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必歸於肺,而後行於臟腑營衛。乃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繇胃入脾,繇脾入肺,此地道卑而上行也。繇肺而分布於臟腑,此天道下濟而光明也。土居中而為金之母,系諸脈之根;肺居高而有君之象,布諸脈之令。故曰肺朝百脈,而寸口為之大會,猶水之朝宗於澥也。
脈之行於十二經絡者,即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脈也。《難經》曰: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終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衛於一身者也。其始中焦,注手太陰肺,手太陰肺注手陽明大腸,手陽明大腸注足陽明胃,足陽明胃注足太陰脾,足太陰脾注手少陰心,手少陰心注手太陽小腸,手太陽小腸注足太陽膀胱,足太陽膀胱注足少陰腎,足少陰腎注手厥陰心包,手厥陰心包注手少陽三焦,手少陽三焦注足少陽膽,足少陽膽注足厥陰肝,足厥陰肝還復注手太陰,是謂一周也。)
診人之脈,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名關上,審位既確,可以布指,疏密得宜,長短不失。(凡診脈者,令人仰手,醫者覆手診之,掌後有高骨對平處謂之關上,看定部位,徐以中指先下於關部,次以食指下於寸部,次以無名指下於尺部。人長則下指宜疏,人短則下指宜密。)
布指輕重,各有不同,曰舉按尋,消息從容。(看脈惟在指法之巧。大法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極須體認,如舉必先按之,按則必先舉之;以舉物必自下而上,按物必自上而下也。則舉中有按,按中有舉,抑揚反復,而尋之義盡見矣。)
白話文:
脈象是血脈的表現,是氣血運行的先導,是血液流動的通道,氣息也應該隨著脈象顯現。脈象是氣嗎?但氣屬於衛氣,衛氣在脈外運行,所以脈不是氣。脈象是血嗎?但血屬於營氣,營氣在脈中運行,所以脈也不是血。脈象是經絡通道嗎?但經絡通道其實非常複雜,所以脈象也不是經絡通道。華佗說得好:「脈是氣血的先導。」人身最重要的就是精、氣、神三者。精氣就是血氣,氣血的先導不是神又是什麼呢?人若沒有神就無法主宰血氣,保持身體的平衡與和諧,使氣血運行於三焦,灌溉全身各處,所以脈不是其他,就是神的另一個名稱。
明白這個道理後,就能清楚了解氣和血的關係,所謂氣就像風箱一樣鼓動,血就像波浪一樣起伏,一升一降,發揮作用,脈道就形成了。
脈的根本源於腎,依靠胃來滋養,血脈氣息在身體上下循環。人在出生之前,先有腎,氣血依賴它建立基礎,而神依靠氣,氣依靠血,血來自於食物,食物來自於胃。因此,胃氣充足,血就旺盛;血旺盛,氣就強壯;氣強壯,神就旺盛。所以說,先天的根本在腎,後天的根本在脾。脾胃如同夫妻一般相互依存,神的興盛與否都以脈象為徵兆。脈的運行,是氣在運行,血跟隨其後,上下周流,起伏交會,滋養濡潤,各司其職。
十二條經脈中都有動脈,但只有手太陰肺經的寸口部位作為診脈的依據。《難經》說:「十二經脈都有動脈,為什麼獨取寸口呢?」扁鵲說:「寸口是脈搏的匯聚之處,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所在。肺是五臟六腑的華蓋,分布全身陰陽,處於最高的位置,所有的臟腑都在它的下方。肺向上聯繫喉嚨,以此來進行呼吸,肺主管全身的氣,氣若沒有呼吸就無法運行,脈若沒有肺氣的布散也無法顯現。」
《素問》說:「飲食進入胃後,經過消化吸收產生精氣,上輸於脾,脾氣必定歸於肺,然後再運行到臟腑營衛。可以知道,五臟六腑的氣味都是從胃進入脾,再從脾進入肺,這就如同地氣上升一般。再從肺分布到臟腑,這就像天氣下降一樣光明。土居中央,是金的母親,聯繫著所有脈絡的根源;肺居高位,有君主之象,發布著脈絡的命令。所以說,肺朝百脈,而寸口是脈的匯聚之處,如同水流匯入大海一樣。」
脈運行於十二經絡,也就是手足三陰三陽經脈。《難經》說:「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他們的起始和終點在哪裡呢?」經脈是運行血氣,溝通陰陽,滋養全身的通道。它的起始於中焦,注入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注入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注入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經注入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注入手少陰心經,手少陰心經注入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注入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注入足少陰腎經,足少陰腎經注入手厥陰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注入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注入足少陽膽經,足少陽膽經注入足厥陰肝經,足厥陰肝經又回注到手太陰肺經,這就是脈的一周循環。
診脈時,讓病人手掌向上,手腕後的隆起骨頭,就是關上的部位。確定好位置後,就可以放上手指,指與指之間的疏密要適宜,長短位置不能錯亂。凡是診脈,要讓病人仰起手,醫生則用手覆蓋診脈,手腕後與關平行的隆起骨頭稱為關上。看好部位後,慢慢地將中指先放在關部,然後將食指放在寸部,最後將無名指放在尺部。如果病人身材高大,指與指之間可以稍微疏鬆些,如果病人身材矮小,指與指之間則要稍微緊密些。
手指按脈的輕重各有不同,稱為舉、按、尋,要仔細體會其中變化。看脈主要在於指法的巧妙。方法是:輕輕按在脈上感知叫做舉,重按下去感知叫做按,不輕不重仔細探尋叫做尋。必須仔細體會,舉脈前一定要先按脈,按脈前一定要先舉脈,因為舉起物品一定是由下往上,按住物品一定是由上往下。所以舉中有按,按中有舉,起伏反覆,才能完全體現尋脈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