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六 (8)
卷六 (8)
1. 革脈(陰)
〔經論〕革脈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白話文:
根據經典的論述,革脈的特徵是弦硬而又芤虛,就像按在鼓皮上一樣。
〔發明〕恰如鼓皮,外則繃急,浮舉之而弦急,內則空虛,沉按之而豁然。故浮取於鼓面而已即得,若按之則虛無物矣。
白話文:
(鼓皮的原理)就像鼓皮一樣,外面緊繃,輕按它就會彈起來弦很緊;裡面空虛,用力按它就凹進去了。所以只要浮取於鼓面就能感覺到,如果按下去就什麼也沒有了。
《甲乙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弊綿綿,其去如弦絕者死。謂脈來渾渾革變,急如湧泉,出而不反也。觀其曰湧泉,則浮取之不止於弦大,而且數、且搏、且滑矣。曰弦絕,則重按之不止於豁然,而且絕無根蒂矣,故曰死也。叔和以為溢脈,與此不同。
白話文:
《甲乙經》中說:脈象渾濁而急促,像湧出的泉水,病勢會加重,面色會變得暗淡,脈象突然消失的會死亡。意思是脈象渾濁而急促變化,像湧出的泉水一樣,跳動之後就不再回彈。從文中提到「湧泉」,可以看出脈象浮取不僅大,而且數、搏、滑。文中說「弦絕」,是指重按脈象也不會出現脈象清晰有力,而且脈象完全消失,沒有根基,因此會死亡。叔和認為這是一種溢脈,與此不同。
〔辨誤〕時珍曰:革即芤、弦二脈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證皆異也。宜審別之。
白話文:
[辨別錯誤] 李時珍說:革脈實際是指芤脈和絃脈相合的脈象,因此它們都主治失血的情況。各種脈書都認為革脈是一種牢實的脈象,所以有時會出現革脈而沒有牢脈,或者有牢脈而沒有革脈,混淆不清,無法辨別。殊不知革脈浮而牢脈沉,革脈虛而牢脈實,外形特徵和證狀完全不同。因此應該仔細鑑別。
〔體象主病〕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相類〕見芤、牢二脈。
白話文:
體象主病的部分,革脈的形態像是按在鼓皮上一樣,芤脈和弦脈相結合表示體內有寒虛的情況,女性可能會有流產或月經失調的問題,男性則可能是營養不足或是有夢遺的情況。
相類的部分,可以參考芤脈和牢脈的特徵。
〔貫釋〕革為氣血虛寒之候。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其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女人半產、漏下。《脈經》曰:三部革,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白話文:
解釋: 「革」脈是氣血虛寒的表現。張仲景說:弦脈表示寒,芤脈表示虛。虛寒互相影響,就叫「革」脈。男性可能是失血或精液流失,女性可能是流產或陰道分泌物過多。
《脈經》上說:如果三部脈象都呈現「革」脈,如果是慢性病,可能逐漸痊癒;但如果是急症,可能危及生命。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脈如皮革,表邪有餘而內則不足。惟表有寒邪,故弦急之象先焉;惟中虧氣血,故空虛之象顯焉。男人諸病多由精血不足之故,女人半產漏下,亦以血驟去,故脈則空也。
白話文:
李士材說:脈象像皮革一樣緊繃,表示外感邪氣過剩,而內在精氣不足。因為外有寒邪,所以脈象會先出現緊繃的徵兆;因為內部氣血虧損,所以脈象會顯得空虛。男性多種疾病多是由於精血不足所致,女性生產後或漏血過多,也會導致血氣驟減,因此脈象會虛空。
吳鶴皋云:此精血遺亡而氣獨守,故主半產漏下,男子遺精。若中風而得之者,陰虛而風勁也;感濕而得此者,土亢而風木承之也。此之謂無胃氣,《經》曰:脈不往來者,死。其斯脈之謂乎?
白話文:
吳鶴皋說:這是精血流失而只有氣獨自存在,所以主要症狀是產後漏下、男子遺精。如果是中風後有的,是陰虛導致風氣亢盛;如果因受濕導致,是脾胃亢盛導致風邪乘虛而入。這就叫做沒有胃氣,《黃帝內經》說:脈絡不通暢的,會死亡。指的就是這種脈象吧?
2. 牢脈(陰中陽)
〔經論〕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經》)。
白話文:
根據經論,牢脈的特徵是好像沈在深部又像是隱伏著,脈搏強實且長;稍微帶有弦狀(《脈經》)。
〔發明〕扁鵲曰:牢而長者,肝也。仲景曰:寒則牢堅,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
白話文:
釋義:
扁鵲說:「緊實而長,是肝主導的部位。」
仲景說:「遇到寒冷,(肝脈)會變硬,有堅牢的感覺。」
沈氏說:「看起來像沉在裡面,好像要浮出來,是肝主導的部位;脈搏又大又長,是肝的性質。」
〔辨誤〕《脈訣》不言形狀,但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似依稀彷彿,卻不言實大弦長之形象,是沉脈而非牢脈矣。又云:脈入皮膚辨息難。更以牢為死脈。皆孟浪之語也。
〔體象相類〕弦長實大脈牢堅,牢位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白話文:
(辨正錯誤)《脈訣》沒有提到脈象的形狀,只說:「尋摸它時沒有,按壓它時纔有。」這看起來像是隱約模糊,卻沒有說明實際的大小、弦長等形狀,所以是沉脈而不是牢脈。另外,(《脈訣》)還說:「脈進入皮膚後難以辨別氣息。」更把牢脈當成死脈。這些都是隨意妄言。
牢脈不可混於沉、伏二脈,宜細辨之。沉脈如綿裹砂,內剛外柔,然不必兼大弦也;伏脈非推筋至骨不見其形,在於牢脈既實大,才重按之便滿指有力,以此為別耳。
白話文:
牢脈不能和沉脈、伏脈混淆,應該仔細區分。沉脈就像棉花裹著沙子,內在堅硬,外在柔軟,但不必一定伴有大弦脈;伏脈如果不用力推筋到骨頭都看不見它的形狀,而牢脈本身就很實大,只要輕按就能滿指有力,以此來區別。
〔主病〕寒則牢堅里有餘,腹心疼痛木乘脾,疝㿗癥瘕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
〔辨誤〕《脈訣》云:骨間疼痛,氣居於表。池氏以為腎傳於脾。皆謬妄不經。
白話文:
【主病】如果是因為寒邪所致,那麼會使得體內的寒氣過剩,出現腹部或心部的疼痛,這是肝氣過旺影響到脾臟的表現。疝氣、癥瘕這類疾病也不用過於擔心,但是如果有失血或者陰虛的情況,就需要避免一些治療方法。
【辨誤】《脈訣》說,如果骨頭間有疼痛感,表示氣在體表。池氏認為這是腎病傳到了脾臟。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不符合常理。
〔貫釋〕牢為裡實表虛之象,故主寒實之候。如胸中氣促,木實乘脾,為腹心疼痛,疝㿗癥積等症。扁鵲曰:革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沉細,反沉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
白話文:
[解釋] 脈搏出現「牢脈」表示內部實熱,外部虛寒,因此主要見於寒實證。比如胸中氣喘急促,木氣亢盛侵犯脾臟,腹心疼痛,疝氣、中氣鬱結等症狀。扁鵲說:「革脈」表示虛證,「牢脈」表示實證。失血的人,脈搏應當沉細,如果脈搏反而沉大而有力,表示會死亡,這是虛症見實脈。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牢脈所主之證,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屬陰寒;以其形弦實也,故咸為堅積。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邪氣深入牢固。心之積名曰伏梁,肝之積名曰肥氣,腎之積名曰奔豚,肺之積名曰息賁,脾之積名曰痞氣,及一切按之應手者曰癥,假物成形者曰瘕,見於肌肉間者曰痃,結於隱闢者曰癖。《經》云: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
白話文:
李士材說:凡是脈象沉實所主導的症狀,由於沉在脈絡深處,所以都屬於陰寒性質;而脈象弦緊實大,所以都與體內積結有關。這些積結的形成,是由於正氣不足,邪氣深入體內並牢固駐扎所致。
心臟的積結成疾稱作「伏梁」,肝臟的積結成疾稱作「肥氣」,腎臟的積結成疾稱作「奔豚」,肺部的積結成疾稱作「息賁」,脾臟的積結成疾稱作「痞氣」,用手按壓手感應手的稱為「癥」,由外物形成的腫塊稱為「瘕」,出現在肌肉間的稱為「痃」,結於隱祕部位的稱為「癖」。
《黃帝內經》說:積結的初生,是由於感受了寒氣而生的,寒氣停止了,積結就形成了。
故牢脈咸主之。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則內虛而當革脈乃為正象,若反得牢脈,是脈與證反,可以卜短期矣。
吳草廬云:牢為寒實,革為虛寒。
王惠源云:脈體實大,弦長而沉伏,則裡實之病宜之。故虛病見牢脈,則死危必矣。
白話文:
總之,牢脈通常代表病症的本質。如果患者失血或精液流失導致身體虛弱,應該出現革脈才是正常的。但如果出現了牢脈,就說明脈象與病症不符,預示著患者生命可能不長。
吳草廬認為,牢脈代表身體寒實,革脈代表身體虛寒。
王惠源認為,脈象體積大、弦長而沉伏,通常代表身體內部有實證。所以,虛症患者出現牢脈,預示著生命危險。
3. 濡脈(陰)
〔經論〕濡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經》),如水上浮漚(時珍)。
〔發明〕李時珍曰:濡,即軟也。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隨手而沒;水上浮漚,重按則無,皆形濡脈之象也。
白話文:
濡脈非常柔弱而且浮在表面,像是水中的布帛,輕輕一摸就能感受到,但是用力按就感覺不到。又像水面上的泡沫,輕輕觸碰存在,用力就消失不見。
李時珍說:濡就是柔弱的意思。布帛漂浮在水中,用點力按下去,它就會隨即沈下去;水面上的泡沫,用力按就消失了,這些都是形容濡脈的特徵。
按:濡脈之浮軟與虛脈相類,但虛脈形大,而濡脈形小也;濡脈之細小與弱脈相類,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脈之無根與散脈相類,但散脈從浮大而漸至於沉,濡脈從浮小而漸至於不見也。從大而至沉者全凶,從小而之無者為吉凶相半也。
白話文:
濡脈摸起來浮軟,跟虛脈很像,但虛脈脈搏形狀較大,而濡脈脈搏形狀較小;濡脈摸起來細小,跟弱脈很像,但弱脈是在沉分的脈搏,而濡脈是在浮分的脈搏;濡脈摸起來沒有根基,跟散脈很像,但散脈從浮面大而逐漸沉下去,濡脈從浮面小而逐漸消失不見。從大而逐漸沉下去的脈象完全凶險,從小而逐漸消失的脈象則吉凶參半。
〔辨誤〕《脈經》云:輕手相得,按之無有。《脈訣》反言按之似有舉還無。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似有,舉之則還無。是弱脈而非濡脈矣。
白話文:
【勘誤】《脈經》上說:用手輕輕觸摸脈搏,可以感覺到脈搏,但按下去卻沒有脈搏跳動的感覺。《脈訣》卻說,按下去好像有脈搏,抬起來又沒了脈搏。這兩本書的說法差別怎麼這麼大!而且,按下去好像有脈搏,抬起來卻又沒有了,這應該是「弱脈」,而不是「濡脈」。
〔體象〕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漚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是無根。
〔相類〕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乎微。
浮細如綿曰濡,沉細如綿曰弱,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主病〕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後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浸脾。
〔分部〕心濡陽微自汗生(左寸),肺虛內熱憎寒侵(右寸),肝經力少脾胃弱,腎憊腸虛泄脫精。
白話文:
身形浮腫、細弱,按壓時要輕柔,像水面上的泡沫一樣不堪重力,病後或產後仍需服藥,普通人若見此相,說明身體虛弱無根基。
浮而柔細,稱為濡;沉而細柔,稱為弱持。輕微浮腫,如同快要消失一般;細微沉腫,接近輕微。
浮而細如棉花,稱為濡;沉而細如棉花,稱為弱;浮而極細,如同將要消失,稱為微;沉而極細,但未斷絕,稱為細。
濡症代表失血、陰虛,髓海和丹田精氣虧虛,汗液蒸發後滲入骨骼,血氣虧損、濕氣浸潤脾臟。
濡症分佈在不同部位,心濡陽微,導致自汗不止(左寸脈);肺虛內熱,怕冷畏寒(右寸脈);肝經氣血不足,脾胃虛弱;腎氣不足,腸胃虛弱,容易泄精。
〔貫釋〕濡為氣血俱虛之象,故主少氣、無血、疲損、自汗、下冷、傷濕痹等症也。左寸濡,心虛易驚,盜汗短氣;關濡,營衛不和,精神離散,體虛少力;尺濡,男為傷精,女為脫血,小便數,自汗多痁。右寸濡,發熱憎寒,氣乏體虛;關濡,脾弱,不化飲食;尺濡,下元冷憊,腸虛泄瀉。
白話文:
[解釋] 脈象濡軟表示氣血俱虛,因此容易出現氣短、貧血、疲倦、自汗、下半身發冷、風濕痹痛等症狀。
左手脈象
- 寸脈濡軟:心氣虛弱,容易受驚,盜汗、氣短。
- 關脈濡軟:體內氣血運行不調和,精神不集中,體虛乏力。
- 尺脈濡軟:男性可能傷精,女性可能脫血,小便頻繁,自汗較多,容易發燒。
右手脈象
- 寸脈濡軟:發熱怕冷,氣虛體虛。
- 關脈濡軟: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 尺脈濡軟:下半身虛冷無力,腸胃虛弱,容易腹瀉。
〔先哲格言〕李士材云:浮主氣分,浮取而可得,氣猶未敗;沉主血分,沉按而如無,此精血衰敗。在久病、老年之人尚未至於必絕,為其脈與證合也。若平人及少壯暴病見之,名為無根之脈,去死不遠。
白話文:
中醫前輩李士材說:浮脈代表氣分充足,輕輕觸診就能摸到,說明氣血還沒有衰敗;沉脈代表血分不足,重按下去幾乎感覺不到,說明精血已經衰敗。對於患有慢性病、年老的人來說,如果脈象和症狀相符,表明病情還沒有到絕望的地步。但如果是健康的人和年輕人突然出現這種脈象,稱為「無根之脈」,表示瀕臨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