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貫》~ 卷六 (7)
卷六 (7)
1. 芤脈(陽中陰)
〔經論〕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經》),中空外實如慈蔥。
〔發明〕芤,慈蔥之名也。《素問》無芤名,崔紫虛云:芤脈何似?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
〔辨誤〕芤脈浮沉二候易見,故曰有邊;中候豁然難見,故曰中空。非中候絕無,若泥為絕無,是無胃氣矣。舊說以為旁實,與芤蔥之義不合。
《脈訣》云:兩頭有中間無,是脈斷絕矣。又言主淋瀝,風入小腸之病,與失血之候相反,誤世不小。
〔體象〕芤形浮大軟如蔥,舉按易得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傷陰絡下流紅。
〔相類主病〕中空無力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亡血革虛寒。
〔分部〕寸芤失血病心忪,關芤嘔血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脫肛紅利漏崩中。
〔貫釋〕芤為失血之候,血脫則氣有餘,血不足則不能統氣於脈,故來虛大中空,若芤之狀也。左寸芤,主心血妄行,為吐為衄;關芤,主脅間血氣痛,肝虛不能藏血,亦為吐血目暗;尺芤,小便血,女人月事為病。右寸芤,肺家失血,為衄為嘔;關芤,腸癰下膿血,及嘔血不食;尺芤,大便血。
〔先哲格言〕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
吳鶴皋云:陰去陽存之脈也,主上下出血,遺精,盜汗,各隨所在而論之。
李士材云:衛行脈外,榮行脈中。凡失血之病,脈必中空,故芤主失血。然則芤乃失血虛家之空脈,非畜血積聚之實脈也。諸家以積瘀為診誤矣。
王叔和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愚按:暴失血者,脈必多芤,而謂卒病得之死,可乎?
白話文:
【芤脈(陽中陰)】
【經論】芤脈的特徵是浮大而軟弱,用手指輕壓會感到脈搏中心是空的,但兩側卻感覺到脈跳(出自《脈經》)。它就像一根空心的蔥,中間空虛而外圍實在。
【發明】“芤”這個詞,源於空心蔥的名字。在《黃帝內經·素問》中並未提到“芤脈”一詞,崔紫虛曾解釋:芤脈的特徵非常類似空心蔥,當你用手指輕壓時,會感覺到像個窩洞,有邊界但中間是空的。
【辨誤】芤脈的浮動和深沉兩種特徵很容易被感知,所以我們說它有邊界;但其脈搏中間部分的變化卻很難被察覺,因此我們稱之為“中空”。這並不是說脈搏中間部分完全消失,如果固執地認為它是完全消失,那就等於否定了脈搏中的胃氣存在。過去有人認為芤脈的兩側脈跳是實在的,這種說法與空心蔥的比喻不符。
《脈訣》認為:芤脈的兩端有脈跳,中間卻沒有,這表示脈搏已經斷絕。又說芤脈主導的是尿頻、風邪入侵小腸等病症,這些都與失血的症狀相悖,這樣的觀點誤導了世人。
【體象】芤脈的形態浮大且軟弱,如同空心蔥一般,輕輕一按就能感受到中間的空洞。當火氣侵犯到陽經,血液就可能向上逆流,當熱氣損傷到陰絡,血液就可能向下流出。
【相類主病】芤脈的中間部分無力且空虛,浮大而緩慢,我們稱之為虛脈。芤脈如果還帶有弦脈的特徵,我們稱之為革脈。芤脈通常與失血有關,革脈則與虛寒相關。
【分部】寸部出現芤脈,通常表示有失血的情況,可能伴隨心悸。關部出現芤脈,可能表示腸胃炎或腸胃出血。尺部出現芤脈,通常表示下消化道出血,如脫肛、痔瘡出血或月經失調。
【貫釋】芤脈通常與失血相關,失血後,氣體可能過剩,血液不足無法有效控制氣體在脈搏中的流動,導致脈搏虛大中空,就像芤的狀態。左寸芤脈通常表示心血異常,可能是吐血或鼻血;關芤脈表示脅間血氣疼痛,肝臟虛弱無法儲存血液,也可能出現吐血和視力減退;尺芤脈表示小便出血,女性月經問題。右寸芤脈表示肺部失血,可能是鼻血或嘔血;關芤脈表示腸炎或下膿血,以及嘔血和食慾不振;尺芤脈表示大便出血。
【先哲格言】戴同父說:營養物質在脈絡中流動,脈絡的形狀取決於血液。芤脈中間空虛,這是失血的象徵。
吳鶴皋說:這是陰氣流失,陽氣留存的脈象,主要與上下出血、遺精、盜汗相關,具體疾病需根據脈搏的位置來判斷。
李士材說:衛氣在外脈,營氣在內脈。所有失血的疾病,脈搏必然中間空虛,因此芤脈主導失血。然而,芤脈是失血虛弱者的空脈,而非血瘀積聚的實脈。過去的醫學家將血瘀誤診為芤脈,這是錯誤的。
王叔和說:如果三個部位的脈搏都呈現芤脈,長期疾病患者獲得此脈象可能代表康復,急病患者獲得此脈象可能代表死亡。然而,對於突然大量失血的患者,脈搏很可能呈現芤脈,因此認為急病患者獲得芤脈就代表死亡,這合理嗎?
2. 弦脈(陽中陰)
〔經論〕弦脈端直以長(《素問》),如張弓弦(《脈經》),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瑟弦(巢氏),狀若箏弦(《脈訣》),從中直過,挺然指下(《刊誤》)。
〔發明〕弦之為義,如琴絃之挺直,而略帶長也。弦脈與長脈皆主春令,但弦為初春之象,陽中之陰,天氣猶寒,故如琴絃之端直而挺然,稍帶一分之緊急也。長為暮春之象,純屬於陽,絕無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長,純是發生氣象也。
弦為陽中伏陰,氣血收斂,故脈來端直似弦,而司令在春,是肝經之脈也。若脈來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池氏曰:弦緊而數勁為太過,張緊而細為不及。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癲疾;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辨誤〕《脈訣》云:時時帶數曰弦。又云:脈緊狀牽繩,則是緊脈,非弦脈矣。而方谷又謂:弦即數也,數即弦也。有弦之處,而無數之句,皆非弦脈,不合經旨,今並正之。
〔體象〕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矇瞳子淚淋浪。
肝屬氣,脾屬土。若氣行盛,則土行受氣行之侵,發鬆而不堅。肝氣旺則脾土為肝氣壅塞而不舒,則飲食少而胃氣衰矣。
〔相類〕弦來端直似絲絃,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又見長脈。
蔡西山曰:陽搏陰為弦,陰搏陽為緊,陰陽相搏為動,虛寒相搏為革,陰陽分離為散,陰陽不續為代。
〔主病〕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雙有重輕。
〔分部〕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癥瘕察左關,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弦激怒氣,弦搏痰飲,弦急疝氣,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絃飲癖,雙弦寒痼。若不食者,肝旺土衰,必難治矣。弦為肝盛之病,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弦而乍遲乍數者瘧。
〔貫釋〕弦為血氣收斂,陰伏於陽,肝旺脾傷之象,或經絡間有寒所滯,為痛、為瘧、為痹、為拘急,及寒熱血虛,盜汗、疝、飲、勞倦等症。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兩手脈弦為雙,一手脈弦為單,單絃則胸腹痰飲為癖,雙弦則陰寒痼積於內,或脅急疼痛。
弦長為積。左寸弦,頭疼心惕,勞傷盜汗,乏力。關弦脅肋痛,痃癖;弦緊為疝瘕、為瘀血;弦小寒癖。尺弦小腹痛,弦滑腰腳痛。右寸弦,肺受寒,咳嗽,胸中有寒痰;關弦脾胃傷冷,宿食不化,心腹冷痛,又為飲;尺弦臍下急痛不安,下焦停水。
〔先哲格言〕王惠源云:弦脈乃陰伏於內,而陽搏於外,故瘧、痰、寒熱之症多弦;而緊為陽藏於內,陰搏於外,故傷寒、傷食、痛症之脈多見緊也。
戴同父云: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
〔參治活法〕弦脈之診,惟在推求有胃氣與無胃氣。其弦而軟,微帶和緩之象,乃胃氣未乏,是為可治;若弦而勁,細如循刀刃,弦而強直,如新張弓弦,此乃弦而無胃氣也,病雖新起亦難醫治。是以虛勞之脈,寸口多數大,尺中弦細搏指者,是謂損脈,雖扁鵲亦難醫。
傷寒以尺寸俱弦為少陽經病,少陽為樞,為陰陽交界。如弦而兼浮、兼細為少陽之本脈,弦而兼數、兼緩是入腑傳陰之脈象,若弦而兼沉澀微弱是入陰之脈也。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此陽弦頭痛也,痛必見於太陽。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此陰弦腹痛,病必見於少腹。皆少陽部分耳。少陰病,欲吐不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急溫之。如此,又不當以兼沉、兼澀概為之陰也。
而傷寒以弦遲為胸中實者,詳證合脈,治法活潑,不可固執也。蓋諸病之脈屬邪盛而見弦者,十居二三;屬正虛而見弦者,十居六七。在傷寒表邪全盛之時,中有一部見弦,或兼遲、兼澀,便是夾陰寒之證,客邪雖盛,急宜溫散,而汗下之劑咸非所宜。即非時感冒亦宜體此。
至於素有動氣、怔忡寒疝、腳氣,種種宿病而挾外感之邪,於浮緊數大之中,委曲尋之而弦象必隱於內多有。表邪脈緊,於緊脈之中按之漸漸減小,總之不甚鼓指,便當弦脈例治。於浮脈之中按之斂直,滑脈之中按之搏指,皆當弦脈例看。於沉脈之中按之引引,澀脈之中按之切切,皆陰邪內伏,陽氣消沉,不能調和,百脈而顯弦直之狀,良非客邪緊盛之兆。
如腹痛膨脹,胃反,胸痹,癥瘕,畜血,中暍,傷風,霍亂,滯下,中氣鬱結,寒熱痞滿,種種皆有弦脈,悉由中氣不足,上衰木賊而致。惟以弦多弦少,以證胃氣之強弱;弦實弦虛,以證邪氣之盛衰;浮弦沉弦,以證表裡之陰陽;寸弦尺弦,以證病氣之升沉。無論所患何症,兼見何脈,但以和緩有神,不乏胃氣,皆為可治也。