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六 (1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4)

1. 緩脈(陰中陽)

〔經論]緩脈去來小快於遲(《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如春初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如微風輕颭柳梢(滑伯仁)。

〔發明〕緩為陽氣初微,故脈遲緩,而司令在四季之末,是脾胃之脈也。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勝者,平脈也。若非其時,即為病脈矣。夫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疾不遲,不大不小,不微不弱,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此真胃氣脈也。故張太素又比之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

蓋土為萬物之母,中氣調和則百疾不生。緩之於脈大矣哉!

《素問》云:其來如水流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壅塞不通。

〔體象〕緩脈呵呵四至通,柳梢嫋嫋颭輕風,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見遲脈。

〔主病〕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

〔辨誤〕《脈訣》云:緩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病。不關《經》旨,時珍謂其出自杜撰,與緩無干。

〔分部〕寸(左)緩風邪項背拘,(左)關為風眩(右)胃家虛,尺為濡泄或風閉,腎弱蹣跚足力迂。

浮緩為風,沉緩為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虛,緩弱氣虛。

〔貫釋〕緩為氣血向衰之候,故主風濕痹痛等症,在上為項強,在下為腳弱。心不足則左寸緩,怔忡多忘,亦主項背急痛;關緩風虛眩暈,腹脅氣結;尺緩腎虛冷,小便數,女人月事多。右寸緩,肺氣浮,言語短氣;關緩胃氣弱,若不浮不沉,從容和緩,乃脾家之平脈也;尺緩,下寒腳弱,風氣秘滯,浮緩腸風泄瀉,沉緩小腹感冷。

〔先哲格言〕《脈經》云:脾王之時,其脈大,呵呵而緩,名曰平脈。反得弦細而長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剋土,為賊邪,死不治;反得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為實邪,雖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為虛邪,雖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腎之乘脾,水之凌土,為微邪,雖病即瘥。

《素問》云:脾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得而見,惡者乃見。是故緩脈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見之脈,方可斷其為病也。仲景云:傷寒脈大為病進,脈緩為邪退。

白話文:

[緩脈(陰中陽)]

[經論]緩脈的特徵是跳動的速度略快於遲脈,但每分鐘約跳動六十次左右(根據戴氏的說法)。脈搏感覺就像絲線在織布機上,不會捲曲,觸摸起來平穩而均勻(張太素的描述),就像春天柳樹在微風中搖曳的景象(楊玄操的比喻),又像微風輕拂柳梢般柔和(滑伯仁的形容)。

[發明]緩脈代表著體內的陽氣開始微弱,因此脈搏顯得遲緩。它在四季的末尾佔主導地位,是脾胃功能的反映。脈象在手太陰肺經和足少陰腎經上表現相同,浮大而軟,沒有某一部位特別突出,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在不對的季節出現這種脈象,那就表示生病了。緩脈平穩均勻,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不大不小,不微弱也不強烈,呈現出一種愉悅、悠閒的狀態,無法用語言完全描繪,這就是真正的胃氣脈。因此,張太素再次用絲線在織布機上的比喻來形容,脈搏平穩而均勻,就像絲線在織布機上那樣。

土地是萬物之母,中氣調和,百病不生。緩脈對於脈象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素問》提到:如果脈象像流水一樣,表示過度,病在外;如果像鳥嘴一樣尖銳,表示不足,病在內。過度會導致四肢沉重,難以舉起;不足則會使九竅堵塞不通。

[體象]緩脈每分鐘跳動六十次,就像輕風吹拂柳梢,想要從脈象中尋找生命的氣息,就在那平穩緩和的脈象中。

[相類]請參照遲脈。

[主病]緩脈可能表示營養不足、防禦系統過剩,或是風濕或脾虛。如果出現在上半身,可能是頸部僵硬;如果出現在下半身,可能是萎縮或麻痹。要根據脈象的浮沉、大小來進一步判斷。

[辨誤]《脈訣》提到緩脈主脾熱,口臭,反胃,牙痛,夢鬼等病。這些並不符合《經》的原意,李時珍認為這些是杜撰的,和緩脈無關。

[分部]左寸緩可能表示風邪影響頸背;左關緩可能表示頭暈目眩;右關緩可能表示胃虛;尺部緩可能表示濕瀉或風閉,或是腎虛,走路困難。

浮緩表示風邪,沉緩表示濕邪,緩大表示風虛,緩細表示濕痹,緩澀表示脾虛,緩弱表示氣虛。

[貫釋]緩脈通常表示氣血逐漸衰退,因此常伴隨風濕疼痛等症狀,上半身可能出現頸部僵硬,下半身可能出現腳部無力。心臟功能不足時,左寸緩,可能出現心悸,健忘,也可能出現頸背緊繃;關緩表示風虛眩暈,腹部脅骨氣結;尺緩表示腎虛冷,頻尿,女性月經過多。右寸緩表示肺氣浮,說話短促;關緩表示胃氣弱,如果脈象既不浮也不沉,而是平穩緩和,這就是脾臟健康的脈象;尺緩表示下寒腳弱,風氣祕滯,浮緩表示腸風泄瀉,沉緩表示小腹感冷。

[先哲格言]《脈經》提到:脾臟健康時,脈象會大而平穩,被稱為平脈。如果脈象反而變得細長,這是肝臟影響脾臟,木剋土,是賊邪,治療困難;如果脈象反而變得浮澀而短,這是肺臟影響脾臟,子扶母,是實邪,雖然生病但可以自行康復;如果脈象反而變得洪大而散,這是心臟影響脾臟,母歸子,是虛邪,雖然生病但容易治療;如果脈象反而變得沉濡而滑,這是腎臟影響脾臟,水凌土,是微邪,雖然生病但可以迅速康復。

《素問》提到:脾臟是土,獨立的臟器,灌溉四周的其他臟器。當脾臟健康時,我們看不見它的作用;當脾臟生病時,我們才會發現。因此,緩脈本身不表示疾病,只有結合其他脈象才能判斷是否生病。仲景提到:感冒時脈象大表示病情加重,脈象緩表示邪氣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