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四 (1)
卷四 (1)
1. 十二經絡
(古云:不熟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如審病在某經,必用某經之藥以治之。庶乎!藥病相當,成功可必。而不然者,病源莫辨,部分差訛,舍此有辜,伐彼無過,其不貽致邪失正之禍者,幾希矣!此醫家必讀之書,慎勿忽之。)
白話文:
(古人說:如果不熟悉十二經絡,一動手治療就會出錯。如果確定疾病在哪一條經絡上,就一定要使用相應的經絡藥物來治療。這樣才能藥到病除,治療效果顯著。如果不這樣,病源不明,治療就會出現偏差,不針對真正的病因,不治療有問題的部分,其結果極可能導致病情惡化,錯失治療良機。所以,這本書是醫家必須閱讀的,千萬不要忽視。)
2. 手太陰肺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故手太陰肺脈起於中焦,當胃之中脘也。十二經者,營也。故曰營行脈中。首言肺者,肺朝百脈也。循序相傳,盡於肝經,終而復始,又傳於肺,是為一周。)下絡大腸,(肺與大腸為表裡,故絡大腸。凡十二經相通,各有表裡,在本經者曰屬,他經者曰絡。
白話文:
肺經(手太陰經)的脈絡起始於中焦(胃的中脘)。(人體的六條手經都從臟腑走向手,所以肺經的脈絡從中焦胃府起源。十二條經脈是營氣運行的地方,所以說營氣運行於脈中。首先提到肺經,因為肺氣主養百脈。)脈絡逐序相傳,一直延伸到肝經,然後循環往復,再次傳回肺經,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循環。肺經的脈絡在下部與大腸相連。(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所以肺經的脈絡連接大腸。十二條經脈之間相互溝通,都有表裡關係,屬於本經的稱為「屬」,屬於其他經絡的稱為「絡」。)
)還循胃口,(還,復也。循,繞也。下絡大腸,還上循胃口。)上膈屬肺,(身中膈膜居心肺之下,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相著,以隔濁氣,不使熏於肺也。)從肺系橫出腋下,(肺系,喉嚨也。腋下者,膊下脅上也。)下循臑內,(臑者,膊之內側,上至腋,下至肘也。
白話文:
*(大腸經絡)還繞著胃口迴轉。(還:回到。循:繞著走。)向下連接大腸,然後再向上繞到胃口。
*身中隔膜位於心肺之下,前面與鳩尾相齊,後面與第十一椎骨相齊,周圍環繞著,用來隔開濁氣,不讓它薰染肺。
*(大腸經絡)從喉嚨延伸而出,經過腋下,(腋下:胳膊肘下方,身體兩側。)
*然後向下繞到手臂內側。(手臂內側:從腋窩到肘部的內側。)
)行少陰心主之前,(少陰者,心也。心主者,包絡也。手之三陰,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下肘中,循臂內,(膊與臂之交曰肘。內者,內側也。)上骨下廉,入寸口,(骨,掌後高骨也。下廉,骨下側也。寸口,即動脈也。)上魚,循魚際,(手腕之上,大指之下,肉隆如魚,故曰魚,寸口之上,魚之下曰魚際穴。)出大指之端。
白話文:
少陰經在手少陰心主經之前行進。(少陰經,就是指心經。心主經,就是指包絡經。手的三條陰經,太陰經在前面,厥陰經在中間,少陰經在後面。)
從肘部中線往下,沿着手臂內側,(上臂與前臂交接的地方叫肘。內側,就是手臂內側。)
在手腕後面的高骨下方,進入寸口。(骨,就是手掌後面的凸起骨頭。下廉,就是骨頭下方的區域。寸口,就是動脈。)
向上經過魚,沿着魚際。(手腕上方,大拇指下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像魚,所以叫魚。寸口上方,魚下方的地方叫魚際穴。)
從大拇指尖端出來。
端,指尖也。手太陰肺經止於此。)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支者,如本之支也,正經之外,復有旁分之絡。此本經別絡,從腕後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陽穴,而接手陽明經也。)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動者,變也,變常而病也。肺脈起中焦,循胃上膈屬肺,故病如此。
白話文:
端:是指手指尖。(手太陰肺經止於手指尖。)
其支:從手腕後方直接延伸到中指的內側邊緣,到達手指尖。(支:就像樹幹的枝條一樣,正經之外,還有旁分的絡脈。這條本經的別絡從手腕後方直接延伸到中指的指尖,與商陽穴相交,再連接到手陽明經。)
如果這條絡脈出現問題,就會導致以下疾病:肺脹滿,像膨脹的氣球一樣,出現喘息和咳嗽。(動:指變化,變化正常狀態而導致疾病。肺脈起始於中焦,沿著胃往上走,經過膈肌到達肺部,所以這些疾病會這樣表現。)
)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謂臂厥。(缺盆近肺,肺病則痛。瞀,麻木也。肺脈出腋下,行肘臂,故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喘者,氣上而聲粗,息急也。渴者,金令燥也。太陰之別,直入掌中,故為痛厥掌熱。
白話文:
缺盆處疼痛,嚴重時會導致兩手麻痺,這就是手臂厥冷。這是因為缺盆靠近肺臟,肺臟疾病就會導致疼痛。麻痺是指麻木的感覺。肺脈從腋下穿出,經過肘部和手臂,所以手臂厥冷是由肺臟疾病引起的。
手臂厥冷的主證是咳嗽、氣逆,氣喘、口渴、心煩,胸悶,腋窩和手臂內側疼痛麻痺,手掌心發熱。(氣喘:氣上逆而呼吸粗重,氣息急促。口渴:金性主於燥。太陰肺經的別脈直接通到手掌,所以疼痛麻痺和手掌發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肺之筋結於肩背,故氣盛則痛。肺主皮毛,風寒在表,故汗出,中風。母病傳子,故腎病而小便數且欠也)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肩背處,上焦為陽分。氣虛則陽病,故為痛為寒為少氣;金衰則水涸,故溺色變為黃赤。
白話文:
如果人體氣血旺盛,容易出現肩背疼痛、怕風寒、容易出汗、中風,以及頻繁排尿且尿量少的症狀。因為肺經連接肩背,氣血旺盛容易造成疼痛。肺主皮毛,容易受風寒侵襲,所以出汗,甚至中風。母親的病症會遺傳給孩子,因此腎臟虛弱導致排尿頻繁且尿量少。
相反地,如果人體氣虛,則會出現肩背疼痛、怕冷、氣喘、呼吸困難,以及尿液顏色改變的症狀。因為肩背屬於上焦陽氣部位,氣虛則陽氣不足,所以會出現疼痛、怕冷、氣喘等症狀。肺金衰弱,會導致腎水虧損,所以尿液顏色變黃變紅。
* 氣勢旺盛過頭,就會肩背疼痛、風寒、出汗、中風,小便次數多且氣喘。 (肺的筋脈連著肩背,所以氣勢旺盛就會疼痛。肺掌管皮膚和汗液,風寒在體表,所以會出汗和中風。母病傳子,所以腎臟有病就會小便次數多且氣喘。)
* 氣虛就會肩背疼痛、寒冷、呼吸短促、小便顏色異常。 (肩背處屬於陽氣分佈的上焦部位。氣虛則陽氣虛弱,所以會疼痛、寒冷和呼吸短促;金(肺)氣衰弱則水液不足,所以小便顏色會變成黃赤色。)
)
白話文:
如果人體氣勢過於旺盛,容易造成肩背疼痛、風寒入侵、出汗、中風,並且小便頻繁、呼吸急促。這是因為肺部的經脈連接到肩背,所以氣盛會引起疼痛;肺臟負責管理皮膚和汗液,風寒侵襲體表就會導致出汗和中風;腎臟的病變會影響膀胱,導致小便次數增多,同時也會引起呼吸困難。
氣虛則會出現肩背疼痛、畏寒、呼吸急促、小便顏色異常的情況。因為肩背屬於陽氣聚集的上焦部位,氣虛則陽氣不足,所以會出現疼痛、畏寒和呼吸急促;肺氣不足會導致體內水液不足,因此小便顏色會變成黃色。
3. 手陽明大腸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次指,食指也。手之三陽,從手至頭。)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廉,上側也。凡諸經脈,陽行於外,陰行於內。後諸經皆同。合谷,穴名。兩骨,即大指、次指後歧骨也,俗名虎口。)上入兩筋之中,(腕中上側兩筋陷中,陽谿穴也。
白話文:
大腸經是手陽明經,從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指尖開始。
沿着手指的上側,在合谷穴兩塊骨頭之間穿過(上側指上部。所有經脈,陽氣運行在外,陰氣運行在內,後面的經脈都一樣。合谷是穴位名稱。兩塊骨頭是大拇指和小拇指後面的指骨,俗稱虎口)。
進入腕部兩條筋之間(腕部上側的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是陽谿穴)。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端骨罅,為髃骨。)上出於柱骨之會上,(背之上頸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於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自大椎而前入缺盆,絡肺,下膈,當臍旁屬於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耳下曲處為頰。
白話文:
沿著手臂外側,進入肘部外側,往上至上臂外前側,再往上至肩部,從髃骨(※肩端骨頭間隙處的突出骨頭)前側出去(髃骨又稱肩端骨罅)。再往上至天柱骨與督脈會合處(※天柱骨位於背部上頸部的根處,督脈大椎穴附近匯集了六條陽經,因此稱之為會合處)。最後往下進入缺盆,與肺相連接,再往下穿過橫膈膜,連接到大腸(從大椎穴往前進入缺盆,與肺相連接,再往下穿過橫膈膜,在肚臍旁與大腸相連接)。其分出來的支脈,從缺盆上頸部、貫穿臉頰,進入下齒中(耳下彎曲處稱為臉頰)。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人中,即督脈之水溝穴。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手陽明經止於此,自山根交承泣而接足陽明經也。)是動則病,齒痛頸腫,(陽明支脈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腸或泄或閉,皆津液病也。
白話文:
(經絡走向)還從嘴角延伸出來,交會人中穴,左邊通往右邊,右邊通往左邊,然後向上延伸到鼻孔。(人中穴,就是督脈上的「水溝穴」。從人中穴向左右兩側延伸,再向上延伸到鼻孔。手陽明經在此處結束,從山根穴交會承泣穴,再與足陽明經相連。)如果這條經絡不通,就會生病,出現牙痛和脖子腫脹的症狀。(陽明經的一條支脈從缺盆穴向上貫穿脖子,到達臉頰,進入下牙齒中。)這是主要由津液異常引起的疾病。(大腸功能失常,或腹瀉或便祕,都是津液異常引起的疾病。)
)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皆本經之脈所過,故如此。)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不復,不易溫也。)
白話文:
眼球發黃,口乾,鼻中流血不止,喉嚨腫痛,肩前臂膀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不能使用。(這些都是本經脈絡所經過的地方,因此會出現這樣的症狀。)正氣充盛,脈絡經過的部位就會發熱腫脹;正氣虛弱,就會出現寒戰發抖、難以溫暖的情況。(不易溫暖是因為正氣虛弱,無法提供足夠的溫熱。)
4. 足陽明胃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頞,鼻莖也,又名山根。足之三陽從頭走足。)旁納太陽之脈,(納,入也。足太陽起於目內眥,與頞交近。)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環,繞也。承漿,任脈穴。)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腮下為頷,頷中為頤。
白話文:
胃足陽明經脈,起始於鼻根和鼻樑之間(鼻莖,也叫山根;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旁接足太陽經(足太陽經起於眼內角,與鼻根相鄰)。經脈沿著鼻外側向下,進入上牙膛,再從側面出來,環繞嘴脣,向下交會於承漿穴(任脈穴)。然後沿著下顎下緣向後走行,經過大迎穴(腮下為頷,頷中為頤)。
)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頰車,在耳下,本經穴也。客主人,在耳前,足少陽經穴也。發之前際為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絡脾者,胃與脾為表裡也。)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氣街,即氣衝也,在毛際兩旁,鼠蹊上一寸。
白話文:
循著頰車穴,往上到耳前,經過客主人穴,沿著髮際,到達額頭和顱頂。(頰車穴在耳下,是本經穴位;客主人穴在耳前,是足少陽經穴位;髮際前面是額頭和顱頂。)它的分支從大迎穴前面向下經過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缺盆,向下經過膈肌,連接胃經,交會脾經。(連接脾經是因為胃經和脾經表裡相通。)它直接連接的脈絡從缺盆向下經過乳房內側,從下方經過臍部,進入氣衝。(氣衝位於毛際兩側,鼠蹊上 1 寸。)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胃口者,胃之下口,即幽門也。支者與直者會合於氣街。)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抵,至也。髀關、伏兔皆膝上穴也。膝蓋曰臏,䯒骨曰脛,足面曰跗。由跗而入足之中指內間,足陽明經止於此。
白話文:
支脈部分:源自胃口,沿著腹腔下行,至「氣街」與直脈匯合。(胃口是指胃的出口,即幽門。支脈與直脈在「氣街」會合。)然後沿著大腿內側,抵達「髀關」、「伏兔」穴位,再向下經過膝蓋骨,沿著小腿外緣下行,到達足背,進入大腳趾內側。(「抵」表示到達。「髀關」、「伏兔」都是膝蓋上的穴位。膝蓋蓋骨稱為「臏」,小腿骨稱為「脛」,足背稱為「跗」。從跗部進入大腳趾內側,足陽明經絡在此處結束。)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陽明別絡入中趾外間。又其支者,別行入大趾間,斜出足厥陰行間之次,循大趾出其端而接足太陰經也。)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振寒者,肝風勝也。呻者,胃之郁也。欠與顏黑,腎象也。
白話文:
如果這些分支斷了,在腳底離腳踝三寸的地方分裂,向下進入中趾的外側。這些分支分裂後,向跗骨上方分開,進入大趾間,斜著穿出足厥陰經的穴道位置,沿著大趾延伸到末端,與足太陰經相接。當這些分支受損時,就會出現以下症狀:身體發抖,寒氣侵襲,喜歡呻吟打哈欠,臉色發黑。
土虛水侮,故腎之象見也。)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者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陽明熱甚,則惡人與火;驚聞木音者,土畏木也;欲閉戶者,火動則畏光明也;上高而歌者,火性上越,且陽盛則四肢實也;棄衣而走者,中外皆熱也。)賁響腹脹,是為骭厥。
白話文:
土氣虛弱,水氣過盛,所以出現了腎虛的徵狀。)患病後會厭惡人與火,聽到木頭的聲音就會驚恐,心神不安,想動卻只能關閉門窗,嚴重的話就會想要登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逃跑。(陽明火熱過盛,則會厭惡人與火;驚恐聽到木音,是因為土氣害怕木氣;想關閉門窗,是因為火氣旺盛而害怕光亮;想要登上高處唱歌,是因為火性炎上,且陽氣過盛導致四肢強健;脫掉衣服逃跑,是因為內外皆熱。)心跳氣喘、腹部脹氣,就是所謂的「骭厥」。
(賁響者,腹如雷鳴也。骭,足脛也。陽明之脈,自膝下脛,故脛骭厥逆。)是主血所生病者,(陽明為受谷而多血之經。)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熱甚則狂,風甚則瘧且汗出,衄血、口喎、唇瘡等症皆本經經脈之所過也。)大腹水腫,(土病不能抑水。
白話文:
賁響:形容肚子像雷鳴一樣響。骭:小腿。陽明經的脈絡從膝蓋以下延伸到小腿,所以小腿厥逆。
這是主要由血病引起的:
(陽明經是輸送食物營養、血量多的經絡。)狂熱、瘧疾、盜汗、鼻衄、口歪、脣瘡、頸部腫脹、喉嚨腫痛。(發熱嚴重會導致狂熱,風邪重會導致瘧疾和盜汗,鼻衄、口歪、脣瘡等症狀都是本經經脈經過的地方。)大腹水腫。(脾屬土,土病不能控制水分。)
)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陽明脈從缺盆下乳,挾臍腹前陰,由股下足,以入中趾,故病狀如上。)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此陽明實熱,在經在臟之辨也。)氣不足則身以前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此陽明虛寒,在經在臟之辨也。)
白話文:
膝蓋骨腫痛,沿著胸前、乳房、氣街穴、股骨、伏兔穴、小腿外側緣,一直到腳背上都疼痛,中腳趾不能用。(陽明經脈從缺盆穴流經乳房,與肚臍、腹部、陰部相連,然後經過股骨、小腿,最後進入中腳趾,所以病狀如上。)
氣血旺盛的話,上半身都會發熱,如果胃部氣血過盛,就會消瘦、常感飢餓,小便發黃。(這是陽明經實熱,辨別經絡和臟腑的原因。)
氣血不足的話,上半身會發冷,胃部受寒則會脹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