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四 (3)
卷四 (3)
1. 足太陰脾
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故足太陰脈發於此。)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核骨在足大趾本節後內側圓骨也。滑氏誤作孤拐骨。)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足肚曰踹。交出厥陰之前,即地機、陰陵泉也。)上膝股內前廉,(股,大腿也。
前廉者,上側也,當血海、箕門之次。)入腹屬脾絡胃,(脾胃為表裡,故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足太陰外行者,由腹上府舍、腹結等穴,散於胸中而止於大包。其內行而支者,自胃脘上膈,注心而接手少陰經也。)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脈連舌本故強,脾虛不運故嘔。
)胃脘痛,腹脹善噫,(脾脈入腹絡胃,故為痛為脹。陰盛而上走陽明,故氣滯為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後,大便也;氣,轉失氣也。氣通故快。)身體皆重。(脾主肌肉,脾主濕,濕傷則體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趾不用。(支者上膈注心,故為煩心與痛。
溏者,水泄也,脾寒;瘕者,痢疾,脾滯;水閉者,土病不能治水也。水閉則濕熱壅而為疸,為不臥。脾脈起於足𧿹,以上膝股,腫與厥之所由生也。)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
脾臟的經脈,起始於大腳趾的末端,沿著腳趾內側的邊緣,經過一個小圓骨後方,然後向上到內踝前方。再向上行至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穿過肝經前面,這部分包括了地機和陰陵泉穴位。往上到膝蓋,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連結脾臟,並絡繫胃部。接著向上穿越橫膈膜,夾著咽喉,連接舌根,並在舌下分散開來。
其分支從胃部分離出來,再次向上穿越橫膈膜,注入心臟。此脈絡外行的部分,由腹部向上通過府舍、腹結等穴位,散佈於胸部,終止於大包穴。其內行的分支,從胃脘開始,向上穿越橫膈膜,注入心臟,接續手少陰心經。
如果此脈絡發生問題,可能導致舌頭根部僵硬,進食時會嘔吐,胃脘疼痛,腹部脹氣,常打嗝,排便或放屁後會感到舒緩,全身沉重。脾臟負責肌肉的健康,濕氣過重時,會導致身體感覺沉重。
此經脈主導的脾臟疾病可能包括:舌根疼痛,身體無法活動自如,無法吞嚥食物,心情煩躁,胸口下方劇烈疼痛,慢性腹瀉,水腫,黃疸,無法躺下,站立時大腿和膝蓋內側腫脹,大腳趾失去功能。
分支脈絡上行至橫膈膜注入心臟,因此可能導致心煩和疼痛。慢性腹瀉,通常是由脾臟虛寒所致;痢疾,是脾臟功能阻滯所致;水腫,是脾臟無法正常處理水分所致。水腫會導致濕熱積聚,形成黃疸,使人無法安睡。脾脈起始於腳趾,往上延伸至膝蓋和大腿,腫脹和厥冷由此產生。
2. 手少陰心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當五椎之下,其繫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繫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而為之主也。)下膈絡小腸,(心與小腸為表裡,故下膈當臍上二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出腋下上行極泉穴,手少陰經行於外者始此。)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臑內後廉,青靈穴也。
手之三陰,少陰居太陰、厥陰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手腕下髁為銳骨,神門穴也。)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手少陰經止於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手太陰經也。滑氏曰:心為君主,尊於他臟,故其交經授受不假支別云。)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支者,從心系上咽,故嗌乾、心痛。火炎,故渴。脈循臂內,故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脈系目系,故目黃;出腋下,故脅痛;循臂入掌,故有熱痛等症。)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中醫學中的「手少陰心經」。內容大意如下:
手少陰心經的運行路徑,起始於心臟,由心臟向外連接心繫(心臟周圍的血管及組織)。心臟位於第五胸椎下方,其周圍的系統共有五組:向上連接肺部,向下則肺部又連接到心臟,心臟再向下透過三組系統連接到脾臟、肝臟和腎臟,因此心臟能與五臟相通,並主宰它們的功能。
接著,心經穿過橫膈膜,連接到小腸(心臟與小腸互為表裡,因此在肚臍上方約兩寸的位置,即下脘穴附近,會連接到小腸)。其中一分支從心繫上行,夾住咽喉,連接到眼球後方的組織。另一條直線則從心繫向後,上行到肺部,然後下行至腋下,再沿著手臂內側後緣,經過太陰和心包經後方(也就是青靈穴位置),再下行至肘部內側,沿著前臂內側後緣,直到手腕後方銳骨末端(即神門穴位置),再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沿著小指內側,終止於小指尖端(此即手少陰心經的終點,然後會交接到小指外側,再接手太陰肺經)。
當這條經絡出現問題時,可能會產生喉嚨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的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臂厥」(因為經絡分支上行到咽喉,所以會喉嚨乾燥、心痛;因為心火旺盛,所以會口渴;因為經絡沿手臂內側運行,所以會影響手臂)。
這條經絡主導心臟相關疾病,例如:眼睛黃疸、脅肋疼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手掌熱痛等症狀(因為經絡連接眼球後方組織,所以會眼睛黃疸;因為經絡穿出腋下,所以會脅肋疼痛;因為經絡沿手臂到手掌,所以會有熱痛等症狀)。
3. 手太陽小腸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外側上腕,出髁中,(前谷,後谿、腕骨等穴。)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循臂下廉陽谷等穴,出肘內側兩骨尖陷中小海穴也。)上循臑外後廉,(行手陽明、少陽之外。)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肩後骨縫曰肩解。肩胛者,臑腧、天宗等處。
肩上者,秉風、曲垣等穴左右,交於兩肩之上,會於督脈之大椎。)入缺盆,絡心,(心與小腸為表裡。)循咽下隔,抵胃屬小腸。(循咽,下膈,抵胃,當臍上二寸屬小腸。此本經之行於內者。)其支者,從缺盆循頭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行於外者,出缺盆循頸中之天窗,上頰後之天容,由顴髎以入耳中聽宮穴也。
手太陽經止於此。)其支者,別循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目下為䪼,目內角為內眥,顴即顴髎穴。手太陽經自此交目內眥而接足太陽經也。)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經脈循咽下膈,支者循頸上頰,循臑繞肩,故為病如上。)是主液所生病者,(小腸分水穀,故主液。
)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皆經脈所及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中醫學中的手太陽小腸經脈路線以及相關症狀。
手太陽小腸經開始於小拇指的末端,沿著手背外側向上到手腕,穿過腕部骨節(經過前谷、後谿、腕骨等穴位)。然後直上沿著手臂骨的下緣,穿出肘部內側兩根肌腱之間(經過臂下側的陽谷等穴位,並在肘部內側兩骨尖凹陷處的小海穴)。
再往上沿著上臂後側(位於手陽明和手少陽經脈的外側),穿出肩部,繞過肩胛骨,交會在肩膀上方(肩後的骨縫稱為肩解。肩胛骨的部位包括臑腧、天宗等穴位。肩膀上方的穴位有秉風、曲垣等,這些穴位左右交會在兩肩上方,會合於督脈的大椎穴)。
經脈進入鎖骨上窩,絡心(心臟與小腸互為表裡),沿著咽喉向下,穿過膈肌,到達胃部,連接到小腸(沿著咽喉,穿過膈肌,抵達胃部,在臍上約二寸的地方連接到小腸,這是經脈在體內的行進路線)。
其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到臉頰,直到眼睛的外角,再進入耳朵中(這部分經脈的分支,從鎖骨上窩沿著頸部中央的天窗穴,上到臉頰後方的天容穴,通過顴髎穴進入耳朵中的聽宮穴。手太陽經脈在此結束)。
另一分支,分別沿著臉頰向上,抵達鼻子,到達眼睛的內角,斜向連接於顴部(眼睛下方為䪼,眼睛內角為內眥,顴即顴髎穴。手太陽經脈自此交會於眼睛內角,接續足太陽經脈)。
當這條經脈受到幹擾時,可能會出現喉嚨痛、頜部腫脹、無法轉頭,肩部感覺像被拔起,上臂感覺像要折斷的症狀(因為經脈循行咽喉,穿過膈肌,分支沿頸部到臉頰,沿上臂繞肩,所以可能導致上述症狀)。
這條經脈主要負責水分的調節(小腸負責分離食物中的水分,因此主管液體調節)。
經脈受影響可能導致的疾病包括: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頸部、頜部、肩部、上臂、肘部和手臂外側後方的疼痛(這些部位都是經脈所經之地)。
以上就是手太陽小腸經的路徑和可能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