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革脈(陰)

〔經論〕革脈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發明〕恰如鼓皮,外則繃急,浮舉之而弦急,內則空虛,沉按之而豁然。故浮取於鼓面而已即得,若按之則虛無物矣。

《甲乙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謂脈來渾渾革變,急如湧泉,出而不反也。觀其曰湧泉,則浮取之不止於弦大,而且數、且搏、且滑矣。曰弦絕,則重按之不止於豁然,而且絕無根蒂矣,故曰死也。叔和以為溢脈,與此不同。

〔辨誤〕時珍曰:革即芤、弦二脈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證皆異也。宜審別之。

〔體象主病〕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相類〕見芤、牢二脈。

〔貫釋〕革為氣血虛寒之候。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女人半產、漏下。《脈經》曰:三部革,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脈如皮革,表邪有餘而內則不足。惟表有寒邪,故弦急之象先焉;惟中虧氣血,故空虛之象顯焉。男人諸病多由精血不足之故,女人半產漏下,亦以血驟去,故脈則空也。

吳鶴皋云:此精血遺亡而氣獨守,故主半產漏下,男子遺精。若中風而得之者,陰虛而風勁也;感濕而得此者,土亢而風木承之也。此之謂無胃氣,《經》曰:脈不往來者,死。其斯脈之謂乎?

白話文:

【革脈(陰)】

根據古籍記載,革脈呈現出弦緊而又芤虛的特徵,就像按壓在鼓面上一樣。(仲景)它表面看來緊繃,輕輕一觸就感到弦緊,但內部卻是空虛的,深按下去會發現毫無抵抗感。(丹溪)

如果把革脈比作鼓面,它外表緊繃,輕觸就能感受到那種弦緊的感覺,然而其內在卻空無一物,深按下去只會感覺到一片虛空。

《甲乙經》裡提到,脈象渾厚緊繃,就像湧泉般奔騰,這表示病情正在惡化,面色逐漸憔悴。當脈象變得像弦線斷裂般,病人可能就會死亡。這裡所謂的湧泉,不只是指脈象弦大,而且還包括快速、搏動和滑潤等特性。而弦絕,則是指深按下去,脈象不僅空虛,而且毫無根基,因此預示著死亡。叔和認為這是溢脈,和革脈有所不同。

李時珍指出,革脈實際上是芤脈和絃脈的結合,因此都與失血相關。許多脈學著作都將革脈歸類為牢脈,導致有些人只知革脈不知牢脈,或者只知道牢脈卻不知道革脈,造成概念混淆,無法辨識。事實上,革脈浮動而牢脈沉著,革脈虛弱而牢脈強壯,兩者在表現上存在明顯差異,應仔細區分。

革脈的特徵就像按在鼓面上一樣,是芤脈和絃脈的組合,顯示脈象寒虛。對女性來說,可能伴隨著流產或子宮出血;對男性而言,可能是營養不良或夢遺。

革脈和其他脈象如芤脈和牢脈相似。

革脈反映的是氣血虛寒的狀況。仲景認為,弦脈代表寒,芤脈表示虛弱,當虛寒交錯時,就稱為革脈。對男性來說,可能因失血或精氣耗損;對女性而言,可能因流產或子宮出血。

李士材解釋,革脈如同皮革,表面上看似邪氣旺盛,但實際上是內在不足。只有當表層有寒邪時,才會出現弦緊的跡象;只有當體內氣血虧損時,空虛的現象才會顯現。男性疾病多由精血不足引起,而女性流產或子宮出血,也是因為血液大量流失,導致脈象空虛。

吳鶴皋指出,革脈是精血流失,僅剩氣力維持,因此與女性流產、子宮出血以及男性遺精有關。若是中風後出現革脈,可能是因為陰虛且風勢強烈;如果是因濕氣而產生革脈,可能是土亢而風木乘虛而入。這就是所謂的缺乏胃氣,《經》中說:「脈象不正常者,將死亡。」可能就是在描述這種脈象吧。

2. 牢脈(陰中陽)

〔經論〕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經》)。

〔發明〕扁鵲曰:牢而長者,肝也。仲景曰:寒則牢堅,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

〔辨誤〕《脈訣》不言形狀,但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似依稀彷彿,卻不言實大弦長之形象,是沉脈而非牢脈矣。又云:脈入皮膚辨息難。更以牢為死脈。皆孟浪之語也。

〔體象相類〕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牢脈不可混於沉、伏二脈,宜細辨之。沉脈如綿裹砂,內剛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脈非推筋至骨不見其形,在於牢脈既實大,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以此為別耳。

〔主病〕寒則牢堅里有餘,腹心疼痛木乘脾,疝㿗癥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

〔辨誤〕《脈訣》云:骨間疼痛,氣居於表。池氏以為腎傳於脾。皆謬妄不經。

〔貫釋〕牢為裡實表虛之象,故主寒實之候。如胸中氣促,木實乘脾,為腹心疼痛,疝㿗癥積等症。扁鵲曰:革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沉細,反沉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牢脈所主之證,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屬陰寒;以其形弦實也,故咸為堅積。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邪氣深入牢固。心之積名曰伏梁,肝之積名曰肥氣,腎之積名曰奔豚,肺之積名曰息賁,脾之積名曰痞氣,及一切按之應手者曰癥,假物成形者曰瘕,見於肌肉間者曰痃,結於隱闢者曰癖。《經》云: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

故牢脈咸主之。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則內虛而當革脈乃為正象,若反得牢脈,是脈與證反,可以卜短期矣。

吳草廬云:牢為寒實,革為虛寒。

王惠源云:脈體實大,弦長而沉伏,則裡實之病宜之。故虛病見牢脈,則死危必矣。

白話文:

【牢脈(陰中陽)】

根據古籍記載,牢脈的特徵類似於沉脈和伏脈,但它的脈搏強實且長,稍微帶有些許弦的特性。

扁鵲解釋,牢脈且長代表的是肝臟的情況。張仲景認為,當人體受寒時,脈搏會變得堅固,呈現出一種牢固的狀態。沈氏進一步闡述,像沉脈和伏脈一樣,這是牢脈的位置特徵;而強實、弦且長,則是牢脈的形態特徵。

《脈訣》並未詳細描述牢脈的形狀,只說尋找時似乎不存在,但按壓時又能感受到。這種描述模糊不清,並未提到牢脈強實弦長的具體形象,實際上描述的更像是沉脈而非牢脈。再者,《脈訣》把牢脈定義為死脈,這都是粗淺不精確的說法。

牢脈的形狀特徵是弦長且強實,它的位置通常介於沉脈和伏脈之間;而革脈、芤脈和絃脈則是從表面浮起的。在診斷時,需詳細區分革脈的虛弱和牢脈的實在。

牢脈不能混淆為沉脈或伏脈,必須仔細分辨。沉脈就像被綿布包裹的砂石,內部堅硬,外部柔軟,但不一定同時具有強實和絃的特性;伏脈除非按到肌腱和骨骼,否則無法看到其形狀。牢脈不僅強實且大,當用力按壓時,能感受到整個手指都被填滿的力量,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牢脈主要反映的是寒實型的疾病,如腹部和心臟的疼痛,肝木克脾的情況,以及疝氣、癥瘕等病症。然而,對於失血或陰虛的人來說,卻應避免出現牢脈。

《脈訣》認為牢脈表示骨頭間的疼痛,氣血停留在表面。池氏認為這是由腎傳至脾的現象。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

牢脈反映的是體內實寒而表層虛弱的情況,因此主要反映寒實的症狀。例如,當胸部氣息急促,肝木克脾導致腹部和心臟疼痛,或是疝氣、癥瘕等病症。扁鵲曾說過,革脈表示虛弱,而牢脈表示實在。對於失血的人來說,脈搏應該是沉細的,如果反而出現沉大且堅固的牢脈,那就代表著死亡,因為虛弱的病狀出現了實在的脈象。

李士材認為,牢脈反映的病症,由於它屬於沉脈的範疇,所以通常與陰寒相關;而由於它的形狀堅實,所以往往反映的是堅固的積聚。積聚的形成,是因為正氣不足,而邪氣深入且牢固。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腎臟的積聚稱為奔豚,肺部的積聚稱為息賁,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以及所有一按就感覺到的稱為癥,由其他物質形成的稱為瘕,出現在肌肉之間的稱為痃,深藏於隱蔽處的稱為癖。《經》中提到:積聚的初始階段,是在寒冷環境下產生,隨後發展成為積聚。

因此,牢脈都與此類病症相關。對於失血和精虧的人來說,內在虛弱,應該出現的是革脈,如果反而出現牢脈,脈象與病情相反,那可能預示著生命將近。

吳草廬認為,牢脈反映的是寒實,而革脈反映的是虛寒。

王惠源認為,脈象強實且大,弦長且沉伏,反映的是裡實的病狀。因此,當虛弱的病人出現牢脈,那就非常危險了。

3. 濡脈(陰)

〔經論〕濡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經》),如水上浮漚(時珍)。

〔發明〕李時珍曰:濡,即軟也。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隨手而沒;水上浮漚,重按則無,皆形濡脈之象也。

按: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沉者全凶,從小而之無者為吉凶相半也。

〔辨誤〕《脈經》云: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訣》反言按之似有舉還無。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似有,舉之則還無。是弱脈而非濡脈矣。

〔體象〕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漚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乎微。

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主病〕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後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浸脾。

〔分部〕心濡陽微自汗生(左寸),肺虛內熱憎寒侵(右寸),肝經力少脾胃弱,腎憊腸虛泄脫精。

〔貫釋〕濡為氣血俱虛之象,故主少氣、無血、疲損、自汗、下冷、傷濕痹等症也。左寸濡,心虛易驚,盜汗短氣;關濡,營衛不和,精神離散,體虛少力;尺濡,男為傷精,女為脫血,小便數,自汗多痁。右寸濡,發熱憎寒,氣乏體虛;關濡,脾弱,不化飲食;尺濡,下元冷憊,腸虛泄瀉。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浮主氣分,浮取而可得,氣猶未敗;沉主血分,沉按而如無,此精血衰敗。在久病、老年之人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證合也。若平人及少壯暴病見之,名為無根之脈,去死不遠。

白話文:

【濡脈(陰)】

【經論】濡脈非常軟且浮細,就像布料漂在水中,輕輕地碰觸就能感知,但用力按壓就感受不到(出自《脈經》)。它又像水面上的泡沫(李時珍描述)。

【發明】李時珍說:濡,就是軟的意思。布料浮在水中,如果用大力按下去,它就會隨手沉沒;水面上的泡沫,重按之下則消失,這些都是濡脈形象的比喻。

註解:濡脈的浮軟特徵和虛脈相似,但是虛脈脈象較大,而濡脈脈象較小;濡脈和弱脈的細小特徵相似,但是弱脈在深部,而濡脈在淺表;濡脈和散脈的無根特徵相似,但是散脈從浮大逐漸轉向沉部,而濡脈從浮小逐漸到無法感知。由大轉向沉部的脈象預示完全的凶兆,由小轉向無法感知的則是吉凶各半。

【辨誤】《脈經》說:輕輕地能感知,用力按壓就感受不到。但《脈訣》卻說用力按壓感覺有,輕輕提起就消失了。這兩種說法矛盾到這種程度!再說,如果用力按壓感覺有,輕輕提起就消失,那這是弱脈而不是濡脈。

【體象】濡脈形態浮細,按壓要輕,像水面上的泡沫禁不起力量,病後或產後可能還有藥效,如果健康人出現這種脈象則表示根基不穩。

【相類】浮而柔細的脈象是濡脈,沉而細柔的脈象是弱脈,微弱到幾乎斷絕的是微脈,沉而極細但持續不斷的是細脈。

【主病】濡脈代表的是失血和陰虛的病症,髓海和丹田已經暗暗虧損,大量出汗後濕氣深入骨髓,血崩導致濕氣浸透脾臟。

【分部】心臟濡脈表示陽氣微弱,容易自汗(左寸),肺虛濡脈表示內熱,怕冷(右寸),肝經力量不足脾胃弱,腎虧腸虛導致泄精。

【貫釋】濡脈是氣血雙虛的象徵,所以主要代表少氣、無血、疲勞、自汗、下肢冷、濕痹等症狀。左寸濡脈,心虛易驚,盜汗短氣;關部濡脈,營衛不調,精神分散,體虛力弱;尺部濡脈,男性傷精,女性脫血,頻尿,多汗多痁。右寸濡脈,發熱怕冷,氣力衰竭;關部濡脈,脾胃弱,消化不良;尺部濡脈,下元冷弱,腸虛泄瀉。

【先哲格言】李士材說:浮脈主氣分,輕輕一按就能感知,表示氣還未敗壞;沉脈主血分,用力按壓都感受不到,表示精血衰敗。在久病或老年人身上,這種脈象尚未達到必定死亡的地步,因為脈象和症狀相符。但如果健康人或年輕人突然生病出現這種脈象,稱為無根之脈,距離死亡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