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四 (2)
卷四 (2)
1. 足太陰脾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足太陰脈發於此。)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核骨在足大趾本節後內側圓骨也。滑氏誤作孤拐骨。)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足肚曰踹。交出厥陰之前,即地機、陰陵泉也。)上膝股內前廉,(股,大腿也。
白話文:
脾經(太陰經)的脈絡,起始於大腳趾尖端(足部的三條陰經都會從足部延伸至腹部,所以足太陰經也從大腳趾開始)。沿著腳趾內側的白色肉縫往上走,經過後跟骨後,再往上到內踝前緣(後跟骨位於大腳趾第一節後內側的圓形骨頭,滑氏誤認為孤拐骨)。然後往上進入腳肚,沿著脛骨後方走,在「地機穴」和「陰陵泉穴」附近與厥陰經相交。再往上到膝蓋和大腿內側前緣(大腿指膝蓋以上的部位)。
前廉者,上側也,當血海、箕門之次。)入腹屬脾絡胃,(脾胃為表裡,故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太陰外行者,由腹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而止於大包。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上膈,注心而接手少陰經也。)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脈連舌本故強,脾虛不運故嘔。
白話文:
前廉(心包經的前部分)位於身體的上部側面,靠近血海穴和箕門穴。
它進入腹部時連接脾臟,分佈在胃部(脾胃是表裡關係,所以它連接脾臟、分佈在胃部)。它向上到橫膈膜,經過咽喉,連接到舌根,分佈在舌下。
它的分支又從胃部分出,向上經過橫膈膜,連接到心臟。(足太陰經的外部經脈,從腹部的府舍穴、腹結穴等穴位,在胸部分佈並止於大包穴。而它支出的內部經脈,從胃脘向上經過橫膈膜,連接到心臟,並與手少陰經相接。)
所以,心包經的前廉部分受到影響時,會導致舌根僵硬,進食時嘔吐。(脈絡連接舌根,所以會導致舌根僵硬;脾氣虛弱,無法運化食物,所以會導致嘔吐。)
)胃脘痛,腹脹善噫,(脾脈入腹絡胃,故為痛為脹。陰盛而上走陽明,故氣滯為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後,大便也;氣,轉失氣也。氣通故快。)身體皆重。(脾主肌肉,脾主濕,濕傷則體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支者上膈注心,故為煩心與痛。
白話文:
胃痛腹脹,常打嗝。(脾脈進入腹中連接胃,所以會疼痛和腹脹。陰氣過盛向上擾動陽明經絡,所以氣滯導致打嗝。)排便後或排氣後,感覺很輕鬆,好像病痛減輕了。(排便或排氣後氣機通暢,所以會感覺輕鬆。)身體感到很沉重。(脾負責肌肉和濕氣,濕氣過多會導致身體沉重。)
主要是脾臟生病引起的,舌根疼痛,身體不能動彈,食慾不振,心煩不安,心窩急痛,腹瀉、腹脹便溏,水腫,黃疸,不能平躺,強行站立時股膝內側腫脹,大腳趾不能活動。(支脈上至隔膜,阻滯心氣,所以會心煩和心痛。)
溏者,水泄也,脾寒;瘕者,痢疾,脾滯;水閉者,土病不能治水也。水閉則濕熱壅而為疸,為不臥。脾脈起於足𧿹,以上膝股,腫與厥之所由生也。)
白話文:
糖:大便稀爛,是脾氣虛寒所致;瘕:痢疾,是脾氣阻滯所致;水閉:指濕氣積滯,導致脾不能運化水液。水閉會造成濕熱壅滯,導致黃疸,而且無法平躺。脾經的脈絡起源於足小趾,向上通過膝蓋和大腿,腫脹和麻木是由此脈絡不通暢造成的。
2. 手少陰心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當五椎之下,其繫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而為之主也。)下膈絡小腸,(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下膈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出腋下上行極泉穴,手少陰經行於外者始此。)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臑內後廉,青靈穴也。
白話文:
心和手少陰經絡,從心臟開始,通達心包絡。(心臟位於第五節胸椎下方,其包絡有五處:向上與肺相連,肺向下與心相連,心向下有三大包絡與脾、肝、腎相連,所以心通達五臟,成為五臟的主人。)向下經過橫膈絡於小腸。(心臟與小腸為表裡關係,所以橫膈位於肚臍上方兩寸的央臍下脘處,絡於小腸。)其分支,從心包絡向上經過喉嚨和眼睛的脈絡;其正向脈絡,從心包絡反向向上到達肺部,向下從腋窩出來,(從腋窩出來向上行至極泉穴,手少陰經絡在體表的循行路線由此開始。)向下沿著上臂後側內緣,走行於手太陰肺經的後面。
手之三陰,少陰居太陰、厥陰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手腕下髁為銳骨,神門穴也。)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少陰經止於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手太陰經也。滑氏曰:心為君主,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云。)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白話文:
手上的三條陰經,少陰經位於太陰經和厥陰經之後。從肘部內側向下,沿手臂內側後緣,止於手掌後方的銳利骨頭尖端(手腕下髁為銳骨,神門穴所在)。再沿手掌內側後緣,循小指內側,從小指尖端外出。(手少陰經止於此,交接於小指外側,與手太陰經相連接。滑氏說:心是人體的主宰,比其他臟腑更尊貴,所以它交接經脈時不假手於其他支脈。)這條經絡如果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欲飲,稱為「臂厥」。
(支者,從心系上咽,故嗌乾、心痛。火炎,故渴。脈循臂內,故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脈系目系,故目黃;出腋下,故脅痛;循臂入掌,故有熱痛等症。)
白話文:
(支:從心經位置上咽喉,所以咽喉乾,心臟痛。火氣旺盛,所以口渴。脈絡沿著手臂內側,所以導致手臂厥冷。)主要是由心所引發的疾病,症狀有:眼睛發黃,肋骨疼痛,手臂內後側疼痛厥冷,手掌心發熱發痛。(脈絡與眼睛相連,所以眼睛發黃;從腋下發出,所以肋骨疼痛;沿著手臂進入手掌,所以出現發熱疼痛等症狀。)
3. 手太陽小腸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外側上腕,出髁中,(前谷,後谿、腕骨等穴。)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循臂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側兩骨尖陷中小海穴也。)上循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肩後骨縫曰肩解。肩胛者,臑腧、天宗等處。
白話文:
小腸經(手太陽經)
小腸經的經脈源自小拇指尖,沿著手臂外側向上,經過手肘外側的兩個筋之間,往上沿著上臂骨的下方,經過手肘內側。
接著經脈沿著肩膀外側後方的邊緣往上,經過肩膀的後緣,繞過肩胛骨,最後交會在肩膀的上面。
肩上者,秉風、曲垣等穴左右,交於兩肩之上,會於督脈之大椎。)入缺盆,絡心,(心與小腸為表裡。)循咽下隔,抵胃屬小腸。(循咽,下膈,抵胃,當臍上二寸屬小腸。此本經之行於內者。)其支者,從缺盆循頭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行於外者,出缺盆循頸中之天窗,上頰後之天容,由顴髎以入耳中聽宮穴也。
白話文:
肩膀上的穴位,包括風池穴、曲垣穴等,左右分佈,交會於兩肩上方,會合於督脈的大椎穴。
從缺盆穴進入,與心臟相連(心和小腸為表裡關係)。沿著咽喉、下行膈肌,抵達胃部,屬於小腸經絡。(這條經絡在體內運行,沿著咽喉、下至膈肌、抵達胃部,在臍上二寸處屬小腸)。
分支從缺盆穴沿著頭部、面頰,到達眼睛的外眥,再折回進入耳中。(這條分支在體外運行,從缺盆穴出發,沿著頸部的天窗穴、面頰後的天容穴,從顴髎穴進入耳中的聽宮穴)。
手太陽經止於此。)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目下為䪼,目內角為內眥,顴即顴髎穴。手太陽經自此交目內眥而接足太陽經也。)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經脈循咽下膈,支者循頸上頰,循臑繞肩,故為病如上。)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腸分水穀,故主液。
)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皆經脈所及也。)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在這裡結束。)它的分支另循著臉頰的上方,到達鼻子,再到眼睛內側的角,斜著聯絡到顴骨。(眼睛下方稱為「䪼」,眼睛內角稱為「內眥」,顴骨就是「顴髎穴」。手太陽經從此交接於眼睛內角,而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如果這條經脈不通,就會導致咽喉疼痛、下巴腫脹,不能回頭看,肩膀好像要拔出來,手臂好像要斷掉。(經脈循著喉嚨下膈,它的分支循著頸部上頰,繞著手臂、肩頸,所以才會造成上面這些症狀。)主要會導致津液疾病,(小腸分清濁,因此會主導津液。
4. 足太陽膀胱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由攢竹行上額,歷曲差、五處等穴,自絡卻穴左右斜行而交於巔頂之百會。)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支者,由百會旁行至耳上角,過足少陽之曲鬢、率谷、天衝、浮白、竅陰、完骨,故此六穴者皆太陽少陽之會。)其直者,從巔入絡腦,(自百會、通天、絡郄、玉枕入絡於腦。
白話文:
膀胱經屬於足太陽經,起源於眼睛內側的眼角,向上經過額頭交於頭頂。(從攢竹穴沿額頭向上,經過曲差穴、五處穴等穴位,從絡卻穴左右斜行而交於頭頂的百會穴。)它的支脈,從頭頂到耳上角。(支脈從百會穴旁行至耳上角,經過足少陽經的曲鬢穴、率谷穴、天衝穴、浮白穴、竅陰穴、完骨穴,因此這六個穴位都是太陽經和少陽經交會處。)它的正脈,從頭頂進入而連接大腦。(從百會穴、通天穴、絡郄穴、玉枕穴進入而連接大腦。)
)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腦後復出別下項,由天柱而下,會督脈之大椎、陶道,卻循肩膊內,作四行而下,挾脊抵腰。)入循膂,絡腎,屬膀胱。(腎與膀胱為表裡也。挾脊兩旁之肉曰膂。)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尻旁大肉曰臀,膝後曲處曰膕。
白話文:
再往下分出另外一條支脈,沿著肩胛骨內側,夾著脊椎骨,到達腰部。(腦後再分出一條支脈,沿著天柱穴往下,會合督脈的大椎穴、陶道穴,然後沿著肩胛骨內側,分成四股往下,夾著脊椎骨到達腰部。)進入背部,連接腎臟,歸屬於膀胱經。(腎臟和膀胱是表裡關係。夾著脊椎兩側的肌肉叫膂。)其支脈從腰部往下,夾著脊椎骨,貫穿臀部,進入膕窩中。(臀部的大肌肉叫臀,膝蓋後面的彎曲處叫膕。)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此支言肩膊內,大杼下外兩行也。左右貫胛,去脊各三寸,別行歷附分、魄戶、膏肓等穴,挾脊下過髀樞。)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會於足少陽之環跳,循髀外後廉,去承扶一寸五分之間下行,復與前之入膕中者相會合。)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白話文:
它分出的支脈從肩胛骨內側左右兩側分出來,穿過肩胛骨,夾著脊椎骨內側。(這條支脈指的是肩胛骨內側,大杼穴以下外側兩行。左右貫穿肩胛骨,距離脊椎骨各三寸,分別經過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等穴位,夾著脊椎骨向下經過髀樞穴。)經過髀樞穴後,沿著大腿外側,從後方肌肉的內緣下來,與小腿肚中部會合。(連接足少陽膽經的環跳穴,沿著大腿外側後緣,距離承扶穴一寸五分的地方往下走,再與前面進入小腿肚的那條支脈會合。)接著穿過腳踝骨內側,從外踝骨後面出來,沿著腳背骨,到達小腳趾的外側。
(小趾本節後大骨曰京骨。足太陽經穴止此,乃交於小趾之下而接足少陰經也。)是動則病沖頭痛,(本經脈上額入腦,故邪氣衝而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皆經脈所及之病也。)是主筋所生病者,(周身之筋,惟足太陽至多至大,故凡筋症,皆足太陽水虧也。
白話文:
腳小趾第一個關節後面的大骨稱為「京骨」。足太陽經的穴位止於此,再交於小趾下,與足少陰經相接。
若這部分有問題,會導致衝頭痛(因為本經脈經過額頭進入大腦,所以邪氣衝到後會頭痛)。眼睛好像要脫出來,脖子好像被拔,脊椎疼痛,腰好像要折斷,大腿無法彎曲,小腿肚子好像被綁住,腳跟好像裂開,稱為「踝厥」(這些都是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出現的疾病)。
這是由筋的問題所導致的疾病(全身的筋,只有足太陽經最多最大,所以所有的筋症,都是因為足太陽水氣不足所引起的)。
)痔、瘧、狂、癲疾,(脈入肛,故為痔;經屬表,故為瘧;邪入於陽,故為狂癲。)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趾不用。(皆本經所過之症。)
白話文:
痔瘡、瘧疾、發狂、癲癇這類病症(脈絡運行到肛門,所以會產生痔瘡;經絡屬於表層,所以會導致瘧疾;邪氣進入陽經,所以會發狂、癲癇。)頭部、囟門、頸部疼痛,眼睛發黃、流淚,口鼻出血,頸部、背部、腰部、臀部、小腿、膝蓋、腳部都疼痛,小腳趾無法正常使用。(這些都是本經絡上可能會出現的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