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六 (9)

回本書目錄

卷六 (9)

1. 弱脈(陰)

〔經論〕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脈經》)。

白話文:

弱脉非常柔软且沉细,只有按压才能感觉到,轻轻触摸则感觉不到。

〔發明〕弱乃濡之沉者。《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為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

白話文:

〔解釋〕虛弱的人,脈象濡滑,就表示有胃氣;脈象虛弱而澀,表示是舊病。病人年老體弱出現這樣的脈象是正常的,但健康年輕人出現這樣的脈象是不正常的。

〔辨誤〕《脈訣》云:輕手乃得。黎氏譬如浮漚。皆是濡脈,非弱脈也。愚按:《偽訣》誤以濡脈為弱,弱脈為濡,況濡在浮分,而弱在沉分也。其鹵莽特甚!即黎氏浮漚之譬,亦踵高陽生之弊,不可不詳加考據也,宜辨之。

白話文:

辨明錯誤:

《脈訣》說:輕按能得到脈象。黎某人比喻為浮漚。這些都是濡脈,不是弱脈。我認為:《偽訣》錯誤地把濡脈當成弱脈,把弱脈當成濡脈。況且,濡脈在浮分的範圍,而弱脈在沉分的範圍。它的魯莽行為非常嚴重!黎某人浮漚的比喻也承襲了高陽生的缺點,不能不詳細考證,應辨明。

〔體象〕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見沉脈。

〔主病〕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

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曰:弱主筋,沉主骨,陽浮陰弱,血虛筋急。

〔分部〕寸(左)弱陽虛(右)肺氣衰,(左)肝經筋痿(右關)胃虛寒,尺部冷疼兼便滑,陰虛陽陷少年難。

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

白話文:

〔體象〕

身體虛弱無力,按壓時柔軟,脈象細軟而沉,不見浮起,陽氣陷入陰分,精血虛弱,白髮早生,令人愁苦。

〔相類〕

此脈象與沉脈相似。

〔主病〕

脈象虛弱,代表陰虛陽氣衰敗,容易出現惡寒發熱、骨骼筋脈痿縮、多驚多汗、精神萎靡等症狀,應及早補益氣血,調養營氣。

張仲景說:陽氣陷入陰分,所以會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又說:脈象虛弱代表筋脈虛弱,沉脈代表骨骼虛弱,陽氣浮現而陰氣衰弱,則血虛筋急。

〔分部〕

寸關尺三部脈象分別代表不同的臟腑:

  • 寸脈虛弱,代表陽虛,左側寸脈虛弱代表肺氣衰敗,右側寸脈虛弱代表肝經筋脈痿縮。
  • 關脈虛弱,代表胃虛寒。
  • 尺脈虛弱,代表陰虛陽陷,出現手足冰冷、疼痛,伴隨大便稀溏等症狀,年紀輕輕就容易出現虛弱的現象。

柳氏說:氣虛則脈象虛弱,寸脈虛弱代表陽虛,尺脈虛弱代表陰虛,關脈虛弱代表胃虛。

〔貫釋〕弱由精氣不足,故脈來萎弱而不振也,故主元氣虛耗,萎弱不前,痼冷、虛熱、泄精、虛汗等症也。左寸弱,陽虛、心悸、自汗;關弱,筋痿無力,婦人主產後客風面腫;尺弱,小便數,腎虛耳聾,骨肉痠疼。右寸弱,身痛多寒,胸中短氣;關弱,脾胃虛,食不化;尺弱,下焦冷痛,大便滑。

白話文:

脈象微弱表示精氣不足,所以脈搏跳動無力,因此主因元氣耗損,身體虛弱疲乏,有慢性虛寒、陰虛內熱、遺精、虛汗等症狀。

左寸脈微弱:陽氣不足、心悸、自汗。

左關脈微弱:筋骨痿弱無力,女性產後有客風引起的面部浮腫。

左尺脈微弱:小便頻繁、腎虛耳聾、骨肉痠痛。

右寸脈微弱:全身疼痛多寒、胸中氣短。

右關脈微弱: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右尺脈微弱:下腹部虛寒疼痛、大便滑不爽。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浮以候陽,陽主氣分。浮取之而如無,則陽氣衰微,確然可據。夫陽氣者,所以衛外而為固者也,亦以運行三焦、熱腐五穀者也。故柳氏謂氣虛則脈弱,深得其義。愚按:弱堪重按,陰猶未絕,若兼澀象,則氣血交敗,生理滅絕矣。

吳鶴皋云:弱主氣血不足,久病羸弱之人多有之。

白話文:

李士材說:浮脈是陽氣的表現,陽氣主導氣分。脈浮而取之若無,表示陽氣衰微,這是可以確定的。陽氣的作用是保護身體、固衛肌表,以及運行三焦、溫熱五穀。所以柳氏說氣虛則脈弱,這個觀點非常正確。我認為:脈象雖弱但還能重按,表明陰氣尚未完全枯竭。如果同時出現澀脈,則氣血都已經敗壞,生命將會終結。

2. 散脈(陰)

〔經論〕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脈經》);渙散不收(崔紫虛);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柳氏)。

白話文:

脈象寬大而鬆散,有表(脈)沒有裡(脈),猶如楊花飄散的樣子(來自《脈經》);脈象渙散不凝聚(崔紫虛);脈搏沒有規律、不受約束,次數不定,或來得快,去得慢,或去得快,來得慢,渙散不收斂(柳氏)。

〔發明〕漸重漸無,漸輕漸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象恍然矣。故叔和云: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字字斟酌。崔氏云:渙漫不收。蓋渙漫,即浮大之義,而不收,即無根之義。雖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鑿鑿也。柳氏云: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漫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夫楊花散漫,即輕飄而無根之說也。

白話文:

(脈象)逐漸加重然後逐漸消失,逐漸減輕然後逐漸出現,理解這八個字,就能明白散脈的表現了。因此叔和說:散脈大而鬆散,有浮象而無實象。每個字都經過仔細推敲。崔氏說:散亂不聚。散亂,就是指浮大;不聚,就是指沒有根。雖然抓住了大意,但還不能說得清楚。柳氏說:沒有規律,不受約束,脈數不一致,有時來脈多去脈少,有時去脈多來脈少,散亂不收,就像楊花隨風飄散一樣。楊花隨風飄散,就是說它輕飄而沒有根。

其言至數不齊,多少不一,則散亂而不能整齊嚴肅之象也。此又補叔和未備之旨,深得散脈之神者也。

〔體象〕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可醫。

久病得散脈,乃氣血脫散之象,故主死。

〔相類〕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脈中空有兩邊。

〔主病分部〕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右關軟散胻腫胕,散居兩尺魂應斷。

白話文:

如果脉搏的跳动次数不规律,快慢不一致,就表示散乱无序,无法保持整齐严肃的状态。 这种现象是对《脉经》中没有提及的部分补充,也深刻地体现了散脉的病理特征。

散脉就像漫天飞舞的杨花,飘忽不定,难以捉摸。孕妇出现散脉,预示着可能早产或流产;久病之人遇到散脉,则难以治愈。

患病已久的人出现散脉,表示气血已经散失殆尽,预示着死亡。

散脉的触感自由散漫,就像水中的棉絮一样,漂浮而轻细。脉象浮而迟缓,则是虚脉的特征;芤脉则如同空心管子,两边可以触及。

左寸脉散则心神不安,右寸脉散则容易出汗;左关脉散则溢饮,右关脉散则脚肿;两尺脉散则魂魄不稳,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貫釋〕散為氣血耗散,臟腑氣絕之候,在病脈主虛陽不斂,又主心氣不足,大抵非佳脈也。若兩尺得散脈,乃精神衰憊,魂魄將離而不救也。左寸散,心脈衰而血少,神不安而怔忡作;右寸散,肺氣耗而腠理不固,故自汗。左關軟散,有溢飲在中;右關軟散,脾氣虛而足部胻胕作腫。兩尺軟散,精氣衰敗,無救治。

白話文:

[解釋]

"散"是指氣血耗散,臟腑氣絕的徵候。在脈象上,主體虛陽不斂,也主心氣不足。總體來說,不是好的脈象。

如果兩尺脈出現散脈,表示精神衰憊,魂魄將離,無力救治。

左寸脈散,說明心脈衰弱,血氣不足,神志不安,出現怔忡(一種心悸不安的症狀)。

右寸脈散,表明肺氣耗損,腠理(皮膚表面)不固,因此自汗。

左關脈脈軟散,提示有水飲積聚在體內。

右關脈脈軟散,說明脾氣虛弱,導致足部浮腫。

兩尺脈脈軟散,表示精氣衰敗,無力救治。

〔先哲格言〕戴同父云: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皆平脈也。心脈軟散為怔忡,肺脈軟散為汗出,肝脈軟散為溢飲,脾脈軟散為胻腫,皆病脈也。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皆死脈也。古人以代散為必死者,蓋散為腎敗之徵,代為脾絕之徵也。腎脈本沉,而散脈按之不可得見,是先天資始之根本絕也;脾脈主信,而代脈歇止不愆其期,是後天資生之本絕也。故二脈獨見均為危殆之候,而二脈交見,尤為必死之符。

白話文:

古人名言: 戴同父說:心脈浮大而分散,肺脈短促澀滯而分散,這都是正常的脈象。心脈軟弱而分散表示怔忡,肺脈軟弱而分散表示出汗,肝脈軟弱而分散表示腹水,脾脈軟弱而分散表示浮腫,這些都是病態脈象。腎脈軟弱而分散,各種脈象交替而分散,都是死脈。古人把交替而分散的脈象看作是必死的徵兆,這是因為分散代表腎臟衰竭,交替代表脾臟衰竭。腎脈原本應該是沉穩的,但是分散的脈象觸摸不到,這表示先天的根本已經斷絕了;脾脈主掌信任,但是交替的脈象會間歇停止而不準時出現,這表示後天的生命之根本已經斷絕了。因此,單獨出現這兩種脈象都是危險的徵兆,如果兩種脈象同時出現,更是死亡的徵兆。

《難經》云:散脈獨見則危。

柳氏云:散為氣血俱虛,根本脫離之脈。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

吳鶴皋云:散脈夏令宜之,非其時而得之者,血亡而氣欲去也。

白話文:

《難經》說:如果只出現散脈,情況就很危險。

柳氏說:散脈表示氣血都虛弱,是身體根本脫離的脈象。產婦如果有這個脈象是正常的,孕婦如果有則可能會流產。

吳鶴皋說:在夏季出現散脈是正常的,但如果不在這個季節出現散脈,就表示體內血液流失,氣也將要離去。

3. 細脈(陰)

〔經論〕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絲線之應指(《脈經》)。

白話文:

細脈比微脈更細,通常是細直而柔軟的,就像絲線一樣輕細地觸及手指。

〔發明〕小也,細也,狀如絲也。比之於微,指下猶尚易見,未至於舉按模糊也。《素問》謂之小,王啟玄言如莠蓬,狀其柔細也。

白話文:

〔發明〕:指細小、如絲狀。與微小相比,用手指還能輕易地看到,還沒有達到用手指按壓後模糊不清的程度。《素問》中記載為「小」,王啟玄形容為「如莠蓬」,形容其柔軟細小。

〔辨誤〕《脈訣》言往來極微。是微反大於細矣,與《經》旨相背。

〔體象〕細來累累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相類〕見微、濡。

〔主病〕細脈縈縈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若非濕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泄來。

〔分部〕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遺精號脫陰。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中醫脈診中「細脈」的診斷。首先作者糾正了《脈訣》中對「微」的解釋,認為「微」指的是脈象的虛弱無力,比「細」更嚴重,而不是單純的「細」。

接著作者描述了細脈的觸摸感受,以及它在不同季節、不同年齡段的人身上出現的概率。

然後作者列舉了細脈與其他類似脈象的關係,並說明了細脈可能代表的病症:血氣不足、身體虛弱、七情不順、濕氣侵犯、精氣虧損等。

最後,作者根據細脈出現的部位,推斷出不同的病症:寸口細脈表示嘔吐,關脈細脈表示腹部脹滿,尺脈細脈表示丹田虛寒。

總結

這段文字詳細地描述了細脈的形態、觸摸感受、出現原因、代表的病症,以及在不同部位出現的意義。它為我們了解中醫脈診提供了重要參考。

〔貫釋〕細為血冷氣虛不充之候,乃元氣不足,乏力無精,內外俱虛冷,痿弱洞泄,為憂勞過度、為傷濕、為積、為痛在內及在下。

白話文:

這些症狀主要由氣血虛弱所引起,表現為元氣不足,身體虛弱無力,體內外都感到寒冷虛弱,肌肉萎縮,腹瀉。這是因為過度憂慮勞累、受寒受濕、飲食積滯、或內在疼痛等原因導致的。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細脈、微脈俱為陽氣衰殘之候。夫氣主煦之,非行溫補,何以復其散失之元乎?嘗見虛損之人脈已細而身常熱,醫者不究其元而以涼劑投之,何異於惡醉而強酒?遂使真陽散敗,飲食不進,上嘔下泄,是速之使斃耳。《素問》云: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白話文:

先賢名言

李士材說:脈細、脈微都是陽氣衰弱的徵兆。陽氣主要作用是溫煦,如果不採取溫補措施,散失的元氣如何能得到恢復?我曾見過體虛的人脈搏已經細弱,但身體卻經常發熱,醫生不究其根本原因而用寒涼藥物治療,這不就像喝醉酒的人還要勉強喝酒一樣嗎?這樣會導致真陽散失,導致飲食不進,嘔吐腹瀉,這是加速病人的死亡。

《素問》中說:旺盛的陽氣可以消化食物,虧損的陽氣則會生發新的陽氣。

人非少火,無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未徹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權哉?然虛勞之脈,細數不可並見,並見者必死。細則氣衰,數則血敗,氣血交窮,短期將至矣。

白話文:

人體需要有少量的火氣才能運行三焦,消化吸收食物。不明白這一點的人,怎麼能掌握掌管生命的大權呢?

但是,虛勞的脈象細弱無力,而且不能同時出現這兩種脈象,如果同時出現,必定會死亡。脈象細微說明氣血衰弱,脈象數快說明血液敗壞,氣血都虛弱了,生命不久矣。

王叔和云:細為血少氣衰,有此證則順,否則逆。故吐衄得沉細者生,憂勞過度者,脈亦多細,為自戕其氣血也。春夏之令,少壯之人俱忌細脈,謂其不與時合不與形合也。秋冬之際,老弱之人不在禁忌之例。

白話文:

王叔和說:如果脈搏細微,表示氣血虛弱衰敗,符合此症狀就是順應時令,否則就是違背時令。因此,如果吐鼻血能得到緩解,脈搏也變細微,表示可以生還。如果憂慮過度,脈搏也會變細,這是因為憂慮會損傷氣血。在春夏季節,年輕強壯的人忌諱脈搏細微,因為這不符合時令和體質。而在秋冬季節,對於年老體弱的人,就不需要忌諱脈搏細微。

按:微、細二脈或有單指陽衰,或有單指陰竭,或有兼陰陽,而主病則非畫一之論矣。大都浮而微者屬之陽分,則見自汗、氣急等症;沉而細者屬之陰分,則見下血、血痢等症。

白話文:

注意:微脈和細脈可能單指陽氣衰弱,或單指陰液耗盡,或兼具陰陽兩虛。然而,主要症狀並非一成不變。

一般來說,浮而微的脈象屬於陽氣不足,症狀可能包括自汗、氣促等;沉而細的脈象屬於陰液不足,症狀可能包括便血、血痢等。

吳鶴皋云:細即小也,病為不足。若無病,人兩手三部皆小,往來上下皆從,此稟質之清,不在病例。若一部獨小、一手獨小曰病,乍大乍小曰邪祟。

白話文:

吳鶴皋說:細就是小,病因是氣血不足。如果沒有生病,人的雙手三大部位都小,上下運動都靈活,這是天生的清寒體質,不屬於病理問題。如果某一部位或單手突然變小,就表示有病;若時而大時而小,則可能是邪祟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