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賢

《脈貫》~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卷四

2. 十二經絡

(古云:不熟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如審病在某經,必用某經之藥以治之。庶乎!藥病相當,成功可必。而不然者,病源莫辨,部分差訛,舍此有辜,伐彼無過,其不貽致邪失正之禍者,幾希矣!此醫家必讀之書,慎勿忽之。)

白話文:

(古人說:如果不熟悉十二經絡,一開口或一動手治療就會出錯。比如確認疾病發生在某一條經絡上,就必須使用對應那條經絡的藥物來治療。這樣的話,藥物和病情相符合,治療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很大。然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無法辨別病因所在,部位判斷錯誤,冤枉地犧牲了無辜的部分,誤傷了無關的區域,這種情況下,不造成病情惡化、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災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這是醫生必讀的書籍,千萬不要忽略它。)

3. 手太陰肺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故手太陰肺脈起於中焦,當胃之中脘也。十二經者,營也。故曰營行脈中。首言肺者,肺朝百脈也。循序相傳,盡於肝經,終而復始,又傳於肺,是為一周。)下絡大腸,(肺與大腸為表裡,故絡大腸。凡十二經相通,各有表裡,在本經者曰屬,他經者曰絡。

)還循胃口,(還,復也。循,繞也。下絡大腸,還上循胃口。)上膈屬肺,(身中膈膜居心肺之下,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相著,以隔濁氣,不使熏於肺也。)從肺系橫出腋下,(肺系,喉嚨也。腋下者,膊下脅上也。)下循臑內,(臑者,膊之內側,上至腋,下至肘也。

)行少陰心主之前,(少陰者,心也。心主者,包絡也。手之三陰,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下肘中,循臂內,(膊與臂之交曰肘。內者,內側也。)上骨下廉,入寸口,(骨,掌後高骨也。下廉,骨下側也。寸口,即動脈也。)上魚,循魚際,(手腕之上,大指之下,肉隆如魚,故曰魚,寸口之上,魚之下曰魚際穴。)出大指之端。

端,指尖也。手太陰肺經止於此。)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支者,如本之支也,正經之外,復有旁分之絡。此本經別絡,從腕後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陽穴,而接手陽明經也。)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動者,變也,變常而病也。肺脈起中焦,循胃上膈屬肺,故病如此。

)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謂臂厥。(缺盆近肺,肺病則痛。瞀,麻木也。肺脈出腋下,行肘臂,故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喘者,氣上而聲粗,息急也。渴者,金令燥也。太陰之別,直入掌中,故為痛厥掌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肺之筋結於肩背,故氣盛則痛。肺主皮毛,風寒在表,故汗出,中風。母病傳子,故腎病而小便數且欠也)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肩背處,上焦為陽分。氣虛則陽病,故為痛為寒為少氣;金衰則水涸,故溺色變為黃赤。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

肺部的運作和脈絡,源自中焦部位,也就是胃的中脘位置。(手的三陰脈絡都是從臟器延伸到手部,所以手太陰肺脈起始於中焦,這是胃的中間部分。十二經脈,就是營養的運送網絡。首先提到肺部,因為肺主導全身的脈絡。各脈絡按順序相傳,最後在肝經結束,然後再次開始,從肺部重新傳遞,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接著向下連接大腸,(肺和大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因此連結大腸。十二經脈彼此聯通,各有一個相互依存的對象,在本經絡中的稱為屬,在其他經絡中的稱為絡。)

再回到胃部循環,(還,是再度的意思。循,是繞行的意思。先向下連接大腸,再向上繞回胃部。)再向上穿過膈膜進入肺部,(身體中的膈膜位於心肺下方,前面對齊鳩尾,後面對齊第十一椎骨,周圍緊密連接,用來阻隔濁氣,避免影響到肺部。)從喉嚨水平向腋下橫行,(喉嚨水平,指的是喉部。腋下,指的是胳膊下、肋骨上方。)再向下沿著胳膊內側,(胳膊的內側,上至腋下,下至肘部。)

在少陰心脈和心包絡脈之前行進,(少陰,指的是心脈。心包絡,指的是包繞心臟的脈絡。手的三陰脈絡中,太陰脈在前,厥陰脈在中,少陰脈在後。)經過肘部,沿著手臂內側,(胳膊和手臂交界處叫做肘部。內側,指的是內側部位。)向上至掌骨下方,進入寸口,(掌骨,指的是手掌後方的高骨。下側,指的是骨下側。寸口,指的是動脈位置。)再向上至手腕,沿著魚際線,(手腕上方,拇指下方的肉隆起像魚一樣,所以稱為魚,寸口上方,魚下方的點叫做魚際穴。)最後到達大拇指尖端。

指尖,指的是手指尖端。手太陰肺經在此結束。)另一分支從手腕後方直接延伸至食指內側,最終到達指尖。(分支,如同樹木的分支,除了正經脈絡外,還有旁邊的分支絡脈。這個經絡的分支從手腕後方直接延伸至食指的末端,交會商陽穴,然後接續手陽明經脈。)

如果這條脈絡出現異常,可能會導致肺部脹滿、呼吸困難、咳嗽,(異常,指的是變態,也就是病態。肺脈起源於中焦,沿胃部向上穿過膈膜進入肺部,所以疾病表現如此。)

缺盆部位疼痛,嚴重時可能雙手交叉麻木,這被稱為臂厥。(缺盆靠近肺部,肺部疾病會引起疼痛。麻木,指的是感覺遲鈍。肺脈從腋下穿出,沿著肘部和手臂,所以會有臂厥現象。)這些症狀主要由肺部疾病引起,包括咳嗽、上氣、呼吸困難、心煩、胸悶、胳膊和手臂內側前側疼痛、掌心熱等。(呼吸困難,指的是氣喘,聲音粗重,呼吸急促。口渴,是因為肺部主管的金屬特性過於乾燥。太陰脈的分支直接進入掌心,所以會有疼痛和掌心熱的問題。)

如果氣血過剩,可能會導致肩膀和背部疼痛,怕風怕冷,出汗,中風,小便頻繁且尿量少。(肺部的肌肉結在肩膀和背部,所以氣血過剩會導致疼痛。肺部主管皮毛,風寒在表面,所以會出汗,中風。母親的病傳染給兒子,所以腎臟疾病會導致小便頻繁且尿量少。)

如果氣血不足,可能會導致肩膀和背部寒冷,氣短,尿色改變。(肩膀和背部的位置,屬於上焦,是陽的部分。氣血不足,陽就會生病,所以會感到疼痛,寒冷,氣短;金屬衰弱,水分就會枯竭,所以尿色會變成黃色或紅色。)

4. 手陽明大腸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次指,食指也。手之三陽,從手至頭。)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廉,上側也。凡諸經脈,陽行於外,陰行於內。後諸經皆同。合谷,穴名。兩骨,即大指、次指後歧骨也,俗名虎口。)上入兩筋之中,(腕中上側兩筋陷中,陽谿穴也。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肩端骨罅,為髃骨。)上出於柱骨之會上,(背之上頸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於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自大椎而前入缺盆,絡肺,下膈,當臍旁屬於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耳下曲處為頰。

)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人中,即督脈之水溝穴。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手陽明經止於此,自山根交承泣而接足陽明經也。)是動則病,齒痛頸腫,(陽明支脈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大腸或泄或閉,皆津液病也。

)目黃,口乾,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皆本經之脈所過,故如此。)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不復,不易溫也。)

白話文:

大腸經,屬手陽明經脈,起始於大拇指旁邊的食指末端。然後沿著手指上緣前行,穿過被稱為「合谷」的兩塊骨頭間隙(即大拇指和食指後方的分叉骨,俗稱虎口),再向上進入手腕中間兩條筋肉的凹陷處,這裡有一個穴位叫做「陽谿」。

接著,經脈沿手臂上緣前行,進入肘部外側,再沿著上臂的前面外側上升,穿過肩峯前方的骨縫,再往上穿出到肩胛骨與脊椎骨相接的部位,也就是所有陽經都會聚的督脈大椎穴附近。

之後,經脈向下進入鎖骨上窩(缺盆),連繫肺臟,再向下穿過橫膈膜,最後到達大腸,位於肚臍旁邊。

另外,有一條分支從鎖骨上窩向上延伸至頸部,穿過臉頰,進入下排牙齒中。再繞出來夾住口脣,穿過人中穴(督脈的水溝穴),左右交錯,最後夾住鼻孔。手陽明大腸經到此結束,從鼻樑根部交接到足陽明胃經。

如果這條經脈功能異常,可能會出現牙齒疼痛、頸部腫脹的症狀。此外,它主要負責調節體內的津液平衡,若失調可能引發眼睛黃疸、口乾、鼻塞出血、喉嚨痛、肩部和上臂前側疼痛,以及大拇指和食指疼痛且活動受限等問題。

當該經脈氣血過盛時,途經的部位可能出現紅腫熱痛;反之,若氣血不足,則可能感到寒冷且不易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